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现代后期军事史-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海军制胜的理论,由海军的将军提出是情有可原的。但就整体上说,它 

与杜黑的理论一样有片面之处,就是夸大了制海权的重要,把它提到了绝对 

的程度,这显然过于武断了。同时它否定了各军种协同作战的重要性,这就 

更加不符合现代战争的基本原则。这一理论对美国的国防策略和军队建设就 

曾产生过明显的影响。美国海军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是建立在牺牲陆军发展 

的基础之上的,英国也有类似的情况。 

      (3)大纵深战役理论 

     这是由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在30年代提出的苏军进攻战役理论。图 

哈切夫斯基(1893—1937),毕业于莫斯科叶卡捷琳娜第一武备学校及亚历 

山大军官学校。曾在沙俄军队中服役并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十 

月革命以后,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在内战中负责筹建了红军第1集团军, 

指挥过南线的第8集团军和东线的第5集团军,后又任高加索战线司令和西 

线司令员,是内战时期最重要的红军指挥员之一。国内战争结束后,图哈切 

夫斯基担任过一系列高级职务:工农红军军事学院院长,西部军区司令员, 

工农红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员,苏联革命军事委员 

会副主席,工农红军装备部部长,国防副人民委员,国防第一副人民委员。 

1935年,被首批授予苏联元师军衔。1937年6月,被指控犯有间谍和叛国 

罪而遭处决。 

     图哈切夫斯基认为,未来战争的特点首先在于规模空前巨大。在当今世 

界,即使是两个单个国家的战争也可能逐步发展成地区或两大对立集团之间 

的战争。现代战争不论所花费的资财,所动用的军队,还是参战方所占领的 

地区,战争进程所持续的时间都是极为宏大的。基于此,今后战争已不可能 

单单是军队自身的事情了,整个国家都不得不全力以赴地投入战争。国家工 

业经济资源的快速动员能力,是一个国家战斗力的重要标志。象第一次世界 

大战期间出现过的那种长时期工业动员期,在现代战争中是根本不可能出现 

的了。图哈切夫斯基提出,在先进的技术和兵器飞速发展并有大量武装部队 

的条件下,进行单个的战役已不足以全歼敌军,必须通过多次连续的战役方 

可奏效。在一个战略方向上,以杀伤兵器同时压制敌人整个防御纵深,在选 

定的方向上突破其战术地幅,然后将坦克、摩托化步兵投入交战,并以空降 

兵实施空降相配合,迅速发展胜利。选择一定范围的纵深,不作重大停顿地 

组织多次战役,将使敌军无法得到休整补充,调整布署和前调予备队,从而 

最终达成在该方向全歼敌军的目的。30年代中期,这一原则主要应用于集团 

军在主要方向上实施进攻的战役。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认为大纵深战役也 

可由方面军群来实施。在战争过程中,方面军群进攻战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和发展。 

     图哈切夫斯基还强调,不能把一打几年、全面耗费国家人力物力资源的 

战争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战争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 

特征。因此,人们无法预料战争的全过程,而只能根据各交战国家武装力量 


… Page 47…

的准备程度和军工生产的发展规模来判断战争初期的大体情况。因此,他对 

战争初期的判断极为重视。提出在平时就要对战争初期的情况作出正确预 

见,并进行正确的准备。他特别研究了德国的扩军计划,早在1935年就指 

出,德国正在建立强大的坦克部队,加紧发展航空兵,组建12个军、36个 

师的计划正在以比人们想像要快得多的疯狂速度在实现,德国军队随时都在 

准备发动进攻,它的动员程度是极高的。严酷的历史充分说明图哈切夫斯基 

元帅当年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意图的判断是极为正确的。 

      (4)总体战理论 

     由德国军事理论家E·鲁登道夫等提出。鲁登道夫(1865—1937),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先后任西线第2集团军司令部军需长、东线第8集团军 

参谋长和东线德军参谋长,指挥了坦嫩贝格和马祖里湖会战,取得以弱胜强 

的重大胜利。1916年,任德国最高统帅部第一总军需长,成为德国国防军中 

仅次于兴登堡的第二号人物和战争的实际指挥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 

他负责实施“兴登堡计划”和“辅导勤务法”对全体德国人民和全国经济实 

行总动员。这可以说是他的“总体战”思想的一次实践。 

     鲁登道夫一生著有许多著作,但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的是他在1935年 

出版的《总体战》一书。其总体作战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战争是总体的,全 

民的。总体战的本质是需要民族的总体力量。因而总体战的目标是针对整个 

民族的,战争对一个民族的生存是最大的负担。因此,从政治上必须在平时 

就为战时民族生存的斗争做好充分准备,民族的精神团结是总体战的基础, 

人民的力量决定了军队在总体战中力量的强弱,精神力量在维护民族生存的 

斗争中是必不可少的;国家经济必须服从于战争目标,一切的物质准备必须 

在战前就用一切手段准备好,经济的,物质的准备是战争的基本保证;必须 

对军队官兵进行严格训练,灌输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加强军纪是至关重要 

的;战争需要利用宣传来鼓舞士气和瓦解敌人;战争必须有一个最高权威人 

物来指挥,统帅必须具备难以估量的能力,这是先天的,否则便不能称之为 

统帅,在他的身上必须洋溢着必胜的意志,并以此激励军队和人民。总之, 

这一理论要求动员一切资源以及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和意识形态的力量 

为战争服务。 

     从军事和战争的角度出发,总体战的内核——集中全部力量进行战争是 

有其合理和可取之处的。但这一理论的问世是与法西斯德国疯狂扩军备战、 

全面发动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当时成为法西斯德国以及日本准备和 

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理论基础,并被希特勒全面付诸实践,因而遭到 

严厉的批判。 

      (5)装甲战理论 

     这是由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提出来的。富勒,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 

曾随英国远征军赴法作战,任坦克军参谋长。战后任英国坎伯利参谋学院的 

主任教官、英帝国总参谋长军事助理并从事军事历史研究。 


… Page 48…

     他的装甲战理论主张建立人数不多但技术精良的军队去羸得战争的胜 

利,所以又称“小军”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以机械化快速部队突击敌人的指 

挥机构,致使其指挥系统被破坏,然后再按常规方式进攻,迅速夺取全面胜 

利。他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即阵地防御正面很宽、纵深很浅从而 

为机械化快速部队的突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法国的戴高乐在其《职业军》 

中持有类似的观点。富勒的这一理论对机械化部队特别是坦克部队的优势和 

潜能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对推进进攻的作战方法和建立强大的机动部队起 

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一理论也有其片面之处,即忽视了军事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求的建立人数众多的军队这一事实。 

      (6)闪电战理论 

     该理论是德国在继承毛奇和史利芬等人短促突击的思想基础上于第二 

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军事理论。后来成为德国在战争中指导战争过程的一种 

战略方针。希特勒上台不久,就对未来战争作如下设想:下一场战争中与上 

一次世界大战完全不同,步兵进攻与密集队形已过时,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巨 

大的突袭,内部的突袭、恐怖、破坏和暗杀领袖人物,在敌人防御的所有薄 

弱点上发动压倒优势的进攻,在同一时刻不惜一切代价地实行突然袭击,只 

一次打击就能置敌于死地。闪电战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强调以突然袭击开始 

军事行动。在和平时期就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准备,以意料不到的速度采取 

行动。另外,在主要打击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和兵器,速战速决,极力避免 

出现同时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同时强调实施高速度大纵深的集中突击,用机 

械化程度尽可能高,武器装备尽可能好的部队突入敌人心脏。集中兵力实施 

高速度大纵深的战略性突击是闪电战理论的核心。但使其可以付诸实践并取 

得重大成果的主要手段,即在航空兵支援下密集使用坦克摩托化部队,则是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才在德军中确立下来。1935年,德军成立装甲 

兵司令部,装甲兵部队开始独立和集中使用;1937年,古德里安发表《注意, 

坦克》一书,将大量集中使用坦克的主张理论化和系统化,最终使德军确认 

了大量集中使用坦克的原则。后来进攻波兰和法国,使这一战略得到完善, 

而进攻苏联则使这一理论发展到最高峰,同时也是其破产的开始。 


… Page 49…

                 五、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德国闪击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国向波兰发动进攻,9月3日,英国、法国、印度 

和英国自治领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德宣战。9月6日、9月10日,南 

非联邦和加拿大也先后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法西斯德国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以后,立即把下一步的侵略矛 

头指向波兰,这是希特勒妄图称霸世界的战争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队。波兰是英、法在欧洲诸盟国中最强大的一个军事盟国。德国若占领波兰, 

就可以解除进攻英、法时的后顾之忧,又可建立进攻苏联的基地,从而使自 

己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 

     1939年3月21日,德国向波兰发出通牒,要求把但泽“归还”给德国, 

并将在“波兰走廊”建筑公路、铁路权利也转让给德国。波兰政府拒绝了德 

国的无理要求。1939年4月11日,希特勒正式下达了“永远消除波兰”的 

 “白色方案”,并命令德军在9月1日以前作好一切准备。 

      “白色方案”的战略企图是:集中大量兵力,充分发挥坦克部队和空中 

优势,以突然袭击的“闪电战”一举灭亡波兰。德军计划从东北和西南两个 

方向对波兰腹地实施向心突击。“北方”集团军群由博克上将指挥,辖第三、 

四集团军,共21个师,配置在波英瑞和东普鲁士;“南方”集团军群由龙 

德施泰特上将指挥,辖第八、十、十四集团军,共36个师,配置在德国西 

里西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境内。这两个集团军群分别由凯塞林将军指挥的第一 

航空队和勒尔将军指挥的第四航空队担任配合。德国军投入对波作战的兵力 

总共有62个师 (其中7个坦克师、4个轻步兵师和4个摩托化师)、160万 

人,2800辆坦克,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约2000架飞机。 

     波兰政府由于对希特勒发动侵波战争缺乏警惕,因此防御准备很差,直 

到发现德军大兵压境时,才于8月24日开始局部动员,30日宣布全国总动 

员。战争爆发时,波军只动员了40个师和22个旅的兵力,而且未能全部完 

成战略展开。能用于作战的共有100万左右的陆军、4300门火炮、220辆坦 

克和650辆超轻型坦克;海军只有16艘战斗舰艇和辅助船只;空军共有824 

架飞机,能用于作战的只有407架,其战斗性能远不如德国飞机。可见,波 

军在数量、战斗素质和武器装备上,都落后于德军,德波军事力量对比,德 

军占有压倒优势。 

     希特勒在完成战争准备后,蓄意制造借口,发动向波兰进攻。1939年8 

月31日晚,一批身穿波兰军服的德国党卫队队员冒充波兰军队,“袭击” 

并“占领”了紧靠波兰边境的一个德国城市——格列维列兹。德军用该城电 

台,用波兰语辱骂德国,并下几具身穿波兰军服但实际是德国囚犯的尸体。 

接着,德国所有电台便广播了所谓“德国遭到了波兰突然袭击”的谣言。德 


… Page 50…

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