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沾,沙出(今江东呼水中沙堆为沾,音但。)
  '疏'“沾,沙出”。○释曰:言沾者是沙堆於水中之名也。故曰沙出。
  ,出不流。(水流潜出,便自停成池。○,音牵。)
  '疏'“,出不流”。○释曰:谓水泉潜出停成池者名。《地理志》云:扶风县,“雍州弦蒲薮。出西北,入渭”。以其初出不流,停成弦蒲泽薮,故曰“,出不流”也。其终则入渭也。
  归异出同流,肥。(《毛诗》传曰:“所出同,所归异为肥。”)
  '疏'“归异出同流,肥”。○释曰:谓小水支分归入大水则异、其泉源初出则同流者,名肥。即《诗·邶风·泉水》云:“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毛传云:“所出同,所归异为肥泉。”是也。
  瀵,大出尾下。(今河东汾阴县有水口如车轮许,沸涌出,其深无限,名之为瀵。冯翊阳县复有瀵,亦如之。相去数里而夹河,河中者上又有一瀵,瀵源皆潜相通。在汾阴者,人壅其流以为陂,种稻,呼其本所出处为瀵魁,此是也。尾犹也。○瀵,音粪。)
  '疏'“瀵,大出尾下”。○释曰:尾犹也。言源深大出於下者名瀵。瀵犹洒散也。○注“今河”至“也”。○释曰:河东、冯翊者皆郡名也。云“河中者上”者,者谓水中可居之小者。云“人壅其流以为陂种稻”者,泽障曰陂,谓人畜壅此水以为陂泽,而溉稻田也。云“瀵魁”者,魁,帅也,首也。以其水源,故谓之魁也。
  水醮曰。(谓水醮尽。○,音轨。)
  '疏'“水醮曰”。○释曰:醮,尽也。凡水之尽皆曰。,则竭涸之一名也。
  水自河出为氵,(《书》曰:“氵沮会同。”)济为氵楚,汶为氵阐,洛为波,汉为潜,(《书》曰:“沱潜既道。”○氵楚,楚。汶,问。氵阐,阐。沱,陀。)淮为浒,江为沱,(《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氵过为洵,颍为沙,汝为。(《诗》曰:“遵彼汝坟。”皆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过,乌禾反。颍,馀顷反。,坟。)
  '疏'“水自”至“汝为”。○释曰:此十者皆大水分出,别为小水之名也。○注“《书》曰:‘氵沮会同。’”○释曰:《禹贡》兖州云:“雷夏既泽,氵沮会同。”孔安国云:“雷夏,泽名。氵、沮二水,会同此泽。”引之证水自河出别名为氵也。○注“《书》曰:‘沱潜既道。’”○释曰:《禹贡》梁州云:“岷、れ既艺,沱、潜既道。”孔安国云:“岷山、れ冢,皆山名。沱、潜,发源此州,入荆州。”案《地理志》云:蜀郡有湔道,“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也”。陇西郡西县,“れ冢山,西汉水所出”。是二者皆山名也。沱出於江,潜出於汉,二水发源此州,而入荆州。故荆州亦云“沱潜既道”。案,郭氏《音义》云:“沱水自蜀郡都水县扌前山与江别而更流。”又云:“有水从汉中、沔阳南流至梓潼、汉寿,入大穴中通峒山下西南潜出,一名沔水。旧俗云即《禹贡》潜也。”郭氏此言,并解梁州沱潜也。然则此注言“《书》曰”者,亦指梁州者也。所以荆州亦有沱潜者,盖以水从江、汉出者,皆曰沱潜。所以荆梁二州皆有也。○注“《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释曰:亦《禹贡》文也。孔安国云:“江东南流,沱东行。”引之证江水溢出名沱也。○注“《诗》曰:‘遵彼汝坟。’”○释曰:此《周南·汝坟》篇文也。毛传云:“汝,水名也。坟,大防也。”毛意以为伐薪宜於岸之上,故以大防解之。郭意以为汝所分之处有美地,因谓之。且毛传坟从土,此从水,所以异也。
  水决之泽为。(水决入泽中者亦名为。)
  '疏'“水决之泽为”。○释曰:凡水为人所决陂障为泽者,亦与上“出不流”者同名也。
  决复入为汜。(水出去复还。)
  '疏'“决复入为汜”。○释曰:凡水决之岐流复还本水者名汜。《诗·召南》云“江有汜”是也。
  “河水清且澜漪”,大波为澜,(言涣澜。○澜,兰。漪,衣。)小波为沦,(言蕴沦。)直波为径。(言径亻廷。)
  '疏'“河水”至“为径”。○释曰:案《诗·魏风·伐檀》篇云:“河水清且涟漪。”又曰:“河水清且直漪。”又曰:“河水清且沦漪。”故此释之。毛传云:“风行水成文曰涟。”“直,直波也。”“小风,水成文转如轮也。”李巡云:“分别水大小曲直之名。”郭氏云:澜“言涣澜”,沦“言蕴沦”,径“言径亻廷”。然则澜、直、沦,论水波之异。漪,皆辞也。案《诗》涟、沦皆言波。名直波,不言径而言直,又在沦漪前者,取韵故也。澜、涟虽异而义同。“澜漪”先举《诗》文然後释之,直、沦不举者,省文,从可知也。
  江有沱,河有氵,汝有。(此故上水别出耳,所作者重见。)浒,水。(水边地。)
  '疏'“浒,水”。注“水边地”。○释曰:谓水边岸之地别名浒。李巡曰:“浒,水边地名,也。”《诗·大雅·江汉》云“江汉之浒”是也。
  水草交为湄。(《诗》曰:“居河之湄。”○湄,音眉。)
  '疏'注“《诗》曰:‘居河之湄。’”○释曰:此《小雅·巧言》之篇文也。以《诗》有此言,故释之。云“水草交为湄”,李巡曰:“水中有草木交会曰湄。”今《诗》作麋,音义同。
  “济有深涉,(谓济渡之处。○济,子细切。)深则厉,浅则揭”。揭者,揭衣也。(谓褰裳也。○揭,上二字音憩,下丘竭切。)以衣涉水为厉。(衣谓禅。)繇膝以下为揭,繇膝以上为涉,繇带以上为厉。(繇,自也。○繇音由。桑时掌反。)
  '疏'“济有”至“为厉”。○释曰:案《诗·邶风·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故此先引《诗》文,然後释之。云“揭者,揭衣也”。谓度处水浅,惟褰裳可涉者名揭。注云“谓褰裳也”者,对文言之,则在上曰衣,在下曰裳;散而言之则通。是以此经言“揭衣”,注言“褰裳”。《曲礼》云:“两手抠衣去齐尺。”衣亦谓裳也。云“以衣涉水为厉”者,此衣谓也。言水深至於以上者而涉渡者,名厉。云“繇膝以下为揭”者,此更释揭、涉及厉之名。繇与由同,繇,由也。言水浅自膝以下为揭,水差深自膝以上者为涉,水若深至衣带以上者为厉。注云:“繇,自也”,释诂文。
  潜行为泳。(水行也。《晏子春秋》曰:“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七里。”)
  '疏'“潜行为泳”。○释曰:谓人潜隐水而行者,名为泳。《诗·周南·汉广》云:“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是矣。○注“《晏子》”至“七里”。○释曰:晏子者,名婴,谥平仲,相齐景公,孔子称善与人交者也。著书谓之《晏子春秋》。云:景公蓄勇士。公孙接、田开︹、古治子事景公,以勇力搏於虎问。晏子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见公,请去之。公乃使人饣鬼之二桃,令三子计功而食。公孙接曰:“接一搏特犭肩,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曰:“吾杖兵却三军者再,若开︹之功,可以食桃,而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於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当是时也,治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马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治之视之,则大鼋之首也。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与人同矣。”二子耻功不逮而自杀,古冶子亦自杀。是其所引之文也。以证潜行为泳之事也。但彼作九里,此作七里,盖传写误或所见本异也。
  “杨舟,绋缡维之。”绋,也。(,索。○绋,弗。缡,离。,律。)缡,也。(,系。○,加谁切。)
  '疏'“”至“也”。○释曰:“杨舟,绋缡维之。”此《诗·小雅·采菽》篇文也。云“绋,也。缡,也”,此释《诗》绋、缡之义也。李巡云:“,竹为索,所以维持舟者。”郭云:“,系。”孙炎云:“舟止系之於树木,戾竹为大索。”然则绋训为,是ㄌ。缡训为,又为系。正谓舟之止息以ㄌ系而维持之也。
  天子造舟,(比船为桥。○造,七到切。)诸侯维舟,(维连四船。)大夫方舟,(并两船。)土特舟,(单船。)庶人乘氵付。(并木以渡。氵付,音桴。)
  '疏'“天子”至“乘氵付”。○释曰:此释尊卑桥船之异制也。云“天子造舟”者,《诗·大雅·大明》云“造舟为梁”是也。言“造舟”者,比船於水,加版於上,即今之浮桥。故杜预云:“造舟为梁,则河桥之谓也。”“维舟”以下,则水上浮而行,但船有多少为差等耳。云“庶人乘氵付”者,《诗·汉广》云:“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毛传云:“方,氵付也。”《释言》云:“舫,氵付。”郭注云:“水中{捭}筏。”《论语》曰:“乘桴浮於海。”注云:“桴,编竹木,大曰筏,小曰桴。”是也。桴、氵付音义同。
  水注川曰,注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此皆道水转相灌注所入之处名。○浍,古外切。)
  '疏'“水注”至“曰渎”。注“此皆道水转相灌注所入之处名”也。○释曰:郭云:“转相灌注”者,盖以川渎皆水之大者也。《虞书》云:“畎浍距川。”下云“江、河、淮、济为四渎”是也。今若言“水注川曰”,谓水之注入川者名,则注入沟者名浍,沟小如浍岂能容乎?若言“注沟曰浍”,谓注沟水入之名浍,则注川水入之者名,杜预云:“,亦涧也”,岂能容受川水乎?然则“水注川曰”,是涧、之水注入於川也。故李巡云:“水出於山入於川曰。”“注曰谷”,谓山谷中水注入涧也。“注谷曰沟”,此以下与上不类,谓山谷中水无涧者,注入平地之沟。沟广深四尺。注云:浍“广二寻,深二仞”。“注沟曰浍”,谓注沟水入之者名浍。注浍水入之者名渎。故注云“转相灌注”也。
  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下曰溯游。(皆见《诗》。○溯,音素。)
  '疏'“逆流”至“溯游”。注“皆见《诗》”。○释曰:案《诗·秦风·蒹葭》云:“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是也。孙炎曰:“逆渡者,逆流也。顺渡者,顺流也。”然则逆流顺流,皆谓渡水有逆顺也。
  正绝流曰乱。(直横渡也。《书》曰:“乱于河。”)
  '疏'“正绝流曰乱”。○释曰:正,直也。谓横绝其流而直渡,名曰乱。○注“《书》曰:‘乱于河。’”○释曰:案《禹贡》梁州云:“入于渭,乱于河。”孔安国云:“越沔而北入渭,浮东渡河而还帝都曰所治。”以帝都在河之东,故直横渡河,陆行而还帝都也。彼孔氏引此文,故以为证也。
  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疏'“江河”至“者也”。○释曰:案《白虎通》云:“渎者何?谓渎。中国恬浊,发源而注海,其功著大,称渎也。”案《禹贡》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至于大亻丕;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导氵允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荣;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是发源注海者也。
  水泉。
  '疏'“水泉”。○释曰:题上事也。下皆仿此。
  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小曰坻,人所为为。(人力所作。○者,渚。坻,池。,述。)水中。
  '疏'“水中”至“为”。○释曰:此一段释水中之地名也。故下题云“水中”。案,李巡云:“四方皆有水,中央独可居,但大小异其名耳。若人所作者则名。”《周南》云:“在河之洲。”《召南》云:“江有渚。”《采蘩》云:“于沼于。”《秦风·蒹葭》云:“宛在水中坻。”是其所出之文也。
  河出昆仑虚,色白。(《山海经》曰:“河出昆仑西北隅。”虚,山下基也。)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潜流地中,汨氵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