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75-医宗金鉴-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半; ; 右九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温服。
【集注】柯琴曰: 仲景书中最重柴; 桂二方; 以桂枝解太阳肌表; 又
可以调诸经之肌表; 小柴胡解少阳半表; 亦可以和三阳之半表。 故于
六经病外; 独有桂枝证; 柴胡证之称; 见二方之任重不拘于经也。 如
阳浮阴弱条; 是仲景自为桂枝证之注释; 血弱气虚条; 是仲景自为柴
胡证之注释。 桂枝有坏病; 柴胡亦有坏病; 桂枝有疑似证。 柴胡亦有
疑似证。 病如桂枝证而实非; 若脚挛急与胸中痞硬者是已。 病如柴胡
证而实非; 本渴而饮水呕食谷呕; 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是已。 此条
为伤寒六七日; 正寒热当退之时; 反见发热恶寒诸表证; 更见心下支
结诸里证; 表里不解; 法当表里双解之。 然恶寒微; 发热亦微; 可知
肢节烦疼; 则一身骨节不疼; 可知微呕; 心下亦微结; 故谓之支结。
表证虽不去而已轻; 里证虽已见而未甚。 故取桂枝之半; 以散太阳未
尽之邪; 取柴胡之半; 以解少阳微结之证。 口不渴; 身有微热者; 法
当去人参; 以六; 七日来; 邪虽未解; 而正已虚; 故仍用之。 外证虽
在;而病机已见于里; 故方以柴胡冠桂枝之上; 为双解两阳之轻剂也
。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黄芩汤
属性: 治太阳; 少阳合病; 自下利者。
若呕者; 加半夏; 生姜。 黄芩 甘草 芍药各三两 大枣 ( 擘 ) 十
二枚;; 右四味;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再服;
夜一服。 呕者; 加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集注】程应旄曰: 此之合病者; 头痛; 胸满口苦; 咽干; 目眩; 或
往来寒热; 或脉大而弦; 半表之邪; 不待太阳传递而即合。 少阳里气
失守; 所以下痢; 阳热渐盛; 所以上呕。 故用黄芩汤清热益阴; 半里
清而半表自解矣。 柯琴曰: 太阳; 少阳合病; 是热邪已入少阳之里。
胆火下攻于脾; 故自下痢; 上逆于胃; 故兼呕也。 与黄芩汤; 酸苦相
济;调中以存阴也。 热不在半表; 故不用柴胡; 今热已入半里; 故黄
芩主之。 虽非胃实; 亦非胃虚; 故不须人参以补中。 兼呕者; 故仍加
半夏; 生姜; 以降逆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黄连汤
属性: 治伤寒胸中有热; 胃中有邪气; 腹中痛欲呕吐者。
黄连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桂枝三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
三服; 夜二服。
【集注】程应旄曰: 热在胸中; 有烦躁郁闷之证可知。 胃中反有邪气
;以寒邪被格在下故也。 此证寒热俱有; 较之大青龙之寒热; 已向近
里一层; 故其证不见之表里际; 而只见之上下际。 腹中痛者; 阴邪在
胃而寒乃独治于下也。 欲呕吐者; 阳邪在胸; 而热乃独治于上也。 此
为上下相格治法; 亦寒热并施; 而辛寒易以苦寒; 辛热加以苦热; 更
以人参; 半夏以补宣中气; 升降阴阳。 自此条而互及泻心诸汤; 皆其
法也。 成无己曰: 湿家下后; 舌上如胎者; 以丹田有热; 胸中有寒 ;
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寒也。 此伤寒传里而为下寒上热也。 喻昌曰 :
阴阳悖逆; 皆当和解法。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黄连阿胶汤
属性: 治少阴病; 得之二; 三日以上; 心中烦不得卧。
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 右五味;
以水五升; 先煮三物; 取二升; 去滓; 纳胶烊尽; 小冷; 纳鸡子黄;
搅令相得; 温服七合; 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 此少阴病之泻心汤也。 凡泻心必藉连; 芩; 而导引
有阴阳之别。 病在三阳; 胃中不和; 而心下痞硬者; 虚则加参; 甘补
之;实则加大黄下之。 病在少阳; 而心中烦不得卧者; 既不得用参;
甘以助阳; 亦不得用大黄以伤胃矣。 用芩; 连以直折心火; 用阿胶以
补肾阴; 鸡子黄佐芩; 连于泻心中补心血; 芍药佐阿胶于补阴中敛阴
气;斯则心肾交合; 水升火降。 是以扶阴泻阳之方; 变而为滋阴和阳
之剂也。 是则少阴之火; 各归其部; 心中之烦不得卧可除矣。 经曰: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斯方之谓欤!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理中汤丸
属性: 治中气不运; 腹中不实; 口失滋味; 病久不食; 脏
腑不调; 与伤寒直中太阴; 自痢不渴; 寒多而呕等证。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右四味; 捣筛为末;
蜜丸如鸡子黄大; 以沸汤数合和一丸; 研碎; 温服之。 日三; 四枚;
夜二枚; 腹中未热; 益至三; 四丸。 然不及汤; 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
;用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若脐上筑者; 肾
气动也; 去术加桂四两。 多吐者; 去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 还用术
。悸者; 加茯苓二两。 渴欲得水者; 加术; 足前成四两半。 腹中痛者
;加人参; 足前成四两半。 寒者; 加干姜; 足前成四两半。 腹满者;
去术加附子一枚。 服汤后如食顷; 饮热粥一升许; 微自温勿发衣被。
【集注】程应旄曰: 阳之动始于温; 温气得而谷精运; 谷气升而中气
赡;故名曰理中; 实以燮理之功; 予中焦之阳也。 若胃阳虚; 则中气
失宰; 膻中无发宣之用; 六腑无洒陈之功; 犹如釜薪失焰; 故下致清
榖;上失滋味; 五脏凌夺; 诸证所由来也。 参; 术; 炙草; 所以守中
州;干姜辛以温中; 必假之以焰釜薪而腾阳气; 是以谷入于阴; 长气
于阳; 上输华盖; 下摄州都; 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 此理中之旨也。
若水寒互胜; 即当脾肾双温; 加以附子; 则命门益土母温矣。 白术补
脾;得人参则壅气; 故脐下动气; 吐多腹满者; 去术也。 加桂以伐肾
邪;加生姜以止呕也。 加附子以消阴也。 下多者湿胜也 ; 还用术燥
湿也。 渴欲饮水饮渴也; 加术使饮化津生也。 心下悸停水也; 加茯苓
导水也。 腹中痛倍人参; 虚痛也。 寒者加干姜; 寒甚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干姜附子汤
属性: 下后复发汗; 昼日烦躁不得眠; 夜而安静; 不呕
不渴; 无表证; 脉沉微; 身无大热者; 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 附子 ( 去皮; 生用; 破八片 ) 一枚;; 右二味; 以水三
升;煮取一升 ; 去滓; 顿服。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茯苓四逆汤
属性: 伤寒厥而心下悸; 发汗; 若下之; 病仍不解; 烦
躁者; 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 ( 炙 ) 一两 干姜一两 附子 ( 生用;
破八片 ) 一枚。 ; 右五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七合;
日三服。
【注】凡太阳病治不如法; 汗后复下; 或下后复汗; 误而又误; 变成
坏病。 若其人阳盛而从热化; 则转属三阳; 阳衰而从寒化; 则系在三
阴。此二汤所治之烦躁; 皆坏病也。 烦燥虽六经俱有; 而多见于太阳
;少阴者; 太阳为真阴之标; 少阴为真阳之本也。 未经汗下而烦躁;
多属阳; 其脉实大; 其证渴热; 是烦为阳盛; 躁为阴虚。 已经汗下而
烦躁; 多属阴; 其脉沉微; 其证汗厥; 是烦为阳虚; 躁为阴极也。 夫
先下后汗; 于法为逆; 外无大热; 内不渴呕; 似乎阴阳自和; 而实妄
汗亡阳; 所以虚阳扰乱于阳分; 故昼日烦躁不得眠; 盛阴偏安于阴分
;故夜而安静。 脉沉微; 是真阳将脱而烦躁也。 用干姜; 附子壮阳以
配阴。 姜; 附者; 阳中阳也; 生用则力更锐; 不加甘草则势更猛; 是
方比四逆为峻; 救其相离; 故当急也。 先汗后下; 于法虽顺; 若病不
解;厥悸仍然; 骤增昼夜烦躁; 似乎阴盛格阳; 而实肾上凌心; 皆因
水不安其位; 挟阴邪而上乘; 是阳虚有水气之烦躁也。 用茯苓君四逆
;抑阴以伐水。 人参佐四逆; 生气而益阳。 参; 苓君子也; 兼调以甘
草;比四逆为缓; 阴阳不急; 故当缓也。 一去甘草; 一加参; 苓; 而
缓急自别; 仲景用方之妙如此。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附子汤
属性: 治少阴病; 身痛手足寒; 骨节痛; 口中和; 背恶寒;
脉沉者。
附子 ( 生用; 去皮; 破八片 ) 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
两 芍药三两; ; 右五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注】少阴为寒水之脏; 故伤寒之重者多入少阴; 所以少阴一经最多
死证。 方中君附子二枚者; 取其力之锐; 且以重其任也。 生用者; 一
以壮少火之阳; 一以散中外之寒; 则恶寒自止; 身痛自除; 手足自温
矣; 所以固生气之原; 令五脏六腑有本; 十二经脉有根; 脉自不沉;
骨节可和矣。 更佐白术以培土; 芍药以平木; 茯苓以伐水。 水伐火自
旺;旺则阴翳消; 木平土益安; 安则水有制; 制则生化。 此万全之术
;其畏而不敢用; 束手待毙者; 曷可胜计耶!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四逆汤
属性: 治脉沉厥逆等证。
甘草 ( 炙 ) 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 ( 生用; 去皮; 破八片 ) 一
枚;;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再服。 强人可
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注】方名四逆者; 主治少阴中外皆寒; 四肢厥逆也。 君以炙草之甘
温;温养阳气。 臣以姜; 附之辛温; 助阳胜寒。 甘草得姜; 附; 鼓肾
阳温中寒; 有水中暖土之功。 姜附得甘草; 通关节走四肢; 有逐阴回
阳之力。 肾阳鼓寒; 阴消则阳气外达; 而脉升手足温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通脉四逆汤
属性: 治少阴下痢清谷; 里寒外热; 手足厥逆; 脉微欲
绝;身反不恶寒; 其人面赤色; 或腹痛; 或干呕; 或咽痛; 或痢止脉
不出者。 厥阴下痢清谷; 里寒外热; 汗出而厥者主之。
干姜三两 强人可四两 甘草 ( 炙 ) 二两 附子 ( 生用; 去皮 )
大者一枚;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再服; 其
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 加葱九茎。 腹中痛者; 去葱加芍药二两。 呕
者;加生姜二两。 咽痛; 去芍药; 加桔梗一两。 痢止脉不出者; 加人
参二两。
【注】论中扶阳抑阴之剂: 中寒阳微不能外达; 主以四逆。 中外俱寒
;阳气虚甚; 主以附子。 阴盛于下; 格阳于上; 主以白通。 阴盛于内
;格阳于外; 主以通脉。 是则可知四逆运行阳气者也; 附子温补阳气
者也; 白通宣通上下之阳气者也; 通脉通达内外之阳气者也。 今脉微
欲绝; 里寒外热; 是肾中阴盛; 格阳于外; 故主之也。 倍干姜加甘草
佐附子; 易名通脉四逆汤者; 以其能大壮元阳; 主持中外; 共招外热
反之于内。 盖此时生气已离; 亡在俄顷; 若以柔缓之甘草为君; 岂能
疾呼外阳耶? 故易以干姜。 然必加甘草与干姜等分者; 恐涣漫之余;
姜;附之猛不能安养元气; 所谓有制之师也。 若面赤者; 加葱以通格
上之阳。 腹痛者; 加芍药以和在里之阴。 呕逆者; 加生姜以止呕。 咽
痛者; 加桔梗以利咽。 痢止脉不出气少者; 俱倍人参; 以生元气而复
脉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白通汤
属性: 治少阴病; 下痢脉微者; 与白通汤。 痢不止; 厥逆无脉; 干呕烦者;
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汤脉暴出者死; 脉微续者生。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 ( 生用; 去皮; 破八片 ) 一枚;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分温再服。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白通加猪胆汁汤
属性: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 ( 生用; 去皮; 破八片 ) 一枚 人尿五
合 猪胆汁一合以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纳猪胆汁人
尿;和令相得; 分温再服。 若无胆汁亦可。
【注】是方也; 即四逆汤减甘草加葱白也; 而名之曰白通者; 以葱白
能通阳气也。 减甘草者; 因其缓也; 加尿胆者; 从其类也。 下咽之后
;冷体既消; 热性便发; 情且不违而致大益; 则二气之拒格可调; 上
下之阴阳可通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真武汤
属性: 治少阴水气为患; 腹痛下痢; 四肢沉重疼痛; 小便不
利;其人或咳或呕; 或小便利而下痢者; 用此加减。
白术二两 茯苓二两 白芍二两 大附子 ( 炮 ) 一枚 生姜 ( 切
)三两;; 右五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七合; 日三服。
若咳者; 加五味子半升; 细辛; 干姜各一两。 若小便利者; 去茯苓。
若下痢; 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若呕; 去附子加生姜; 足成半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