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读者理想藏书-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获罪入狱,并受腐刑。他忍辱写作,抒之愤懑,发其蕴蓄,终于用了16 年时间写就这部昭著千古的史著。
  《史记》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独特风格,问世之后备受瞩目。它的诞生为中国史学,甚至可以说为世界史学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左传》
  左丘明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或者《春秋左氏传》。相传为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太史左丘明所著。《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 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 年),是我国最详备的早期编年史。《左传》详于记事,对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都有很好的记载,其内容远比《春秋》丰富。
  《左传》具有巨大的创造性和极大的影响力。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编年体史书已达到比较完备的程度,史学家刘知几、章学诚都把它看作是编年体史书的鼻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且它为断代性质的如《汉书》、《后汉书》和《起居注》、《实录》以及纪传体中帝纪的写作提供了史体和方法。其次,它为历史著作的撰写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借鉴,是我国历史文学的开山,成为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典范。另外,对《春秋》曲笔的纠正,也开了秉笔直书、勇敢揭露丑恶现象的先河。
  《左传》不仅具有相当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为中国人道德精神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左传》反映出以道德为核心的人生观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确立。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不朽共同构成了中国人道德精神体
   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精神的重要方面。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1019~1086)
  中华书局1956 年点校本。
  司马光,字君实,是北宋时著名史学家。他认为,历代史书繁杂,人们不能遍览,所以他要用编年体编写一部简要的通史,以成一家之书,方便人们习读。这是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主要原因。此外,司马光作为政治家,也希望通过史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其为君主治国提供借鉴的目的十分显然。
  《资治通鉴》共294 卷,全书记载了上自周威王二十三年(前403 年),下讫后周显德六年(959 年)的1362 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编年体通史。此书取材十分广泛,除了依据正史、实录之外,杂史、小说、文集等亦无不采获。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同时也记载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包罗了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非常丰富。
  《资治通鉴》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资治通鉴》的问世促使了宋清期间编年体史书的迅猛发展;二、《资治通鉴》的完成,使编年体史书更加成熟,其编撰方法愈臻完善,为后世编年体史家树立了楷模;三、近代以来,人们对《资治通鉴》及相关书进行综合研究,形成了一门“通鉴学”,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汉书》
  (西汉)班固(32~92)
  中华书局1962 年点校本。
  《汉书》120 卷,东汉班固修撰,起自汉高祖元年(前206 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 年),共记12 世,230 年西汉史实,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对记录汉朝历史,塑造中华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班固,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出生于世代名臣兼儒宗之家。家学渊源深厚。班固自幼聪颖,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莫不穷究。及父卒,决心依据《史记》和其父的《后传》体例,及时人所编汉代史书来独自编撰一部记述整个西汉史事的完备著作,以完成其父未竟之业。经过20 多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百卷本《汉书》这一史学名著,为中国史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汉书》包括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为百卷,80 万字。
  现在通行的《汉书》有120 卷。
  《汉书》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它包举一代,首开断代史体例,为以后历代正史所仿效。各朝正史又构成一部完整的,包罗百家的,庞大的中国通史。由此可见《汉书》的影响和巨大贡献。
  《汉书》不仅是一部全面记载汉王朝历史的史书,而且也是一部文学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书语言精炼,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对传记文学有示范性。
  《春秋》
  孔子(前551~前479)
  《十三经注疏》本。
  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这句话反映了我国
   早期历史文献在春秋时代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也就没有许多新的功德可以歌唱,因而导致“诗亡”。但同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诸侯有了自己的纪年和史官,并从事历史记载,如鲁国《春秋》等编年记事形式的史书出现。
  春秋时期的各国史书直接流传下来的较少,孔子编撰的《春秋》一书,至今尚存。此书以鲁国的旧史为底本,吸收了春秋时各国史书的材料,经孔子笔削,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私人修撰的史书。孔子修《春秋》,采用编年体,记述自公元前722 年至前481 年,共242 年的历史,简要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等活动,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对历史的看法。
  《春秋》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思想、学术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春秋》一书,在后学看来,已不是一部史学著作(古代各书目均将《春秋》作为经书著录),它的意义被推演到政治、法律和道德伦理的范围。司马迁认为《春秋》明辨人事经纪,判别嫌疑、是非、善恶,以宣扬王道,是一部政治、百官之大法,人伦、礼义之大宗,有国者,为人君者,为人父者,为人臣子者,都不可不知《春秋》。
  《春秋》成书后,孔子后学根据各自的理解,对《春秋》作有不同的解释,现在保存下来的公羊、谷梁二传是最早解《春秋》的专书。二传对《春秋》的注解注重词句的诠释,并阐发所谓的“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398~446)
  中华书局1959 年点校本。
  《后汉书》为纪传体东汉史,记载了上起公元25 年,下迄公元220 年,整个东汉一代共196 年的史事,包括本纪10 卷、列传80 卷,由南朝宋范晔撰;志30 卷由晋司马彪撰,共计120 卷。《后汉书》是继《汉书》之后的第二部纪传体断代史。
  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他出生于官僚世家,善写文章,工于隶书,又通音律,在很多方面都有造诣,但是他成就最大的却是史学。范晔撰写的纪传史料赅详,取舍得当;编写体例有所创新,范晔在过去已有的类传配合的基础上,能依据东汉社会的实际情况,创设了《党锢》、《宦者》等7 种列传,深刻地反映出东汉纷繁的社会历史现象,为后人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大体能够做到公正客观;而且范晔善于汲取众家之长,取司马迁、班固二家的长处,而又有所发展;擅长文辞表述,笔势纵放而娓娓动人。
  《后汉书》在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上均具有重要的地位及影响。它作为“正史”流传,跟《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四史”,同时也是兼具一代重要文章总集性质的史学名著。
  《三国志》
  (西晋)陈寿(233~297)
  中华书局1959 年点校本。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三国历史的著名史书,共65 卷,包括《魏书》30卷、《蜀书》15 卷、《吴书》20 卷,后人又称为《魏志》、《蜀志》、《吴志》。书的体裁,上承《史记》、《汉书》、《东观汉记》,采用纪传体。书中没有志和表,只有本纪和列传。
   陈寿记载史事,一般能据实直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还比较客观公正。行文专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所以尽管学者的评价有毁有誉,但基本上还是肯定的。晋代著名学者张华曾将陈寿比之于司马迁、班固。刘勰也把《三国志》与《史记》、《汉书》相提并论。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一生著作很多,主要为历史著作,共有200 余篇(卷)。陈寿撰写的《三国志》显示出他的史德、史才和史识,这部历史巨著记录了确切的三国史实,后人把它列为“正史”,是“二十四史”中的第4 种。
  如今,三国文化已成为许多学者、管理部门及企业人士所注意的研究课题,在世界上某些地区已形成“三国热”。《三国志》包蕴宏富,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得到启发和滋养,是三国文化的源头。
  《公羊传》
  《公羊传》一名《公羊春秋》,一名《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论经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年)。相传是战国时人公羊寓所口述,至汉景帝时,由公羊寿和他的学生胡毋子写定成书。由于使用了通行的汉隶,故称“今文”。现存的本子,有《春秋公羊传注疏》28 卷(《汉书·艺文志》为11 卷)。
  《公羊传》兼传《春秋》之“微言”“大义”,如此特性,造就了它在中国政治史、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公羊学派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尤为明显。西汉董仲舒曾作《春秋繁露》,专治《公羊传》,发挥大一统、张三世,以阐述春秋大义,又提出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公羊学遂为汉代之显学。历代今文经学家以公羊学说为依据来议论政治、褒贬人物。近代康有为对春秋战国公羊学作重新解释,为他的托古改制、变法维新提供理论的和历史的依据。《公羊传》体现出的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历史大一统的实践,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塑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文明。
  《谷梁传》
  《谷梁传》,全称《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相传是与公羊高同时代的谷梁氏为《春秋》作的解释,是《春秋》“三传”之一的儒家经典。其释经,始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谷梁不以补充史事为目的,而以解词释句、阐发大义为主旨。谷梁、公羊的史注具有开创之功,其影响深远。史注启迪了人们的思维,贡献了治学的许多经验,扩大了学术研究的范围,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另外,公羊、谷梁又是“训诂之传”,它们在训诂方面的影响及其作用因地位的提高也越来越大。
  《谷梁传》与《公羊传》相同,讲的是微言大义,其中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学术均产生过较大影响,但两书相较,谷梁言义不及公羊之大。
  《隋书》
  (唐)魏征(580~643)等
  中华书局1973 年点校本。
  《隋书》85 卷,记载了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38 年的历史。隋立国虽短,但它结束了东汉之后将近400 多年大混乱大分裂的局面,重新建立起统一的帝国,而且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种制度上,都曾给继起的唐帝国以有力的影响。《隋书》比较客观公正地反
   映了这一特殊时代的历史。
  贞观三年,中国历史上正式设馆修史,《隋书》正是以史馆名义集体制作的。简明精练,名臣编纂,成为《隋书》的重要特色之一。魏征、孔颖达、许敬宗、令狐德棻、长孙无忌等都参与其事。由于皆诏唐初名臣,且书成进御,故文笔严净。
  《隋书》编修者以创业容易守成难和“以隋为鉴”作为指导思想,依据事实,修撰此书,旨在提醒本朝及后世的统治者,不要重蹈炀帝的旧辙。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就是这种思想的结果。
   二次推荐26 本
  《北齐书》
  (唐)李百药(565~648)
  中华书局1972 年点校本。
  《北齐书》为唐代著名史学家李百药所撰。共50 卷,分两个部分,本纪8 卷和列传42 卷。记载了高欢家族及北齐政权兴衰的历史,从公元534 年北魏分裂成东、西魏时开始,中经公元550 年高洋灭东魏建立齐国,直到公元577 年北周灭北齐为止共44 年。
  《北齐书》尽管在体例上创新不大,一度为人忽视而散佚,但是它却有其独到的价值和成就。李百药为李德林之子。李德林曾于北齐时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