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猩爬锩孀约旱难裉崞糯锒嗾庖焕嗟囊才浪褚饣侔U馐鞘鞠指颐强矗崞糯锒嗍鞘裁慈耍恳彩侵罘鹑缋椿砝吹模窃诔贰⒃诒硌荩娴摹⒎疵娴娜侵罘鹑缋矗鞘前缪菸颐钦飧鍪兰涞闹谏啵梦颐窃谡饫锩婢跷颍辞宄⒖疵靼琢耍饩突赝妨恕Nㄓ行牡厍寰黄降却缺悴趴吹贸鲋罘鹌腥谋硌荨N蘖课薇叩姆绞剑钦飧鼍纤驳模敢患词嵌啵嗉词且弧埂6嗍鞘侄尾灰谎皇鞘裁矗课抟桓鍪侄尾皇前镏谏跷颉镏谏赝返模远际鞘綮对靡馍际怯胄缘孪嘤ΑN颐欠卜颍乇鹗浅跹У姆卜虿恢溃睦簧睿痪辰缑曰蟆�
  我往年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的时候,头一年是关键。李老师在台中弘法也不容易,社会上对他毁誉参半,有人赞叹他,有人毁谤他,有人还恶意造谣中伤他。我们那个时候刚刚到台中也听到,我无所谓,我听到的时候我不会动心,我是拿定主意一定要跟他老人家学习。他非常慈悲,有一次特别把我叫到他房间,跟我解释他有许多作法受到人家批评,他为什么这样作法说给我听,坚定我的信心,这个很难得。一切众生有的用顺的方法度,有的用逆的方法度,不是一个方法能够应付一切人,如果一个方法能够应付一切众生,佛又何必说这么多法门,一个方法不是够了?众生根性不相同,方法不一样,这是我们今天在《华严经》上看到,每一个菩萨代表一个法门,我们统统明了、统统清楚,知道怎样学习,知道怎样处事待人接物。
  悦意吼声菩萨也是给我们一个总纲领,总的原则,就像《十善业道经》上佛的开示,菩萨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跟经上的意思完全相同。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要修行证果,这是一个绝妙的法门,专门看别人的好处,不要想别人的缺点,这个与性德相应。别人有不善的地方,或者是造作极重罪业的地方,我们是凡夫不晓得他是什么人,也许他是菩萨示现的,我们哪里晓得?他真的菩萨示现,我们看到之后心里不满在造业,我们会堕落。佛这个教诲好!只看到别人善,不见别人恶;只记别人的善,不要记别人的恶,这样才能够培养我们纯善之心。心善,言当然善,行为当然善,这一定的道理。
  我们今天修行这么困难,难在什么?不开悟,没有智慧。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在修学善法里面,依旧夹杂不善在里头,难在这里。如果不夹杂不善,我们的成就快速,哪里需要三大阿僧只劫,不需要。大乘经上常讲,生佛只是一念之差,哪一念?佛心纯善,生心(众生心)夹杂,就这一念。我们果然能够回头,让自己的心纯善,从哪里做起?佛给的水平很低,太高了我们做不到,所以佛教初学把水准降到最低:十善业。
  不杀生头一条。小乘注重在事,论事不论心,决定不能有杀害众生的行为、杀害众生的这些事,这是小乘的标准;大乘的标准,论心不论事,所以比小乘高。心是起心动念,我没有杀他,我起心动念,我想杀他,已经破戒,已经造罪业,罪就成立了。小乘戒里面,你起心动念想害一个人、杀一个人,你没有去做,罪不成立;但是大乘戒里面罪成立,所以大乘戒比小乘难守。我们令一个众生因我而生烦恼,都是属於等流罪。不但不杀,决定不可以恼害众生,为什么叫众生因我生烦恼?都是在杀业范围里头。所以佛教我们把念头转过来,慈悲一切,爱护众生。
  六祖惠能大师讲得更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世间过是自己的过,世间有没有过?世间决定没有过。蕅益大师讲得多好,「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没有好坏,都没有善恶,是非善恶是从自己心里头起来的,生起来的,不是外境。我们认为这个人是个恶人,可是有很多爱护他的人说这个人是善人,这就说明善恶没有标准、是非没有标准、邪正没有标准,都是在起心动念。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了解、要明白。
  佛菩萨、法身大士,以及世出世间许多圣贤,何以人家能够止於至善?没有别的,就是惠能大师讲的,他不见世间过,所以他就止於至善了。在新加坡,诸位都知道许哲居士,这个人现身说法给我们看,止於至善。李木源居士问她:你对这个世间好人、坏人的看法,善事、恶事的看法?她给我们大家讲,她心里面只看到别人的善、看到别人的好,不见别人的过。李居士又问她:那你遇到一些恶人、恶事,你怎么办?她举了个比喻,就像我在街上走过,看到路上那些人一样。你们从街上走到这里来,看到路上许许多多人,哪个人你记住了?一个也没记住。这个比喻很好,没有放在心上,所以她心里头只有善没有恶,止於至善。听到人家的恶言,见到人家的恶事,她没有放在心上,她完全不知道;人家的善言、好事,她放在心上,她常常想。为什么想?学习。所以她今年一百零一岁,身体这么健康,一百年当中没有生过病。什么原因?心善!心善,身就善,善怎么会生病?病的根源是贪瞋痴慢引起的,这是病的根源。人要是真正把贪瞋痴慢断掉了,真的是百病不生,没有烦恼,只有智慧。像惠能大师所说的,他跟五祖讲,「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许哲居士也是常生智慧,没有别的原因,她没有烦恼、没有恶念,所以有这样殊胜的果报。
  不偷盗。盗,范围非常广,一切物有主,有主物没有得到主的同意,你把它移动,都是盗。我们用现代话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一点,大家好懂,想占别人便宜的念头,这就是盗心。不管是对一个人,对团体,乃至於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想占一点便宜,这个念头是盗心。这个念头不断,就夹杂不善,念念还想占别人便宜。诸佛菩萨从来没有这个念头,诸佛菩萨常怀施意,念念是布施给别人好处,哪里会占别人便宜!不邪淫这一条非常重要,觉悟的人一定是念念帮助别人家庭幸福,一定是念念成就别人夫妻好合,怎么会有破坏的行为?怎么可能有破坏的念头?所以真正成就了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这是身的三业。
  口业最容易犯,所以佛说了四条。妄语,妄语是说话不诚实,欺骗别人。现在妄语业,可以说是十恶业,在现在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充满了,所以这个世间有灾难。我们到底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是来受难的,还是来帮助这些受难的?这也是一念之差。如果我们心行随顺十恶业,我们就是受难的,中国谚语所说「应劫而来」的,这个地方有劫难,你来了,你有这个业报,你是来受灾难的;如果一念觉悟了,我们是帮助这些苦难众生。你要想帮助苦难众生决定修十善业,决定不欺骗人,决定不会造谣生事。
  不恶口,恶口是言语粗鲁,说话很难听;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诸佛菩萨、大圣大贤,总是化解冲突、化解误会,令这个世间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这是菩萨心肠。两舌挑拨,使双方不和,双方怀疑,双方误会,到双方斗争,这个事情谁干的?魔干的,这不是佛。魔是擅於挑拨是非,让一切众生斗争,到最后演变为战争,世界大战。绮语,花言巧语诱惑众生。像我们现在社会,你们看看电视、电影、歌舞,甚至於现在的网路,都是属於绮语。演出来是很美这个形态,内容是什么?内容是鼓励你杀盗淫妄。而且还喊出口号:贪婪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学佛的人讲,贪婪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这是哪一个社会?鬼的社会。鬼是贪,地狱是瞋恚,畜生是愚痴,贪瞋痴,贪瞋痴是三恶道,今天社会是什么社会?三恶道的社会。我们眼看著这个世间,这是花报,转眼果报就现前,你说这多可怕?
  佛在《无量寿经》教给我们修行,佛说三句话,第一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把这个放在第一条,知道这个过失最容易犯,而且造成最严重的伤害。我们在日用平常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时时刻刻检点。很难很难!因为无量劫来我们就养成十恶的习气,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没有人教我们,我们怎么会懂?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造作许许多多的恶业,佛菩萨原谅我们,不跟我们计较。《无量寿经》上说得很好,「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佛这个话是教导我们,教导我们真正学佛的人、佛弟子,我们看到世间人造作一切罪业可不要怪他,也就是说不要把他的罪业放在心上,不要去责备他,要怜悯心看待他,他很可怜,他的先人无知,他的长辈、他的老师没有教他,所以他才愚痴,不可以怪他。不能把他的恶念、恶言、恶行放在心上,我们放在心上,我们的心就夹杂不善,他没有错,我们自己错了。我们自己念念求止於至善,还把别人的这些过失夹杂在我们自己心里头,岂不是大错特错吗?《坛经》里面说:「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他做错了,我做得不错,我要是把他的那些错误放在自己心上,我错了。《坛经》真的是言简意赅,是佛法修学的纲领,不论是哪个宗、哪个派、哪一个法门,都是非常好的指导原则,我们读了真得受用。
  意业里面举三条:不贪、不瞋、不痴。这是佛教导我们修行,修正我们错误行为最低的标准,从这个地方要真干。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够跟这十条相应,你就是经中常常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有这个标准的。这十条做不到,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不包括我们,我们要是做到,那才是经上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善也分上中下三等,这是下等的善;中等的善,那要提升,从十善往上提升就是三皈,三皈是觉、正、净,对人、对事、对物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中善;大善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我们用最好懂的话,把它写成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菩提行、菩萨行。发菩提心,学菩萨行,这是大善。所以大善是从中善出生的,中善是从小善出生的,小善是基础,小善比什么都重要,它是根。所以与善相应的这些言论行为,就能够令一切众生悦意,众生听了欢喜,『令闻者离忧怖解脱』。
  众生能够听到正法,清凉大师在这里讲真法,你能听到正法,你能听到真法,你真听懂了,真听明白了,省悟过来,这个皈依,皈是回头,唯有觉悟之后,他才真正肯回头。从哪里回头?从杀生回过头,现在立愿不杀生;从偷盗回头,现在决定不偷盗;从邪淫回头,现在决定不淫欲;从妄语、两舌、绮语、贪瞋痴回头;也就是从十恶回头,我依十善,这叫皈依。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用这个做标准,我们真的皈依了。皈依决不是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做个仪式,那个仪式没有用的,佛法重实质而不重形式。有很多念佛的老太婆、老阿公,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瑞相希有,再去打听一下,他还没有皈依。由此可知,皈依的形式不重要,他念头一转,他真的皈依了。我们世间人不承认,他没有受过皈依,佛菩萨承认,他真皈依了。我们在佛菩萨面前受了皈依,也受了戒,可是佛菩萨看起来未必承认你。诸佛菩萨是看实质不看形式,我们凡夫搞错了,凡夫只重形式而疏忽实质。
  形式原本的意思是表演给别人看的,是像唱戏一样,我们皈依要做皈依的仪式,受戒要做个受戒的仪式,为什么搞这个表演?这个活动是做给社会大众,对佛法还不认识、不了解,做给他们看,让他们看了这个形式,能够有所反省,发心去了解佛法、接触佛法,他明了了,他才会发心来学佛法,所以这是演戏表演给人看的。这个仪式一定要做得清净庄严,让人家看到会动心,是这个意思。所以要知道所有一切仪规是接引众生的,自己真实利益是内心里面的觉悟、回头,这个叫内功,佛家讲内证。
  契入诸佛境界,当然远离一切忧怖。忧是讲心,我们的心不安,这叫忧;怖是恐怖,是讲我们的身;忧怖是讲身心不安。一个人能明理、能行善、能断恶,身心就安稳了。纵然有人要害我,要来杀我,我身心也很安,决定没有一丝毫恐怖。什么原因?这个命舍了之后,到更好的地方去,怎么不欢喜?决定不堕恶道,来生比这一生更殊胜。他来杀害我,我很感谢他,他让我早一天去,一丝毫怨恨的心都没有,只有感恩之心。他帮助我,让我早一天成就,这是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