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已进展到血脉,再次劝说其接受治疗,以免病情更加发展。桓侯仍然拒绝
治疗,心中不悦,认为扁鹊在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当扁鹊第三次晋见
他时,认为病情已恶化,病位进入到内部肠胃,如不及时治疗,终将难治。
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后一次,扁鹊通过望诊,判断桓侯病情危重,已进入
到骨髓深处,病入膏肓,无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齐桓侯不久即发病,
终于不治而死。此病例说明扁鹊当时已经能很好应用望诊,而且诊断水平
相当高。

扁鹊的切脉诊断法也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史记》称赞扁鹊是最
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
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脉诊及其
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
鹊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
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
其实,患者并未真正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
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扁鹊是我国历史
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

在治疗方面,扁鹊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其中,从治疗虢太子
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针刺法,还有热熨法和服汤药法等。综
合疗法为扁鹊行医时的主要治疗措施。

先秦时期,在临证中,医学尚未明确分科。尽管《周礼》中已有兽医、
食医、疾医和疡医之分,但这仅仅是在宫廷中的设置。兽医、食医、疡医
分别管理牲畜疾病、宫廷饮食调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项。除此以外
的其他病证,都属疾医的范畴。扁鹊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齐
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说明他是内科方面的能手。扁鹊还能根据当地的
需要,随俗为变地开展医疗活动。当他游历到秦国时(今陕西咸阳一带),
就专治小儿疾病;当他云游到邯郸(当时为赵国都城)时,又主要诊视妇科
病证;而当他到雒阳(当时是周国的首都,今为河南洛阳)时,便主要从事
老年人病证的治疗,多医治耳、眼等五官病证。据记载,扁鹊还精于外科
手术,而且应用了药物麻醉来进行手术。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
现出高尚的医德。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尸蹶证
后,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
说,这是患者并没有死,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复他原来的状态而
已,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从齐桓侯这个案例来看,他之所以多次劝
说及早治疗,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
把疾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客观
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
重疾病的预防。

先秦时期,巫术有一定市场,并且已经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的绊脚石。
扁鹊对巫术深恶痛绝,认为医术和巫术势不两立。他的这些医疗道德思想,
在《史记》中概括归纳为六条戒律,称为“六不治”。这六不治包括:信


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病情严重到“形羸不
能服药、藏气不定”等。这是他治病的信条,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医疗
品德。

扁鹊无私地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门徒,他的徒弟子阳、子豹、子越等
人都是有所成就的人。后来在汉代出现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一书,有人
认为是根据扁鹊的医术,尤其是关于脉诊知识而整理成书的,并且署名扁
鹊(秦越人)所著。近代还有人认为他的学说影响深远,形成了扁鹊学派。

文献
原始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扁鹊列传,中华书局,1975。

研究文献

'2'蔡景峰:中国古代科学家·扁鹊,科学出版社,1965。
'3'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各家学说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
'4'李伯聪: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石申夫

陈久金
石申夫战国时魏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 世
纪中期。天文学。

石申夫又写作石申甫或石申父。南北朝以后,可能是误会,将其名字
称为石申,今从已故钱宝琮先生的考证,据两汉文献记载改正。石申夫是
中国先秦时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不但编制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而且
在四分历、岁星纪年、行星运动、天象观测和中国古代的占星理论等方面,
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从知识的积累和定性研究进
入系统定量的科学探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石申夫及其学派的著作早已散失,仅《开元占经》及两汉的若干著作
中有所引述。《史记·天官书》张守节引《七录》说:“石申魏人,战国
时作《天文》八卷;《隋书·经籍志》载石氏作《天文占》八卷,《浑天
图》一卷,《石氏星经簿赞》一卷。”其中《天文》和《天文占》可能是
同一部书,它还有一个名称为《石氏星经》。《浑天图》和《石氏星经簿
赞》可能是汉以后由其门徒所作。

《开元占经》载石氏中官62,外官30,加上28 宿,共计120 座。同
时给出了石氏星表这120 座的121 颗星的入宿度和去极度。关于这121 个
恒星坐标值究竟测于何时,日本上田穰早在30 年代就曾利用二十八宿去极
度的岁差变化作过观测年代的计算,认为分别为公元前300 年、公元前150
年和公元200 年三次所测。近年来,潘鼐计算的结果也相类似,而薮内清
则认为是公元前70 年测定。不过,1978 年阜阳汉初汝阴侯之子夏侯灶墓
出土的圆盘和《淮南子·天文训》中都有二十八宿距度的记载,这证明汉
太初以前无疑是有二十八宿入宿度的,这是出于推算日月五星行度的需
要。这个数值也容易用简单的方法测定。但至今却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太
初以前曾测定过去极度,故以二十八宿去极度来判断入宿度测定的年代是
靠不住的。因此,石氏二十八宿距度可能确是石申夫本人所测,其他数值


可能是西汉时由其门徒完成。《石氏星经》是石氏学派集体劳动和智慧的
结晶。

战国时代,是中国天文学家创立四分历,并使之完善和系统化的时代,
从保留至今的零星历史文献可以看出,石申夫在四分历发展过程中曾起过
相当重要的作用。其贡献如下:(1)《史记·天官书》说:“故甘、石历五
星法,唯独荧惑有反逆行。”《汉书·天文志》也说:“古历五星之推,
亡逆行者。至甘氏、石氏经,以荧惑、太白为有逆行。”《开元占经》则
载有石氏金星出没动态(包括逆行在内)的推算方法,可见石申夫有推算五
星出没动态的方法,并已涉及火星、金星逆行的计算。(2)在魏国

1 499

颁行四分历,使用每年365 
4 
日,每月29 
940 
日,十九年七闰,七十六年

季节一循环的法则。其基本数据和格局与《史记·历书》类似,故各种文
献都略而不载。(3)使用干支纪日法循环纪日。(4)使用石氏岁星纪年法循
环纪年,此法载在《史记·天官书》中。(5)使用周正,以冬至所在之月为
岁首。

《石氏星经》是中国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占星书之一,由于石申夫及其
门徒的勤奋观测,做出了一系列的新发现。这些发现大都被当作占星的内
容摘引在《开元占经》中。摘要如下:(1)黄赤交角数据的最早测定者。《续
汉书·律历志》引载《石氏星经》说:“黄道轨牵牛初值斗二十度,

去极百一十五度。”将其减去一象限91 
5 
度,得黄赤交角为23 
11 
度,

16 16 
与当时理论值仅差23′。(2)测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第一次建立起完
整的坐标概念。(3)发现行星有逆行。(4)首先观测到太阳日珥。《开元占
经》引石氏曰:“日两旁有气短小,中赤外青,名为珥。”(5)首次发现日
冕。《开元占经》引石氏曰:“有气青赤,立在日上,名为冠。”古代冠
冕通用。(6)最早的太阳黑子纪录。《开元占经》引石氏曰:“日中有立人
之像。”只是未载年月日。(7)发现月亮运动有迟疾的变化和偏离黄道的运
动。《开元占经》引石氏曰:“月行乍南乍北,。。或进退眺■”(8)最早
的彗星分类。《开元占经》引石氏曰:“凡彗星有四名:一名索,二名拂
星,三名扫星,四名彗星,其形状不同。”

文献
原始文献


'1'(战国)石申夫:石氏星经,见《唐开元占经》,中国书店影印,1989。

研究文献

'2'钱宝琮:甘石星经源流考,见《钱宝琮科学史论文选集》,科学出
版社,1983。
'3'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
'4'上田穰:石氏星经研究,见《东洋文库论■》,1930。
'5'薮内清:中国■天文历法,第一部第二节,平凡社,1969。
'6'潘鼐:我国早期的二十八宿观测及其年代考,见《中华文史论丛》
第3 辑,1979。
甘德


陈美东
甘德战国时楚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 世纪中期。
天文学。

甘德是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他著有《天文星占》8 卷、《岁星
经》等,这些著作的内容多已失传,仅有部分文字为《唐开元占经》等典
籍引录,从中可以窥知他在恒星区划命名、行星观测与研究等方面有所贡
献。

他和石申夫等人都建立了各不相同的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系统,其方法
是依次给出某星官的名称与星数,再指出该星官与另一星官的相对位置,
从而对全天恒星的分布、位置等予以定性的描述。三国时陈卓总结甘德、
石申夫和巫咸三家星,得到我国古代经典的283 星官1464 星的星官系统,
其中取用甘氏星官者146 座(包括28 宿在内),可见甘德对全天恒星区划命
名的工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迹象表明,甘德还曾对若干恒星的
位置进行过定量的测量,可惜其结果大多湮没不存。

甘德对行星运动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和定量的研究。他发现了火星和金
星的逆行现象,他指出“去而复还为勾”,“再勾为巳”,把行星从顺行
到逆行、再到顺行的视运动轨迹十分形象地描述为“巳”字形。甘德还建
立了行星会合周期(接连两次晨见东方的时间间距)的概念,并且测得木
星、金星和水星会合周期值分别为:400 日(应为398。9 日)、587。25 日(应
为583。9 日)和136 日(应为115。9 日)。他还给出木星和水星在一个会合周
期内见、伏的日数,更给出金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顺行、逆行和伏的日数,
而且指出在不同的会合周期中金星顺行、逆行和伏的日数可能在一定幅度
内变化的现象。虽然甘德的这些定量描述还比较粗疏,但它们却为后世传
统的行星位置计算法奠定了基石。

依据《唐开元占经》引录甘德论及木星时所说“若有小赤星附于其侧”
等语,有人认为甘德在伽利略之前近两千年就已经用肉眼观测到木星的最
亮的卫星——木卫二。若虑及甘德著有关于木星的专著——《岁星经》,
是当时认真观测木星和研究木星的名家,且木卫二在一定的条件下确有可
能凭肉眼观测到,则这一推测大约是可信的。

甘德还以占星家闻名,是在当时和对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甘氏占星
流派的创始人,他的天文学贡献同其占星活动是相辅相成的。

文献
原始文献


'1'(战国)甘德:甘氏中官、甘氏外官,见《唐开元占经》,中国书店
影印,1989。

研究文献

'2'钱宝琮:甘石星经源流考,见《钱宝琮科学史论文选集》,科学出
版社,1983。
'3'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
'4'潘鼐:中国恒星观测史,学林出版社,1989。
'5'席泽宗:伽利略前二千年甘德对木卫的发现,天体物理学报,
1(1981),2,第85—88 页。

李冰

艾素珍
李冰战国末期人。籍贯、生卒年不详。水利。


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四川人民
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 年),秦国吞并蜀国。
秦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