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可汗时代-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们先抛开这个复杂的问题;先来说说这道诰造成的结果;那绝对是玄宗不愿看到的。当时由于只有永王李璘出阁赴任;所以三王真正执行了玄宗命令的就是李璘。想必李璘家都不陌生;而且也都知道他最后以失败告终;因为李白就是受他牵连流放夜郎(当然后来遇赦没去成)。永王招兵买马;的确是奉玄宗之命;但他的主要目的;是平叛;还是骚扰一下肃宗的皇权;就不好说了;总之;官方的记载是写他有异志;却又未露其事。其实;手握兵权;即使没有异志;也不容易说清楚;但何况兵权这个东西又的确容易让人滋生野心。这种情况下;肃宗让李璘回到蜀地;应该说这个措施并不十分过分。只是李璘不识相;或者不愿意识相;又或者不能识相;这样便有了当涂之败。于是乎;玄宗也只好在骂李璘一通之后把此时已被杀死的儿子贬为庶人。 李璘不愿听肃宗命令的三个可能;即上面说的不识相、不愿意识相、不能识相。第一个是他真的不识相;不懂宫廷斗争;第二种可能;即不愿意识相;则是由他自身野心所致;第三;不能识相;这就关系到玄宗了;毕竟这是他的命令。真实的情况;也许这三个方面的可能都有;唐书里就很明白地写了璘生于宫;不更人事;而野心又是在那样地位的人很难避免的;他们又不是圣人;一旦有了机会;怎会不心动(要注意;心动和行动是不一样的;行动是可以约束的;而心动就无法控制了)?最麻烦的要属第三种可能;那就是玄宗的诰到底有没有牵制李亨的意思这样;我们的问题又转回来了。
这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帝王将相的心思哪里这么容易猜测?
如果单看玄宗那道诰的话;绝瞧不出来什么问题。这份诰;并非玄宗亲自所写;而是贾至的作品;收录在《全唐文》;题为《元宗幸普安郡制》(清时编全唐文;避康熙的玄;所以玄一律成了元;这也是房元龄、李元霸的由来)。里面的内容比通鉴上引用的可要多了许多。诏书往往在要给谁封赏加官的时候;先称赞其人一番;玄宗这道诰也不例外。从称赞的话来讲;绝对有利于肃宗;因为待遇都不一样太子被单独拿出来称道一番;而三王则并列一起称赞了两三句。如果我们注意唐初高祖的诏书的话;其太子和秦齐二王往往都是各自被夸奖一番的;那么可见;肃宗的地位高出三王许多。但由此来推断玄宗并无为难肃宗之意;有个致命的要害;就是这只是表面文章。
所以;我们只有将这层表皮撕开;才能探寻这温情脉脉的表面下;到底隐藏着什么。于是;我瞪了眼睛看着那份诰;分析着;联想着概古时的文字狱就是这么产生的。
如果像上语文课那样来一次全方位的解析;我们可以分段阐述;然后概括各段意;最后来个总结。但我们不是庖丁;没必要解牛。这道诰前一部分是很没有意思的;无非就是话说隋朝末年是多么地腐败;我唐王朝又是多么地得人心的套路;《通鉴》将这段删去还是很有必要的。
废话不多说了;玄宗这道诰的主体是分别让四个儿子去平叛(尤其是太子和永王);重要的在于如何分配他们的势力;即这一部分:
太子亨宜充天下兵马元帅;仍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采访都使;与诸路及诸副使等计会;南收长安、洛阳;以御史丞裴冕兼左庶子;陇西郡司马刘秩试守右庶子。永王璘宜充山南东路及黔、江南西路等节度支度采访都使;江陵都督如故;以少府监窦绍为之傅;以长沙郡太守李岘为副都使;仍授江陵郡都督府长史兼御史丞。
如果在地图上划分一下势力的话;肃宗在长安、洛阳这条线以北;永王则在这条线以南;另两王由于没有实际出动;没有讨论意义。李璘既无法控制李亨的后方;实力也比不上北方四节度;又无法直接交兵(间还隔着安禄山呢)。如果玄宗真是指望李璘牵制李亨的话;只怕这个希望注定是要落空了;因为他没有给永王足够牵制的条件。再联系他此前此后的一贯态度;也都是比较统一地偏向太子一方;所以;玄宗的本意;至少主要是平叛。假如说他要是想在背后挖墙脚的话;就不该痛快地肯定太子的即位。他完全可以说那不是他的本意;至少不该表示支持;因为一旦承认的话;即肯定了太子的行为是合法的;这样在道义上、舆论上也都对肃宗有利。
既如此;肃宗为什么还要迫不及待地先安定内部呢?因为他得位不正;势力不稳;害怕自己的地位会动摇;因此他积极打击一切威胁他地位的人或事;实属正常。不过肃宗在平叛之前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先把自家人干掉了;出乎其他人的意料;不由得让人想起一句话:攘外必先安内。
八月;肃宗即位的消息传到了蜀;据《通鉴》描写;上皇此时很高兴地说: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接着为自己被动地光荣退休找了个台阶;第一次以太上皇的名义下了正式的一道诰令;将军国事统统交给肃宗事实上;交也是这样;不交也是这样;没什么区别。
其实;玄宗一直以来积极地配合肃宗;无非是想今后儿子能对退位的自己好一点。想玄宗当年何等英雄;何等威风;而今年迈的李隆基;站在城楼之上;向长安的方向望去;心是怎样地凄凉呢?也许;他想到了自己的父亲睿宗;又或许想到了自己的高祖父;那也正是唐的高祖。但不管是李旦还是李渊;固然晚景凄凉;但毕竟是颐养天年。而未来的自己;又会如何呢?
七
颜真卿像
我们前面一直说李唐这边的事;下面也该说说安禄山了。
从起兵到进入长安;虽然总体来看一路还算顺畅;毕竟一年的时间就打到了都城;不过他也碰到过强有力的对抗;于是有时安禄山也会抓狂一下。
有人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清朝的曾静就是一例;像他那样的谋反真是幼稚得可笑;雍正帝没杀他也不代表就有多仁慈;只不过对于这样的造反;的确没必要认真(乾隆不能容忍有人对自己父亲的谋叛;那得另说);结果就是搞出《义觉迷录》这样类似于笑话的东西。但我们要说的这个人;不能以单纯的文人来看待;当然他更不是造反;而是为了维护唐朝的正统反对安禄山;此人便是颜真卿。颜氏一家在安史之乱可谓悲惨之极;有三十多个人死难。颜真卿有名的天下第二行书(第一当然是指《兰亭序》了)《祭侄文稿》就是诞生于此时。颜真卿化悲愤为力量;就在安禄山起兵节节胜利之时;坚守住了平原;成为河北二十四郡唯一的忠臣(玄宗曾叹曰: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千年之后;每当人们看到看似有些笨拙却又极方严正的颜体字;对于人如其字的颜真卿能不敬佩?
不过;平原毕竟只是一座孤城;无法阻止安禄山军西进。这种情形颇有些类似于唐初的尧君素尧君素是隋朝的臣子;至死都在为隋守城。以唐初那种攻无不克的形势居然都拿他没办法。
安禄山在进军过程曾遇到过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两人令他头疼了好一阵子。只是可惜的是;他二人并未掌握唐朝的主力;力量有限;又赶上潼关失守;所以基本上此前的抵抗都白费了。
到了长安;该杀的杀;该抢的抢。于是玄宗没有带走的亲人们便遭了殃;和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的死相关的人员几乎都被杀了。其就包括霍国长公主;还有杨国忠、高力士等人的同党。凡是安禄山看着不顺眼的也都被杀了。 安禄山和杨国忠在演义的脸谱像
剩下来活着的人也并不好过。很多臣早上上朝时忽然发现皇帝不见了;再然后就是安禄山进京;他们随之成了阶下囚。
安禄山怎么处置这些人呢?和那些被杀的人相比;对他们可谓优待;很多人在唐朝做什么官;到了安禄山这里仍然做什么官。当时主动投降的高层人员有陈希烈、张垍兄弟等。
有主动投降的;就有不愿意投降的。什么;不愿意?不愿意也得愿意。于是安禄山命人把这部分敬酒不吃吃罚酒的人关了起来;直到他们同意为止。这其就有诗人王维。王维其实是真的不想从贼;所以就装病;可惜装的不是地方;假如装个吐血或者其他严重一点的病;兴许就混过去了。可他居然是喝喑药装哑巴秀才遇上兵;本来就有理讲不清;这回连话都说不出来;更是没法讲理;结果可想而知。
史书记载了殉难的人;也记载了主动投降的人;而对像王维这样的臣则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通过事后王维的一些文章可以清楚当时的情形:君子为投槛之猿;臣若丧家之狗。伪疾将遁;以猜见囚。勺饮不入者一旬;秽溺不离者十月;白刃临者四至;赤棒守者五人。刀环筑口;戟枝叉颈;缚送贼庭。
此后不久;安禄山便带着从长安掠夺来的财物及臣们;浩浩荡荡地回到了东都洛阳。
然而;回到洛阳后;发生了一件事情;使得形势似乎向有利于唐的方向发展;这件事就是安禄山的被杀。杀死安禄山的人;不是唐朝派去的刺客;也不是战场上的某位英雄;却是安禄山的亲生儿子安庆绪。
安庆绪为什么要谋杀自己的父亲呢?原因也是权力。因为安禄山喜欢段夫人所生之子庆恩;庆绪担心自己不得立为太子;常惧死;不知所出;所以就联合了安禄山的近侍李猪儿;趁着他睡觉的时候;刀向安禄山的肚子上砍去插一句题外话;据史料记载;安禄山的肚子堪称一绝;到垂膝。如果觉得这个说法有些夸张了;那么没关系;还有一事可做证明;就是有人给安禄山系腰带时;旁边需要有几人捧着他的肚子才能系得上;而掌管系腰带的人;便是李猪儿。那曾经是他侍奉了多少年的肚子啊;如今亲自用刀砍开了。
安禄山想要拿佩刀;自卫是谈不上了;但起码还可以给自己报仇;却因为眼睛不好使;没有拿到。于是他冲着门外喊:这是家贼干的!可这又有什么用呢?门外安庆绪早已经埋伏在那里了;士兵们并不敢贸然行动。就这样;安禄山最终因失血过多而死。死后即被埋在床下;最终是被和自己有着相似命运的史思明改葬。而此时;他就只能躺在他的床下几尺深的土地;随后;在安庆绪由晋王迅速升为皇太子又迅速升为皇帝之后;安禄山也被尊为太上皇。
一年前即位为燕皇帝的安禄山;一年之后竟然业未成身先死;而且还是让自己人杀的;要不是唐朝不走运没趁此时平定叛乱;这次造反就成笑话了。不过安禄山的死确实给唐朝提供了机会;怎么说安庆绪的个人能力都无法和安禄山相比;至少威望、经验上就不如。然而;唐朝并未抓住这次良机一举消除叛乱;使安史之乱的结束最终推迟了六年。
八
回过头来;接着说说肃宗这边的事。
即位之后;肃宗即着手准备平定叛乱;收复失地。
就在这时;灵武这里翩翩然来了一个人;一个极其重要的人。此人有管乐之才;又有张良、范蠡的传奇色彩;可着整个国历史;也找不出第二个类似的人了。
谁呢?李泌。相信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位著名的、名副其实的白衣卿相。
李泌的到来;使肃宗喜出望外。两人仍然和当初为布衣之交时一样亲密;事无;肃宗都和李泌商量;还打算让他做宰相。李泌不想做;他回答得很有学问:陛下待以宾友;则贵于宰相矣;何必屈其志?但是肃宗并未死心。有一次他和李泌一起出去;军士们指着两人说:衣黄者;圣人也。衣白者;山人也。肃宗便借此故让李泌穿上紫色衣服(唐朝一二品服紫);等李泌更衣之后;肃宗笑着说:官服都穿上了;怎能不当官?于是拿出怀里早准备好的诏敕;当即封李泌为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李泌虽然又推脱;但最终拧不过肃宗;也只好答应。这件事怀疑是肃宗设下的圈套;要不就是处心积虑地找机会;反正肃宗是铁了心要把李泌拉下水;连诏敕都早就预备好了。估计肃宗当时一边阴险地微笑着看着李泌;一边心想:嘿嘿;入吾彀矣。
事实上;李泌所担任的角色差不多就是总参谋长;要想平叛单靠一个李泌当然远远不够;还得有个总司令才行。
所谓总司令;即天下兵马元帅;是掌握重要军权的人;一般情况下;都要交给信任的人。唐初天下尚未平定;几路主要唐军的元帅都是由李唐皇室的人担任;李渊的嫡系部队更是由他的儿子来率领。之所以会这样;也正应了这一句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军权是绝不能轻易交给外人的。在从唐建立一直到安史之乱之前的这将近一百五十年里;禁军基本上一直由皇帝直接控制;有时也会交给地位确定的太子(比如李世民、李治、李隆基)。糟糕的是;后来唐朝的军权落在了宦官手里;以至于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说了算。这些是后话了;以后也要提到;暂且放一下。
此时兵马元帅要谁来做呢?似乎有两个人选: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按肃宗本意;是想要一路上表现出色的建宁来担任。然而李泌提出不同意见:建宁诚元帅才;然广平;兄也。若建宁功成;岂可使广平为吴太伯乎!初看起来李泌的话很没有道理;难道选帅的标准;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