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二战全景纪实-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苦的努力,终于集中了693艘舰船。征召令一下,英国东南部和各港口的劳动者踊跃应召,同赴国难。凡是会驾驶船舶的,都准备不惜生命财产救助危难中的士兵。
法国方面组成一支区舰队用于撤退本国部队。区舰队包括9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约20艘其他舰艇和近200艘民用船只。救援的船只,还有从泰晤士河两岸和沿海一带涌来的大量的机动船、游艇、救生艇、拖船、快艇、渔船、货船、驳船等所有可供水运的工具。大型舰船可直接驶入敦刻尔克港内接载撤退官兵,许多小型船只用来在滩头停靠,把撤退者从各滩头接到停泊在外海的船舰上。
5月26日,星期日,下午6时47分,拉姆齐中将开始实施他的“发电机计划”。从敦刻尔克到多佛尔至少有3条航线,较短的两条只用两个小时就可以跨过海峡。但它们不是完全暴露在德军轰炸机之下,就是已经被英国水雷封锁。惟一可用的是Y航线:从拉斯格特向正东航行,在勃雷滩附近进入敦刻尔克航道,全长87海里,需要55个小时。当夜10时30分,第一艘救援船沿着这一航线载回了1312名英国士兵。
27日天未亮,德军的轰炸机群就出现在港口和海滩上空。顿时整个敦刻尔克硝烟弥漫,爆炸声震天。德机一下子投下了315万枚高爆炸弹和成千上万枚燃烧弹。一千多名平民被掩埋在废墟中,数万士兵成了德机轰炸的靶子,鲜血染红了港湾,染红了码头。
沉着勇敢的坦南特和克劳斯汤中校指挥着部队井然有序地上船。当天英国皇家海军驱逐舰也赶到敦刻尔克。他们凭借高超的航海技术,左躲右闪地逃避了德国飞机的轰炸。此时,英军撤走了7669名官兵。
丘吉尔每时每刻都在注视着敦刻尔克的情况。德军进攻迫在眉睫。他下令皇家海军派出每一艘能动的舰船,皇家空军派出每一架能动的飞机,全力支援撤军。
28日,撤退工作仍不分昼夜地进行着。一艘艘小船把等候着的士兵引渡到外面停泊的大船上。岸上士兵不断增加,坦南特和他的助手们将士兵分成50人一组,每组有一名军官负责。士兵们木然地排成一列向前缓缓移动。海水淹没他们的脚踝、双腿,齐腰直到胸部,小船上的人把他们拉了上去。海水涨落时,不时有同伴的尸体撞在他们身上。这些经过战火洗礼的军人,已经没有了对死亡的恐惧。当天,英军分别从海滩上和港口内撤走17904人。
29日,仍有20多万英国军队滞留在敦刻尔克狭窄的区域。这是危险的一天:英国3艘驱逐舰和21艘其他船只被击沉,英军伤亡不计其数。下午德国机群又前来袭击。这时,敦刻尔克上空已经没有皇家空军的掩护,舰炮和岸上防空火力也很薄弱,德国轰炸机可随心所欲地进行大屠杀。傍晚,迫于德机的轰炸,拉姆齐电令8艘英国最新式的驱逐舰撤离。这些战舰是皇家海军的骄傲,直接关系到未来英国抗击德国入侵的成败。这样,敦刻尔克只留下15艘驱逐舰继续撤退。29日英海军共撤出了43558名官兵。丘吉尔当天正式电告法国的雷诺,英国愿意帮助撤走法军。
30日,英法军队防守的范围越来越小。此刻,敦刻尔克地区一片狼藉,海滩上散落着来不及掩埋的尸体,海面上尽是油污、木块。前来营救的船只进出十分困难。幸运的是,30日海风逐渐停息,大海已趋平静,低云笼罩着敦刻尔克的上空。乌云和油库燃烧产生的浓烟混成一体,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烟幕,德机很难发现英国人。这时一支由平民志愿者编成的特殊救援队越过高佛尔海峡,一下子救走了29517人。当日另有24310人乘驱逐舰或其他大船撤离。
31日,丘吉尔首相再也坐不往了,他登上飞机直飞巴黎。他告诉法国盟友,英国远征军已有15万人撤走,法国人也有15万名士兵撤到英国。
陆上战斗激烈异常,盟军的防线一再后移。英军上尉欧文·安德鲁斯在这次战斗中获得了敦刻尔克战役颁发的惟一的一枚英军最高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他先率部队顶住了德军大规模进攻,守住了生死攸关的防线,后又率36名士兵打退了德军500多人的反扑。最后弹尽粮绝,又率8名幸运者返回了部队,继续抗击德军进攻。
6。大撤退(5)6。大撤退(5)
31日这一天,又撤走了68014名英军官兵。从这时起,“发电机计划”又转向掩护法军撤退。敦刻尔克还有2万英军。
6月1日,德空军对敦刻尔克及海上进行了最大一次攻击。陆地上进行着激烈的战斗。英国远征军和法军寸土必争。一批又一批的飞机遮天蔽日,轰鸣而来。敦刻尔克一片火海。迫于无奈,拉姆齐将军决定:撤运只能在晚上进行。这一天英军损失惨重,7艘驱逐舰被击沉,20艘遭重创。客轮中有8艘沉入海底,另8艘陷入瘫痪。但在晚上英国人还是撤走了26256人。当时巴黎和柏林的军事专家都认为被围军队已成釜中之鱼,难逃此劫。丘吉尔首相曾在下议院宣称,英国“应准备接受沉痛的消息”。
6月3日晨,亚历山大将军偕坦南特上校在港口和海滩进行了最后一次巡视,尔后登上了驱逐舰。归途中,德国飞机一直在将军的头顶上,但都被驱逐
敦克尔刻大撤退时,法国炼油厂被德机击中起火。图为英国皇家空军飞机在巡航。
舰躲了过去。当天有26746名士兵脱险,大部分是法国兵。
当满载法国兵的“希卡里”号驱逐舰徐徐驶入英国港口时,德国的坦克才小心翼翼地爬进了已是废墟的港口。6月4日凌晨2时23分,英海军部在获得法国同意后,宣布“发电机行动计划”结束。这些幸运地返回英伦的官兵,多戎装不整,肮脏疲惫不堪,许多人绑扎绷带,全身沾染油污和血渍。但由于这次军事行动的战果超出了乐观的估计,遂使英国举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1940年6月4日晚,英国下院一片肃静。在丘吉尔的印象中,议员们能如此聚精会神地听他的讲演,这还是第一次。这是一个庄严神圣的日子。因为英军奇迹般地完成了敦刻尔克大撤兵。
丘吉尔要把这一次行动的前前后后告诉议员们。他说:“女士们,先生们,首先告诉大家一个消息:今晨9时40分,英国远征军全部撤出,4万法军被俘。”丘吉尔停了一下又接着说,“在为时9天的撤退中,皇家海军共出动舰船861艘,皇家空军共出动飞机2730架次,共撤出部队3382万人。其中英军215万人,法国、比利时军队123万人。撤退中,英国有243艘舰船被击沉,万余艘舰船被击伤。损失飞机106架。各型火炮2450门,坦克700辆,汽车62万辆,物资50万吨,同时还损失部队68万人……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还不能把这次救援行动涂上一层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打赢的,但这次救援行动却也包含了胜利。”这一重大的救援行动被誉为英国海军史上的一次宏伟战绩,被英国桂冠诗人梅斯斐德称为“九日奇迹”。
尽管英军在这次撤退中蒙受如此巨大的损失,但其实力得以保存。他们可以重新武装,再返欧陆。这些撤出敦刻尔克的将士们刚冲洗掉一路的风尘,又要奔向新的战场。在他们的耳畔回荡着丘吉尔那荡人心魄的诺言:“我们决不气馁认输。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我们将在登陆地点战斗;我们将在田野和街道上战斗;我们将在山中战斗;我们决不投降。”
7。法兰西之魂(1)7。法兰西之魂(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人为纪念辉煌的胜利,在巴黎东北方贡比涅森林空地上竖起了一块约3英尺高的花岗石纪念碑,上面用法文写着:“1918年11月11日,以罪恶为荣的德意志帝国在此屈膝投降——被它企图奴役的自由人民所击败。”
22年以后,又是在这片曾为法国人引为自豪的贡比涅森林,历史与法国人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他们扮演了22年前德国人所不愿扮演的角色。
现在,德国人要重演历史的这一幕,不过,角色要互换。
1940年6月3日,德军轰炸机飞临巴黎上空。据估计,仅仅工业区一带就扔下了1000枚炸弹。尽管这样,巴黎人并没有恐慌。戏迷们拥挤在法兰西剧院和歌剧院中,欣赏名家的新作品和有趣的滑稽表演,酒吧照常热闹非凡,商店仍旧生意兴隆。直到6月9日星期天,人们仍然无动于衷。一位作家后来写道:“后来,我们开始听广播,读报上的消息,这才知道德军已兵临城下。难道德国人离我们真的只有半个小时汽车的路程了吗?怎么可能呢?”
有一位脑外科医生声称,如果德军进城的话,他宁愿自杀而死。他说:“我惟一的儿子在最近的战斗中死了,至今,我一直努力相信他是为拯救法兰西而死的。法国没有了,我也只有去死了。”
随着关于德军入侵的消息在城市中慢慢传播,悲惨的难民开始离家出走。小汽车、出租车、卡车等各种车辆载着逃难的男女老少蜂拥般向南运动;他们匆匆忙忙收拾了贵重财产,带上干粮便上路了。仍然畅通的高速公路上,逃难的人流没有尽头。第二天,即6月10日,巴黎宣布为不设防城市。6月13日,巴黎城几乎成了一座空城,城内80%的居民都已流离他乡。
6月14日晨,纳粹军队开进了巴黎这座“不设防的城市”。6月14日上午,巨大的“”字旗帜升起在巴黎主要广场上,高高飘扬在埃菲尔铁塔顶端,德军士兵在马路上昂首阔步,好不得意。凯旋门下正列队通过大批德国士兵和坦克。这一天,世界各大通讯社都登载了一张德军侵入巴黎的照片,照片上一个站在路旁的法国人,脸上淌着痛苦的泪。
巴黎沦陷的那天,即6月14日,法国政府搬迁到了波尔多。留在法国的英军首领艾伦·布鲁克将军求见魏刚总司令,而魏刚要求布鲁克马上布置并坚守住一段150英里长的防线,以保卫布列塔尼。布鲁克认为在当时的一片混乱之际,这个主意无异于天方夜谭。眼下能拯救将军们的惟一办法是促使他们能尽快离开法国。他通过电话线向伦敦政府对此作了说明和解释。突然,他听到了丘吉尔的声音,首相说道:“你在那里才能使法国人觉得我们是在支持他们”,“你不能让人觉得你们是被遗弃的部队”。首相说得直截了当,毫不含糊。但布鲁克仍然耐心地反复解说。终于,丘吉尔同意了,他允许了又一次敦刻尔克式的撤离。
16日,新任法国总理贝当元帅向德国提出了停战请求。第二天,法国广播中传来了贝当那苍老无力的声音:“今天我以沉重的心情对你们说,必须停止这场战斗……我已经向德国探询停战条件。”接着,法国政府下令各部队放弃所有2万人以上的城市。20日,希特勒同意停战,并提出停战协定的签署仪式于6月21日上午11时在贡比涅的雷通车站举行。这个想法在希特勒心中已酝酿了一个月之久,他要在这个地点捉弄法国,他要报德国民族的一箭之仇。
当天,纳粹德国指挥部建议法国停战代表团到图尔附近卢瓦尔河的桥上,同德国代表会晤。法国方面立即派去了以法国第2军团司令亨齐格将军为团长的谈判代表团。团员有法国前驻波大使利昂·诺尔、海军参谋总长勒吕卡少将、空军参谋长贝尔热将军和前驻罗马尼亚武官帕里佐将军。
团长亨齐格将军是位年近花甲的阿尔萨斯人,身材矮小,会说德语。他在德国人面前竭力保持着自己那点残存的尊严。
在法国人到达的前一天,希特勒命令士兵用风镐把“福煦列车”的博物馆的墙壁推倒,把这节车厢推到贡比涅森林空地中间的轨道上,即22年前停放过的地点。
1940年6月21日,对法国人来说是一个充满羞辱的夏天。由于法国代表团的迟到,谈判时间推迟到下午3时。3时15分,希特勒乘坐着梅塞德斯牌汽车来到谈判现场,随后是一群身着笔挺军服的德国高级将领。他们是元首的继承人戈林、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希特勒最亲密的军事顾问和最忠诚的助手凯特尔、海军元帅雷德尔以及帝国部长赫斯和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他们在一座一战结束时竖立的雕像前下了汽车。这座雕像上站立着象征霍亨索伦王朝的有气无力的鹰,鹰身上插着一把利剑。
为了让希特勒心情舒畅一些,德国士兵特意在雕像上覆盖了一面德国军旗。希特勒向雕像瞥了一眼,继续大踏步走去,在空地中央那一块花岗石纪念碑面前停住了脚步。
希特勒读着碑文,戈林也读着。大家站在6月的阳光中,在一片寂静中读完了碑文。希特勒一言未发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