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682-戴丽三医疗经验选-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冷,眼神发呆,彻夜不眠;又改服中药附片、干姜、参、芪等益气回阳之剂,服后变为神昏、诂语、发痉,又改投寸冬、黄连、口芪、厚朴、瓜蒌壳、枳壳、菖蒲等药,症现呕逆不止,头目眩晕、心神恍惚,手足厥冷至肘膝,已四日未大便,病已半月,症势垂危。, 来诊时,除上述症状外,且见患者面容惨白,双目无神,舌心黑而干燥,切其脉沉而细微。此乃寒湿不化.元气不收所致。然从其呕逆不止,神气困顿观之,惟恐元气虚脱而莫救。急用下方:
公丁香4克 肉桂子6克 柿蒂5克 苏条参15克
白术9克 干姜12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砂仁6克
甘草6克
此方乃理中汤加味而成。因病已半月,药石乱投,导致中阳大虚,呕逆不止。此为胃气欲绝之候。先后天本属一气,胃气欲绝,肾气亦将败越。理中汤以中焦脾胃虚寒立法:姜、术温运中宫之阳,条参、甘草甘缓益脾。如此组合,有刚柔相济之妙,加丁香、桂子以温中降逆,柿蒂苦温下气;半夏辛温化痰。四药合用,更显降逆之功,茯苓健脾利湿,砂仁扶气调中。诸药与理中汤相配,既祛痰不耗气,又降逆而不滞气。
服药后至晚八时,呕逆轻减,突然腹痛便急.解下黑色粪便甚多,至夜半呕逆全止。
次日来诊,肢倦身软,脉转滑大,舌腻而干、胸闷。此胃浊不化,续前方加附片60克以助命火。此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者也,合理中汤则先后天之阳均得兼扶,而胃浊自降矣。
服后,胸闷全消,神形转佳,但觉心烦不安,腮肿及牙龈隐痛。处以《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加苏条参:
炒枳实6克 焦栀仁9克 淡豆豉9克 苏条参15克
枳实栀子豉汤为仲景宽中下气、交心肾、除虚烦之方,加苏条参以顾护元气。服后心烦大减,但腮肿未全消,牙略痛,用自拟方姜桂苓半汤化裁:
干姜12克 桂枝12克 茯苓15克 胆炒半夏9克
方以干姜除寒散结,桂枝温经通脉,茯苓利水行痰,半夏胆汁炒更能化痰降逆,引浮越之阴火得以潜藏。
服方一剂,腮肿消,牙痛止,但天明时又现两腿疼痛且.浮肿,舌白腻。此因上方之散寒降逆,寒趋于下,故腿现浮肿,总由寒湿未尽,阳不宣达所致。续处下方:
麻黄6克 杏仁9克 桂枝9克 白术15克 苡仁15克
甘草6克
此方为麻黄加术汤和麻杏苡甘汤之合方。有使蕴积之寒湿由尿、汗两解之妙,故服后腿痛即减,浮肿未全消,继以苓桂术甘汤加附片,及四逆汤加苓、术调理而愈。
'按':此病初起,由于医者未细心审证,杂乱投药,导致症变多端,脾肾欲绝,出现呕逆不止,实系阳虚、寒湿不化之证。至于舌黑而干,结合脉症,乃阳虚而津液不能上承,井非热象。阳虚乃病之本,湿寒乃病之标。审证如此,故自始至终,紧紧抓住这一关键随症用药,无论其阴邪上越为牙疼腮肿,或下降为腿肿痹痛,症状虽异,而致病之本源则同。本着“治病必求其本”之原则,从扶阳气、祛寒湿出发,步步为营,竟收全功。
心肾阳虚不耐燥烈
吕××,男,七十七岁,素性勤苦,虽处高年,尚在操持家务。近二月来,渐觉心悸、气短,且日愈加重。小便频数,涕泗交流。屡治无效,来求余诊。察其脉代,舌白滑。余诊毕,患者告曰:“诸医皆谓吾病系阳虚,但扶阳方中若加肉桂,反觉心悸更甚,不知何故。”余曰:“扶阳不离姜、附、桂,但附子无姜不热,无桂不燥,是以扶阳方中加桂,则燥性大增,纯阳刚烈,过于兴奋,故有不受。然若调剂得宜,则又不忌。”
患者所现诸症,显系心肾阳虚,中阳不足,元气不能收纳所致。心阳虚,阳神不藏,以致心悸、气短。肾主五液,肾阳虚衰,元气不能收纳,上不能统摄阴液,而致涕泗交流,下不能约束膀胱,而致小便频数。且心肾之阳相通,互相影响。肾阳虚衰,可引起心阳不足,心阳不足,亦可伤及肾阳。故肾阳虚者,心阳易虚;心阳虚者,肾阳亦多感不足。然其相互交通之作用,全凭中气为之斡旋,所以郑钦安说。“中也者,调和上下之枢机也。”此症之治,宜补阳以运中,补中以助阳,先后天同时兼顾。但用药应刚柔相济,使之适于病情,遂处以郑钦安附子甘草汤:
黑附片60克 炙甘草9克
方中附子辛热,补先天心肾之阳,其性刚烈,甘草味甘,专补后天脾土,其性和缓。黄坤载谓其:“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培植中间,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剂气血之灵丹。”甘草与附子相伍,可缓和其刚烈之性。同时,脾得先天真阳以运之,而中气愈旺,愈能交通先天心肾之阳。此先后天并补之剂也。
上方连服三剂,症情好转。宜加强补中作用,兼补心气。原方加高丽参,由6克至15克,服三剂,诸症大减,且觉安静、恬适。至此,心肾之阳恢复,欲图巩固,须阴阳兼顾,本《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旨而立法,易方用郑钦安补坎益离汤和潜阳汤加味。处方: 第一方,补坎益离汤: 黑附片60克 桂心9克 蛤粉15克 炙甘草6克 生姜15克 第二方,潜阳汤: 黑附片60克 龟板15克 砂仁6克 桂心9克 炙甘草9克 高丽参9克 补坎益离汤,用附、桂补心肾之阳,蛤粉补肾阴,启下焦水津上潮,姜、草调中,最能交通上下。虽附、桂同用,然有蛤粉补阴以济之,甘草之甘以缓之,不但刚烈之性大减,且水火互济,上下不乖,心悸自不作矣。
潜阳汤,龟板潜阳滋阴,附、桂补心肾之阳,加高丽参补益元气,又得砂仁、甘草理气调中,使上下气机交通,水火调平矣。
患者各服上方二剂后,诸症消失,精神亦较前增加。
风 水
刘××,女,十三岁。发热、咳嗽、呕吐,继之颜面眼验浮肿,血尿。西医诊断为急性肾炎,治疗一周,见效不显,转余诊治。症现发热持续一周不退,咳嗽较剧且呕吐,尿短频,肉眼血尿。脉浮而数,舌质红,苔白而干。此系外受风热之邪,内有水湿蕴结,以致肺失宣降而发热咳嗽。胃气上逆则呕吐,水湿蕴结,郁而化热,下注膀胱则为血尿。证属“风水”。治宜宣肺清热、理气利湿为当务之急。予自拟方桑叶连贝散加减。处方:
桑叶10克
连翘10克 贝母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5克
焦楂20克 杏仁10克 藿香6克 枯芩6克 竹茹3克
方中桑叶、连翘、枯芩、贝母、杏仁宣肺清热,藿香、茯苓、陈皮理气利湿,焦楂化腑热、去淤滞,竹茹清热止呕。
二诊:上方服二剂,发热退,咳嗽减,脉浮数已转微紧。舌干转润,仍有薄自苔。面浮,仍有血尿,呕吐未止。此时风邪虽减而胃气不和,宜化饮降逆止呕为治。用《金匮》小半夏汤。处方:
法夏9克 生姜30克
方中重用生姜发表行水散寒,配法夏和中降逆而止呕。
三诊:服一剂后,呕吐止,面浮略减。仍有微咳,血尿仍存。此系表邪未尽,太阳气机郁遏不畅。用桂麻各半汤加减。处方:
麻绒6克 杏仁9克 桂枝9克 杭芍10克 苏叶6克
防风6克 陈皮6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桂麻各半汤开太阳气机,以解太阳未尽之表邪,发汗行水,加苏叶、陈皮、防风辛香理气,祛风胜湿。
四诊:服一剂后,面浮遂减,小便较前增多,舌转腻,脉转沉细。此水饮已有外泄之征象。此时血尿虽存,但心肺阳虚之征已现。用自拟姜桂苓半汤以扶心肺之阳。处方;
生姜9克 桂枝9克 茯苓15克 法夏9克
方解见本书“姜桂苓半汤的组成原理及临床运用”。
五诊:服二剂后,面浮消,舌腻已退,血尿减少。用《伤寒论》猪苓汤,利湿、育阴、泻未尽之余热。此方连服五剂后,血尿全止,面浮全消。
'按':本例水气上泛之因,为风邪外袭,肺失宣降,胃气不和,膀胱气化不利,故不能通调水道,以致在上而为咳嗽、面浮,在中则为呕吐水饮,风邪不能及时宣散,与内蕴之水饮郁而化热,在下则为血尿。治疗关键在于分清表里,宣通肺气,清散风热之邪为急。俟风热之邪宣散,再予小半夏汤化饮降逆,和中止呕。进而以桂麻各半汤开太阳气机,再佐以姜挂苓半汤,复心肺之阳而助宣肺化饮之力。待阳复继以猪苓汤育阴、利湿,泻未尽之余热而治血尿。此证如表邪未尽,即用里证之猪苓汤,无异引邪深入,关门缉盗,病势缠绵,难期速效。本例虽有血尿,而用桂麻各半汤者,意在宣通膀胱气机,使病邪外散,用姜桂苓半汤者,意在助心肺之阳,为下步用猪苓汤创连育阴、利湿之条件。
肾虚全身浮肿
孙××,男,八岁。全身浮肿已三月余,尤以面目及四肢为甚,求医殆遍,多以五苓散、五皮饮一类通套方剂施治。又兼西药利尿剂屡用,不但无效,反而病势日增。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肾炎,请余会诊。诊见患者面青暗滞,精神萎顿,四肢不温,口不渴,浮肿按之凹陷久而不起,舌白滑,脉沉细。脉症合参,已显露元阳衰惫之象。急宜扶阳抑阴。用《伤寒论》茯苓四逆汤去人参。处方:
附片60克 茯苓15克 干姜15克 炙甘草6克
此方旨在峻扶元阳,温肾行水。
二诊:服上方三剂后,小便通,肿势减。继用《伤寒论》理中汤加附予。处方:
附片60克 潞党参15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6克
此方重在温肾理中,扶助元阳。
三诊:服三剂,肿胀续减。惟小便量尚少,显系温阳之力犹嫌不足。予《伤寒论》自通汤,重用姜、附,交通刚阳,宣达气机。处方:
附片90克 干姜24克 葱白3个
四诊:服二剂后,小便通畅,肿势火减。嘱原方再服五剂,症状消失。
'按':慢性肾炎,多属脾肾两虚,元阳衰惫,故不可徒事利尿驱邪,舍本逐末。《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临证时宜把握阴阳,权衡利弊。本症全身浮肿,面青暗滞,精神萎顿,四肢不温,已属正气大虚,元阳不振,机体气化功能衰惫,急当温补以增强气化功能。张景岳曾说:“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愈者,愈出自然。”故临床上,凡遇本病属阳虚者,直接温补阳气,宣通气化,不利尿而尿自通,不消肿而肿自退。
虚损浮肿
邓××教授,男,五十余岁。于1951年患全身水肿,历时半年,经住院治疗,抽水、利尿均未见效,病势危重,延余往诊。初诊之时,即见其面色不华,额部黧黑,头身倾视,毛发、爪甲、皮肤、唇齿均见憔悴枯槁之象。目无精光,神倦息短,动则喘促。两脚显著浮肿,腹部鼓胀,小便短涩。失眠,多梦,肿势延及阴囊。舌苔黄腻而润,脉空无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病势至此,亦非一朝一夕。综合言之,此症五脏虚损,精血大亏,神气将脱。何以知之?盖心主血,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发为血之余。心脏亏损,故面色无华,脉空无根,并见毛发枯槁。心藏神,神不守舍,故见失眠、多梦。心阳源于肾阳,心阳亏,肾阳亦亏。肾属水,其色黑,肾水上泛,则额现黧黑。肾主骨,齿乃骨之余,肾亏则齿枯。肝肾同源,肾精上注于目,肝开窍于目,肝肾两亏,精血不足,则目精无光。肝主筋,其华在爪,肝血不足,故爪甲枯焦。肺合皮毛,肺气不足,则皮毛憔悴。今心肺肝肾均亏,脾为中土,亦未有不亏者,其肿势之泛滥,与脾之不能制水有关。更有甚者,头倾视深,目无光泽,为神将脱绝之候。所幸尚能进食,食能知味。精神虽困顿,神智尚清楚。生机未绝,应尽力救治。但五脏俱病,何以为主?经曰:“肾为先天之本”,应以肾为根本。故此症之治,必须峻补命门,俾元气得复,其症始可望愈。然久病之人,最易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经络闭塞,应先温阳解表疏通经络,使经络疏通,气血畅行,然后再以峻补命门之剂,始可化气而行水。辨证清,立法定,遂决定先用自拟方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处方:
附片60克 桂枝9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川芎6克 独活6克 防风9克 桑寄生15克 陈皮6克
台乌9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2个
上方服三剂,患者感到全身舒适。说明经络疏通,急宜直补命门,兼利水治之。方用严用和济生肾气汤。处方:
附片90克 熟地15克 淮山药15克 茯苓24克 泽泻9克
淮牛膝9克 肉桂15克 粉丹皮6克 山萸肉12克 车前子9克
汪切庵解是方曰:“此太阴少阴药也。土为万物之母,脾虚则土不能制水而洋溢,水为万物之源(小注略,下同),肾虚则水不安其位而妄行,以致泛滥皮肤肢体之间。因而攻之,虚虚之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