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黄帝素问+集注-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张志聪曰:方士,修炼方术之士。道,理也。大凡藏物者皆可名脏名腑,故皆自以为是也。按以上十篇,首四篇,论精神气血,后六篇,论脏腑阴阳,是以此篇中明藏精气者名脏,传化物者为腑,然又有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亦所以藏精神气血者也。修养之士,欲积精全神通元牝,养胎息结灵孕者,不可不知也。脑名泥丸宫,为上丹田,骨藏髓,脉藏血,诸髓血脉皆会于脑,故脑为精髓之海。舌下为华池,有廉泉玉英二窍通于胆液。《黄庭经》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常存。女子,元母也,胞者,养胎息结灵胎者也。《胎息经》曰: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结,精育胞,化生身,留胎止精可长生。故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更当藏密而不可虚泻者也。地主闭藏而上升,天主化施而下降,言人之脏腑形骸,应象天地阴阳之气。此六者,与传化之腑不同,故名曰奇恒之腑。夫脏为阴,地为阴,地之浊气升于天,天受之而复降于下,故名曰传化之腑。天主化施也,魄门五脏之浊,从此而出,故亦为五脏之下窍,肠胃之腐秽,从此而泻出,故曰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 王冰曰: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能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不满也。胃实而肠虚,以水谷未下也;肠实而胃虚,以水谷既下也。】
【 马莳曰:此言五脏主于藏精,六腑主于传物,乃脏腑之的义,所以折方士之谬也。夫谓心肺脾肝肾为五脏者,正以五脏各有精,藏精气而不泻,故虽至于满而不至于有所实,惟不实则不至于有所泻也。谓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为六腑者,正以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一至于实而不能有所满,惟不能满则不能不有所泻也。所以实而不能满者,方其水谷入口之时,上之为胃者实,而下之为肠者尚虚,及其食下下脘之后,则下之为肠者实,而上之为胃者已虚,故一有所实,则不能有所满,而必至于泻也。故曰实而不满者以此。彼五脏无水谷之出入,特其精微之气焉耳,故虽至于满而不至于有所实,自不必有所泻也。故曰满而不实者以此。】
【 张志聪曰:按王氏曰: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能实,若六腑则水谷充实于内,而不得久留,故实而不能满。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此复申明实而不满之义,实而不满,满而不实,此总结上文两节之义。】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 见,音现。为去声。】
【 王冰曰:气口,即寸口也,亦谓脉口。以寸口可候气之盛衰,故云气口;可以切脉之动静,故云脉口,皆同取于手鱼际之后同身寸之一寸,是则寸口也。夫人有四海,胃为水谷之海,则其一也,受水谷以荣养四旁,以其当运化之源,故为六腑之大源也。气口之所候,脉动者是手太阴脉气所行,故言气口亦太阴也。荣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气传于肺,精专者循肺气行于气口,故云变见于气口也。】
【 马莳曰:此明气口之脉独为五脏主,遂即五味入口之语,以明五气入鼻之义焉。气口者,右手之寸口脉,即手太阴肺经太渊穴也。此篇与经脉别论、《灵枢》五色四时气篇皆名之曰气口,《灵枢》终始篇名之曰脉口,皆以脉气必会于此也。六节脏象论、《灵枢》禁服篇名之曰寸口,以此部即太渊穴,去鱼际仅一寸也。其左手寸部,则《内经》诸篇,皆谓之人迎耳。经脉别论谓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故帝问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而可以决脉之动静,气之盛衰,人之死生有如是也?伯言脉虽见于气口,而实本之于脾胃也。胃者,足阳明也。脾者,足太阴也。足阳明为六腑之先,足太阴为五脏之本。胃主纳受,凡水谷以是为市,为六腑之大源。五味入口,藏于胃,而得脾以为之运化,致五脏之气,无不藉之以资养,则是脾者足太阴也,肺者手太阴也,其气本相为流通,而气口亦手太阴耳。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耳。惟脉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凡胃脾有积聚痰物,其气口必大而滑。凡胃脾之虚者,其气口脉必虚。盖谷入于胃,气传于肺,而肺于行于气口,故云变见于气口也。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盖言胃而脾可知矣。其与此意互相发欤?然五味入口者如此,彼五气入鼻者何如?六节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脏之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故五味入口,入于六腑,五气入鼻,入于五脏,五脏惟心肺居于膈上,受此五气,故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矣。然则脾有病者,安能辨其五味哉?】
【 张志聪曰:气口,手太阴之两脉口。五脏之气,皆变见于气口,故为五脏主。此论水谷入胃以养五脏,五脏之精气复荣于脉,以见于气口也。盖水谷之清者荣于五脏,水谷之浊者出于六腑。清中之清者,荣于经脉;清中之浊者,复传化于肠胃膀胱。此论饮食于胃,有气味清浊上下出入之分,当知奇恒之腑,亦受清中之清者也。水谷入胃,由足太阴脾脏转输以灌溉四脏,然水入于胃,又由手太阴肺脏之通调四布。谷入于胃,淫精于脉,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脏腑,是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曰气口亦太阴也。言足太阴转输水谷之精,而手太阴亦为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之气,皆见于气口也。心肺居上为阳,肺乃心之盖而主气,开窍于鼻,故引脏象论而言味归阴而气归阳也。《道书》云:鼻为天门,口为地户。】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 王冰曰:下谓目下所见可否也。谓适其脉之盈虚,观量志意之邪正,及病浅深成败之宜,乃守法以治之也。若志意邪则好祈祷,言至德则事必逢,故不可与言至德也。恶于针石则巧不得施,故不可与言至巧。心不许人治之,是其必死,强为治者,功亦不成,故曰治之无功矣。】
【 马莳曰:此言凡治病者,当详其法,择其人与病也。察其下者,察其下窍通否也。适其脉者,调其脉之大小滑濇浮沉也。人有志意则审观之,然后与其病之可治与否也。彼拘于鬼神者,专事祈祷,惑于渺茫,与言修身养性之至德,必不见信。恶于针石者,谓针无益,与言针石之至巧,必不肯从。又有病势危笃,难以轻许者,不可与治,治之有何功哉?】
【 张志聪曰:下,谓肠胃水谷之所出也。玉机论曰:五实死,五虚死。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又曰: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是以凡病必察其下二便也。适其脉者,调适其太阴气口之脉,以决脏腑之气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故当观其志意,与其所受之病焉。拘于鬼神者,欲其祝由而愈病也。然祝由之道,移精变气,以我之神而通神明,有至道存焉。若惟拘于鬼神之事,不可与言至德矣。用针石者,有至巧之妙道,故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既不能藏此精神以通神明,当以针石治其外,汤药治其内矣。若恶于针石,不许治以汤药,治之亦无功矣。然按以上七篇,论阴阳脏腑,而阴阳脏腑之病,必须审证辨脉,治以针石醪醴。是以下篇论五方有五治之法,病在外者治以针石,病在内者治以醪醴汤液。即欲祝由愈病,亦须移精变气,而后能通于神明。故此篇末结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乃承上起下之文也。】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 马莳曰:治病各法,始于五方,而圣人则之,杂合以治,各得其宜,故名篇。】
【 张志聪曰:治病之法,各有异同,五方之民,居处衣食,受病治疗,各有所宜。】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 王冰曰:不同,谓针石灸焫毒药导引按蹻也。地势,谓法天地生长收藏及高下燥湿之势也。】
【 马莳曰:帝问均一病耳,而或以砭石,或以毒药,或以灸焫,或以九针,或以导引按蹻,治各不同,何其病之皆愈也?伯言四方地势不同,故所治亦异,不必拘用一法也。】
【 张志聪曰:夫九州岛八方,皆通于天气,天有春夏秋冬之四时,地有生长化收藏之五气,而人亦应之。是以东方主春生之令,而人气亦发生于外,故宜针石以治其外;南方主夏长之令,而人气更发越于外,故宜微针以治其皮毛;西方主秋收之令,人气亦收藏于内,故宜毒药以治其内;北方主冬藏之令,而人之阳气亦沉潜于下,故宜艾焫以起阳气于至阴;中央湿上主生化之令,而人气亦守于中,故宜导引按蹻使灌通于四末。此地势有生长收藏之不同,而治法是亦有别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 王冰曰:东方法春气之方,鱼盐之地,海之利也。水际以随业近之,丰其利,故居安。恣其味,故食美。鱼发疮,则热中之信;盐发渴,则胜血之征。血弱而热,故喜为痈疡。砭石,谓以石为针也。《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则砭石也。故砭石东人今用之。】
【 马莳曰:此言砭石之所自始也。天地发生之气,始于东方,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最多,海滨近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居此土以为安,食土味以为美。然鱼性属火,使人热中,盐味至咸,最能胜血。宣明五气论云: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故热中则水亏,血胜则阴衰,其民黑色疏理,病为痈疡,故东方用砭石以治之。后世用砭石者,自东方来也。】
【 张志聪曰:天地始生之气,由东方之九野,以及于宇内之九州岛也。夫五方之生物,所以养生,如偏于嗜食,皆能致病也。地不满东南,故多傍水,海滨之地,利于鱼盐,傍水故民多食鱼,近海故嗜咸,得鱼盐之利,故居安食美也。鱼性属火,故使人热中,心主血脉,故咸胜血也。嗜咸故色黑血弱,致肉理空疏也。五脏生成篇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灵枢经》曰: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为痈。又曰:血泣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也。东方之地,人气发生于外,故其治诸病,宜于砭石也。夫春生之气从东方,而普及于宇内,故砭石之法,亦从东方而来,以施及于九州岛也。金西铭曰:首言地势使然,继言天地之所始生,地气通于天也。】
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 王冰曰:西方法秋气之方,引谓牵引,使收敛也。居室如陵故曰陵居。金气肃杀,故水土刚强。不衣丝绵,故曰不衣。褐,谓毛布。荐,谓细草。华,谓鲜美,酥酪骨肉之类也。以食鲜美,故人体脂肥。水土刚强,饮食脂肥,肤腠闭封,血气充实,故邪不能伤也。内,谓喜怒悲忧恐及饮食男女之过甚也。能攻其病,则谓之毒药,以其血气盛,肌肉坚,饮食华,水土强,故病宜毒药,方制御之。药,谓草木虫鱼鸟兽之类皆能除病者也。故毒药为西方人方术,今奉之。】
【 马莳曰:此言毒药之所自始也。天地肃杀之气,盛于西方,故西方者属金,而金玉生之,砂石产之,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倚高陵以为居,而耐受乎风,水土得金之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