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戒律学纲要(选录)-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释圣严法师著


戒律学纲要 序 目录

  作者简历
  1930年生于江苏南通农村张氏
  1943年出家于南通狼山广教寺
  1975年日本东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
  1977—1978年任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兼大觉寺住持
  1978—1987年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
  1978年起任文化大学教授,1981年起任华冈教授
  1988—1989年任东吴大学教授
  1980年创设美国纽约禅中心
  1985年创立中华佛学研究所
  1989年创建法鼓山著




  佛法在印度,早由空有两大思潮的激扬,而演成大乘性相的两大派系。传来
中国,到了黄金时代的隋唐,大小乘十宗的旗帜,也已很鲜明地竖立起来。各宗
派的创立者虽从修证佛法的境界各自发挥其心得,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建立其
不同的宗派。可是回到修持上来,则不归于戒律,即归于禅观或净土;而修禅观
或净土行者,仍不能离开戒律,以戒律为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那么,不论出家
或在家佛徒,对于戒律都是一样的需要,因全部佛法都是建筑在戒律之上的。所
谓:“一切众律中,戒经为最上;佛法三藏教,毗奈耶为首。”这是为佛徒的铁
律,谁也不能否认的。“四十二章经”则说:“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
证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有志修学佛法而於戒行
有亏的,读到佛陀这些教诫的经文,不能不毛骨悚然而思有以匡正了。

  佛律虽很谨严,条文也很繁琐,但在今日真能“严净毗尼,研究律藏”的人,
又有几多呢?不特束置高阁无人过问,就是能谈戒律的人也必定是很有勇气的,
没有勇气就不敢谈了。这原因或在戒律的性质太严肃,末世业障深重,持之不易,
索性不持了,谈也无益,索性不谈了。近世佛门的大心之士,有鉴乎此种衰颓而
散漫无章的情形,有发心出来提倡振兴律学,也有认为律学有重新估价的需要。
根据律部中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理由,主张适宜时地环境的需求,可行
者行,不可行或行不通的,不妨舍弃。其实这种思想也不始於今日,远在二千五
百年前,在阿难陀和大迦叶领导的教团中,早已发生争论了。阿难在第一次结集
经典后曾说:“佛将入灭时曾告我,大众若欲弃小小戒,可随意弃。”当时迦叶
板起面孔反对道:“佛所未制,今不别制,佛所已制,不可少改。”据律部记载,
当时还有一愚痴比丘说:“那老头(佛)去世甚好!他在世时常拿戒律约束我们,
这件不许做,那件不准行,如今我们可以极自由地为所欲为了!”迦叶听了觉得
痛心,也因此而发起结集律藏。

  本来戒法为四众弟子的金科玉律,应守应行,理所当然,那有讨价还价的余
地?所谓:“毗尼久住,正法久住”;可是在事实上,又有不然,不但在佛灭后
的初期,诸大罗汉之间为了戒律的可舍与不舍问题,发生歧见,弄到教团的不协
调;就是在佛陀时代,不是已有“六群比丘”及比丘尼出现了吗?难道那时毗尼
不住世吗?不是正法住世时代吗?这或者由於众生的慧根深浅与向道之心有无而
所使然:其慧根深而向道心坚切的,即能严持戒律;其慧根浅而向道心薄弱的,
自然难得清净了。或者以戒律太严肃,条文又繁琐,使人望之生畏,感到不易坚
持,或坚持亦难到底,无形中便松弛了。

  佛历二五○五年春,我在星洲方便禁足期间,在无尽灯上读到圣严法师作的
《受戒学戒与持戒》及《戒律的传承与弘扬》,觉其慧解敏颖,文笔犀利,所言
切中时弊,深为感动。当时曾以灯刊读者的名义略致薄敬。在那文末谈到弘一律
师尝自检验,认为自己非但不够比丘的资格,也不够沙弥的资格,甚至连一个五
戒满分优婆塞的资格亦不够。一个闻名持戒的律师,还不敢以满分五戒净人自居,
可知戒条是如何地谨严难守了。明朝的紫柏大师,胁不著席四十余年,犹以未能
持微细戒,终不敢为人授沙弥戒和比丘戒,到不得已时也只为人授五戒。莲池大
师尝自称为“菩萨弟子”或“沙门”,不敢以比丘自居。藕益大师阅过律藏之后
作“退戒缘起”,认为一向所受的戒不合法,没有做比丘资格,自称“菩萨沙弥”,
太虚大师亦有“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从古今高贤的谨严处,知
戒律是如何的严格,不易如法受持,但亦不能因持得不够圆满就不持,应量力求
受,不逾绳墨,才不负弘扬戒律者的用心!

  自来在佛门中提倡戒律的人,以上座硕德为多,青年人来谈戒律的倒不多见。
今作者圣严法师,年轻志高,学富力强,从研究戒律而弘扬戒律,欲以戒律精神
振兴佛教,这不能不使人敬佩!他曾说过,写作本书是受了藕益大师与弘一大师
的影响很多,但没有全部走他们的路线,甚至也没有全部站在南山宗的立场。可
知他对戒律,是另有新的看法。看他的志趣,似走在弘一律师与太虚大师之间,
而更接近后者的意趣。在生活上著重戒律的根本精神,不拘滞於条文的呆板死守,
在思想上接通佛陀的根本教义,活用於时代的文化领域。这意趣正是时代的产物,
把它尽量表达出来,培养佛教的时代精神,使每一个怀有整理僧制职志的新时代
佛教青年,思想都能够走向这一路线,汇成一条佛教新时代的文化洪流,那么一
切佛教的垃圾就不怕冲不开。他对晚近的教内同道,还曾慨然的说:“若标榜持
戒,便成了孤独古怪;若标榜学教,便成了放浪形骸;若标榜学禅与密,便成了
神鬼模样。”这也是一针见血之论,对於患了严重麻痹症的现代佛教内部,是不
无晨钟暮鼓的作用。他对佛教现状既有如此深的了解与抱负,自然对振兴律学另
有最应时的立场与看法,而写出来成为文字,自然也不同凡响了。

  作者再次来书问序于我,并提示本书的宗要是:“为了实际的要求,本书的
内容既是通俗性的,也是研究性的,尤其是实用性的。所以除了具足戒及式叉戒
之外,其余各戒均录有受戒仪轨,并且尽量介绍最切实、最简明、最能适应於普
遍要求的受戒仪轨。至於介绍各戒的性质、意义、渊源、作用以及为何受戒、如
何受戒、受戒之后又如何,那自是本书应负的责任了。所以读了本书之后,对於
戒律当可得到一个具体的印象。”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本书的内容与价值。全
书约有十九万字,把七众弟子各别的戒法描绘出来,虽然有他自己的见解,但每
篇都是有所根据的。比如比丘比丘尼戒,是本弘一律师之意而写的,菩萨戒是综
合“璎珞”、“梵网”、“瑜伽”、“持地”等经,及“梵网”、“瑜伽”各名
家注疏的重要内容而写的。我还认为本书的好处是引经据典,把七众弟子的戒法,
作简明而有系统的叙述,使读者得到不少的便利和切合实用。时丁末世,人性疏
懒,已很少有人能向大藏经中去翻阅长篇累牍的众多律部,因此身为七众弟子的
很多,真能了解七众律仪皮毛的已很少,更谈不到去作深刻的研究分析与叙述。
那么本书正适合现时的七众佛徒的需要,固能人手一篇,时加玩味,便知道自己
学佛所应作的是些什么事,同时也不负写作者的一番美意。在律制松弛,佛法衰
颓的今日,律学已成了冷门的学问,少人问津;而作者既专志攻修,又勤於写作,
所写的又是热情奔放,审理明晰,文笔通畅,适合一般口味的文章,求之於现代
青年法师,真是异军突起,希有难得。

  作者又曾在来信中,慨叹自己不够资格来谈戒律,来写戒律;就是我,更不
敢也不配为这部神圣的律书作序,所以延搁到一年多也不想动笔。但感於作者的
智慧与热诚,屡屡来函说明他写本书一气呵成,不曾间断,完全因第一篇绪论发
表在灯刊得到我的鼓励所致,因此使我对本书的完成,虽没有居功之心,却有欢
喜之情,不能不写这一篇不像样的序文,来作随喜功德的赞叹了!

                佛纪二五○八年十月三十日竺摩写於木兵城正慧讲堂


自 序

  我能够再度出家,是在重重的困难之下达成的,这要感激我现在的剃度恩师
东公老人,他全心全力地帮助了我,也成就了我;而我能在从军十年之后,仍然
念念不忘出家身分的恢复,这要感激南亭长老,他自始至终地爱护著我,也鼓励
著我。

  正因为深深地感到,这一出家因缘的难能可贵,所以立志要做一个最低限度
的清净佛子;至於清净的工夫,除了学戒持戒,就没有更好的方法,因为戒律是
佛子生活中唯一的防腐剂。这是我学习戒律的动机。

  本书的完成,我要感谢现居南洋的竺摩老人,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当我在
南洋无尽灯上发表了本书的绪论之后,便接到他老转来的十元美金,并说将为那
篇文章单印流通;接著又得到更进一步的慨诺,他说当我写成戒律学的专著之时,
若无出版的能力,他愿资助印费。这是多么可贵的鼓励!於是,我就一直研究下
来,也一直写了下来。

  同时,这也是我的尝试。因为,戒律是一门枯燥而又繁琐的学问,以致近世
以来,成了佛教的冷门,纵然有人研究,也多不脱古气,多是照著古调再弹,致
令一般的人,不得其门而入,甚至妄加批评。因此,我要试用浅显的文字,将戒
律的内容,配上若干时代的观念,以比较通俗的姿态,来跟大家见面。我是试著
做复活戒律的工作,而不是食古不化的说教。

  当然,我的目的,虽求通俗,但在尽可能不使读者厌烦的情形下,仍将戒律
学上各种主要的问题,作了应作的介绍与疏导。所以,本书也徵引了各部律典及
古德注疏的重要资料,并且尽量注明出处,以便读者作进一步的研究参考;唯恐
读者对於书中所引原文以及若干专有名词的隔阂不解,故也适度地采用夹注号加
注说明。

  为了实际的要求,以及本书的篇幅所限,本书除了三归、五戒、八戒、十戒
等篇,写得堪称详细,至於具足戒及菩萨戒,只是作了纲要性的介绍,这也就是
本书书名的缘由;虽然如此,具足戒及菩萨戒,已经占了本书篇幅的五分之二以
上。所以,看了本书之后,对於戒律学的知识,当可有一个具体的印象。

  本书的性质,是通俗的,是研究的,更是实用的。除了式叉摩尼戒及具足戒
之外,其余各戒,本书均录有受戒的仪轨,并且是介绍最切实、最简明、最能适
应於普遍要求的受戒仪轨。至於各种戒律的渊源、性质、意义、作用,以及为何
要受戒?如何来受戒、受戒之后又如何、那当更是本书应负的责任了。因此,本
书的对象,既是已经受了各种戒法的佛子,也是那些准备要受各种戒法的读者。

  从大体上说,本书受有藕益及弘一两位大师的很多影响,但并没有全走他们
的路线,乃至也没有完全站在南山宗的立场。因为,从戒律学的本质上看,它是
属於整个佛教的,它该是全体佛子共同遵守的轨范,而不仅是某一宗派的专利品。

  虽然,本书有我个人的观点,但我所谈的问题,无不力求客观,无不力求这
些观点是属於读者的要求,故也敢说,本书的内容,事事都有它的根据。

  不过,由於我的学程还浅,本书的贡献,自也有限。本书的出版,如果尚有
一些价值,那当归功於三宝的恩德,以及师友的鼓励;如有不良的后果,均该归
咎於著者的粗疏。倘蒙指教,感激不已。

  竺摩老人抱病为本书撰序,在此致其无上的谢意。

圣 严  佛历二五○九年元月二十五日序於朝元寺关房



目 录     


自序

第一篇 绪 论

  第一章 受戒学戒与持戒
  第一节 受 戒
  第二节 学 戒
  第三节 持 戒
  第四节 以戒为师

  第二章 戒律的传承与弘扬
  第一节 为什么要有戒律
  第二节 戒律的传流
  第三节 律部传来中国的历史
  第四节 戒律在中国的弘扬
  第五节 弘扬戒律的困难
  第六节 培养学律的风气

第二篇 信佛学佛的开始(归依三宝)

  第一章 三宝及归依
  第一节 为何要归依三宝
  第二节 什么是归依三宝

  第二章 归依三宝的方法与利益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