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许学士云∶一乡人丘生者,病伤寒发热,头疼,烦渴,脉虽浮数无力,尺以下迟而弱。予曰∶此虽麻黄症, 
而尺迟弱。仲景云∶尺中迟者,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予于建中汤加当归、黄 令饮,翌日脉尚尔, 
其家煎迫,日夜督发汗药,几不逊矣。予忍之,但只用建中调荣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啜贰 
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中汗矣。信知此事诚难,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 
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临时得安,损亏五脏,以促寿限,何足贵哉。昔《南史》载范云伤寒,恐不得预 
武帝九锡之庆,召徐文伯诊视,以实恳之曰∶可便得愈乎?文伯曰∶便瘥甚易,只恐贰年后不复起耳。云曰∶ 
朝闻道夕死犹可,况贰年乎。文伯以火烧地,布桃叶,设席,置云于其上,顷刻汗解,扑以温粉,翌日果愈。 
云甚喜。文伯曰∶不足喜也。后贰年果卒。夫取汗先期,尚促寿限,况罔顾表里,不待时日,便欲速效乎。每 
见病家不奈,病未三四昼夜,促汗,医者随情顺意,鲜不败事。予故书此为戒。 
脉浮大,应发汗,医者反下之,此为大逆。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脉厥者,当脐握热。诸虚者 
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太阳症表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论见发热。)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 
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阳微不可下”, 
当是“复不可下之”。)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吐。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 
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且汗,反用火灸之,邪无从出,腰以 
下必重而痹。(论见下重。)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脉浮紧发热无汗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脉浮自汗,小便数,微恶寒, 
脚挛急,忌桂枝汤攻表。(论见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挟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太阳病下之, 
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两胁必拘急。脉细数者,头痛 
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挟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卷之三十·伤寒部伤寒通论
续伤寒通论
属性:〔《活》〕发热恶寒,身体痛而脉浮者,表证也。表证者,恶寒是也。恶寒者,属太阳,宜汗之。 
〔成〕恶寒一切属表,虽里症悉具,而微恶寒者,亦是表未解也,犹当先解其外,候不恶寒为外解,乃可攻里也。 
不恶寒反恶热,手掌心并腋下 汗出,胃中干燥,结聚潮热,大便硬,小便如常,腹满而喘,或谵语, 
脉沉而滑者,里症也。里症者,内热是也。内热者,属阳明,宜下之。伤寒始发热恶寒,今汗后不恶寒,但倍发热 
而躁,始脉浮而大,今脉洪实,或沉数细,始惺静,今狂语,此为胃实阳盛,再汗即死,须下之则愈。亦有始 
得病,便变阳盛之症,须便下之,不可拘以日数。更有心胸连腹脐大段疰闷,腹中痛,坐卧不安,冒闷喘急极 
者,亦不问他症,便下之。若失下,则气血不通,四肢便厥,医人不知,反疑是阴厥,复进热药,祸如反掌, 
不可不察也。 
〔成〕邪之客于表者,为寒邪,与阳相争,则为寒矣。邪之入于里者,为热邪,与阴相争,则为热矣。邪 
在半表半里,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是以往来寒热。邪居表多则多寒,邪居里多则多热,邪半在 
表半在里,则寒热亦半矣。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在里者,必荡涤以取利,其余不外不内,半表半里, 
又非发汗之所宜,亦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为和解之剂也。 
〔《活》〕伤寒表症当汗,里症当下,不易之法也。发表攻里,本自不同,甘遂、神丹,不可合饮;桂枝、 
承气,安可并进。然而假令病患脉浮而大,是表症当汗,其人发热烦渴,小便赤,却当下,此是表里俱见,五 
苓散主之。假令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是里症当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 
汗,此是两症俱见,即未可下,宜与桂枝汤。假令病患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沉细,是里症当下;其 
人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却当汗,此两症俱见者,仲景所谓半在表半在里也,小柴胡主之。假令太阴病, 
表症未除,而医数下之,遂挟热而利不止,心下痞硬,仲景谓之表里不解,桂枝人参汤主之。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痛,是有表复有里,仲景用桂枝加芍药汤。痛甚者,桂枝加大黄。又云∶太 
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汤主之。此皆仲景治伤寒有表 
复有里之法也。 
〔海〕大柴胡汤治表里内外俱热之症。治有表者,或脉浮,或头痛,或恶风,或恶寒,四症中或有一贰尚 
在者,乃十三日过经不解是也。治有里者,或谵语,或妄语,或掷手扬视,此皆里之急者也。若欲汗之,则里 
症已急,欲下之,则表症尚在,通宜大柴胡汤。 
伤寒四五日后,以至过经无表症,又于里症未可下者,皆可用小柴胡随证加减用之。以至十余日,亦可用。 
十余日外,用小柴胡不愈者,若大便硬,看症可下,则用大柴胡下之。以过经,其人稍虚,当下者,用大柴胡 
汤则稳当,恐承气太紧,病患不禁也。仲景云∶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症,大便难,身微热,此 
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又云∶病患无表里症,发热七八日,脉虽浮数,可用大柴胡下之,假令已下, 
脉数不解,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属抵当汤。 
治伤寒须分表里,若表里不分,汗下差误,岂为上工?且如均是发热,身热不渴,为表有热,小柴胡加桂 
枝主之;厥而脉滑,为里有热,白虎加人参主之。均是水气,干呕微利,发热而咳,为表有水,小青龙加芫花 
主之;体凉表症罢,咳而胁下痛,为里有水,十枣汤主之。均是恶寒,有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麻黄、桂枝、 
小柴胡主之;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附子、四逆主之。均是身体痛,脉浮发热,头痛身体痛者,为表未解, 
麻黄汤主之;脉沉自利,身体痛者,为里不和,四逆汤主之。以此观之,仲景表里之法甚详,学人宜深究心也。 
〔海〕半表半里者有几?夫邪在荣卫之间,谓之半表半里也。太阳阳明之间,少阳居身之半表半里也。五 
苓散分阴阳,膀胱经之半表半里也。理中汤治吐泄,上下之半表半里也。 
〔《活》〕太阳阳明少阳,皆属阳症也。太阳者,膀胱也,发热恶寒,头疼腰痛,而脉浮也。阳明者,胃也, 
不恶寒反恶热, 汗出,大便秘,潮热,而脉长也。少阳者,胆也,口苦咽干,胁下满,发热而呕,或往来 
寒热,而脉弦也。麻黄汤、大青龙汤、桂枝汤,治太阳伤风寒也。大柴胡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 
汤,治阳明伤寒也。小柴胡汤,治少阳伤寒也。其他药,皆发汗吐下后症也。若阳气独盛,阴气暴绝,即为阳 
毒,必发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如锦纹,或下利黄赤,脉洪实或滑促,当以酸苦之药投之,令阴气 
复而大汗解矣。古人云∶酸苦涌泄为阴,谓苦参、大青、葶苈、苦酒之类,皆复其阴气也。微用苦,甚则兼用 
酸苦,折热复阴。若热极发厥,阳症似阴者,学人当以脉别之。 
太阴少阴厥阴,皆属阴症也。何谓太阴症?太阴脾之经,主胸膈 胀。何谓少阴症?少阴肾之经,主脉细 
心烦,但欲寐,或自利而渴。何谓厥阴症?厥阴肝之经,主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也。三阴中寒,微则理中汤,稍厥,或中寒下利,即干姜甘草汤。大段重者,用四逆汤。无脉者, 
用通脉四逆汤,若阴气独盛,阳气暴绝,则为阴毒,其症四肢逆冷,脐腹筑痛,身如被杖,脉沉实,病或吐或 
利,当急灸脐下,服以辛热之药,令复阳气而大汗解矣。古人云∶辛甘发散为阳,谓桂枝、甘草、干姜、附子 
之类,能复其阳气也。微用辛甘,甚则用辛苦。苦阴极热躁,阴症似阳者,学人亦当以脉别之。 
〔罗〕阴症阳症辨静江府提刑李君长子年十九岁,四月病伤寒九日,医者作阴症治之,与附子理中丸数服, 
其症增剧。别易一医,又作阳症,议论差互,不敢服药。李君邀予往视,坐间有数人,予不欲直言其症,但细 
为分解,令自忖度之。凡阳症者,身大热而手足不厥卧则怛然,起则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呕不泻,泻 
而饮水,烦躁不得眠,能食而多语,其脉浮大而数者,阳症也。凡阴症者,身不热而手足厥冷,恶寒蜷卧,恶 
闻人声,或自引衣盖覆,不烦渴,不饮食,小便自利,大便反快,其脉沉细而微迟者,阴症也。今诊其脉数得 
六七至。其母云,夜来叫呼不绝,全不睡。又喜饮冰水。予闻其言,知阳症悉具,且三日不见大便,宜急下之。 
予遂以酒煨大黄六钱,甘草炙贰钱,芒硝五钱煎服,至夕下数行,燥粪贰十余块,是夜汗大出,明日又往视之, 
身凉脉静矣。予思《素问》热论云∶治之各通其脏腑。故仲景述《伤寒论》云∶六经各异,传变不同。《活人》 
亦云∶凡治伤寒,先须明经络。其义一也。昧者不学经络,不问病源,按寸握尺,妄意病症,不知邪气之所在, 
动致颠覆,真盲医哉。昔韩子云∶医之病,病在少思。真理致之言也,学人审之。(阴症似阳,阳症似阴,并见 
阴阳脏腑部发寒热反治条。) 
〔《活》〕未满三日,可汗而已,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此大略言之耳。凡病患有虚有实,邪气传受,迟速 
不同,岂可拘以日数。仲景云∶日数虽多,但有表症而脉浮者,犹宜发汗。日数虽少,若有里症而脉沉者,即 
宜下之,正应随脉治之。又况六气之邪,乘虚之经,皆自背得之,则入太阳,或入少阴;自面感之,则入阳明 
之类,不必皆始于太阳也。兼寒邪有首尾止在一经,或间传一贰经,不可以一理推,但视脉与外症治之,此活 
法也。假令有人脉浮,头项强痛,发热而恶寒,每日如此,不以日数多少,正是太阳经受之,其余经皆仿此。 
大抵伤寒惟凭脉与外症以汗下之。若过日多,脉尚大浮数,按之不足者,尚责太阳也,可发汗而愈。若按之实 
者,汗之必死,须下之而愈也。若始病脉沉细数,外症或腹满咽干,或口燥舌干而渴,为热,正责属里,可下 
之而愈。若无此症,表热脉沉,误下者必死,须用麻黄附子甘草、麻黄细辛附子汤少发汗以治之,此皆仲景之 
确论也。伤寒脉浮而紧,身体拘急,恶寒无热,寒多热少,面色惨而不舒,腰脊疼痛,手足四末微厥,此麻黄 
症也。伤寒脉浮而缓,寸大而尺弱,自汗体热,头疼恶风,寒多热少,其面光而不惨,烦躁,手足不冷,此桂 
枝症也。 
伤寒者,脉紧而涩,伤风者,脉浮而缓。伤寒无汗,伤风有汗,伤寒畏寒不畏风,伤风畏风不畏寒。大抵 
太阳病者,必脉浮发热,恶风恶寒。恶寒者不当风而自憎寒,恶风者当风而憎寒也。六经皆有伤风伤寒,其症 
各异。太阳脉浮有汗为中风,脉紧无汗为伤寒。阳明善饥为中风,不食为伤寒。少阳两耳聋,目赤,胸满而烦 
为中风,口苦,咽干,目眩为伤寒。苦三阴伤风,无变异形症,但四肢烦疼,余症同三阳也。伤风见寒脉者, 
发热恶风,烦躁,手足温而脉反浮紧。盖发热,恶风,烦躁,手足温为中风候,脉浮紧为伤寒候也。伤寒见风 
脉者,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厥而脉反浮缓。盖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厥为伤寒候,脉浮缓为中风 
候也。(伤风见寒,伤寒见风,大青龙症也。) 
伤寒发表,须当随病轻重而汗之,故仲景有发汗者,有和解者。发汗如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是也, 
和解如小青龙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白虎汤、桂枝贰越婢一汤、柴胡桂枝之类是也。后人不能深究寒邪浅深, 
药性紧慢,一概用药,因致夭伤,其闻纵或生全,往往汗后虚乏,遂至劳复,或变成百病,淹引岁月,卒至不 
救。此皆由汗下过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