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兵在1917-第12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气,只能硬着头皮往下搞。结果嘛,自然是问题不少。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很多人都知道要塞工程存在问题,可大家都选择漠视的原因,因为这个盖子揭不得。而现在托洛茨基选择了揭开疮疤,那不可避免的大家伙都得一起疼。
不过老托不打算大家伙一起扛责任,他就是想借机推动自己的主张而已。所以他要强调的是,客观上的不科学所造成的问题可以理解,但是要塞工程建造完毕之后的使用问题,这就是纯粹的人祸了吧!
是的,托洛茨基准备牢牢地扣住这一点做文章,但是李晓峰也不傻,人祸?嘿嘿,他还真不怕追究人祸。
“要塞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不作为和忘忽职守的问题确实触目惊心,在这个问题上,我赞同一查到底,一定要揪出来那个罪魁祸首!”稍微一顿,李晓峰冷然地说道:“在这一问题上,总参谋部和国防人民委员会难辞其咎,作为要塞区的实际管理者,根本就没有履行到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导致了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我认为应该立刻追究当年相关同志的领导责任!”
托洛茨基心中咯噔一跳,他这才发现好像失算了,营造要塞是总装备负责,但是管理要塞区那就是总参谋部的责任了。而当年的总参谋长是谁?是图哈切夫斯基!基本上要塞工程就是在他的任期完工的,这个板子得打在图哈切夫斯基屁股上!
托洛茨基有些傻眼,这可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他立刻就开始为图哈切夫斯基撇清责任:“总参谋部也不是当年要塞区的实际管理者,当初要塞区是划分给边防部队管理……”
李晓峰毫不犹豫地跟进:“那就追究NKVD的领导责任!”
托洛茨基有些奇怪,不明白李晓峰为什么这么好说话,怎么就顺着他说话了。为啥?很简单,李晓峰很清楚,这个板子绝对打不到NKVD的屁股上,最后为此买单的依然还是总参谋部。
为什么?因为NKVD冤枉啊!当年要塞区是划给了边防部队不假,但是要塞移交了给他们,可相应的资金和人员并没有向他们倾斜。从波罗的海到乌克兰的漫长防线需要多少边防部队去填坑?每一年的维护保养难道不需要经费?
可是大家伙都知道,苏联经济上宽裕是1935年以后的事儿了,从1936年开始,红军才有相对充足的资金去办大事。而在此之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只有那些重点建设部队,比如图哈切夫斯基看好的空降部队、机械化部队以及斯大林的命根子骑兵,还有获得了斯维尔德洛夫和李晓峰支持的海军和空军能获得相对足够的经费。其他的普通红军,尤其是边防部队这种前妻的孩子,只能干瞪眼。
也就是说,不是NKVD不想搞好要塞区的工作,实在是力不从心,每年的经费只有那么多,分给边防部队的只有那么一点点,而苏联的陆上、海上边境线又是惊人的漫长,在如此漫长的边境线上维持边防部队的正常巡逻都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儿,哪有多余的经费投给要塞区?
当然,这其中也确实存在人祸,相当一部分边防部队的负责人觉得要塞建好了就万事大吉,至于维护保养以及要塞建得是不是足够合理,那他们就不管了,反正任务他们已经完成了。
反正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造成了要塞区被遗忘,真要追究其责任来,当时边防部队固然跑不掉,可人民委员会和军委就没有责任了?反正这个皮球谁不会踢,追究起来,当年边防部队的领导完全可以梗着脖子说:“上级不划拨足够的经费,这是上级的领导责任!”
真要闹到了这一步,谁脸上没光?自然是当年的军委主席托洛茨基、国防人民委员和总参谋长图哈切夫斯基,这个锅得他俩背。而这也是李晓峰不怕顺着托洛茨基的意思说话的根本原因,说白了,这货其实就是故意的,是等着看托洛茨基的笑话。
当然,如果托洛茨基不怕闹笑话,一门心思的往下查,硬要给边防部队头上安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李晓峰也不会坐视。那时候他不介意狠狠地给老托和图哈切夫斯基上上眼药,追究军委当年军事指导思想的错误问题。
什么错误?这么说吧,当年军委虽然修了这些要塞,但总参谋部从骨子里说就不喜欢被动防守,按照图哈切夫斯基大纵深作战思想,红军得主动进攻,得攻出去。
也正是因为图哈切夫斯基的坚持,当年的红军对研究进攻战术和进攻武器更有兴趣。尤其是从1930年开始,随着经济的好转,大部分资金都投入了这个方向。军委和总参谋部都重视进攻,自然下面的也就重视进攻,而进攻的对立面防守就被忽视甚至是被鄙视了。那时候的红军当中有一种风气,那就是进攻光荣防守可耻。这么一来自然更是雪上加霜,作为代表了防守的要塞,自然的不被待见。
很显然,追究要塞区问题的根源,偏激的军事指导思想就不能不闻不问吧?而在这个方面,当年的总参谋长图哈切夫斯基,总政治部主任加马尔尼克,这都得提溜出来过过堂吧?
很快托洛茨基也意识到了,这么查下去,最后没好果子吃的还是他,这本成年旧账根本就不能翻。无奈之下,他只能又道:“现在不是追究责任,不是踢皮球的时候。情况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我们要做的是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托洛茨基的意思很明显,他不打算也没有兴趣去翻旧账了,他现在就想知道,要塞已经就这样了,很明显这些要塞都没有毛用了,现在咱们该考虑在没有要塞掩护的情况下应对敌人的侵略问题了!说白了,老托这还是想以攻代守。而且他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没办法破了。
真的没有办法了吗?真的只能以攻代守了吗?李晓峰要说不。因为之所以苏联的要塞最后变成那个鸟样,并不仅仅是之前说过的那些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些要塞区的价值下降了!
不光是在这个历史时空,二十年代末期到三十年代初期修建的要塞军事价值下降了,在历史上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历史上在卫国战争爆发时,这些要塞的情况更糟糕。原因就在于,苏联的防线向前推进了,瓜分了波兰之后,苏联的整体防线向西移动了几百公里,导致原本修建的要塞落在了后方。按照斯大林的规划,准备新建一条新的防线。历史上这条防线还没有完工,战争就爆发了,这直接导致新防线没起作用,而旧防线基本被放弃,自然而然是一团混乱。
而在这个历史时空中,因为东普鲁士和东波兰的存在,这条防线的意义也被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从1936年开始,斯维尔德洛夫和斯大林就未来战争的问题达成了一致。红军的主要军事力量部署在第二线,由东普鲁士和东波兰负责抵御敌人第一波进攻,用来迟滞和削弱敌人。而红军要做的就是等敌人被削弱之后,集中全力投入反击,一口气将敌人赶走。
也就是说,东普鲁士和东波兰承担了要塞的作用,否则,以李晓峰的尿性,能让边防部队随便胡来,将好好的要塞荒废掉?
而托洛茨基的问题在于,他始终都想主动的加入战争,想乘着英国还没有完蛋从背后插德国人一刀,所以这才刻意的弱化东普鲁士和东波兰的盾牌作用,强调原本意义就不大的所谓钢铁防线是多么不堪一击,从而确立只能主动进攻的作战思想。
只不过,他这个盘算真心是打错了,一开始斯维尔德洛夫就看穿了他的想法,自然而然就不会被他牵着鼻子走。直到老托准备混淆视听,这才搬出东波兰和东普鲁士反打脸。
“从1939年开始,东普鲁士和东波兰就开始建造一条覆盖两国同德国边境的防线。截止到1940年6月,东普鲁士已经基本完成了边境的要塞化工程,而东波兰则在紧张的进行施工……可以预见,这条防线将为红军做好战争准备赢得时间,当德国真的发动战争,偷袭东波兰或者东普鲁士时,也不可能像闪击西波兰和法国那样一躇而就!”
伏龙芝说这番话的时候,还是很有信心的,可见他对这条防线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也比较乐观。但是李晓峰却不像他那么有信心,因为这种在边境线上营建防线的作战方式真心是落伍了。将大量的兵力集中在第一线看似很威武,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容易遭受敌人第一波打击。而德国人头一个波次的打击能力,说实话,相当的强大。
而东普鲁士和东波兰军队的战斗力,李晓峰真心是不看好,这两个国家的军队还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层次上,缺乏机动能力,而且绝大部分士兵都是1939年才入伍的新兵,压根就没有什么经验。面对德国的闪击战术,东普鲁士和东波兰能扛多久还真不好说。
尤其是这两国的军事力量靠前配置一线防御战术,一旦被突破之后,缺乏预备队,很容易被打穿,更容易被原地包围。红军一旦反应不及时,对这两国来说将是灭顶之灾。
所以虽然在政治局会议上挫败了托洛茨基的“阴谋”,但私下里李晓峰却很忧虑,尤其是亲自去东波兰考察了一番之后,这种忧虑被无限的放大了。
“东波兰的备战情况很糟糕,大部分永备工事都是去年年尾才开始营建,而且工程进度相当缓慢,截止到今年六月,绝大部分工事才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工作量,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到1941年6月才能完工……东波兰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水平很成问题,尤其缺乏合格的军官,装甲部队因为没有足够的汽油以及缺乏备件,几乎很少进行训练。更重要的是,波兰人对战争太过于乐观,认为有红军帮助打败德国人不成问题……”
斯维尔德洛夫也没想到波兰人是如此烂泥扶不上墙,他说道:“通过共产国际敲打一下他们,让他们提高警惕,并加强战备工作的进度!”
这么做意义其实不大,恐怕波兰人不怎么在乎共产国际的敲打,他们是发自内心的松懈。
“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李晓峰摇了摇头,建议道:“我们应该让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做好准备,尤其是让这两个方面军的机械化部队做好准备,一旦战争爆发,就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东波兰,协助他们抵御德军的袭击!”
斯维尔德洛夫沉吟了片刻,忽然问道:“能不能如托洛茨基同志所说的那样,抢先向德国进攻呢?”
李晓峰叹了口气道:“能这么做自然是最好,但是雅科夫同志,恕我直言,我们的战备工作问题很多,完全做好战斗准备工作得到1941年4月或者5月。而根据我所掌握的情报,德军的主力正在向东线转移。在我们的部队做好战斗准备之后,正面的德军也会基本都到位,和德军比起来,我们的部队缺乏经验,和德国人打对攻恐怕讨不到好,主攻进攻后果很难说。所以我唯一能告诉您的是,想要主动进攻,必须在1940年9月之前下定决心。再往后推就算主动进攻也没什么意思了!”(未完待续。)
149战争前夜(上)
萨拉托夫市,苏沃洛夫少年军校的所在地。叶夫根尼。康斯坦丁洛维奇。斯别洛斯基已经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大半年,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渐渐融入集体,适应了军校生活的他已经有些如鱼得水了。
苏沃洛夫少年军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学院,其主要作用是给军人后代以及烈士遗孤一个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而且只招收12岁到17岁之间的少年入学。从少年军校毕业之后,不会获得军衔,也不能直接进入军队服役,说白了等同于一块敲门砖,可以比较方便的报考苏联境内的其他正规军事院校而已。
如果是真正想要参军,想要当军官,进入少年军校意义并不是特别大。当然,如果读了少年军校也没有任何坏处,因为这等同于你半只脚已经迈进了军营。
更何况这所于1934年成立的军校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跟军队的关系是相当紧密的,因为就学的大部分都是中高级军官的后代或者烈士的遗孤。红军很乐意给这些自己人大开后门,他们想要进入正规的军事院校学习相对的容易。
当然,也正是因此,导致少年军校内排外的风气很浓郁,不是军人后代或者烈士遗孤,在这里面的日子有点艰难。
比如说叶夫根尼最初的那段日子就很黑暗,他属于学校当中的珍惜物种,不光年龄超过了入学上限(17岁),而且并不是现役军人后代和烈士遗孤,在当时,整个学校中他都属于独一份的特殊存在。
甚至不光是学员们用别样的眼光审视着叶夫根尼,连学校的领导层对此也很有意见,一度副校长和教导主任是强烈地反对接受叶夫根尼这个怪胎,不过这丝毫无法动摇校长瓦西里的意志,他十分强硬地压制住了这些声音,让异类叶夫根尼顺利入学。
说起瓦西里,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某仙人曾经的通信员,后来的司机和生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