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认为食用不但对化脓性感染不利,反而会刺激痈、疽等疮疡,使预后更加
严重。陈实功主张“但所喜者,便可与之,以接补营养”,这可以视之为
外科医疗护理上的一次革新。

陈实功在一般化脓性感染的诊断、治疗、护理方面极少保守思想,他
倡导的许多革新和创造,大大提高了痈、疽、疮、疡的治愈率,扩大了传
统外科的治疗范围,而且继承发扬了中断失传近千年的外科手术疗法。从
某种意义上说,使中医外科学有了现代外科学的雏型。

在鼻息肉手术摘除及有关器械的设计制造方面,陈实功首先论述了鼻
痔(即鼻息肉)的形成、症状、发展过程以及一般的治疗原则等,并叙述
了初起时的药物治疗方法和方剂(包括内服药和外用药),这一直是一种
有效的治疗方法。对长期保守治疗而无明显效果者,陈氏创造了外科手术
疗法,即“取鼻痔秘法”。此法是先用茴香草散向鼻腔连吹两次进行局部
麻醉,次则用细铜箸(铜筷子)二根,箸头各钻一小孔,用丝线穿孔内,
使两铜箸相连距离五分许,然后以穿丝线一头直入鼻息肉根部,将两箸线
绞紧鼻痔根部即向下一拔,其痔自然拔落,再用预先制好的止血药吹入鼻
内,伤口出血即止。陈氏所创制的鼻息肉摘除器械和手术方法与现代的手
术器械、方法相比较,在原理和基本要求上是完全一致的。

对于刎颈自杀之抢救,陈实功强调:自刎者乃迅速之变,必须尽早抢
救,不可迟延。其方法是急用丝线缝合刀口,敷上桃花散止血消炎,用绵
纸4—5 层盖住伤口,并以长绷带缠绕颈部使头能抬起。绷带扎紧后,即令
患者仰卧高枕,枕置脑后以促伤口紧合不开为宜。衣、被和房间要温暖,
待呼吸从口鼻通后,即喂以人参粥汤等流质饮食。3 日后换药,再如以上
包扎2 日,以后可用软绢蘸消毒药水洗伤处,换用消炎止痛生肌的药膏,
以药棉薄盖,再用长4 寸、宽2 寸的膏药粘贴伤口及其周围健康皮肉处,
再用绷带绢条围缠三转,用线缝绢头使不脱落,每两日换药一次。陈氏指
出,他所抢救的十余刎颈者,单纯气管切断者, 40 日即愈;气管与食管
均断者,须百日方可痊愈。由此可知,陈实功吻合食管、气管的外科手术
已达到很高水平。

下颌关节脱臼的复位手法在唐代已有记述,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其手术方法步骤尚较简单。陈实功的整复固定手法已达到与现代基
本相当的水平。他认为下颌关节脱臼的病因是“气虚”不能收束关■。整
复时令患者平身正坐,医生用两手托住患者下颌,左右两拇指伸入口内,
捺两侧臼齿上,用力端紧下颌骨,并向前下方向捺开下颌关节,然后向脑
后送上,脱位之下颌骨即复原位,再用绢条兜下颌于头顶约一小时许,去
之即愈。

陈实功记述误吞针、铁、骨刺哽塞咽喉治疗技术虽不是首创,但较前
代有所发展,使之更加丰富,仅举两例说明。一法是用乱麻筋一团,揉搓
成龙眼大,以线穿系■之,留一线头在外,以热汤浸湿,使麻团柔软,急


吞下咽,顷刻慢慢拉出,其针、铁钉、骨刺等多能刺入麻团中同出。如异
物不出,可再吞再拉,以出为止。一法是用乌龙针,即用细铁丝烧软双头,
用黄蜡作丸(龙眼大),裹铁丝头上,外用丝绵裹之,推入咽下,针、铁
钉、骨刺等可自然顺势推下进入胃肠,然后服用含纤维多的食物、蔬菜以
促其从大便排出。一是从口腔取出,一是推入胃肠从大便排出,虽然还比
较原始,但其用心、原理和治愈率等在当时还是高水平的。

陈实功所论述的脱疽,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这种病
至今在世界各国都还没有一个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学在两千年前虽早已
有所认识,但也没有较理想的治法。《内经》有“急斩之,不则死”的论
断,但未作急斩的方法叙述,截去趾、指、肢的方法实际上失传了。唐代
孙思邈也只原则指出:在肉则割,在指则切。从文献看,陈实功是继承前
人先进思想,总结出根据病情进行保守治疗或手术截趾(指)方法的主要
代表。陈氏通过大量病例总结认为:脱疽多生手足,且以足趾为多,其发
病严重者皮犹煮熟红枣,黑气浸漫相传,五趾传遍则上至脚面,疼痛如烫
泼火燃。在手术截趾方法和步骤上虽然尚不详尽,但强调要早期手术的原
则,确系科学的创见。陈氏的手术方法是用头发十余根,在患趾的近心关
节处缠扎十余圈,并渐紧之,勿使毒气攻延良肉。继而用麻药作饼放在坏
死趾上,加艾灸至肉枯疮毒死为度。次日,病趾当尽黑,再用利刀寻至病
趾与健康关节间缝中,将患趾徐顺取下(即关节离断手术),术毕用止血
药敷之,以止伤口流血。术后根据不同情况予以不同的治疗。陈实功有着
丰富的截趾手术经验,并作了较长期的预后观察。他指出:如果手术早,
治疗中无并发症,有30—40%的患者可以治愈。

陈实功治疗外科疑难重症每获奇效,深为乡里、医学界所赞颂。万历
进士、主管皇室膳食官员、词作家范凤翼,称赞陈氏医理精良,慷慨仁爱,
在40 余年医疗生涯中,从不张言■祸病危以伤人心,不以故作高貌傲岸以
难人之请,不以夸耀紧急以钩人之贿,不厚求拜谢以殖己之私。陈实功年
老时,积生平经验与心得体会,编撰《外科正宗》一书,于万历丁已(1617)
七月成书之时,已是须鬓皆白。官员顾比部等,更嘉其有益于世,各褒以
言,冠于其书之首。

陈实功一生,因医术高明,日久随着诊金收入的增加,家境也逐渐富
裕,他以其诊金收入投向社会公益活动,例如,用于赈济穷苦病人的柴米
油盐,为无依无靠之死者购置薄棺以埋葬,还不惜千金建祠堂以纪念医圣
和先代良医。有的巨富、高官往往以重金酬谢他尽心诊治,陈氏每每谢绝。
一次,苏州抚军慕天颜(后曾任江苏巡抚)之太夫人,患疽病(搭背)垂
危,经陈氏数日治愈,遂以重金酬之,陈氏辞而不受,惟言“通州通济桥
年久失修,通行甚难。。”。慕天颜知陈实功之心意,当即许诺,只数月
已叠石成桥矣!更于西门将军巷建报功祠,赠一长匾“医德长存”。用以
报陈氏救母不忘之恩德。《通州直■志》载有“通济桥明天启元年(1621),


陈实功易石”。

陈实功一生埋头外科学的钻研,为人恬淡潇洒,意境高雅,十分重视
学术和道德修养。他仅留后世的一首题为《山后闲步》诗:“游山不问径,
历险自攀跻。憩足坐危石,探奇走曲溪。鸟声村落外,树影夕阳西。席地
兴长啸,烟霞满袖携。”或可视之为陈氏对自己的生动写照。

文献

原始文献

'1'(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人民卫生出版社据1631 年刻本影印,
1956。
研究文献

'2'李经纬:中国古代外科成就,见《科学史集刊》第5 集,科学出版
社,1963。
'3'李经纬等:发展外科学的杰出医家——陈实功,见《中医史话文
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徐光启

杜石然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生于
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崇祯六年(1633 年)卒于北京。天文
历法、数学、农学。

徐光启出身在一个由经营商业转归为经营农业的家庭。

明中叶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商品经济得到
较明显的发展。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个人和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升降起
伏,变化比较大。徐光启的家,从其曾祖父时起,在六七十年间,曾有三
次较大的起伏。而徐光启则刚好是诞生在家道第三次中落后的谷底,家境
不能算好。但这个家庭对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的生产活动是熟悉的。

徐光启的父亲弃商归农,为人“博识强记,于阴阳、医术、星相、占
候、二氏之书,多所通综,每为人陈说讲解,亦娓娓终日”。而徐光启的
母亲“性勤事,早暮纺绩,寒暑不辍”。“每语丧乱事(指倭寇入侵),
极详委,当日吏将所措置,以何故成败,应当若何,多中机要”(见徐光
启所写“先考事略”,“先妣事略”)。如此的家庭和父母,对徐光启后
来钻研科学技术、重农兵、尚实践、毕生唯勤唯俭、安贫若素等等都有良
好的影响。

青少年时代的徐光启,聪敏好学,活泼矫健,当时人们说他“章句、
帖括、声律、书法均臻佳妙”,喜欢雪天登城,在龙华寺读书时喜登塔顶,
“与鹳争处,俯而喜”。万历九年(1581)中秀才,“便以天下为己任。
为文钩深抉奇,意义自畅”,他曾说过“文宜得气之先,造理之极,方足
炳辉千古”。这是由神童到才子的形象。

万历九年中秀才后,因家境关系,徐光启开始在家乡教书。加之连年
自然灾害,他参加举人考试又屡试不中,这期间,他备受辛苦。

大约是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徐光启受聘去韶州任教,二年后又
转移至浔州。徐光启在韶州见到了传教士郭居静(L。Cat…taneo)。这是徐
光启与传教士的第一次接触。

万历二十五年(1597),徐光启由广西入京应试,本已落选,但却被
主考官焦■(1540—1620)于落第卷中检出并拔置为第一名。现在看来,
徐、焦二人都主张文章学问应该“益于德,利于行,济于事”,或许在经
世致用思想上的一致,徐光启才被焦■赏识并被拔置第一的。但不久焦■
被劾丢官,转年徐光启参加会试也未能考中进士。他便又回到家乡课馆教
书,同时涉猎古今,尤其注意当代问题。

万历三十一年(1603),徐光启在南京接受洗礼,加入天主教。徐光


启生活的晚明时期,正值西方耶稣会士纷纷来华之机,经过长期试探,传
教士们认为通过传播科学知识,可以达到更好地传播宗教的效果。徐光启
也认为传教士所传播的学问“略有三种,大者修身事天,小者格物穷理。。
而余乃亟传其小者”(刻《几何原本》序)。徐光启还认为“其教必可以
补儒易佛,而其绪余更有一种格物穷理之学”(《泰西水法》序)。徐光
启是明末参加天主教的重要人物之一,对引进西方科学技术起了较大的作
用。

万历三十二年(1604)徐光启迎来了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这一年春
帏,他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徐光启20 岁时中秀才,36 岁中举人,
考中进士时已是43 岁,为科举功名共用去了23 年时间。

徐光启在未中进士之前,曾长期辗转苦读,在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之
后,深知流行于明中叶以后的陆王心学,主张禅静顿悟、反对经世致用,
实为误国害民。有人记述徐光启当时的变化说:“(他)尝学声律、工楷
隶,及是悉弃去,(专)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
学,务可施用于世者。”还有人记述说“公初筮仕入馆职,即身任天下,
讲求治道,博极群书,要诸体用。诗赋书法,素所善也,既谓雕虫不足学,
悉屏不为,专以神明治历律兵农,穷天人指趣。”(邹漪《启祯野乘·徐
文定传》、张溥为徐光启《农政全书》所写序言)徐光启思想上的如此转
变,使他的后半生走上了积极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道路。徐光启是
明末清初学术界、思想界兴起的实学思潮中的一位有力的鼓吹者、推动者。

徐光启考中进士后即被考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馆学习,在馆所
撰课艺,如《拟上安边御敌疏》、《拟缓举三殿及朝门工程疏》、《处置
宗禄边饷议》、《漕河议》等,表现了徐光启忧国忧民的思虑和渊博的治
国安邦的谋略,大都是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与那些空泛不实、纸上谈兵
的时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万历三十五年(1607)散馆,授翰林院检讨,
不久丧父,返乡守制。

前此在万历三十四年秋,徐光启即与传教士利玛窦(M.Ricci)合作
翻译西方数学名著《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初版于1607 年),还译了《测
量法义》。这是西方科学著作译为中文的开始。利玛窦是明末来华传教士
中最为著名的一位。在因父丧回上海守制三年期间,徐光启又对上述两部
译作进行了修改。守制期间,他还进行了农事试验,为救灾救荒,他引种
并推广了甘薯,撰写了《甘薯疏》。

徐光启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守制期满,回京复职,此后除几次临
时性差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