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前清秘史(上部)--入主中原之路-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是好现象。身材高大肥胖,再加上脸色赤红,根本就是多血症加上高血压的体征。事实上,晚年的皇太极鼻衄严重,时常大量流鼻血、晕眩,并在伏案工作中猝然死去,可能就是高血压导致的颅内出血和脑溢血。 
                  
皇太极:在权力的祭坛上(3)
  各种史籍中,对于皇太极的军事活动记载得很多。他开始领兵打仗大约是在二十岁左右。公元1612年,是为大明万历四十年,努尔哈赤征讨海西四部中的乌拉部落,皇太极是领兵大将之一。他的早期军事生涯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应该算是智取抚顺关一役。
  抚顺关是建州女真通往大明帝国辽东腹心地区的重要关口,也是辽东商品集散地之一。公元1618年,即大明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在庆祝努尔哈赤六十大寿的生日宴会上,努尔哈赤正式表达了向大明开战的决心。席间,大小贝勒们一边向努尔哈赤献酒祝寿,一边议论从何处下手。众说纷纭,似有不得其门而入之感。皇太极认为,抚顺关乃建州出入之门户,必须先将此地拿下。他建议,趁春季大开马市之际,派部队乔装成马商,入城贸易,然后自己率五千兵马夜行至城下,里应外合,可一举而下。这是后金与大明为敌的第一战,其意义不言而喻。努尔哈赤采纳了皇太极的方案。结果,后来所有的发展几乎都和皇太极预想的一样。
  冷兵器时代,在像建州女真这样崛起的渔猎部族国家里,若没有出类拔萃的军事建树,要想出人头地,成为领袖群伦的人物,其可能性微乎其微。在诸多史籍中,我们可以读到不少皇太极“料敌制胜,用兵如神”的记载,应该说,此种评价不算过分的溢美之词。事实上,不仅仅伐谋伐智,皇太极伐勇伐力,相当勇猛地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也颇为引人注目。以至于后来努尔哈赤担心他在战阵中发生意外,阻止他到战场上去冲杀。而皇太极本人也很快成为努尔哈赤最为倚重的将领之一。
  沈阳攻防战号称辽东开战以来的“第一血战”,双方搏杀得异常惨烈。激战中,明军的大炮因发射频次太高,导致炮管过热,以至于装药即喷,无法发射。后金军也是死伤惨重,“却而复前,如是者三”——再三再四地溃退后,又冲上来。最后,在浑河边上,一员后金军将领面对众寡悬殊的明军不敢再战,向后溃逃。皇太极立即率骑兵迎头冲击,结果,竟然将兵力占有绝对优势的明军冲垮。史书中不止一次谈到,皇太极曾数次在战场形势危急的关键时刻,不顾死活地率队投入战场,从而扭转了战局。
  在宁锦保卫战中,面对袁崇焕凭坚城、用大炮一策,皇太极一筹莫展,指挥了一次极为窝囊的战役,遭遇了不小的尴尬。除此之外,在三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我们在历史记载里几乎找不到皇太极其他军事上的失误或者失败。
  从各种史料、实录中,我们会注意到一个醒目的现象,皇太极讲起话来特别平实。用今天的语言描述,就是他比较注重摆事实讲道理,绝少粉饰浮夸、装腔作势。一个特别刺眼的对比是,这种东西在同时期大明朝的官方文件中几乎比比皆是。在明清之间的最后一次大决战——松锦会战中,洪承畴统帅十三万大军,稳健持重,前线清军连连败绩,情势危殆。鉴于明军兵势浩大,皇太极麾下的高级将领们一再劝他缓行。皇太极笑着说:“我只担心他们听说我来了会潜师逃遁。他们要是不跑,我将破之如摧枯拉朽。”(《清史稿》本纪三,太宗本纪二。)这话听上去让人很不舒服,怎么看都颇有点自吹自擂的嫌疑。偏偏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了皇太极没有吹牛皮。
  在同时代的诸般人物中,说皇太极的军事才华远在其他人之上,应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当时,有两位朝鲜观察家,一位认为代善只是“寻常一庸夫耳”(《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卷一百六十九);另一位则认为皇太极“勇力绝伦”(李民寏《建州闻见录》),他们的观察不会是没有道理的。
  在铁与血的搏杀中,一次次战胜对手,是古今中外英雄们建功立业的途径,为此,他们时常会在民众中形成巨大的威望。这是人类的悲剧,却也是人类的现实。因此,将皇太极受众人推举继承了后金汗位,理解为是这种英雄业绩的逻辑后果,似乎不会比在这个问题上的那些“阴谋说”之类更远离事实。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先生的这番话,若用在皇太极身上,似乎颇为恰当。仔细翻检史料,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稍微坚强一点的证据,足以证明皇太极是通过阴谋手段拿下的汗位。就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仇满情绪空前高涨,也鲜见此种臆测。这多少令人感觉到了些许欣慰。想想看,今天的史家,大多倾向于同意这样一个看法,多尔衮之所以能够进据中原,并建立了大清帝国的稳固统治,是因为皇太极在十七年执政生涯中打下了根基。即本章开篇引用的《清史稿》所言:“盖帝之诒谋远矣。”如果皇太极仅凭借阴狠狡诈,便创下偌大一份功业,岂不令人眼前一片漆黑? 
                  
皇太极:在权力的祭坛上(4)
  事实上,这里已经涉及到了皇太极的为人品格和政治品格问题。
  女真人的渔猎习俗,涉及到了关乎生存的根本经济利益,因此,有着十分严格的禁忌。这种禁忌类似军纪或法律,简单、严厉而有效率。许多书籍都谈到,女真人射猎时,很像行军打仗,众人推举出的箭主——牛录额真——具有绝对权威,甚至可以处死违犯了行猎纪律的部族成员。在他们的行猎纪律中,包括必须听从牛录额真指挥,不许乱说乱动,不准擅自离开指定的位置,不准断围,不准践踏庄田,不准砍伐山林,不准把别人射杀的猎物占为己有,不准把自己射杀的野兽故意让给别人等等。
  违犯了这些纪律的人,可能要付出严重的代价,远不仅仅是名誉扫地而已。这种习俗显然十分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纪律观念、忠于职守、合作精神和忠诚老实的品质。由此稍微展开一下联想就可以发现,这里,培养出来的根本就是一个优秀的战士。两百年以后,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西风日盛。有报道说,当西方人准备前往大清国做生意时,曾经到过那里的前辈们会忠告他们:到了中国之后,最好和满族人来往。因为,比较起来,他们更诚实守信。
  公元1639年,即大明崇祯十二年、大清崇德四年八月,已经进入晚年,来日无多的皇太极很感慨地和臣子们回忆往事:“从小跟随太祖出猎,我从来没有把别人猎获的野兽占为己有,军中获胜后的战利品,我也从来没有私自留下过一件什么东西中饱私囊。因为我存心正直,所以才能获得上天的眷顾。”(《清太宗实录》卷四十八)
  假如在十数年漫长岁月里,皇太极处心积虑干下了那些谋兄弑母、夺弟权位的事情,如今又说出这样一番话来的话,他就是古往今来排名第一的大坏蛋;那些十年前推举他走上后金汗位、十年后又拥戴他坐上大清帝位、两百多年后再用“圣矣哉”来赞叹他的人们,就是一群地地道道的白痴。
  常识告诉我们,这可能不是事实。
  《清史稿》在介绍皇太极的爱好时写到,皇太极“性耽典籍,谘览弗倦”。就是说,此人在频繁的征战厮杀之余,很是喜欢读书,经常沉溺于古今典籍之中,孜孜不倦地探讨和阅读。从实录记载中可以看到,皇太极经常以古论今,可以准确引用我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事例。譬如,他很喜欢用古代名将爱兵如子的故事教育那些贝勒们,对于战国时期那位为士兵吮疮的将军、对于汉代那位于艰难困苦之中不肯独享美酒,将之倒进河里与士兵共享的大将军的故事,皇太极似乎特别津津乐道。(《清太宗实录》卷八;《满文老档》,太宗卷二十三。)
  在关于皇太极的历史记载中,提到他学习历史、谈论历史的地方可能有近百处。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我国历史涉猎的范围极其广泛,从远古的唐尧、虞舜,到唐、宋、元、明都广泛阅读,且每每有精彩中肯的见解,这在我国历史上的所有帝王中亦属少见。在三百多年前,他就曾经很中肯地指出,汉文史书,有太多的粉饰之词,这些浮夸实在没有什么益处(《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三)。这种情形,或许可以部分地说明,皇太极为什么会被后代史家赞叹为“圣矣哉”了。
  做了汗王后,有一次,他信步走进文馆,看到一个官员正在伏案工作,便问他在做什么。那位官员回答,正在整理汗王的实录。皇太极马上说:“这是史官的工作,我不适宜观看。”随即按规定退了出去(《清太宗实录》卷八)。
  在当时,汉文汉语对于皇太极来说,是一门真正的外语和异质文化,而翻译事业又远不及今日发达。这也就难怪后代史家会认为,皇太极是一位“聪睿绝伦”的人。(《清史稿》本纪二,太宗本纪一。)
  这样的文武全才,如果不是绝无仅有的话,在当时的贝勒老爷里也至少不是特别多见。这种情形,可能使皇太极自我感觉良好,从而有些傲慢而不讨人喜欢。或者也可能是因为喜欢读书的缘故,使他显得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特别是与阿敏、莽古尔泰、阿济格这些粗野的武夫站在一起时,想必会有鹤立鸡群之感。 
                  
皇太极:在权力的祭坛上(5)
  有一次,努尔哈赤说了很长一段话,训诫皇太极:你是贤人,就应该什么事情都做得恰如其分,宽以待人,让兄弟们生出敬爱之心。但你却独善其身,放纵诸兄弟任意行事,这是很不对的。你想当汗王吗?你退朝时先送送你的哥哥,那么你哥哥们的子弟必定会回报你,送你到家。现在,你不送哥哥,而你哥哥的孩子送你,你都默然接受。这样行事,是贤明的表现吗?为此,已经引起你弟兄德格类、济尔哈朗、侄子岳托等人的不满,说你做得过分。这虽然是谗言,但也不能说你贤明。努尔哈赤很动感情地说:“你是我的嫡妻所生,我很喜爱你。可你不能为此就自以为了不起。你这样想,是何等愚昧无知呵。”史书记载说,动情处,努尔哈赤老泪纵横。(《满文老档》,太祖卷五十四。)
  这件事情看起来并不大,其中透露出的大量信息却颇耐人寻味。
  此事发生在公元1623年,也就是大明天启三年、后金天命八年六月。三年后,努尔哈赤就死了,皇太极被众人推举继位。推举者中,偏偏是岳托兄弟表现最力。从史书记载中判断,济尔哈朗、岳托、萨哈廉文武双全,能征善战,属于最受皇太极信任的高级将领一类,在未来的岁月中曾经屡屡被委以重任。不知是皇太极改正了自己过分的举止,还是他们本来就心有灵犀、同气相求。
  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前,情形大体如此。他做了汗王后,情况变得异常复杂,特别是在皇太极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四大贝勒的关系上。
  按照八大贝勒共理国政的制度,皇太极登上汗位之后,与其他和硕贝勒之间并没有君臣之别,在理论上讲,他们的身份是平起平坐、平等共处的,在举行朝会、各种集会和重大典礼时,四大贝勒并肩而坐,共同接受大家的叩拜。在元旦大典时,皇太极还要率领众兄弟子侄们向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人行拜贺大礼。有证据显示,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在这种制度原则下,大体上维持了一种均衡的态势。随着形势的发展,皇太极威权日重,最后,平衡终于被打破。
  链条首先是在二贝勒阿敏身上被打断的。事情发生在皇太极继位为汗王后的第四个年头。
  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哥。努尔哈赤将弟弟舒尔哈齐杀死后,让阿敏继承了父亲舒尔哈齐留下的大部分遗产。因此,阿敏死心塌地地追随努尔哈赤东征西讨,所立战功颇多,一直是努尔哈赤最重要的战将之一。大约属于那种凶猛、不怕死,很能打仗,却也十分粗野横暴一流人物。在推举皇太极为汗的问题上,他表现得很痛快。谁知,皇太极刚刚继位不久,这位阿敏就要求皇太极同意他“出居外藩”,就是打算自己自成一国的意思。皇太极断然拒绝。由此,皇太极对阿敏心生不满。(王先谦《东华录》,崇德四年八月。)
  皇太极第一次率军袭扰北京时,可能有在反方向上打通山海关进军之路的意图,因此,攻克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之后,便命留守沈阳的阿敏率兵前去驻防。当时,皇太极安置了这些城市归降的官民,并严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