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视察治汴工程。汴河水利是王安石农田水利法中的一个重点工程,
包括开辟淤田和疏浚汴渠二个部分。工程于熙宁二年(1069)开展之后,取
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招致了反对派的攻击。熙宁五年,沈括被诏令为治
汴工程的提举,身负治汴和视察双重职责,前往考查。通过实地考察,他
从治汴的历史和现状,说明了该项工程的必要性,有力地支持了变法派的
这一措施。
(2)察访两浙。熙宁六年,在王安石的保举下,沈括奉命出访两浙,相
度两浙农田水利、差役诸使,兼察访。他通过实地考查,大力支持兴修两
浙水利工程,并在两浙地区推行变法的重大措施保甲法和青苗法。
(3)察访河北西路。熙宁七年,沈括被任命为河北西路察访使,兼提举
该路保甲。河北西路包括今河北、河南二省的黄河以北地区,是当时宋辽
接壤之地。他出使的主要职责,实际上是视察和整顿边防。在不到半年的
时间内,他向朝廷提出建议31 项,作了大量兴利除弊的工作。特别是在兴
修边防设施,推行保甲法,加强边防等方面,他都做出了贡献。
(4)兼判军器监。军器监是变法中为改变兵器制造的差劣状况而设立的
重要机构。熙宁七年九月,正在河北西路察访的沈括,被任命为兼判军器
监。他在任职军器监不到二年的时间内,兵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
提高,为加强军备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他还潜心研究阵法和城防,重
订《九军阵法》,讨论兵车制度,编纂《修城法式条约》,在军事理论方
面做出了贡献。
(5)主持全国财政。熙宁八年十月,沈括被任命为权发遣三司使。三司
是当时主管全国财政的最高机构,三司使“掌邦国财用之大计”,职高任
重。在任职三司约一年又八个月的时间内,他推行新法,采取了多项改革
措施,特别是改革盐钞、讨论钱币、讨论役法,为改善北宋政权的财政状
况做了大量的工作。
4.主持■延路军务
元丰三年(1080)六月,沈括出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兼■延路经略安
抚使,成为一方军事统帅。
■延路管辖陕西北部,与西夏接壤,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军事
重地。当时西夏惠宗年幼,外戚擅权,出现了政治危机,宋神宗试图乘机
出兵西夏。沈括一到延州,即加紧执行神宗的出兵政策。他一面完成边防
布置,一面与新任■延路经略副使种谔密议出兵事宜。他统军和治军有方,
使军队的战斗力得到加强,并深得朝廷的赞许。
元丰四年(1081)六月,西夏内乱,宋军乘机出动20 多万大军,分兵五
路,进攻西夏。这次战争,由于宋军深入西夏腹地,粮草不继,终告失败。
战争期间,沈括留镇延州,击退了西夏军的侵袭,并巧布疑兵计,不发一
兵一卒,连下西夏在边境上的三个军事要寨。当宋军溃退时,他又采取声
东击西和迂回战术,连夺西夏二要寨,擒获西夏军首领,挫败了西夏军乘
胜南下的计划,稳定了边境局势。
元丰五年(1082),为加强边防,沈括和种谔建议重修古乌延城(在夏州
西南),但钦差徐禧反对,并强行修筑永乐城(在陕西米脂西)。沈括虽提出
异议,未被采纳。同年九月,永乐城被西夏军攻破,宋军损失一万多人,
夫役无数。沈括虽保住了绥德,阻止西夏军的继续前进,但作为一方主帅,
未能坚持自己的主张,坚决反对徐禧的一意孤行,导致惨败,不能不说是
严重的失职。同年十月,沈括终因“措置乖方”而被罢官。
5.隐居梦溪园,编撰《梦溪笔谈》
沈括被罢官后,先后责受均州(今湖北均县北)、秀州(今浙江嘉兴)团
练副使,拿一份干禄,过着没有自由的被监护生活。直至元■三年(1088)
八月,他进投《守令图》(又称《天下州县图》),方被准予任便居住,迁
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渡过晚年。在梦溪园,他编撰了名著《梦溪
笔谈》(以下简称《笔谈》)。《笔谈》是沈括晚年以笔记体裁写成的一部
著作。现存《笔谈》26 卷,《补笔谈》3 卷,《续笔谈》11 篇。他在这部
著作中,集中记述了自己一生的重要见闻,包含有他对于科学和艺术等方
面的见解,并反映了当时北宋的社会、政治、外交和军事状况,具有极高
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尤其是他关于科学技术的成就和贡献,大都记入
在《笔谈》中,使《笔谈》成为一部珍贵的科学典籍。
沈括一生的著述很多,惜大多亡佚。现存除《笔谈》外,尚有《长兴
集》、《良方》(收入《苏(轼)沈(括)良方》),以及一些佚亡著作的辑本。
沈括博学多才,《宋史》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
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即使就自然科学而言,沈括的贡献也是多学科性的,涉及广阔的领域。
1.天文学成就
沈括从治平三年起开始研究天文学,特别是在主持司天监工作期间,
更对历法和天文仪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在天文学领域做了大量的工
作,其突出的成就有二。
一是首倡“十二气历”。中国的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在这样的历法
制度中,节气和月份的关系是不固定的,而节气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传统的农事活动更是一直按节气来安排的。为了使节
气和月份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关系,沈括提出了变革历法的大胆建议,制订
了一种称之为“十二气历”的崭新历法。十二气历是一种纯阳历制度。它
以立春为孟春(正月)初一,惊蜇为仲春(二月)初一,余类推;大月31 日,
小月30 日,一般大小月相间,一年最多有一次二个小月相连;在历书上加
注朔望,以表示月亮的圆缺。这一历法简单而实用,在历法史上堪称是一
个重大的革命性创新。但也正因为它是革命性的创新,否定了沿用已久的
阴阳历传统,因此是难以实行的。对此,沈括很是明了,他在《补笔谈》
卷二中说:“今此历论尤当取怪怒攻骂,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19 世
纪英国气象局采用的肖伯纳历,其实质便与沈括的十二气历相似。
一是改进天文仪器。沈括在司天监所制的新仪器浑仪、浮漏和圭表,
都有重大的改进。
浑仪一直是中国传统的测量天体的仪器。在浑仪的发展过程中,出现
了一种趋向,即不断地增加浑仪的圆环数。这虽在天文观测上起过重要的
作用,但也带来了新的弊病。环数增加,使组装困难,势必造成仪器的中
心差,导致观测误差增大。同时环数越多,被遮蔽的天区也越多,造成若
干天区无法观测。此外,环数多了使用也很不方便。沈括针对浑仪的这些
弊病,进行改革。他首先取消了白道环,开了简化浑仪的先河,终于导致
元代郭守敬的简仪的出现。他又缩小了观测用窥管下孔的孔径,使人目能
更好地处于下孔的中心,提高观测的精确度。他还注意到仪器极轴的校正
问题,提高了仪器安装的精密度。
利用改进的新仪,沈括进行了连续三个月的观测,每夜观测3 次,共
绘制了200 余幅星图,从中得出了极星位置“离天极三度有余”的结论。
沈括新制的浮漏,能够利用漫流中表面张力的补偿作用,补偿水的粘
滞性随温度变化时对流量的影响,消除由此产生的计时误差,提高了计时
的准确性。他利用新制的浮漏,进行了长达10 余年的观测和研究,得到了
超越前人的见解,第一次从理论上推导出冬至日长度“百刻而有余”,夏
至日长度“不及百刻”的结果。
2.数学成就
沈括首创的除积术和会圆术,开辟了中国传统数学的新的研究方向。
隙积术是一种求解垛积问题的方法,属于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问题。
沈括具体涉及到的有累棋、层坛和积罂等问题,他得出了正确的求解公式:
垛积体数目或体积
hh
da bc ( …a)
V隙=
b'(2b + ) + (2d + )' +
bc
其中a 和c 分别为垛积体上、下宽度,b 和d 分别为垛积体上、下长度,h
为垛积体的高度。后世杨辉(1261)、朱世杰(1303)在沈括的基础上,发展
了高阶等差级数求和方法,把其推广为更具普遍意义的“垛积术”。
会圆术是一种已知弓形的圆径和矢高,求弧长的问题。沈括推导出求
弓形弧长的近似公式:
2b2
dd
l =+ cc = 2
( )2 …( …b)2
d
22
其中l 为弧长,d 为直径,b 为矢高,c 为弦长。元代的王恂、郭守敬等人
在编修《授时历》时,就用此公式来计算黄道积度和时差。
3.物理学成就
在磁学方面,沈括在《笔谈》中指出,指南针是方家以磁石磨铁针,
使铁针磁化而成。他记述了当时指南针的四种装置方式,即水浮法、置指
甲上、置碗唇上、悬丝法,并比较了这四种方式的优劣,指出水浮多荡摇,
置指甲或碗唇上易坠落,以悬丝最善,表明他对这四种方式进行过观察和
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他发现磁针有指南的,也有指北的,指南的磁针
并不总是指南,而是常微偏东。这是关于指北针和地球磁偏角的最早明确
记载。
在光学方面,沈括进行了凹面镜成象的实验。通过实验,他指出凹面
镜照物,中间有一称为“碍”的地方,在此之内,照物得正象;在此点之
上,照物无所见;在此点之外,照物得倒象,表明他已发现了四面镜的焦
点。他还用小孔成象、细腰鼓、船上的橹担等常见事物,来形容凹面镜成
象现象,试图解释凹面镜成象原理。这些比拟虽不尽恰当,但反映了他勇
于探索自然现象的奥秘的精神。对凸面镜和平面镜,他也作过细致的观察
和研究,科学地解释了古人铸镜,镜大则平,镜小则凸的道理。他指出,
这是因为镜面凸,所照人面缩小,故镜面虽小而能全纳入面。如镜面凹,
则所照人面放大,镜小了就不能全观人面。为了说明月亮的盈亏现象,他
特意作了模拟实验。他用一个弹丸,在其表面上一半涂白粉,这样“侧视
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从而形象地演示了月亮的盈亏现象,具
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声学方面,沈括进行了声音共振实验。他用纸剪一个人,放在琴瑟
的基音弦线上,拔动相应的泛音弦,则小人就会跳动;而拔动其他弦,
则纸人不动。西方类似的实验,直至17 世纪方出现。
此外,沈括对海市蜃楼、虹、雷电、乐律等,也都进行研究,并提出
了自己的见解。
4.地学成就
沈括曾考察过“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的雁荡山地貌,提
出了流水侵蚀作用的成因说,“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
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对于中国西部黄土地区“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
的地貌特征,他也提出了是流水侵蚀作用所造成的。在河北,他考察过太
行山,发现山崖之间往往衔着蚌壳化石,在石壁上横亘如带,由此他推断
这里曾经是海滨,并进而推断华北大平原是泥沙淤积而成的,正确地解释
了华北平原的成因。沈括的这些见解,在地貌学史上具有相当的意义。
在地图学方面,沈括也有出色的贡献。他在视察河北边防时,非常留
意当地的地形、地貌,并用木屑、面糊堆捏地形,后因天寒又改用熔蜡制
作,以反映当地的山川道路等地形地物。这种立体地形模型,既真切又便
于携带,归至官所后,他又复制为木刻立体地形图。这一制图方法当即受
到重视和推广,“边州皆为木图,藏于内府”,为国家的军事管理提供了
有力的工具。后来,他又花费12 年的心血,“遍稽宇内之书,参更四方之
论。该备六体,略稽前世之旧闻;离合九州,兼收古人之余意”,绘制《守
令图》20 轴,包括总图大小各1 轴,分路图18 轴。在绘制这些地图时,
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制图六体绘图方法,把以往的8 个方位扩展到24
个方位,并特别注意水平直线距离的测量,提高了地图制作的精确度。
在水利方面,他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往人们大都认为宁国县(今安徽
宁国)万春圩是沈括所主持修复的,近有学者据《四部丛刊》三编本影印的
《长兴集》指出,万春圩乃沈括之兄沈披所修,而非沈括。但不管沈括是
否修过万春圩,他对水利科学的造诣是人们一致肯定和赞扬的。他在入仕
初期即整治沭水,后来又大力支持治汴工程和两浙水利工程。而其在水利
科学方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