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黄万里文集-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断哪个测法的结果比较可靠。
山区水库储存了卵石,当然将减少宜昌的年输移量。但是考虑到库区总面积
占据宜昌 1;000;000km2 的成份,便知这是很有限的。若等到环绕山区所有水库都
修起来,不知需要多少年,而三峡水库只要若干年内经过一两次洪水重庆港就会
被堵死了。人们采用河中卵石,当然也会减少宜昌的年输移量,但是究竟这是有
限的。须知我们这里所得结果的问题是 75。8 万 t 和 10;000 万 t 的对比,如此大的
差异,孰是熟非问题显然容易辩明。
在无法取得多层卵石输移率实测的情形下,作者就不得不采用各种可能的资
料相关法。卵石和悬沙的输移比(简称推悬比)就是一种合理的粗略估算卵石年
输移量的方法,这方法的根据是:所有输移的泥沙或卵石其量虽非同为泥沙河床
质的推移和悬移的对比,但都是来自同一流域,根本没有利用本域以外的“黄土
层所覆盖”或“西汉水”的资料来对比。宜昌以上的川江流域包括乌江流域,后
者地处灰岩,不易碎裂,其“年卵石推移量 9 万 t”。这种情况岂止一处,金沙江
山区地质和四川盆地的也不一样。根本不该把区区 1/43 流域面积上的推悬比来代
表全域。所以被认为,“用这一方法计算,不仅基本概念错误,其计算结果也不可
能正确”,这是用确定性概念否定随机性(偶然性)概念一个突出的例子(101 页)。
此外,偶然性针对影响推悬比的因素有许多,不仅是卵石和泥沙产量的不同岩基 一项,还在其他许多因素。
方法的另一根据是:所有推悬比资料都是根据卵石推移和泥沙悬移同时在都
江堰以上流域内经许多同样造雨的气候气象条件所综合形成的。在宜昌以上流域
面积虽扩大了 43 倍,但推悬比的卵石和泥沙双方也是依据同年内许多同样雨情的
气象所综合成的。当然它们所用的力学分析是完全不同的:悬沙是通过水成岩风
化、降雨溅击、水土流失、地面流冲动、最后汇入河中而成。卵石床沙运移的过
260
程是:这同场雨抬高了河水位、增多了流率、加大了推移力和动能,于是增多了
河中现成的卵石输移率。某小块面积上的各场雨和宜昌以上整个流域所综合成的
雨,分别对各自形成的推悬比,从力学的个体分析来看,面积扩大了 43 倍,当然
未必是相同的。似乎也应像前面评论因各地岩石性质不同现成的卵石多少也不同
那样,加以批评“不仅基本概念错误,其计算结果也不可能准确”,这是另按降雨
的因素来否定用经验性的随机统计法来概略地估算卵石年输移量的合理性。
把各种有关因素综合起来,作者在这里统计推算的论据是:在同一流域内,
从整体来看,具有相同的地质、地貌、气象、气候,在同一时段的条件下,虽其
内部分块面积上的上述各条件不可能一致,但它们各必分别具备一个泥沙的和卵
石的每方公里的多年平均输移量(即侵蚀模数 M ,原文 115 页之附表载有泥沙的
输移量)。卵石实测的资料只有都江堰的通过兜底揽网约 200 万 t/年一数比较值得
参考,而宜昌、重庆实测的漏掉了采样器底下大部分卵石,输移量所得结果 75。8,
28。2 万 t/年毫无意义,谁敢置信?于是作者参考四个实测的卵石侵蚀模数 87。0,
90。7,54。9,114t/(km2 ·年),再参考唯一的都江堰实测推悬比 1:5。3 所得 87。0t/
(km2 ·年),(其实就是根据都江堰实测的 200 万 t/年还算,并未利用推悬比关系)
而酌量取 100t/km2 的这中间数,再乘以面积 1;000;000km2 ,乃得宜昌年输移量约
估为 1 亿 t/km2 。当然此数说不上准确,但和三峡以上 20 个小块流域测站得出的
产沙模数(原文 115 页表)的平均值 690t/km2 对比,今卵石的推移量采用 100t/km2 ,
相应推悬比约为 1:6。9(小于都江堰的 1:5。3 似较近),这里指出卵石平均年推
移量的数量级是亿 t 级,不是千万 t 级,也不是百万 t 级,更不是水文局提供的十
万 t 级。我们应该承认估算误差最多可能十倍、或一个数量级,即至少是 1 千万
t 级,决不至于差达三级。
六、从葛洲坝水库实测冲淤量推算三峡卵石年输移量
在大江里用采样器量测汛期多层卵石同时移动的输移量既不可能,利用葛洲
坝水库每年的冲淤量间接推算三峡通过的卵石年输移量,是另一个估算的方法。
这里的困难仍然在不易实测通过 27 个排沙孔的卵石量,下面作者试拟间接推算的
估量方法,用来和前述各法比较。
已故方宗岱先生于 1986 年发表《长江航运与泥沙》一文,文中表(一)载
有“宜昌站 1980——1985 年共 6 年水文泥沙实测值”,兹录于下:
261
年 份 年水量
(亿 m3 ) 年输沙量
(亿 t) 虚含沙 浓度
(kg/m3 ) 葛库淤量
+淤…冲
(亿 t) 实测
年输沙量
(亿 t) 实含沙 浓度
(kg/m3 )
1980 4620 5。88 1。16 0 5。88 1。27
1981 4420 7。28 1。64 +1。09 8。37 1。89
1982 4480 5。61 1。25 +0。312 5。92 1。32
1983 4760 6。22 1。30 +0。248 6。46 1。35
1984 4520 6。72 1。44 …0。217 6。50 1。43
1985 4560 5。81 1。26 +0。529 5。83 1。27
平均值 6。08 1。34 +0。327 6。41 1。40
水文局文 101 页(三)中严厉地批评:“取 1980~1985 年这一长江丰沙期的
悬沙量 6。41 亿 t(实际上只 6。09 亿 t)作为宜昌的悬沙输沙量,而不取该站的多
年平均值 5。3 亿 t,……,这样选取的根据是什么?……出现如此明显的错误,这
说明黄先生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未免太不严肃”。从上表中可以看到方文载的 6。41
亿 t 是 1980~1985 年的平均值,此文发表于 1986 年稍后,其资料乃水文局提供并
补充的。而作者之文稿乃根据手头所有方宗岱的文献,而且采用了 6。41 而不用
5。3,对于总的结果数量会产生有多少差异?我们应反省的错误是发生在最基本的
简单概念:研究河床演变、水沙运移首先要辨别清楚的是造床质是什么?是卵石
夹粗沙,还是一泻千里的悬沙?有了水库,悬沙虽也发生沉积,但它对比卵石一
颗也出不去这样严重的问题要轻得多了。所以作者在文中根本没有研讨卵石加泥
沙两者淤积的共同影响,这是因为单论卵石若足以短期内淤死重庆港口,就毋须
再考虑加上几倍多的泥沙来助虐了。不研究卵石流而去大做其泥沙试验,就是根 本性错误。
首先我们应该理解,表中在葛洲坝上游历年淤积的数量表示,若这是三峡高
库末端,则其淤积量还要远远大于此。葛洲坝是低坝,是所谓川流电站(俗称径
流站)的坝,这种坝是根本不会淤多少的,27 个排沙孔原设计是要尽量能排出所
有泥沙和卵石的。
令自然川流下卵石多年输移量为 G,坝上游淤积量为 D,通过 27 洞的同年输 移量为 F,则
262
G = D + F
这说明总是 G≥D。因为运移中的 G 和 F 测不好,而 D 倒是明确的,我们仍 只知逐年的起码数 G≥D,尚待估算 G 之值。
我们从表中看到葛库淤量一栏里 1981 至 1985 年的年淤积量是 1。09,0。312,
0。248,…0。217,0。529 亿 t,其数量仍年年全是几千万 t,没有一个像水文局公布
实测的只有年几十万 t 这类万 t 级的数量零头,这就值得进一步细细地思考其缘
故了。这里相差在一百倍以上,问题太严重了。再和都江堰肉眼看得清清楚楚的
从 1/43 流域上出来的实测 200 万 t/年相比,我想大家会对这同一类数据置疑的。
因为 G 和 F 都不可能是负值:
G≥0≥D, F≥0。
在 1984 年,D = …0。217,这些卵石和粗沙当然全部排出 27 个洞了。若这年
一块卵石或泥沙也没有从上游下来,即 G = 0,则 F84 =G…D=0…(…0。217)=0。217
出洞。但是来石量 G 决不至于是 0,总还有一些起码的年来石量 Gmi n ,所以从关
系式
F84 = Gmi n + 0。217
我们可以说 Fmi n =0。217
起码的来石量 Gmi n 我们没有原始资料,但从 G=D+F 式中我们可以认为:
Gmi n = Dmi n + Fmi n
我们可以暂先设定至少 Fmi n (≥0)= 0,于是因 G≥0,其年应
Gmi n = Dmi n Gmi n ≥0
请许可作者在手头有限的 5 年资料里取出 Dmi n 即淤积最少的年份 1983 年
0。248,(我们不能取 Dmi n 的负值,如 1984 年的…0。217,因为那样 Gmi n 也成为负值
了)。据此,我们可估计三峡最少的年卵石输移量 Gmi n 为
Gmi n = 0。248 + 0。217 = 0。565 亿 t /年 这只是粗略的估量,也没有所对应的概率。
至于最大出现的卵石年输移量应至少为实测的 1。09 加上起码的通过 27 洞的
0。217,其值为 1。31 亿 t /年,也不知其对应的概率,只是一个较大的输移率。
所以从实测的葛洲坝年淤积量考虑,应该用于设计的卵石年推移量是 1。31 他
t /年;至少要考虑 0。565 亿 t /年;因只有五年资料我们不能用它们来制定均值和
差异系数 Cv 等进行统计。
263
On the Quantity of Transported Gravel Materials at the
Yangtze Three Gorges Dam Site
(Continued)
Huang Wanli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 100084)
Abstract
The Upstream Yangtze River belongs to erosive; degraded reach; with cobble;
gravel and coarse sand as its bed forming materials。 The river with its watershed in
geological prehistory was high in the east than the west; such that water carrying the
gravel load flowed westward during the Jurassic Period 0。1 billion years ago。 The
gravel formed from igneous intrusion material covered all over the Yangtze
catchment area; which has been raised and lowered several times; such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size of gravel among the area is not even at all。 During flood times the
bed forming gravel transports with several layers simultaneously above the rock bed
of 35 meters deep at the Three Gorges; so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measure its rate of
transportation even by the current delicate apparatus。 Thus; the only way to estimate
the gravel bed load of the Yangtze at the Three Gorges is to employ statistical
methods correlated to the measured data from the sections below small drainage area
within its tributaries。 The result has been evaluated at tens of million tons per year;
that will all deposite in the river bed at Chongching on the upstream end of the stored
reservoir; which will certainly cause serious effect to navigation and will raise
flooding level of the land upstream。
Key Words: Yangtze Three Gorges Transported
264
吁请长江三峡大坝即日停工!
此坝决不可修! *
大坝已经开工年余了。假使有朝一日真的完成,水库蓄水,壅高到重庆,一
百万方公里的四川盆地上的卵石和泥沙,每年冲刷下来路过重庆的,据长办水文
局说,用当今世间最好的各种仪器参加比测,每年只有 27。7 万吨。另据方宗岱按
寸滩——北碚十朱沱历年冲淤统计,则得出 1956 年…1。12 亿吨、(…冲、+淤)57
年…0。79,58 年…0。30,59 年…0。19,60 年+0。50,61 年+1。26,62 年…0。25,63 年+0。20,
64 年+0。64,……,总之,其数量级或冲或淤总是几千万吨,和前列 27。7 万吨相
差百倍之钜。年冲刷或沉积量已达几千万吨,那么再加上或减掉来量或去量,每
年路过 重庆 的还应 更大 于沉积 的或 冲刷的 几千 万吨, 未来 的重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