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75-医宗金鉴-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热;但热尤盛也。 伤湿之病复感于风; 名曰风湿;其证发热身重; 疼
痛牵掣也; 治法已详于身痛矣。 中暍详在暑门。
痉证
8。痉证反张摇头噤; 项强拘急转侧难; 身热足寒面目赤; 须审刚柔
治法全。
【注】风湿寒之邪合而为痉; 其证则背反张; 摇头口噤; 项强拘急;
转侧艰难; 身热足寒; 面目赤色也。 须审刚柔治之可痊也。 风湿盛者
;则有汗为柔痉。 风寒盛者; 则无汗为刚痉。 均以小续命汤主之; 刚
痉去附子; 柔痉去麻黄。 表实者去参; 附; 加羌活; 独活。 里实者去
参;附; 加芒硝; 大黄。 甚者则以葛根汤; 桂枝加葛根汤发之。 此治
痉之大略也; 详在痉门。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
易愈生证
属性:9。神清色泽亮音声; 身轻肤润脉和洪; 忽然口噤难言躁; 脉即停伏
战汗宁; 饮多消散知酿汗; 能食脉浮表还平; 子得午解阳来济; 午得
子解是阴从。
【注】易愈之病; 取于神则神清; 取于色则色泽; 取于声则音长; 取
于体则身轻; 取于皮则肤润; 取于脉则和洪; 皆一脉不死之证; 故曰
生证也。 若有如是之生证; 忽然口噤不语; 烦躁而甚; 六脉停伏; 宜
谨察之; 非变凶也; 乃邪正交争; 生战汗之候; 为将愈之兆也。 凡伤
寒渴者; 多阳证易愈; 若忽然饮多寻常; 消散无停; 知酿汗而作解也
。伤寒多不能食; 若忽然能食且脉浮; 知胃和邪还于表而作解也。 若
不即解者; 阴阳未得其时也; 子时得之午时必解; 阳济阴生而解也;
午时得之子时必解; 阴从阳化而解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
难治死证
属性:10。伤寒死证阳见阴; 大热不止脉失神; 阴毒阳毒六七日; 色枯声败
死多闻。 心绝烟熏阳独留; 神昏直视及摇头。 环口黧黑腹满痢; 柔汗
阴黄脾败由。 肺绝脉浮而无胃; 汗出如油喘不休。 唇吻反青肢冷汗;
舌卷囊缩是肝忧。 面黑齿长且枯垢; 溲便遗失肾可愁。 水浆不入脉代
散;呃逆不已命难留。 大发风温而成痉; 湿温重暍促命终。 强发少阴
动经血; 口鼻目出厥竭名。 汗后狂言不食热; 脉躁阴阳交死形。 厥冷
不及七八日; 肤冷而躁暂难宁; 此病名之曰藏厥; 厥而无脉暴出凶;
厥而下痢当不食; 反能食者名除中。
【注】病有生死; 治有难易。 生病不药可愈; 死病虽药莫救。 何则?
以阴阳邪正有盛衰也; 正盛邪衰则生; 阴盛阳衰则死。 伤寒阳证; 见
浮大数动滑之阳脉; 则易愈而生; 见沉微涩弱弦之阴脉; 则难治而死
。故阴病见阳脉者生; 阳病见阴脉者死也。 大热不止; 邪盛脉失神正
虚;正虚邪盛; 故死也。 阴毒阳毒; 亢极不生化也; 色枯声败内外两
夺也; 故均主死。 形若烟熏; 神昏直视摇头者; 此阳邪独留; 攻心而
绝也。 环口黧黑; 腹满下痢不止; 柔汗阴黄者; 此为脾绝也。 脉但浮
无胃; 汗出如油; 喘息不休者; 此为肺绝也。 唇吻反青; 四肢冷汗;
舌卷囊缩; 此为肝绝也。 面黑齿长枯垢; 溲便遗失者; 此为肾绝也。
水浆不入; 生无所赖也。 脉代散; 真气衰散也。 呃逆无休; 元气不藏
也。误发风温之汗; 因而成痉; 误发湿温之汗; 名曰重暍; 皆促人命
也。强发少阴汗; 动其经血; 从口鼻目出; 名曰下厥上竭。 以上皆死
之候也。 汗后狂言不食; 仍复发热; 不为汗衰; 脉躁疾者; 名曰阴阳
交;死之形也。 厥逆不回; 至七、八日即通; 身肤冷而躁; 无暂宁时
者;名为藏厥; 为阴邪盛极; 真阳飞越也。 凡厥逆而甚者; 多无脉;
服四逆、白通等汤; 脉微续者; 真阳渐复也; 脉暴出者; 回光反照也
。凡厥逆多下痢; 当不能食; 今反能食; 名曰除中。 中者; 胃也。 除
者;去也; 谓胃气已去; 即反能食; 亦无补于胃也。 故仲景曰: 除中
者死。 凡诸病人不能食; 忽然大能食而即死者; 亦此类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
汇方
属性:桂枝汤 小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 黄耆建中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
新加汤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桂枝加附子汤 芍
药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
11。桂枝芍药草姜枣; 加饴归耆日建中; 加葛根汤加干葛; 新加倍芍
加参称。 当归四逆归通细; 更加吴萸姜用生; 加附子汤加附子; 去桂
去芍两名兴。
【注】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也。 根据本方倍芍药加
饴糖; 名小建中汤; 更加当归; 名当归建中汤; 更加黄耆; 名黄耆建
中汤。 根据本方加葛根; 名桂枝加葛根汤。 根据本方倍芍药加人参; 名桂
枝新加汤。 根据本方加当归; 通草; 细辛; 名当归四逆汤; 更加吴茱萸
;生姜; 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根据本方加附子; 名桂枝加附子
汤。 根据本方去桂枝; 名芍药甘草汤。 根据本方去芍药; 名桂枝甘草汤。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苓桂术甘汤 茯苓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12。桂枝去芍加苓术; 苓桂术甘去枣姜; 茯苓甘草生姜桂; 加枣除姜
除姜大枣汤。
【注】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即桂枝; 甘草; 生姜; 大枣; 茯苓
;白术也; 根据本方减去大枣; 生姜; 即苓桂术甘汤也。 茯苓甘草汤;
即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也; 根据本方加大枣减生姜; 即茯苓桂枝甘
草大枣汤也。
葛根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13。葛根桂枝加麻葛; 合麻桂麻各半汤; 桂二麻一麻减半; 桂二越一
桂倍方。
【注】葛根汤; 即桂枝汤加麻黄; 葛根也。 桂枝麻黄各半汤; 即桂枝
汤;麻黄汤二方合剂也。 桂枝二麻黄一汤; 即桂枝汤合减一半麻黄汤
也。桂枝二越婢一汤; 即越婢汤合加一倍桂枝汤也。
麻黄汤 大青龙汤 越婢汤 越婢加附子汤 越婢加半夏汤
14。麻黄麻桂甘草杏; 加膏姜枣大青龙; 越婢大青减桂杏; 加附加半
风水清。
【注】麻黄汤;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也。 根据本方加石膏; 生姜;
大枣; 名大青龙汤。 根据大青龙汤减桂枝; 杏仁; 名越婢汤; 治风水病
之肌热者。 若阳虚恶寒; 加附子; 名越婢加附子汤。 喘咳上气。 加半
夏;名越婢加半夏汤。 当分别而施治也。
麻黄加术汤 三拗汤 麻杏石甘汤
15。麻黄加术风湿痛; 三拗去桂喘寒风; 加膏麻杏石甘剂; 外寒内热
喘收功。
【注】麻黄加术汤; 即麻黄汤加白术也; 治风湿在表身痛。 麻黄汤去
桂枝; 名三拗汤; 治风寒表实而喘。 三拗汤加石膏; 名麻杏石甘汤;
治内热表寒无汗而喘。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16。麻黄附子细辛汤; 减辛加草甘草方; 两感太阳少阴证; 能发表水
里寒凉。
【注】麻黄附子细汤; 即此三味也。 去细辛加甘草; 名麻黄附子甘草
汤。不但能发两感太阳; 少阴表热里寒之证; 且能发太阳; 少阴表水
里寒之肿也。
小青龙汤 附子汤 真武汤
17.桂芍干姜辛半味; 麻黄甘草小青龙; 附子术附参苓芍; 真武无
参有姜生。
【注】小青龙汤; 桂枝; 白芍; 干姜; 细辛; 半夏; 五味子; 麻黄;
甘草也。 附子汤; 白术; 附子; 人参; 茯苓; 白芍也。 真武汤; 即附
子汤除去人参加生姜也。
干姜附子汤 白通汤 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 理中汤 桂枝人参汤 附子理中汤 治中汤
18。姜附加葱白通剂; 更加尿胆治格阳; 加草四逆葱通脉; 加参茯苓
四逆方。 理中参术干姜草; 加桂桂枝人参汤。 加附名曰附子理; 加入
青陈治中汤。
【注】干姜; 附子; 名曰干姜附子汤。 根据本方加葱; 名曰白通汤; 更
加人尿、猪胆汁; 名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根据本方加甘草; 名四逆汤
;更加葱白; 名通脉四逆汤。 根据四逆汤方; 加人参; 茯苓; 名茯苓四
逆汤; 温中利水。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 名理中汤。 根据理中汤方
加桂枝; 名桂枝人参汤。 根据理中汤方加附子; 名附子理中汤。 根据理中
汤方加青皮; 陈皮; 名治中汤; 温中理气。
五苓散 春泽汤 五茯甘露饮 苍附五苓散 茵陈五苓散 胃苓汤
19。五苓停水尿不利; 内蓄膀胱外太阳; 二苓泽术桂分用; 虚渴加参
春泽汤; 甘露寒水膏滑入; 苍附内寒附子苍; 茵陈发黄小便涩; 食泻
合胃胃苓方。
【注】五苓散; 即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桂枝也。 治水停小便不
利;少腹满; 则为内蓄膀胱。 若不兼太阳头痛; 恶寒; 发热; 自汗之
表;则不用桂枝而用肉桂; 故曰桂分用也。 治诸虚饮渴; 加人参; 名
春泽汤。 治水停内热。 加寒水石; 滑石; 石膏; 名五茯甘露饮。 治水
停内寒; 加附子、苍术; 名苍附五苓散。 治内瘀湿热; 小便不利; 发
黄;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 治停水伤食泄泻。 合平胃散名胃苓汤。
栀子鼓汤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栀子
豉加大黄汤 栀子干姜汤 栀子厚朴汤
20。栀鼓加草加生姜; 枳实栀豉加大黄; 去豉栀子干姜入; 枳朴栀子
厚朴汤。
【注】栀子、淡豆豉; 名栀子豉汤。 加甘草名栀子甘草豉汤; 加生姜
名栀子生姜豉汤; 加枳实名枳实栀子豉汤。 根据枳实栀子豉方加大黄;
名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 去豉加干姜; 名栀子干姜汤。 去豉加枳实厚
朴;名栀子厚朴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栀子柏皮汤 茵陈蒿汤
21。麻黄连翘赤小豆; 梓皮杏草枣生姜; 栀子柏皮茵陈草; 茵陈蒿汤
茵栀黄。
【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即麻黄; 连翘; 赤小豆; 生梓白皮; 杏仁
;甘草; 大枣; 生姜也。 如无梓皮; 以茵陈代之。 栀子柏皮汤; 即栀
子;黄柏; 甘草也; 此方当有茵陈。 茵陈蒿汤; 即茵陈栀子大黄也。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
汤 旋复代赭石汤
22。大黄黄连泻心浸; 附子煮汁大连芩; 甘草芩连干半枣; 半夏同上
更加参; 生姜泻心生姜入; 复赭姜枣半甘参。
【注】大黄黄连泻心汤; 即大黄; 黄连; 滚汤浸而服也。 附子; 谓附
子泻心汤也; 附子煎汁; 大黄; 黄连; 黄芩; 浸而对服。 甘草泻心汤
;即甘草; 黄芩; 黄连; 干姜; 半夏; 大枣也。 半夏泻心汤; 即同上
方加人参也。 生姜泻心汤; 即半夏泻心方再加生姜也。 旋覆代赭石汤
;即旋覆花; 代赭石; 甘草; 半夏; 大枣; 生姜; 人参也。
十枣汤 白散方 调胃承气汤 大陷胸汤 大陷胸丸 小陷胸汤
23。十枣莞花甘遂戟; 白散桔贝巴霜俱; 调胃大黄芒硝草; 大陷去草
八遂须; 为丸更加杏葶蜜; 小陷连半栝蒌实。
【注】十枣汤; 即十枚大枣; 芫花; 甘遂; 大戟也。 白散; 即桔梗;
贝母; 巴豆霜也。 调胃承气汤; 即大黄; 芒硝; 甘草也。 大陷胸汤;
即调胃承气汤去甘草加甘遂些须也。 大陷胸丸; 即大陷胸汤加杏仁;
苦葶苈子、蜜也。 小陷胸汤; 即黄连; 半夏; 栝蒌实也。
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 麻仁丸 桃仁承气汤 抵当汤丸 三一承气汤
黄龙汤
24。小承大黄同枳朴; 加硝即是大承方。 麻仁小承麻杏芍; 桃仁调胃
桂枝长。 抵当汤丸分微甚; 俱用桃黄小蛭□。 三承合一名三一; 加参
归桔黄龙汤。
【注】小承气汤; 即大黄; 枳实; 厚朴也。 根据本方加芒硝; 即大承气
汤;麻仁丸; 即小承气汤方加麻仁; 杏仁; 芍药也。 桃仁承气汤; 即
调胃承气汤加桃仁; 桂枝也。 抵当汤丸; 分病之微甚; 俱用桃仁; 大
黄;水蛭; □虫四味也。 三承; 谓大承气; 小承气; 调胃承气。 三方
合为一方; 名曰三一承气汤。 根据三一承气方; 再加人参; 当归; 桔梗
;名曰黄龙汤。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桂枝汤
25。小柴芩半人参草; 大柴芩半枳芍黄。 小柴胡加芒硝入; 合桂柴胡
桂枝汤。
【注】小柴胡汤; 即柴胡; 黄芩; 半夏; 人参; 甘草也。 大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枳实; 芍药; 大黄也。 柴胡加芒硝汤; 即小柴胡
汤方加芒硝也。 柴胡桂枝汤; 即桂枝汤; 小柴胡汤; 二方合为一方也
。
猪苓汤 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
26。猪苓二苓胶滑泽; 白虎膏知甘草粳。 竹叶石膏除知母; 加参半竹
麦门冬。
【注】猪苓汤; 即猪苓;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也。 白虎汤; 即石
膏、知母、甘草、粳米也。 竹叶石膏汤; 即白虎汤除知母; 加人参;
竹叶; 半夏; 麦门冬也。
灸甘草汤。
27。汗下烦悸小建治; 水悸茯苓甘草君; 虚悸肺痿灸甘草; 地阿桂酒
麦酸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