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各区住宅之特征言:

(一)华北及东北区住宅建筑以构架为主。正面辟广大之门窗面积,
因北方地带,冬季日影甚斜,可以直入室内也。其后面及两山则甃以厚墙,
或土或砖,盖可以隔绝温度,冬暖夏凉也。其厢房之位置,鲜有侵至正房之
前者,盖以避免互相妨碍冬季阳光之曝取,故其庭院多宽敞方正,北京(第
172图)及河北山东东北诸省住宅多如是。北地冬季寒风凛冽,故屋多单层,
鲜有楼居者。


(二)晋豫陕北之穴居窑居区黄土地带居民,每于土崖挖穴(第。。 173
图),其较大之住宅,往往数穴并列,其间辟门相通;较富有者,穴内且甃
以砖;乃至地面建筑,亦发券作窑居形。窑居之风,山西最为普遍。窑之结
构,往往以砖券三五并列。券之两端或甃以砖壁,或隔以门窗;各券之间,
又砌小券为门相通。其屋顶或作平台,或葺瓦为檐不等,如太原永祚寺大殿,
即此式中规模之较大,而用作佛殿者也。窑居建筑亦往往有与构架并用者,
或以窑为下层,窑顶另立构架屋舍为楼者,构架制度之施用,未因窑居而废
也。

(二)晋豫陕北之穴居窑居区黄土地带居民,每于土崖挖穴(第。。 173
图),其较大之住宅,往往数穴并列,其间辟门相通;较富有者,穴内且甃
以砖;乃至地面建筑,亦发券作窑居形。窑居之风,山西最为普遍。窑之结
构,往往以砖券三五并列。券之两端或甃以砖壁,或隔以门窗;各券之间,
又砌小券为门相通。其屋顶或作平台,或葺瓦为檐不等,如太原永祚寺大殿,
即此式中规模之较大,而用作佛殿者也。窑居建筑亦往往有与构架并用者,
或以窑为下层,窑顶另立构架屋舍为楼者,构架制度之施用,未因窑居而废
也。

(四)云南区'12'云南地高爽,虽远处南疆,气候四季如春,故其建
筑乃兼有南北之风。其平面布置近于江南形式,然各房配合多使成正方形,
称“一颗印”,为滇省建筑显著特征。。 '13'(第。。 177图)。其平面虽如此拘束,
但因楼居甚多,故正房厢房间,因高低大小之不齐,遂构成富有画意之堆积
体(第。。 178图)。在结构方面,仍用构架法,其墙壁多用砖甃。因天清气朗,
宜于彩色之炫耀,故彩画甚盛;其墙壁颜色亦作土黄色。至于滇西大理、丽
江一带,石产便宜,故民居以石建筑者亦多。山林区中井干式木构屋,与北
欧及美洲之。。 Logcabin酷似,然以屋顶及门窗之不同,仍一望而知为中国建筑
也'见注12'(第。。 179图)。

八桥梁

清代不唯将殿屋之结构法予以严格之规定,即桥梁做法亦制定官式,故
北京附近桥梁,凡建于清代者,如卢沟桥(第。。 180图)及清宫苑囿中诸桥,
皆为此式作品。清宫式桥梁以券桥为多'14',券均用单数,自一孔至十五、十
七孔不等。其券以两中心画成,故顶上微尖,盖我国传统之券式也。其三孔
以上者,两券之间作分水金刚墙以承券脚,其桥下河床且作掏当装板,为一
种颇不合理之结构。桥上两侧安石栏,形制如殿陛栏楯之法。

然在京师以外,地方或民间所建桥,则无定式,券桥固最为通行。其大
者如浙江金华之金华江桥'见注8'(第。。 181图),长十三巨孔,高约十六七米,
桥面平阔,工程伟大,四川南充县西桥,亦类此式而略小。四川万县桥一孔
如虹,上建小亭,富于画意。

至于结构殊异之桥,特可注意者,尚有石柱桥及索桥二种。陕西西安附
近之灞、浐、沣三水上桥'15',均以石鼓垒砌为柱,盖因数千年来,桥屡修屡
圮,尤以清初数次修建,均三五年即圮,故道光十三年(公元。。 1833年)重修
灞桥,乃以西安西南四十里之普济桥为蓝本。其基以柏木为桩,“石盘作底,
石轴作柱,水不搏激,沙不停留”,故建筑以来百年,尚巩固焉。石轴每间
六柱并列,柱中距离为径之一倍半,其上加石梁一层,梁上更施托木以受木


梁。木梁之上乃置枋板,底土,石版路面焉(第。。 182图)。浐桥、沣桥,结
构与此完全相同,盖同时所建也。

梁。木梁之上乃置枋板,底土,石版路面焉(第。。 182图)。浐桥、沣桥,结
构与此完全相同,盖同时所建也。
'见注12'。

九牌坊

牌坊为明、清两代特有之装饰建筑,盖自汉代之阙,六朝之标,唐宋之
乌头门棂星门演变形成者也。明代牌坊之最著者,莫如河北昌平明长陵之石
牌坊(第。。 137图),亦为现存牌坊最古之例。清代牌坊之制,亦与殿屋桥梁
同,经工部制定做法'16',其形制以木构为主,木构以柱额构成若干间,额上
施斗拱,其上盖瓦顶。北京正阳门外五牌楼及城内东西四牌楼,大高玄殿牌
楼(第。。 185图),皆此式显著之例。石牌楼乃以石模仿木牌楼者,因材料之
不同,遂产生风趣迥异之比例,如东陵西陵之石牌楼(第。。 163图)皆为此式
要例,而以明长陵牌坊为蓝本者也。琉璃牌坊在结构上实为砖砌之券门,而
在其表面以琉璃瓦砌作牌坊之形以为装饰者,故在权衡比例上,与木石牌坊
实无相同之点(第。。 186图)。江南庙宇民居多喜于门前墙壁以砖石砌作牌坊
形,亦此式之另一表现也。

'1' 著者为中央博物院于民国二十四五年间测绘摄影,图稿现存北京。
'2' 刘敦桢《清北京皇城图考》,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二期。
'3' 梁思成、刘敦桢《文渊阁实测图说》,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二期。
'4' 刘敦桢《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二、三期。
'5' 滕固《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
'6' 钦定《热河志》。
'7' 刘敦桢《苏州古建筑调查报告》,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三期。
'8' 梁思成测绘,未刊稿。
'9' 刘敦桢《易县清西陵》,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三期。
'10' 梁思成《曲阜孔庙建筑及其修葺计划》,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期。
'11' 梁思成、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四期。
'12' 刘敦桢《西南建筑图录》,未刊稿。
'13' 刘致平《云南一颗印》,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一期。
'14' 王壁文《清官式石桥做法》,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四期。
'15' 刘敦桢《石轴柱桥述要》,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一期。
'16' 刘敦桢《牌楼算例》,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一期。
校注'25' 解放后发现不少明代住宅,见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1957年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第五节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五节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

城市设计元、明、清三朝,除明太祖建都南京之短短二十余年外,皆
以今之北京为帝都。元之大都为南北较长东西较短之近正方形。在城之西部,
在中轴线上建宫城;宫城西侧太液池为内苑。宫城之东西北三面为市廛民居。
京城街衢广阔,十字交错如棋盘,而于城之正中立鼓楼焉。城中规模气象,
读马可波罗行记可得其大概。明之北京,将元城北部约三分之一废除,而展
其南约里许,使成南北较短之近正方形,使皇城之前驰道加长,遂增进其庄
严气象。及嘉靖增筑外城,而成凸字形之轮廓,并将城之全部砖甃。城中街
衢冲要之处,多立转角楼牌坊等,而直城门诸大街,以城楼为其对景,在城
市设计上均为杰作(第。。 187图)。

元、明以后,各地方城镇,均已形成后世所见之规模。城中主要街道多
为南北东西相交之大街。相交点上之钟楼或鼓楼,已成为必具之观瞻建筑。
而城镇中心往往设立牌坊,庙宇之前之戏台与照壁,均为重要点缀。

平面布置,在我国传统之平面布置上,元、明、清三代仅在细节上略有
特异之点。唐、宋以前宫殿庙宇之回廊,至此已加增其配殿之重要性,致使
廊屋不呈现其连续周匝之现象。佛寺之塔,在辽、宋尚有建于寺中轴线上者,
至元代以后,除就古代原址修建者外,已不复见此制矣。宫殿庙宇之规模较
大者胥增加其前后进数。若有增设偏院者,则偏院自有前后中轴线,在设计
上完全独立,与其侧之正院鲜有图案关系者。观之明清实例,尤为显著,曲
阜孔庙,北京智化寺护国寺皆其例也。

至于各个建筑物之布置,如古东西阶之制,在元代尚见一二罕例,明以
后遂不复见。正殿与寝殿间之柱廊,为金代建筑最特殊之布置法(第。。 106图)
元代尚沿用之(第。。 110图),至明清亦极罕见。而清宫殿中所喜用之“勾连
搭”以增加屋之进深者,则前所未见之配置法也。

就建筑物之型类言,如殿宇厅堂楼阁等,虽结构及细节上有特征,但均
为前代所有之类型。其为元明清以后所特有者,个别分析如下:

城及城楼城及城楼,实物仅及明初,元以前实物,除山东泰安岱庙门
为可疑之金元遗构外,尚未发现也。山西大同城门楼,为城楼最古实例,建
于明洪武间,其平面凸字形,以抱厦向外,与后世适反其方向。北京城楼为
重层之木构楼,其中阜成门为明中叶物,其余均清代所建。北京角楼及各瓮
城之箭楼闸楼,均为特殊之建筑型类,甃以厚墙,墙设小窗,为坚强之防御
建筑,不若城楼之纯为观瞻建筑也。至若皇城及紫禁城之门楼角楼,均单层,
其结构装饰与宫殿相同,盖重庄严华贵,以观瞻为前题也。

砖殿元以前之砖建筑,除墓藏外,鲜有穹窿或筒券者。唐宋无数砖
塔除以券为门外,内部结构多叠涩支出,未尝见真正之发券。自明中叶以后,
以筒券为殿屋之风骤兴,如山西五台山显庆寺,太原永祚寺(第。。 144图),
江苏吴县开元寺,四川峨眉万年寺,均有明代之无梁殿。至于清代则如北京
西山无梁殿(第。。 188图)及北海颐和园等处所见,实例不可胜数,此法之应
用,与耶稣会士之东来有无关系,颇堪寻味。

佛塔自元以后,不复见木塔之建造。砖塔已以八角平面为其标准形
制,偶亦有作六角形者,仅极少数例外,尚作方形。塔上斗拱之施用,亦随


木构比例而缩小,于是檐出亦短,佛塔之外轮廓线上已失去其檐下深影之水
平重线。在塔身之收分上,各层相等收分,外线已鲜见唐宋圆和卷杀。塔表
以琉璃为饰,亦为明清特征。瓶形塔之出现,为此期佛塔建筑一新献,而在
此数百年间,各时期亦各有显著之特征。元明之塔座,用双层须弥座,塔肚
肥圆,十三天硕大,而清塔则须弥座化为单层,塔肚渐趋瘦直,饰以眼光门,
十三天瘦直如柱,其形制变化殊甚焉(第。。 197图)。

木构比例而缩小,于是檐出亦短,佛塔之外轮廓线上已失去其檐下深影之水
平重线。在塔身之收分上,各层相等收分,外线已鲜见唐宋圆和卷杀。塔表
以琉璃为饰,亦为明清特征。瓶形塔之出现,为此期佛塔建筑一新献,而在
此数百年间,各时期亦各有显著之特征。元明之塔座,用双层须弥座,塔肚
肥圆,十三天硕大,而清塔则须弥座化为单层,塔肚渐趋瘦直,饰以眼光门,
十三天瘦直如柱,其形制变化殊甚焉(第。。 197图)。

清代地宫据样式房雷氏图,有仅一室一门,如慕陵者,亦有前后多重门
室相接者,则昌陵(第。。 164图)、崇陵皆其实例也。

桥明、清以后,桥之构造以发券者为最多,在结构方法上,已大致标
准化,至清代而并其形制比例亦加以规定'1',故北京附近清代官建桥梁,大
致均同一标准形式。至于平板石桥,索桥,木桥等等,则多散见于各地,各
因地势材料而异其制焉。

民居我国对于居室之传统观念,有如衣服,鲜求其永固,故欲求三
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故关于民居方面之实物,仅现代或清末房舍
而已。全国各地因地势及气候之不同,其民居虽各有其特征,然亦有其共征,
盖因构架制之富于伸缩性,故能在极端不同之自然环境下,适宜应用。已详
上文,今不复赘。

牌楼宋元以前仅见乌头门于文献,而未见牌楼遗例。今所谓牌楼
者,实为明清特有之建筑型类。明代牌楼以昌平明陵之石牌楼(第。。 137图)
为规模最大,六柱五间十一楼。唯为石建,其为木构原型之变型,殆无疑义,
故可推知牌楼之形成,必在明以前也。大同旧镇署前牌楼,四柱三间,其斗
拱、檐拱横贯全部,且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