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杰出的地理名著。正光五年(公元524 年),郦
道元为河南尹。孝昌元年(公元525 年),郦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
节度诸军,打退南朝梁人的进攻,从而稳定了北魏在南方的军事局势。回
京后,被授于安南将军、御史中尉。孝昌三年,郦道元根据广大吏民的意
见,决心为众人除害,把与汝南王元悦狼狈为奸的男娼丘念逮捕入狱。元
悦向当政的灵太后求情,太后下令赦免丘念,郦道元拒不受命,依法杀了
丘念,并上书弹劾元悦。对此,元悦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与侍中城阳王
元徽合谋,故意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视察反状已露的雍州刺史萧宝夤的辖
区,借萧之手杀郦道元。十月,郦道元西入关中,来到阴盘驿亭时,即被
萧宝夤的部下围攻。亭在冈上,缺水,打井10 余丈仍无水。跟随他的士兵
因缺水失去防御能力,“贼遂逾墙而入”,将郦道元和弟弟以及两个儿子
杀死。

郦道元一生的主要著作有《水经注》40 卷、《本志》 13 篇和《七聘》
诸文。但流传至今的只有《水经注》一种。

郦道元从小热爱祖国山川,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看了许多古代地
理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
理志》、《水经》等,觉得这些地理著作记载的内容都不够周详和完备。
他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与古代地理著作对照,发现地理现象随时间的流
逝而变化发展。上古的情况已很渺茫,因为部族的迁徙,城市的衰亡,河
道的变迁,名称的更异,都是十分复杂的。如果不把这些变化了的地理现
象及时记录下来,后人就无法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为此,他决定以
《水经》为蓝本,替它作注。孝昌元年前后,完成了《水经注》40 卷。为
了写好《水经注》,郦道元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调
查当地的地理、历史,掌握第一手资料。足迹所至,必访渎搜渠,历山涉
水。同时收集各地史志,博览群书。由于郦道元作了充分的准备,因此,
《水经注》的内容异常丰富。它以水道为纲,将河流流经地区的古今历史、
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古迹等,作了尽可能详细的描述,
从而达到“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的目的。这样一来,《水经注》在
内容和文字上都大大超过《水经》,河流数目由《水经》的137 条增加到
1252 条,文字则是《水经》的20 余倍,达到30 余万字,成为当时一部内
容空前丰富的地理巨著。它在地理学上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四项。

1.水文地理学成就
《水经注》讲的是陆地水文地理,全书记载大小河流1252 条,河流名
称有河、江、水、川、溪、渠、渎、沟、涧、伏流、峡、谷、瀑布等,并
按一定次序描述其发源、干流、支流、河谷宽度、河床深度、流程、方向
以及水量的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等。在给河流命名时,它有一定的指
标,如河流的干支关系,长短大小,独流入海还是汇入大河等。如经水的


指标是:“水出山而流入海者”;枝水是:“引它水入于大水及海者”;
川水是:“出于地沟,流于大水及于海者”。在描述河流的发源时,不是
千篇一律,而是紧紧抓住各个河源的自然地理特点作仔细描述。例如卷九
《清水》、《沁水》和《淇水》三篇中,所记三条河流都发源于太行山麓
或黄土高原,但在郦道元的笔下,它们具有各不相同的河源类型。清水是
一条以山麓分布的诸陂散泉为水源的河流,“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
沁水是一条以山涧小溪为源流的河流,“三源奇注,迳泻一隍,又南会三
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淇水则是一条以山崖断层瀑布为
水源的河流,“水出山侧,颓波崩注,冲击横山,山上合下开,可减六七
十步,巨石磊■,交积隍涧,倾澜漭荡,势同雷转,激水散氛,暖若雾合”。
郦道元还对照地图和地方志,对汝水的发源地亲自进行了野外查勘,然后
写入注文。由此可见他对河源的重视。

关于黄河的流域范围和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郦道元大都引用历史文
献予以说明,少数是他亲自调查的结果。如黄河支流白鹿渊水“南北三百
步,东西千余步,深三丈余。其水冬清而夏浊,停而不流,若夏水洪泛,
水深五丈,方乃通注”。这是郦道元调查以后的记录。

《水经注》中有不少运河和农田水利的记载,把先秦、汉晋以来各地
泽渚、陂塘、堤堰的兴废情况作了较详细的陈述。以陂来说,共记载109
个陂,较著名的水利工程有28 项,其中像都江堰、白渠、龙首渠、成国渠、
灵积渠、郑国渠、六门碣等,都是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

《水经注》不仅记载有水河道,而且还注意记载无水旧河道。所记“今
无水”的旧河道约24 条,它可以为今天寻找地下水提供线索。《水经注》
记载的洪水,不仅有当时的,也有历史上的。这些历史水文资料是郦道元
经过实地考察收集的,非常宝贵。比如谷水在魏太和四年(公元480 年)发
大水,“暴水流高三丈”。郦道元进一步考察后,发现谷水千金■的石人
记载了“太始七年(公元361 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迸瀑,出常流上三丈”。
在伊阙左壁上,也发现了测水石铭上的记录:“黄初四年(公元223 年)六
月二十四日辛巳,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齐此已下。”

郦道元非常重视收集历代河水和泉水颜色的资料。水色不同,反映河
水所含物质有差异。黄河水色黄浊,因为水中含黄泥多,达到“一石水六
斗泥”的程度。黄河、渭水的水色有时变赤,可能是水里含有大量氧化铁。
有的河水呈黑色,有的呈绿色,而庐陵郡(今江西吉水)南城中有一口井,
“其水色半青半黄,黄者如灰汁,取作饮粥,悉皆金色,而甚芬香”。

《水经注》共记伏流30 余处,其名称有时称伏流,有时称潜水,有时
称重源。但对黄河重源说的传播,对济水三伏三见的讹传,则是《水经注》
的不足。所记30 余处伏流,大部分是可靠的。郦道元还把有些伏流周围的
岩溶地貌作一番描述。有的伏流,他还记有长度,使之更有参考价值。

对我国北方河流的冰期,《水经注》也有记载。如黄河孟津河段的冰
层厚度是:“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
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

《水经注》记载的湖泊类型名称有14 个,即湖、泽、海、坑、陂、浦、
渊、潭、池、薮、渚、塘、淀、沼等。其中有非排水湖,如蒲昌海(今罗布
泊)、卑禾羌海(今青海湖)等;有排水湖,如彭蠡泽(今鄱阳湖)、洞庭湖、
叶榆泽(今云南洱海)等;有的是人工湖,如芍陂、长湖等。有的湖泊记载


了面积大小,大的如洞庭湖“湖水广圆五百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小
的如华池“池方三百六十步”。《水经注》记载的湖泊,还反映了分布不
均的特点。如广大的朔北地区只有屠申泽这样一个较大的湖泊;而在河南
汝河流域的平舆县,安徽淮河流域的新息县则湖泊分布比较稠密,有湖陂
27 处。《水经注》中记载的湖泊,有一些是季节湖,如黄河三角洲上的马
常坑,“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乱河枝流而入于海。。河盛则通津委
海,水耗则微涓绝流”。《水经注》中还记载了许多沿海的泻湖,如“温
水”的卢容浦、朱吾浦、四会浦、寿冷浦、温公浦等。在这些浦中,有的
两军可以船舰作战,浦内还可以遇到大风浪,足见这些浦面积很大,非陂
湖可比。据法国汉学家L.鄂卢梭(Anuouseau)考证,上述浦的位置均在今
越南顺化到广治沿海一带。

郦道元还多次记载排水湖泊与河流之间密切的水文关系,表明湖泊可
以调节河流水量。洪水时,河流将洪水排入湖泊;旱季,湖泊又把湖水补
给河流。如“睢盛则北流入陂,陂溢则西北注于睢。出于■环,更相通注”,
“从陂。。漳泛则北注,泽盛则南播,津流上下,互相迳通”。

2.地质学、地貌学方面的成就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阐述的关于流水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见解,
在中国古代地质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通过长期的观察,确认水的侵蚀
力量很强,“水非石凿而能入石”。有的地方“飞水历其间,。。触石成
井”。又通过考察,不仅解开了安喜县(今河北定县东南)城角下面出现成
堆积木之谜,而且体现出他具有流水侵蚀、搬运、沉积的思想。书中写道:
“余考记稽疑,盖城(指安喜县城)地当初,山水漭荡,漂沦巨■,阜积于
斯,沙息壤加,渐以成地。板筑既兴,物固能久耳。”意思是说,在安喜
县建城以前,山洪暴发,洪水冲漂着许多树木来到安喜县城这块地方,由
于流速减缓,使得大量冲漂来的树木沉积下来,堆集在低洼之处。以后又
经过多次的泥沙沉积,将树木淹盖在下面,成了平地。后来又在平地上建
安喜县城。秦氏建元中(公元374 年前后),又发大水,冲崩两岸,安喜县
城崩了一角,露出了古代沉积下来的积木。这就是积木的来历。郦道元的
解释很正确,他把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三种作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解
决了实际问题。虽然当时没有侵蚀、搬运、沉积这三个名词,但侵蚀、搬
运、沉积作用的思想确已具备。他的这一卓越思想,为流水地形成因提供
了理论依据,为中国古代地质学理论做出了贡献。

《水经注》中记载了许多化石,包括古生物残骸化石和遗迹化石。如
会稽有古脊椎动物残骸化石,渭水上游成纪县(今甘肃庄浪)僵人峡有人类
化石。湖南湘江流域的石燕山,有腕足动物壳体化石,“其山有石绀而状
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湖南湘乡县有鱼化石,“石
鱼山,下多玄石,山高八十余丈,广十里。石色黑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
辄有鱼形,鳞■首尾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
之”。

关于遗迹化石,《水经注》的记载不下10 处,其中有鹿、马、虎等动
物遗迹化石和人类遗迹化石。

郦道元很注意收集矿物、岩石资料,所记矿物20 余种,岩石19 种。


如盐矿,不仅记载种类:池盐、井盐、岩盐、海盐、戎盐,而且所记产地
很广:西到天竺国,东至海,北到黄河流域,南及长江流域。个别地方的
井盐,如广城县,人吃了会得大脖子病。

《水经注》中不仅记载煤炭的产地和利用情况,而且记载了产区内煤
层的自燃现象。如平城(今山西大同)的火井、汤井,就是如此。

《水经注》中记载山崩地震的事例达10 余处,并且有山崩的具体时
间。如“汉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巫山“汉和帝永元十二
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这些
资料很有用,它为地震史的研究、为现代工程建筑选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水经注》中记载温泉31 个,其中可供治病的12 个。有的温泉“赴
集者常有百数”。各地温泉水温差异很大,有的暖;有的热;有的炎热特
甚,可■鸡豚;有的炎热倍甚,下足便烂;有的炎势奇毒,可以熟米。从
低温到高温有5 个等级。在当时无温度计的条件下,作者能用不同程度的
词汇作出区别,很不容易。它为我国地热变迁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
依据。此外,郦道元还记载了温泉中的矿物质和生物,如有的有硫黄气,
有的有盐气,有的有鱼。在曲江县北面的温泉里,虽然“泉源沸涌”,但
水中竟有“细赤鱼游之,不为灼也”。利用温泉种水稻,《水经注》也有
记载,地点是湖南郴县西北,“温水所溉,年可三登”。

《水经注》中有丰富的地貌学内容。就地貌类型来说,有山、岭、原、
丘、坂、阜、洞穴、堆、冈、高原、平原,阙、塞、垒、究、关、洲、皋、
壑、固、岛屿、梁、峤、岫、岘、陵、■、崤、岳、石碛、沙漠等31 种,
有的地貌名称一直使用至今。关于分水岭,《水经注》有3 个不同的名称,
即分水岭、分水山和分头山。《水经注》对岩溶地貌的记载已相当丰富,
有岩溶洞穴46 个,并按洞穴结构、性状特点取不同的名称,如钟乳穴、洞
穴、洞室、孔穴、石穴、风穴等。描述内容包括洞穴大小、洞穴结构、洞
穴气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