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正说历朝十大冤案-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朝尊严,没有拆封就直接让来使带回,也没有复信。
当时,满洲还没有吞明的野心和胆量,女真人口不到80万,土地也就10万平方公里,而明朝人口近1亿,国土350多万平方公里,此外还有几个附属国。两国实力悬殊。双方的议和各有自己的目的:皇太极是要明朝承认自己现有的疆域,能和明朝自由贸易,发展经济,壮大实力;袁崇焕则是想借议和重整力量,一举荡平满洲,收复全部辽东失地,重现大明帝国的辉煌。
正在双方积极准备谈判的时候,皇太极竟出其不意地出兵朝鲜,并攻击据守皮岛的明朝守将毛文龙。朝鲜作为明朝的附属国,一直向明朝进贡并听从明朝调遣,明朝负责保护其不受日本侵略。辽事以来,朝鲜在后方给后金军极大牵制,使其不敢大肆攻明。后金对朝鲜觊觎已久,使之屈服不仅可以得到其丰富的物产,更可以解除进攻明朝的后顾之忧。此时袁崇焕正忙着修建锦州城池,构筑锦州、宁远防线,得报急派兵增援。而援兵未到,朝鲜已经抵挡不住,投降了后金。
袁崇焕开始议和的时候,明廷并不知道。及至奏报上呈,皇帝下圣旨准许了议和,但后来又认为这种做法不策略,接连下旨禁止。袁崇焕要借议和收复故土,更加极力坚持议和。此时,就有科道官说朝鲜和毛文龙被攻打,是议和所致。
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皇太极出兵南下,直抵宁远的外围要塞锦州,把锦州四面包围了起来。守卫锦州的是山海关总兵官赵率教和太监纪用,势单力薄,就用求和作缓兵之计等待援兵。袁崇焕派祖大寿带4000精锐骑兵从宁远出发,准备从敌后袭击,不料却被截回。双方议和未成,后金兵大举攻打锦州,赵率教带兵死守,从五月十一日到###,血战30余场,毫不退缩。皇太极见攻锦州不胜,就于二十八日分大部兵力去攻宁远。袁崇焕兵力较上次已大为增长,此次不仅仅是防守炮轰,也出城与后金兵野战厮杀。原来曾与袁崇焕有过节的大将满桂也奋力拼杀,身中数箭不下火线。战斗异常残酷,金兵伤亡惨重,城下尸积如山,不得已放弃宁远,又转攻锦州。锦州将士奋力抵抗,后金军见仍不能克胜,只得于六月五日撤退,只毁了大、小凌河两座城。这是明军对后金军的第二次血战胜利,史称“宁锦大捷”。
从宁远大捷到宁锦大捷,其间一年半的时间,袁崇焕将他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方略运用到营建辽东防线上。他总结上次宁远大捷的经验,根据敌我军队的特点,提出了“凭坚城以用大炮”的战术原则,认为敌兵善于野战,我军则拙于野战,只能凭借坚固的城池打击敌兵;又提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款为旁著”的策略,认为防守是第一位的,野战、款和等等都可以用,但不能为主;从长远看,他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和“守关外以御关内”的方略,从而接连获得两次大捷,给入侵的后金以沉重打击。一时海内惊叹。
但明廷内部尖锐激烈的派系争斗并未让袁崇焕尝到胜利的喜悦。袁崇焕虽然不是东林党,也不与东林党过从太密,但其座师韩爌、保荐他的御史侯恂、前辽东经略熊廷弼等等都与他关系极好,而此数人与东林党关系不一般。因此,袁崇焕也被目为东林一派。阉党交章弹劾,说袁崇焕不救援锦州是“暮气”,袁崇焕便请求辞官。
袁崇焕案 二(3)
事实上,袁崇焕在锦州被困时,因考虑宁远位置重要,关系整个辽东局势和国家安危,上疏请求派其他兵力驰援锦州,天启帝表示同意。袁崇焕又请让他本人带兵35000人救援,却遭到兵部的阻止:“援锦之役,责成三帅,宁抚只宜在镇,居中调度,战守兼筹,不必身在行间。”袁崇焕只得调派满桂、祖大寿等人前去驰援。
耿直倔犟的袁崇焕不愿争辩,请求辞官,七月,天启帝准许他辞官归家,而用王之臣代任督师兼辽东巡抚,驻于宁远。
朝廷官员因宁锦大捷增秩赐荫者有几百人,魏忠贤的从孙魏鹏翼还在襁褓中,也被封为安平伯。而袁崇焕只增加一级俸禄。尚书霍维华为袁崇焕抱不平,上疏要求把荫职让给袁崇焕,魏忠贤也未准许。梁启超读到此,在他的《袁督师传》中慨叹道:“古未有奸臣在内,而名将得立功于外者!”
袁崇焕案 三(1)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23岁的天启帝朱由校病死,因无子由其17岁的弟弟朱由检嗣位,年号崇祯。崇祯帝即位伊始,就展现出了不同于天启帝的强硬姿态。他在东林余党的支持协助下,将阉党一举击溃,魏忠贤被赐死,其党羽被称为“逆党”,或杀头或革职。被阉党排挤罢免的大臣又得起用,冤死的大臣得到平反。人心大快,朝政为之一变。崇祯帝也被臣民看作是“中兴之君”。是年十一月,崇祯帝重新起用袁崇焕,任为都察院右都御史,管兵部添注左侍郎事。
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再升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指挥蓟、辽的部队,兼负责登州、莱州、天津军务。按明制,军官需由文臣担任,主要是担心武官掌握兵权威胁皇位。带兵的文臣衔级最高为督师,一般必须以大学士兼任,宰相或首辅出外带兵才称督师。袁崇焕不是大学士,却有了大学士方能得到的军事最高官衔,此时距他做知县时仅六年时间,提拔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只是他的兵部尚书衔,是督师所加的加兵部尚书衔,并非真正的兵部尚书。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好看的txt电子书
七月,袁崇焕从广西家中赶到京师,崇祯帝在宫城平台召见袁崇焕及亲信大臣。崇祯帝慰劳一番后,问袁崇焕:满洲起兵已经十余年,我国失土丧师,生灵涂炭,朕把你从万里之外召来,你有何方略平辽?袁崇焕见新皇帝礼贤下士,态度谦和地咨询于他,一时很是激动,脱口而出:“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崇祯帝大喜,当着群臣的面许诺,只要能“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群臣也随声附和,称袁崇焕赤胆报国,是“真奇男子”。
崇祯此时稍感疲倦,要休息片刻。给事中许誉卿趁机私下里问袁崇焕用什么计策可以五年复辽?袁崇焕一怔,答道:“圣心焦劳,聊以相慰也。”意思说,考虑到皇帝为辽事日夜焦虑,我是宽慰皇上的。许誉卿一听,立即责怪道:“皇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袁崇焕一听,才发觉自己失言,有些不自然。等皇帝出来继续谈话时,袁崇焕就改变口气说:“陛下把辽事委托于我,我怎敢说难?但五年内,必须事事应手,户部转解军饷,工部供应武器,吏部安排人事,兵部调兵遣将,都应随处配合,才能收到成效。”崇祯帝当即命令在场的户部尚书王家桢、工部尚书张维枢、吏部尚书王永光、兵部尚书王在晋在粮饷、兵器、用人、兵将方面全力配合袁督师,不得懈怠迟误。
袁崇焕又提出自己的担心:“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这话当着群臣的面说给皇帝听,规劝皇帝不要听信谗言,更强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想让皇帝当面表态,很有些刺耳。崇祯不觉站起来表态说:“卿勿疑虑,朕自主持。”
群臣见皇帝力挺袁崇焕,齐声请皇帝赐袁崇焕尚方宝剑以便宜行事。当时持有尚方宝剑的有王之臣、满桂和毛文龙三大将帅。皇帝当即应允,宣旨收回王之臣和满桂的尚方宝剑,用来赐给袁崇焕,准许他相度机宜、自行处事。在崇祯看来,只要能收复辽土,所有条件均可答应,辽东一平,大明中兴也就指日可待。
袁崇焕几乎承担了崇祯帝的全部期望,自己也感到担子沉重。临赴关前,他又向皇帝上疏陈述自己治辽的方略和顾虑。方略仍是他以前所提的“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和“守为正著,战为奇著,款为旁著”,同时他又指出平辽不能急功近利,要稳扎稳打,务求实效,“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这是他总结和后金之间的战役而得出的持久作战的方略。接着,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朝廷在边疆用人方面的顾虑:一是要“任而勿贰,信而勿疑”,皇帝和大臣不能根据片言只语指摘边将,二是兵不厌诈,前线情况虚虚实实,瞬息万变,“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敌人可能用反间计,散播谣言,挑拨离间,也请皇帝和大臣注意。崇祯接到奏章,优旨褒答,赐袁崇焕蟒袍、玉带和银币,表示对他的充分信任。袁崇焕上疏推辞了蟒袍、玉带。
书包 网 87book。com 想看书来霸气书库
袁崇焕案 三(2)
同月,四川、湖广到宁远戍守的士兵因缺了四个月的饷而哗变,其余十三营也起来响应,把巡抚毕自肃、总兵朱梅、通判张世荣、推官苏涵淳等捆缚起来作为人质,逼迫明廷发饷。
明代征兵采取招募制,明初的卫所制度和兵源征募法已经名存实亡。到明末时只有生活无计的人才去当兵,不仅素质无法保证,而且多数人是冲着军饷而来,靠军饷养活自己和家人。发军饷是户部即中央财政的职责,但明末中央财政匮乏,虽然年年加征用于平辽的“辽饷”,但许多被冒挪截用,集中到了皇帝和贪官污吏的私家仓库中。此时欠饷已逾四个月,士兵哗变也是可以预料到的。兵备副使郭广到后,亲自保护毕自肃,并收集了抚赏和自己朋友的两万两白银发给士兵,士兵们仍然不满足,郭广又向商人和百姓借贷,凑足了5万两白银,哗变的士兵才散去。毕自肃上疏承担了罪责,走到中卫所,自缢而死。
八月初,袁崇焕赶到山海关,听到士兵哗变的消息后,即赶到宁远和郭广密商,宽宥了鼓动兵变的首领,准许他们立功赎罪,只惩罚了几名哗变的从犯,同时斩了明知兵变而不及时上报的中军,将兵变平息下来。
但朝廷的军饷依然没有发下。袁崇焕上疏朝廷请饷。崇祯一听要发内帑之银作军饷,很是不悦,又不好明确拒绝,召集群臣商讨。吏部侍郎周延儒奏说:“古人虽罗雀掘鼠,而军心不变。现在各地军卒动辄鼓噪,其中必有缘故。”
周延儒(1593~1644),字玉绳,号挹斋,宜兴(今江苏常州)人。他自幼聪慧,很有才华,20多岁时连中会元、状元。崇祯三年(1630年)为首辅,年仅36岁。为官机智敏慧,善于察颜观色,曾深得崇祯帝器重与信任。崇祯六年(1633年)他被政敌温体仁排挤罢相,后又重新入相,最后以兵败被逼自缢。
罗雀掘鼠是唐代张巡的典故。安史之乱时,大将张巡被安禄山围困在睢阳,苦守月旬,军中绝粮,兵士只得张网捕雀、掘穴捉鼠来充饥,仍坚守不屈。周延儒此时提出这一典故,暗示袁崇焕有以兵变要挟的企图。崇祯帝颔首会意,但也不好发作。
此时,锦州和蓟州的兵士再次哗变,袁崇焕又上奏催促发饷,直接提出“军欲鼓噪,请发内帑”。崇祯见袁崇焕接连上疏,颇为不满,当着群臣的面怒道:“将兵者果能待部属如家人父子,兵卒自不敢叛,不忍叛。不敢叛者畏其威,不忍叛者怀其德,如何有鼓噪之事?”他认为,将帅如果能对待兵士如父子、家人一样,不说没有军饷,士兵即便饿死也不会吵闹。
但不管怎样,军饷还得解决,中央财政空虚,皇帝不肯发内帑之银,最后还是周延儒献策:“饷莫若粟,山海粟不缺也,缺银耳。何故哗?安知非骄弁拘煽,以胁崇焕邪?”意思是,以粟充银两发兵饷,崇祯也发了些内帑之银,以示对袁崇焕的倚重。兵变得以平息。
袁崇焕罢官家居时,皇太极逐渐稳定局势。他见最棘手的对手已去,趁机降服蒙古诸部,并弃称汗,堂而皇之称皇帝。袁崇焕回任后,因为兵变,军队有待重整,无力开战,打算重新借和谈以为缓兵之计。他致书皇太极说明此意。袁崇焕提出和谈条件,要皇太极先除去帝号,恢复称汗。
皇太极对袁崇焕的复出很警惕,当时的形势对满洲并不利,如果错过这一议和时机,袁崇焕挥师北上,自己很可能难以阻挡。皇太极也打算利用和谈强化自身,巩固辽沈,富国强兵,时机一到,就可“破竹长驱”。因此,他对袁崇焕的提议积极回应,显示出极大的诚意,表示甘愿称汗,自居为明朝藩邦。在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发出八封议和书信,其中给袁崇焕的六封,给明朝诸大臣的两封。他提出的议和条件一是划定两国国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