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75-医宗金鉴-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行脐下三寸,足三阴、任脉之会,可灸百壮。常器之所谓灸鬲关者,是温其表以散 
外邪;灸关元者,是温其里以助其元气也。 
@@@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详举其证,互发其义,以出其治也。身体痛,表里俱有之证也,如太阳病脉 
浮发热,恶寒身痛,手足热,骨节痛,是为表寒,当主麻黄汤,发表以散其寒。今少 
阴病,脉沉无热,恶寒身痛,手足寒,骨节痛,乃是里寒,故主附子汤,温里以散寒 
也。 
【集注】 
方有执曰:少阴肾也,肾主骨,寒淫则痛。 
程应旄曰: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太阳伤寒同有此证也。以脉沉辨之,沉属阴寒 
重着所致,里阴有余,表阳不足,故以附子汤主之。 

卷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附子汤方
属性:附子(去皮,生破八片)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 
少阴为寒水之藏,故寒伤之重者、多入少阴,所以少阴一经,最多死证。方中君以附 
子二枚者,取其力之锐,且以重其任也;生用者,一以壮少火之阳,一以散中外之寒 
,则身痛自止,恶寒自除,手足自温矣。以人参为臣者,所以固生气之原,令五藏六 
府有本,十二经脉有根,脉自不沉,骨节可和矣。更佐白术以培土,芍药以平木,茯 
苓以伐水,水伐火自旺,旺则阴翳消,木平土益安,安则水有制,制则生化,此诚万 
全之术也。其有畏而不敢用,以致因循有误者,不诚可惜哉! 
@@@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注】 
少阴病,但欲寐,脉沉者,若无发热、口燥之证,则寒邪已入其藏,不须迟疑,急温 
之以四逆汤,消阴助阳可也。 
【集注】 
吴人驹曰:脉沉须别虚实,及得病新久,若得之多日及沉而实者,须从别论。 

卷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四逆汤方
属性: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 
【方解】 
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甘草之甘温,温养阳气;臣以姜 
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 
,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自升,手足自 
温矣。 
【集解】 
汪琥曰:少阴病,本脉微细,但欲寐。今轻取之,微脉不见,重取之,细脉几亡,伏 
匿而至于沉,此寒邪深入于里,殆将入藏,温之不容以不急也。稍迟则恶寒身蜷,吐 
利烦躁,不得卧寐,手足逆冷,脉不至,诸死证立至矣,四逆汤之用可稍缓乎? 
@@@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注】 
少阴病但欲寐,脉微细,已属阳为阴困矣。更加以下利,恐阴降极、阳下脱也。故君 
以葱白,大通其阳而上升;佐以姜、附,急胜其阴而缓降,则未脱之阳可复矣。 
【集注】 
方有执曰:少阴病而加下利者,不独在经,而亦在藏寒甚而阴盛也。治之以干姜、附 
子者,胜其阴则寒自散也。用葱白而曰白通者,通其阳则阴自消也。 
程知曰:此言下利宜通其阳也。少阴病,谓有脉微细、欲寐证也。少阴下利,阴盛之 
极,恐致格阳,故用姜、附以消阴,葱白以升阳。通云者,一以温之,而令阳气得入 
;一以发之,而令阴气易散也。 
汪琥曰:肾虚无火不能主水,故下利用白通汤者,温里以散寒也。 

卷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白通汤方
属性: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 )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集解】 
汪琥曰:此方与四逆汤相类,独去甘草,盖驱寒欲其速,辛烈之性取其骤发,直达下 
焦,故不欲甘以缓之也。而犹重在葱白,少阴之阴,天之寒气亦为阴,两阴相合而偏 
于下利,则与阳气隔绝不通,姜、附之力,虽能益阳,不能使真阳之气必入于阴中, 
惟葱白味辛,能通阳气,令阴得阳而利,庶可愈矣。盖大辛、大热之药,不过借以益 
人阳气,非有以通之,令真阳和会,而何以有济也耶? 
@@@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 
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注】 
此承上条详申其脉,以明病进之义也。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下利当止。今 
利不止,而转见厥逆无脉,更增干呕而烦者,此阴寒盛极,格阳欲脱之候也。若专以 
热药治寒,寒既甚,必反格拒而不入,故于前方中加人尿、猪胆之阴,以引阳药入阴 
。经曰:逆者从之,此之谓也。无脉者,言诊之而欲绝也。服汤后,更诊其脉,若暴 
出者,如烛烬焰高,故主死。若其脉徐徐微续而出,则是真阳渐回,故可生也。故上 
条所以才见下利,即用白通以治于未形,诚善法也。 
【集注】 
程知曰:此言阴盛格阳,用胆汁通阴法也。以白通与之,宜乎阳可救。今乃利不止, 
反至厥逆无脉,则阴邪愈无忌矣。干呕而烦,则阳药在膈而不入阴矣。此非药不胜病 
,乃无向导之力也。加人尿、猪胆之阴寒,则可引姜、附之温,入格拒之寒而调其逆 
。此『内经』从治之法也。 
程应旄曰:脉暴出者死,无根之阳骤迸诸外也。微续者生,阳气渐交,阴肯纳也。 

卷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属性: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 
胆,亦可用。 
【方解】 
是方即前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也。加尿、胆者,从其类也。下咽之后,冷体既消,热 
性便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则二气之格拒可调,上下之阴阳可通矣。 
@@@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 
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 
白也。 
【注】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中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此属少阴传邪,寒热俱有 
之证也。若是少阴热而燥干,引水之渴,小便必色赤,乃少阴燥不能生津,下焦有热 
也。今为少阴虚,而引水自救之渴,故小便则色白,是少阴虚冷,不能化液,下焦有 
寒也。于此可知少阴病形悉具,而渴者有寒热二端之别也。 
【集注】 
成无己曰:欲吐不吐,心烦者,表邪传里也。若腹满痛,则属太阴,此但欲寐,则知 
属少阴。五、六日邪传少阴之时,若自利不渴,寒在中焦,属太阴也;此自利而渴, 
为寒在下焦,属少阴也。肾虚水燥,故渴欲引水自救。下焦虚寒,故小便色白。下利 
而渴,小便色白,非里热可知矣。 
方有执曰:此反复申明,晓人勿认烦渴均为热证,以致误之意。 
程应旄曰:烦证不尽属少阴,故指出但欲寐来;渴证不尽属少阴,故指出小便白来。 
结以下焦虚有寒,教人上病治在下也。盖上虚而无阴以济,总由下虚而无阳以温也。 
二「虚」字皆由「寒」字得来。又曰:吐利而渴,与猪苓汤证同,其别在但欲寐。且 
猪苓证,小便必不利而色赤饮水,与白头翁证同,彼曰:以有热故也,小便亦必不白 
。 
林澜曰:欲吐不吐,心烦,阳虚格越于上。但欲寐,自利,小便白,里之真寒已深。 
要如此渴,与口燥舌干之渴不同。若兼腹满便闭谵语诸证,自当作阳邪传里治之。既 
里虚自利小便白,其为虚寒明甚。特曰下焦者,足见阴既盛于下,阳必格于上,岂可 
以烦渴而误攻其热哉! 
汪琥曰:以全文观之大似热证,惟小便色白,知为真寒之证。此但欲寐与热邪不同, 
其寐必不昏浊,其呼吸必促而细。曰属少阴者,以别其非阳邪之渴,乃内无津液引水 
自救之渴,试以冷水饮之,必不多也。细察其小便,若色白者,此少阴虚寒之证悉具 
也,非热邪可知矣。 
沈明宗曰:此少阴虚寒,似乎热证之辨也。世但知四肢厥逆为虚寒证,讵知小便色白 
,乃为的验乎? 
吴人驹曰:阳明之欲吐则不得寐,在少阴则但欲寐,引此以为盛虚之别。 
@@@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 
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 
【按】 
温温,当是「嗢嗢」。嗢嗢者,乃吐饮之状也。 
【注】 
此承上条欲吐不吐详别脉证,以明其治也。饮食入口即吐,且心中嗢嗢欲吐复不能吐 
,恶心不已,非少阴寒虚吐也,乃胸中寒实吐也。故始得之脉弦迟。弦者饮也,迟者 
寒也。而手足寒者,乃胸中阳气,为寒饮所阻,不能通于四肢也。寒实在胸,当因而 
越之,故不可下也。若膈上有寒饮,但干呕有声而无物出,此为少阴寒虚之饮,非胸 
中寒实之饮也,故不可吐,惟急温之,宜四逆汤或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亦可也。 
【集注】 
程知曰:此言少阴饮吐,为肾邪上逆,当温不当吐也。欲吐不吐,阴邪上逆之证也。 
若始得病时,邪未深入,其手足但寒而不厥,脉但弦迟而不沉细,则为邪实胸中,寒 
尚在表,属于阳分,当吐而不当下。吐者有物,呕则无物,两者须辨。若膈上有寒饮 
,但见干呕而不能吐出,则是阴寒上逆,当温而不当吐也。曰急温者,明不温则见厥 
逆无脉诸变证也。 
程应旄曰:寒在胸中,法不可下,而属实邪,但从吐法一吐,而阳气得通,吐法便是 
温法。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虚寒从下而上,阻留其饮于胸中,究非胸中之病也,直 
从四逆汤,急温其下可矣。 
@@@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燥不得卧 
寐者,死。 
【注】 
此发明上条,互详脉证,失于急温致变之义也。脉微细沉但欲卧,少阴寒也。当无汗 
,今反汗出不烦,乃少阴亡阳也。且自欲吐,阴寒之邪上逆,正当急温,失此不治, 
因循至五、六日,加之自利,复烦燥不得卧寐者,此少阴肾中真阳扰乱,外越欲绝之 
死证。此时即温之,亦无及矣。 
【集注】 
方有执曰:脉微沉细,但欲卧,少阴本病也。汗出而不作烦热,无阳也。欲吐,经中 
之邪不退也。自利,藏病进也。更复烦躁不得卧寐者,阳欲绝而扰乱不宁也。 
程应旄曰:今时论治者,不至于恶寒蜷卧,四肢逆冷等证叠见,则不敢温,不知证已 
到此,温之何及?况诸证有至死不一见者,则盍于本论中之要旨,一一申详之:少阴 
病,脉必沉而微细,论中首揭此,盖已示人以可温之脉矣。少阴病但欲卧,论中又已 
示人以可温之证矣。汗出在阳经不可温,在少阴宜急温,论中又切示人以亡阳之故矣 
。况复有不烦自欲吐,阴邪上逆之证乎?则真武、四逆,诚不啻三年之艾矣。乃不知 
预为绸缪,延缓至五、六日,前欲吐,今且利矣;前不烦,今烦且躁矣;前欲卧,今 
不得卧矣,阳虚扰乱,阴盛转加,焉有不死者乎? 
@@@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注】 
论中心下有水气,发热有汗,烦渴引饮,小便不利者,属太阳中风,五苓散证也。发 
热无汗,干呕不渴,小便不利者,属太阳伤寒,小青龙汤证也。今少阴病,二、三日 
不已,至四、五日腹痛下利,阴寒深矣,设小便利,是纯寒而无水,乃附子汤证也。 
今小便不利,或咳或呕,此为阴寒兼有水气之证:故水寒之气,外攻于表,则四肢沉 
重疼痛;内盛于里,则腹痛自利也;水气停于上焦胸肺,则咳喘而不能卧;停于中焦 
胃府,则呕而或下利;停于下焦膀胱,则小便不利,而或少腹满。种种诸证,总不外 
乎阴寒之水,而不用五苓者,以非表热之饮也;不用小青龙者,以非表寒之饮也。故 
惟主以真武汤,温寒以制水也。 
【集注】 
喻昌曰:太阳篇中,厥逆筋惕肉□而亡阳,用真武矣。兹少阴之水湿上逆,仍用真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