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黄帝素问+集注-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张兆璜曰:陷下者又宜灸,始言针灸,而后止言针石者,盖此篇论五脏之相传,而肾脏之气,已传于肝,故止宜针宜石。设或有回陷于肾者,又当灸之。此虽不明言,盖欲人意会,读者宜潜心参究,不可轻忽一字。】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 长,上声。洛、落同。】 
【 王冰曰:暴折而难决,言阳气被折郁不散也。此人多怒,亦曾因暴折而心不疏畅故尔。如是者皆阳逆躁急所生,故病名阳厥。阳明常动者,言颈项之脉皆动不止也。阳明之动,动于结喉旁,是谓人迎气舍之分位也。若少阳之动,动于曲颊下,是谓天窻、天牖之分位也。若巨阳之动,动于项两旁大筋前陷者中,是谓天柱、天容之分位也。不应常动而反动甚者,动当病也。食少则气衰,故节去其食而病自止。铁洛味辛微温平,主治下气,方俗或呼为铁浆,非是生铁液也。】 
【 马莳曰:此言病怒狂者之病,有诊法洽法也。人有病狂者,以其阳气之逆也。阳气者,足三阳经,即下阳明、巨阳、少阳之气也。此人者,因猝暴之顷有所挫折,而事有难决,志不得伸,故三阳之气厥逆上行,而善怒而狂,病名曰阳气之厥逆。然所以知此疾者,必诊之三阳经之动脉耳。足阳明经常动者,《灵枢》动输篇言足阳明独动不休,故凡冲阳、地仓、大迎、下关、人迎、气冲之类,皆有动脉不止,而冲阳为尤甚。彼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则不动者也。虽膀胱经有天窻、委中、昆仑,胆经有天容、悬钟、听会,而皆不及胃经之尤动也。夫二经不动,而今至于动之甚速,此其病之怒狂,故诸阳之脉有如此耳。至于所以治之者,亦惟夺其饮食,饮以生铁洛焉可也。盖食化于太阴脾经,而气乃长于阳明胃经,故胃本多气多血,而又加多食,则阳愈盛而狂愈甚,所以必减其食也。生铁洛者属金,金能克木,则肝气可下而怒不至甚,以其性之能下气疾,故可为饮以服之也。】 
【 张志聪曰:经云,肝移寒于心狂膈中,又肝病者善怒,此肝虽顺传于心,而不得相生之正气,反受肝之寒邪,寒凌心火,故为怒狂。折,屈逆也。决,流行也。本经曰,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此言肝气上逆,则阳气暴折而不得出,阳气难于流行,则肝气亦未得而治,故善怒也。夫心为阳中之太阳。巨阳者,心之标阳也。少阳者,肝之表气也。夫阳明乃胃之悍气,故独动而不休。巨阳少阳,不动者也,今不动之气反动而大疾,故使人怒狂也。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毛脉合精,行气于腑,是食入于阴而长气于阳也。此言巨阳少阳受气于心肝二脏之阴,肝心之气上逆,以致巨阳少阳之动大疾,故夺其食则阴气衰而阳动息矣。夫所谓怒狂者,肝邪上乘于心,铁乃乌金,能伐肝木,故下肝气之疾速也。】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朮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 解、懈同。堕、惰同。恶,去声。】 
【王冰曰:酒风,饮酒中风者也。夫极饮者,阳气盛而腠理疏,元府开发,阳盛则筋痿弱,故身体解惰也。腠理疏则风内攻元府,发则气外泄,故汗出如浴也。风气外薄,肤腠理开,汗多内虚,瘅热熏肺,故恶风少气也。因酒而病,故曰酒风。朮味苦温平,主治大风,止汗。麋衔味苦寒平,主治风湿筋痿。泽泻味甘寒平,主治风湿益气。由此功用,方故先之。饭后药先,谓之后饭。】
【 马莳曰:此言酒风之证也。风论曰:饮酒中风则为漏风,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故凡极饮者,阳气盛而腠理疏,元府开,惟阳盛则热盛筋萎,故身热懈惰也。腠理开则风内入,元府开则气外泄,所以多汗如浴也。风气外薄腠理,汗多内虚,热熏于肺,肺气亦虚,故恶风少气也。治之者,用泽泻、朮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煎服。其药后饭而服,谓之后饭也。王注以为先用药者,不知此证在表,先服药则入里,故后饭者,药在饭后也。】 
【 张志聪曰:此言脾气逆而为病也。夫饮酒数醉,气聚于脾中,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而四肢懈惰也。热盛则生风,风热相搏,是以汗出如浴,而恶风少气也。酒气聚于脾,则不能上输于肺,而下输膀胱矣。 《易》曰:山泽通气。泽泻服之能行水上,如泽气之上升为云,而复下泻为雨也。朮乃山之精,得山土之气,能通散脾气于四旁。麇衔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能去风除湿者也。合三指撮者,三乃木之生数,取制化土气之义。后饭者,复以谷气助脾也。夫奇恒之病,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今论胃腑所生之精气,以太阴始而顺传于肾,肾传之肝,肝传之心,心传之脾,是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而又有不得偃卧腰痛颈痈诸病,是四时六淫七情五志之外,而有奇恒之逆传,奇恒之中,而又有顺传之奇病,故人不能虚悬其病也。按本经八十一篇,内论疾病者,止二十有奇,而论奇恒者有十篇,当知人之生病也,多起于厥逆。】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 度,俱音铎。】 
【 马莳曰:此历举古经篇名而释其义也。首四句,似以针法为解。《上经》、《下经》、《金匮》、《揆度》、《奇恒》俱古经篇名,今皆失之。《上经》者,必以卫气为论,如生气通天论之义,故曰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金匮》疑是藏之金匮,如金匮真言论之类,然其义则决死生也。《揆度》以度病为言,奇病不得以四时而死,如奇病论、大奇论之类。恒病得以四时而死,如脏气法时论合于四时而死之类。揆以切求其脉理,度以得其病处,遂以四时度之,此皆古经篇之义也。】 
【 张志聪曰:此论切求奇恒之脉法也。夫胃腑五脏之病能者,其气逆者,其脉沉细,故所谓沉之而细者,其应手如针之细而沉也。再按而摩之,切而求之。如胃精之聚于胃,脾气之聚于脾者,其脉坚牢而不鼓也;又如肺气之盛,肾气之上搏于肝,肝气之上搏于心者,其脉应指而大也。《上经》者,谓上古天真、生气通天至六节脏象、脏气法时诸篇,论人之脏腑阴阳,地之九州岛九野,其气皆通于天气。《下经》者,谓通评虚实以下至于脉解诸篇,论疾病之变化。《金匮》者,如金匮真言、脉要精微、平人气象诸篇,论脉理之要妙,以决死生之分,藏之金匮,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故曰金匮者,所以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奇恒之脉病。《奇恒》者,言奇病之异于恒常也。所谓奇者,病五脏之厥逆,不得以四时之气应之。所谓恒者,奇恒之势,乃六十首,亦得以四时之气而为死生之期。揆度奇恒,所指不同,故当切求其脉理,而复度其病处,如本篇论五脏之病能,当摩之切之,以脉求之,如太阳之腰椎肿,少阳之心胁痛,阳明之振寒,大阴之病胀,又当得其病处而以四时度之。】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十二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 马莳曰:内论诸病皆异,故名篇。】 
【 张志聪曰:此论奇恒之腑,而为奇恒之病也。五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名为奇恒之腑。是以本篇所论,有犯大寒内至骨髓,上逆于脑之脑髓骨病,脉解篇之脉病,口苦之胆病,九月而瘖,及母腹中受惊之女子胞病,皆奇恒之腑而为病也。】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 重,平声。瘖,音音。】 
【 王冰曰:重身,谓身中有身,则怀姙者也。瘖,谓不得言语也。姙娠九月,足少阴脉,养胎约气,断则瘖不能言也。绝谓脉断,绝而不通流,则不能言,非天真之气断绝也。少阴,肾脉也。气不荣养,故舌不能言。十月胎去,胞络复通,肾脉上荣,故复旧而言也。疹谓久病。反法而治,则胎死不去,遂成久痼之疹病。姙娠九月,筋骨瘦劳,力少身重,又拒于谷,故身形羸瘦,不可以镵石伤也。胎约胞络,肾气不通,因而泄之,肾精随出,精液内竭,胎则不全,胎死腹中,着而不去,由此独擅,故疹成焉。】 
【 马莳曰:此言重身而瘖者,当产后愈,不必强施以攻补之法也。重身九月而瘖者,医书谓人之受孕者,一月肝经养胎,二月胆经养胎,三月心经养胎,四月小肠经养胎,五月脾经养胎,六月胃经养胎,七月肺经养胎,八月大肠经养胎,九月肾经养胎,十月膀胱经养胎,先阴经而后阳经,始于木而终于水,以五行之相生为次也。然以理推之,则手足十二经之经脉,昼夜流行无间,无日无时而不共养胎气也,必无分经养胎之理,今日九月而瘖,盖时至九月,则姙胎已久,儿体日长,胞络宫之络脉,系于肾经者,阻绝而不通,故间有为之瘖者,非人人然也。此乃阻绝之绝,非断绝之谓,何也?肾经之脉,下贯于肾,而上系舌本,故脉道阻绝者,不能言也,此所以不必强为施治,当至十月分娩之后,而自能复言矣。刺法篇有云:无损不足,无益有余,以成痼病,必俟十月之后,然后调理之耳。所谓无损不足者,即如身体羸瘦,无用镵石以针之之谓也。所谓无益有余者,即如腹中有形,而又用针以治之,则反以泄之也。泄之则肾之精气反出,而胎亦随损,胎死腹中,着而不下,是乃病独擅中,故曰疹之已成也。吾故曰无治也,当十月复。愚意古人用针,故曰无治,若今人用药,则当用药治之,但当以补心肾为宜耳。按大奇论以胞精不足者,善言为死,不言为生,此可以验九月而瘖,非胞精之不足,故十月而复也。】 

【 张志聪曰:胞之络脉,胞络之脉也。盖姙至九月,胞长已足,设有碍于胞络,即使阻绝而不通声音之道,在心主言,在肺主声,然由肾间之动气,上出于舌,而后能发其音声,故曰,舌者音声之机也。胞之络脉系于肾,足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胞之络脉阻绝,则少阴之脉亦不通,是以舌不能发机而为瘖矣。至十月胎出,则胞络通而音声复矣。刺法谓《针经》内之法也。疹病也,言毋损其不足,益其有余,使成其病而后复调治之。《针经》曰: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是以身羸瘦者,不可妄用针石,此盖重在有余而兼引其不足也。泄谓用缄泻之,《针经》曰: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精泄则病益甚而恇,按腹中胞积,皆为有形,在女子胞则曰无益其有余,在息积曰不可灸刺,在伏梁曰不可动之,是腹中有形者,皆不可刺泄,刺虽中病,而有形之物不去,则反泄其精气,正气出而邪病反独擅于其中,故为疹成也。 朱圣公曰:女子胞、腹中积,皆为有余。】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 王冰曰:腹中无形,胁下逆满,频岁不愈,息且形之,气逆息难,故名息积也。气不在胃,故不妨于食也。灸之则火热内烁,气化为风,刺之则必泻其经,转成虚败,故不可灸刺,是可积为导引,使气流行久,以药攻内消瘀稸则可矣。若独凭其药,而不积为导引,则药亦不能独治之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