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75-医宗金鉴-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血所,以下旧热,荡尽新瘀,乃除根耳!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抵当丸方
属性:水蛭(熬)二十个 □虫(熬,去翅、足)二十个 桃核(去皮、尖)二十五个 大 
黄三两 
右四味,捣筛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 
服。 
【集解】 
柯琴曰:膀胱为府,血本无所容蓄者也。少腹者,膀胱之室也。热结□满,当小便不 
利,而反利者,是病不在膀胱之内,而在少腹之内也。其随经之荣血,因瘀热结于少 
腹之里,而非膀胱之里也。所以小便虽利,而□满急结如故,是蓄血瘀于少腹也。热 
淫于内,神魂不安,故发狂;血瘀不行,则荣不运,故脉微而沉;荣不运则气不宣, 
故脉沉而结也。荣气不周于身,则身黄。消谷善饥者,胃火炽盛也;大便反易者,血 
之濡也;色黑者,蓄血之化也;善忘者,血不荣智不明也,此皆瘀血之征,非至峻之 
剂,不足以抵其巢穴,而当此重任,故立抵当汤。蛭虫之善饮血者,而利于水,□虫 
之善吮血者,而猛于陆,并取水陆之善取血者以攻之,同气相求;更佐以桃核之苦温 
,推陈致新,大黄之苦寒,荡涤邪热,故名抵当也。若热虽盛而未狂,少腹满而未□ 
,则宜小其制为丸,以缓治之。若外证已解,少腹急结,其人如狂者,是又为转属阳 
明之证,用调胃承气加桃核、桂枝之行血者于其中,以微利之,使胃和则愈矣。此桃 
核承气所以为治之缓也。 
@@@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 
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注】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先下后汗,治失其序矣。邪热陷入,心下痞结,法当攻里。若 
恶寒者,为表未尽也,表既未尽,则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 
枝汤者,以其为已汗已下之表也。攻痞以大黄黄连泻心汤者,以其为表解里热之痞也 
。 
【集注】 
『活人书』云:大抵结胸、痞皆应下,然表未解者,不可攻也。 
方有执曰:表非初病之表,乃下后复汗,疏缓其表之表也。解犹救也,如解渴、解急 
之类是也。解表与发表不同,伤初病之表当发,故用麻黄汤;此以汗后之表当解,故 
曰宜桂枝汤。 
张璐曰:大下之后复发汗,先里后表,颠倒差误。究竟已陷之邪痞结心下,证兼恶寒 
,表邪不为汗衰,即不可更攻其痞,当先行解肌之法以治外,外解已后,乃用大黄黄 
连攻其邪热凝聚之痞,方为合法。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属性: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方解】 
痞□虚邪,而用大黄、黄连,能不起后人之疑耶?然仲景使人疑处,正是使人解处。 
盖因后人未能细玩,不得其法,竟煎而服之,大悖其旨矣。观其以滚沸如麻之汤,渍 
大黄、黄连,须臾绞去滓,仅得其无形之气,不重其有形之味,是取其气味俱薄,不 
大泻下。虽曰攻痞,而用攻之妙,不可思议也。 
@@@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注】 
伤寒脉浮紧,不汗而下之,浮紧之脉,变为沉紧,是为寒邪内陷作痞之诊也。按之自 
濡者,谓不□不痛,但气痞不快耳。此甘草泻心汤证也。 
【集注】 
程应旄曰:误下成痞,既误在证,尤误在脉,则救之之法,仍当兼凭夫脉与证而定治 
矣。紧反入里,则浮紧变为沉紧,表邪陷入而不散,徙怫郁于心下,故作痞。 
@@@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按】 
濡字上当有「不」字。若按之濡,乃虚痞也,补之不暇,岂有用大黄泻之之理乎? 
【注】 
此承上条以互明之也。按之自濡者,但气痞耳!若心下痞,按之不濡,此为可攻之热 
痞也。然其脉,关上不沉紧而浮,则是所结之热亦浅,未可峻攻也,故以大黄黄连泻 
心汤主之。 
@@@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注】 
心下□痛,结胸也。□而不痛,心下痞也。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非表不解,乃表 
阳虚也。故以大黄、黄连、黄芩泻痞之热,附子温表之阳,合外寒内热而兼治之,其 
妙尤在以麻沸汤渍三黄,须臾绞去滓,内附子别煮汁。义在泻痞之意轻,扶阳之意重 
也。 
【集注】 
方有执曰:痞本阴邪内伏而虚热上凝,复恶寒汗出,则表虚而阳不为护卫可知矣。泻 
心汤固所以为清热倾痞之用,加附子者,盖欲敛其汗,而固其阳也。黄芩因附子而更 
加表里两解具见矣。 
李中梓曰:以三黄之苦寒,清中济阴,以附子之辛热,温经固阳。寒热互用,攻补并 
施而不悖,此仲景之妙用入神也。 
程应旄曰:此条宜与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 
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合看。彼条用桂枝 
者,缘发汗汗未出,而初时之恶寒不罢,故属表未和;此条加附子者,缘汗已出,恶 
寒已罢,而复恶寒汗出,故属之表阳虚,须于异同处细细参看。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附子泻心汤方
属性: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枚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中痞□而满,干 
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 
虚,客气上逆,故使□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注】 
毋论伤寒中风,表未解总不当下。医反下之,或成痞,或作利。今其人以误下之故, 
下利日数十行,水谷不化,腹中雷鸣,是邪乘里虚而利也。心下痞□而满,干呕,心 
烦不得安,是邪陷胸虚而上逆也。似此痞利,表里兼病,法当用桂枝加人参汤两解之 
。医惟以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可见此痞非热结,亦非寒结,乃乘 
误下中虚,而邪气上逆阳陷阴凝之痞也,故以甘草泻心汤以缓其急,而和其中也。 
【集注】 
沈亮宸曰:半夏泻心,甘草泻心,皆下后伤气之过也。生姜泻心,因于饮食;大黄泻 
心,因于内热;附子泻心,因于外寒,证既不同,药亦各异也。 
喻昌曰:下利完谷,腹鸣呕烦,皆误下而胃中空虚之故也。设不知此义,以为结热而 
复下之。其痞必益甚,故复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昭揭病因。 
程应旄曰:仲景恐结热之疑难明,故特揭出胃中空虚,客气上逆之故,以明其非。所 
以用辛温以调其阳,制住客气,使不得上逆;用苦寒清肃,彻去客热,使无阻留。庶 
两勿羁縻,阴阳相和,否转为泰矣。 
汪琥曰: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则胃中之物已尽,何得而不虚?况医复下之,而痞益 
甚,愈可知其非实证矣。若是实证。当必曰□而痛,不曰□而满矣。只此「满」字, 
而虚实之证了然。 
魏荔彤曰:前条因恶寒汗出,阳随汗而在表,恐亡阳于外,故用附子以回阳;此条重 
在胃虚,阳微于中,故用甘草干姜以益阳;亦表里分治之急务也。而其固阳以为泻邪 
之本,则一意耳。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甘草泻心汤方
属性:甘草(炙)四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干姜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 
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 
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也。用甘草、大枣之甘,补中之虚,缓中之急;半夏之 
辛,降逆止呕,芩连之寒,泻阳陷之痞热;干姜之热,散阴凝之痞寒。缓中降逆,泻 
痞除烦,寒热并用也。 
@@@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干噫食臭,□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生姜泻心汤主之。 
【注】 
伤寒汗出表解之后,余邪转属阳明,心下痞满□痛不大便者,必其人胃素燥热,因而 
成实,攻之可也。今其人平素胃虚,兼□下有水气,即不误下,而余热亦乘虚入里, 
以致胃中不和,谷气不化,故心下痞□,干噫食臭也。水气不行,故腹中雷鸣下利也 
。主之以生姜泻心汤者,其意重在散水气之虚痞耳。 
【集注】 
喻昌曰:篇中论结胸及痞之根源,云胃中空虚。此云胃中不和,以其未经误下而致空 
虚耳。故但言不和也,然不和已足成痞,胃气所关之钜,固若此哉。 
程知曰:此为汗后,未经误下,心中痞□,水饮搏聚者,立治法也。外邪虽解,然必 
胃气通和,始得脱然无恙。汗出解后,胃中不和,饮食搏结,故心中痞□。中焦不能 
消谷,故干噫食臭。土弱不能制水,故□下有水气旁流。腹中雷鸣者,搏击有声,下 
利而清浊不分也。故于泻心汤内,君生姜以散之,法用再煮,取其熟而和胃也。 
程应旄曰:汗多亡阳,人皆知之矣。然人身之阳,部分各有所主。有卫外之阳,为周 
身荣卫之主,此阳虚,遂有汗漏不止,恶寒身疼痛之证;有肾中之阳,为下焦真元之 
主,此阳虚,遂有发热眩悸,身□动,欲擗地之证;有膻中之阳,为上焦心气之主, 
此阳虚,遂有叉手冒心、耳聋及奔豚之证;有胃中之阳,为中焦水谷化生之主,此阳 
虚,遂有腹胀满,胃中不和,而成心下痞之证。虽皆从发汗后所得,然救误者,须观 
其脉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不得以汗多亡阳一语,混同漫及之也。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生姜泻心汤方
属性:甘草(炙)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半夏(洗)半升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生 
姜(切)四两 大枣(擘)十二枚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 
名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生姜、半夏散□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 
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芩、黄连以泻痞热,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 
不和下利之痞,焉有不愈者乎? 
@@@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 
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产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痛者,此为结 
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 
结胸兼阳明里实者,大陷胸汤证也;兼阳明不成实者,小陷胸汤证也。痞□兼少阳里 
实证者,大柴胡汤证也;兼少阳里不成实者,半夏泻心汤证也。今伤寒五、六日,呕 
而发热者,是邪传少阳之病也。既柴胡证具,乃不以柴胡和之,而以他药下之,误矣 
。若柴胡证仍在者,此虽已下,尚未成逆,则当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战,然后发 
热汗出而解矣。盖以下后虚中、作解之状皆如是也。若下后心下满而□痛者,此为结 
胸,大陷胸汤固所宜也。若但满而不痛,此为虚热气逆之痞,即有呕而发热之少阳证 
,柴胡汤亦不中与之。法当治痞也,宜半夏泻心汤主之。 
【集注】 
成无己曰:若下后阳邪传里者,则结于胸中为结胸,以胸中为阳受气之分也。阴邪传 
里者,则留于心下为痞,以心下为阴受气之分也。 
程应旄曰:泻心虽同,而证中具呕,则功专涤饮,故以半夏名汤也,曰泻心者,言满 
在心下清阳之位,热邪挟饮,尚未成实,故清热涤饮,使心下之气得通,上下自无阻 
留,阴阳自然交互矣。然枢机全在于胃,故复补胃家之虚,以为之斡旋,与实热入胃 
而泻其蓄满者,大相迳庭矣。痞虽虚邪,乃表气入里,寒成热矣。寒虽成热,而热非 
实,故用苦寒以泻其热,兼佐辛甘以补其虚,不必攻痞而痞自散。所以一方之中,寒 
热互用,若阴痞不关阳郁,即郁而亦未成热,泻心之法概可用也。 
汪琥曰:少阳病误下,邪在半表半里,居阴阳之间,故有痞结证。夫人身、膈以下属 
阴,膈以上属阳,少阳居清道而介乎膈之间,亦为半表半里。此可征少阳病误下,邪 
气乘虚入里,而结胸痞气所由分也。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半夏泻心汤方
属性:半夏(洗)半升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甘草(炙)三两 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