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黄帝素问+集注-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Z也。此则本经之证而治其本经耳。又足少阳之厥逆,机关不利,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者,以其脉之循颈下,绕毛际,横入髀厌中也。但此足少阳脉贯鬲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若发肠痈,则经气绝,故不可治。肝之病发为惊骇,而胆与之为表里,故惊则死矣。又足阳明之厥逆,喘欬身热,善惊衂呕血者,以阳明多气多血,其脉之循喉咙,入缺盆,下鬲属胃络脾也。】
【 张志璁曰:夫手足三阴三阳之气,五脏六腑之所生也。脏腑之气逆于内,则阴阳之气厥于外矣,故复论手足十二经气之厥逆焉。中土之气,主溉四旁,足太阴气厥,故胻为急挛。食气入胃,浊气归心,脾气逆而不能转输其精气,是以心气虚而痛引于腹也。此是主脾所生之病,故当治主病之脾气焉。按首言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气起于足五指之里,是以先论足六经脉之厥状,次言阴阳二气由中焦水谷之所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为之行气于三阳,五脏六腑皆受气于阳明,故复论手足三阴三阳之气厥也。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合而主化水谷,少阴气厥,以致中焦虚满而变为呕逆,上下水火之气不交,故下泄清冷也。按呕变当作变呕, 《灵枢经》云: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言苦寒之味,过伤少阴,转致中胃虚寒,而变为呕逆,与此节大义相同。且有声无物曰呕,故不当作呕出变异之物解。挛者,肝主筋也。腰者,肝之表也。虚满者,食气不能散精于肝也。前闭者,肝主疏泄也。肝主语,谵语者,肝气郁也。三阴俱逆,是阴与阳别矣。不得前后者,阴关于下也。诸阳之气,皆生于阴,三阴俱逆则生气绝灭,是以手足寒而三日死矣。此厥在气分,故主三日死,谓三阴之气厥绝也。若厥在经脉,则为厥状病能,而不至于死矣。若太阳则主诸阳之气,阳气厥逆,故僵仆也。阳气上逆则呕血,阳热在上则衂血,此太阳之气厥逆于上,以致迫血妄行也。少阳主枢,是以少阳气厥,而机关为之不利。颈项者,乃三阳阳维之会;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故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转行,项不可以回顾。夫少阳相火主气,火逆于内,故发为肠痈。不可治者,谓病在气分,而痈肿在内,非针刺之可能治也。若发惊者,其毒气干脏故死。阳明气厥则喘,上逆则欬也。阳明之气主肌肉,故厥则身热。经云:二阳发病,主惊骇衂血呕血者。阳明乃悍热之气,厥气上逆则迫血妄行,此病在气而及干经血,故皆曰善。】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欬,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 【 痓,音炽。】
【 马莳曰:此言手六经之厥逆,惟心经则死,余则不言生死也。手太阴肺经之厥逆,虚满而欬,善呕沫者,以其脉之还循胃口上鬲属肺也。又手心主包络经,手少阴心经之厥逆,心痛引喉,身热者,以心主之脉,起于胷中,出属心包,手少阴脉其支别者,从心系上侠咽喉也。《灵枢》邪客篇言: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客也,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此所以死不可治。又手太阳小肠经之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者,以其脉之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入耳中出项,又从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也。腰不可以俯仰者,经脉不合,恐是足少阳之证也。此亦治其主病者耳。又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之厥逆,发喉痹及嗌肿。痓者,以大肠之脉,从缺盆上颈,手少阳之脉,从腹中出缺盆上项也。此亦治其主病者耳。】
【 张志聪曰:手太阴厥逆,肺气逆也。肺主气,故虚满而欬,不能通布水津,故善呕沫,此是主肺所生之病,故当治主病之肺气焉。夫阴阳之气,皆出于足,此论脏腑之气,故并及于手焉。手心主者,手厥阴胞络之气也。手少阴者,心脏之气也。胞络为君主之相火,二火并逆,将自焚矣,故为死不可治。手太阳所生病者耳聋,小肠主液,故逆则泣出也。夫心主血脉,小肠主液而为心之表,小肠气逆,则津液不能荣养于经脉,是以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盖腰项之间,乃络脉经俞之大会也。手阳明者,肺之腑也。手少阳者,手厥阴三焦也。阳明主嗌,肺主喉,兼三焦之火气并逆,是以发喉痹而嗌肿也。阳明乃燥热之经,三焦属龙雷之火,火热并逆,故发痓也。 张兆璜问曰:手之六经,独心主少阴与阳明少阳合论者,何也?曰:天之六气,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以生人之五脏,五脏配合五腑,是止五脏、五腑以应五方、五行、五色、五味、五音、五数也。所谓六脏六腑者,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合为六脏六腑,复应天之六气,是以论手心主而兼于少阴,论手阳明而合少阳也。曰:手厥阴为心脏之胞络,固可合并而论,手阳明与少阳并论者,其义何居?曰:三焦者,中渎之腑也。中上二焦,并出于胃口,下焦别手阳明之回肠而出,故论手阳明而兼于少阳也。】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 马莳曰:能音耐,言病之形状耐受,故此以病能名篇。】
【 张志聪曰:按以下四篇,论奇恒之为病,篇名病能者,言奇病之不因于四时六气,而能为脏腑经脉作病也。疏五过论曰:《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方盛衰论曰: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静,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濇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盖言本经之《上经》论气之通于天,《下经》言病之变化,临病之士,审证辨脉,察色观形,分时候气,别正甄邪,再当比类奇恒,合之病能,诊可十全,方为得道。是以本卷一十五篇,目热病论至厥论,论疾病之变化,而以奇恒四篇续于其后,谓疾病变化之外,而又有奇恒之病,诊恒病之脉证,又当合参于病能,庶无五过四失之误。】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 王冰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血盛气壮,今反脉沉细者,是逆常平也。沉细为寒,寒气格阳,故人迎脉盛。人迎者,阳明之脉,故盛则热也。人迎谓结喉旁脉应手者,胃脉循喉咙而入缺盆,故云人迎者胃脉也。血气壮盛,而热内薄之。两气合热,故结为痈。】
【 马莳曰:此言诊胃脘有痈之脉,胃脉则沉细,而人迎则甚盛也。盖胃为水谷之海,其经多气多血,脉见右关,本宜洪盛,而今反沉细,则是胃气已逆,故沉细如此。人迎者,胃经穴名,其脉见于左寸。今右关沉细而人迎甚盛,则是热聚胃口而不行耳。按《灵枢》经脉篇谓人迎大三倍于寸口,则胃经为实,即此二脉以验之,而知胃脘之有痈矣。】
【 张志聪曰:首论胃脘痈者,言荣卫血气由阳明之所生,血气壅逆则为痈肿之病,与外感四时六淫,内伤五志七情之不同也。胃脉者,手太阴之右关脉也。人迎者,结喉两旁之动脉也。盖胃气逆则不能至于手太阴,而胃脉沉细矣。气逆于胃,则人迎甚盛,人迎甚盛,则热聚于胃矣。人迎者,胃之动脉也,故胃气逆则人迎脉盛,热聚于胃口而不行,则留滞而为痈矣。】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 王冰曰:五脏有所伤损,及水谷精气有所之寄扶其下,则卧安,以伤及于脏,故人不能悬其病处于空中也。】
【 马莳曰:此言人有卧而不安者,以脏气伤而精气耗也。盖五脏为阴,各藏其精,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则脏伤而精耗者,卧不安也。必精有所寄,各在本脏而无失,斯安矣。寄者,藏也,如肝藏魂,肺藏魄之类。故凡人有卧不安者,血不归肝,荣气以躁而消亡,卫气不能入于阴,此人之所以不能悬绝其病也。】
【 张志聪曰:此言胃不和而卧不安也。夫五脏所以藏精者也。精者,胃腑水谷之所生,而分走于五脏,如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往而不受,则为卧不安矣。盖五味入胃,津液各走其道,是胃腑所生之精,能分寄于五脏则安,逆留于胃,即为卧不安之病。上节论胃中气逆则为脘痈,此言胃腑精逆则卧有所不安,是奇恒之道。如璇玑玉衡,神转不回。如回而不转,则失其相生之机,如有所留阻,则为痈逆之病,故人不能少空悬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 王冰曰:肺居高布叶,四脏下之,故言肺者,脏之盖也。若气盛满,偃卧则气促喘奔,故不得偃卧也。】
【 马莳曰:此言人之不得偃卧者,以其肺之邪气盛也。】
【 张志聪曰:此言肺气逆而为病也。脏真高于肺,为五脏之华盖,朝百脉而输精于脏腑,肺气逆则气盛而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矣。偃,仰也。奇恒阴阳,谓玉机诸论篇中,言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也。】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 王冰曰:不然,言不沉也。】
【 马莳曰:此言肾有浮迟之脉,当知其有腰痛之病也。据本节大义,所谓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者,此脉当见于两尺也。春夏脉浮,秋冬脉沉,此四时之脉也。今冬时诊之,右尺之脉沉而带紧,与冬时相应,所谓应四时也。左尺之脉逞而兼浮,与冬时相反,所谓逆四时也。迟为肾脉,浮为肺脉,左尺浮而迟,当主病在肾,特脉颇关在肺,故肾当腰痛而脉经则无疾也。何也?足少阴肾经之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者,岂肺脉来见于此哉?以左肾不足,而脉不能沉,故得肺脉耳,其实非肺病也,当知其为腰痛之病耳。】
【 张志聪曰:此论肾气逆而为病也。夫左脉主血当沉,右脉主气当浮,故冬诊之,左右脉皆当沉紧,今左脉反浮而迟,是逆四时之气矣。肾主冬气,而又反浮在左,故当主病在肾,颇关涉于肺,当为腰痛之病。盖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五脏相通,移皆有次,是水谷所生之精气,先至于手太阴,肺金相生而顺传于肾,肾当复传之于肝,今反见浮迟之肺脉,是肾脏有病,而气反还逆之于母脏,故当主肾病之腰痛,而颇关涉之于肺也。】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 王冰曰:帝言所攻则异,所愈则同,欲闻真法何所在?伯言虽同曰颈痈,然其皮中别异不一等也。息,瘜也,死肉也。石,砭石也,可以破大痈出脓,今以(金非)针代之。】
【 马莳曰:此言有病颈痈者,当同病异治也。颈中有痈者,或以石为针治之,或以小针治之,或以艾灸之,而病皆愈者,岂无真要之法哉?盖病名虽同,而实有微甚之异耳。所谓以小针开除而去病者,正以痈间有气顿息,未至甚也。所谓以石为针而泻之者,正以气盛血聚故也。唯共同名异等,此所以同病异治也。】
【 张志聪曰:经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此言五脏相通,虽顺传有次,然不得相生之正气,而反受母脏之寒邪,则为痈肿之病矣。同名异等,言痈虽同名,而为病之因各有其类。《灵枢》痈疽篇曰:血脉之道,因息乃行,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故痈肿。盖言邪客于脉络之中而为痈肿者,宜用针开除以去之。夫肾脉上贯肝膈,肾与肝脉皆循喉咙入颃颡,故痈肿在颈,此病因于肾也。肝脏之血,行于皮肤气分,如肾脏之寒邪,顺传于肝,肝气盛而血聚于皮肤之间而为痈肿者,宜石而泻之。盖石者,砭其皮肤出血;针者,刺入经穴之中。故病在脉络者宜针,病在皮肤者宜石,是以同病异治而皆已也。】
【 张兆璜曰:陷下者又宜灸,始言针灸,而后止言针石者,盖此篇论五脏之相传,而肾脏之气,已传于肝,故止宜针宜石。设或有回陷于肾者,又当灸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