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97-冯氏锦囊秘录-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头,脚疼救脚,而不知头脚之根,在脏腑者,何以掌司命之任,而体好生之道欤?真 
由缘木求鱼者也。故先哲曰∶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 
生毋耗气,遗精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真求本之谓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一
脏腑心肾贵贱论
属性:夫贵脏而贱腑,书未详明,医多忽略,视为寻常而不推究,以致轻重标本,不知其 
所矣。以脏腑统而言之,则脏如一家中之上人也。各藏其神魂意魄志,为神明之脏,以 
运用于上,传注于下,此所谓劳其心者也。腑如一家之中奴婢,瑰然无知者也,承接上 
令,各司乃职,溲便糟粕,传运其间,此所谓劳其力者也。劳力者,但劳其形骸,而不 
耗其神气。重浊象地,浊阴养之,如藜藿之民,习以为常,虽劳庸何伤也,故多无病, 
病而易治。心者所耗,皆其精华,而非糟粕,轻清象天,多动少静,七情之为害惟 
多,阴精之上奉实少,况如膏粱子弟,体质娇嫩,劳易伤,伤难复也,故易多病,病而 
难治。以五脏指而言之。惟心肾两家更劳,犹一家中之主人、主母,坎离互为其配,水 
火互为其根,益神明之用,无方无体,诚难言也。然枢机万物,神思百出者,非心之用 
乎,更曰思之为害甚于欲,以劳心过极,并及于肾,肾藏志也,所以有“无子责乎心, 
发白责乎肾”之语,以其阴精上耗也。离阴既耗乎上,坎水岂能独充乎下!况节欲者 
少,嗜欲者多,上下更有分消者乎,故其病更多、更深,而尤难治也。医者可不图微防 
渐,加意于心、肾二家,则自无病,既病矣。则以治膏粱者治脏,治藜藿者治腑,而 
于心肾更为之珍重,则病无不命。故脏者,藏也、阴也。且藏而不宜,是齐泻阴气真脏 
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又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 
也。故脏无泻法,至于肾者,尤为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有虚无实,更无泻之之 
理矣。 

杂症大小合参卷一
论富贵贫贱之病不同
属性:凡医家治病之诚,当无存富贵贫贱之分,然欲求病之情,应有富贵贫贱之别,何 
也?富贵之人,多劳心而中虚,筋柔骨脆;贫贱之人,多劳力而中实,骨劲筋强。富贵 
者,青粱自奉,脏腑恒娇;贫贱言,藜藿苟充。脏腑恒固;富贵者,曲房广厦,玄府疏 
而六淫易客;贫贱者,茅茨陋巷,腠理密而外邪难干;富贵者,纵情极欲,虑远思多, 
销铄无非心肾之脂膏;贫贱者,少怒寡欲,愿浅易足,所伤无非日生之气血。故富贵之 
病多从本,贫贱之病每从标,实有异耳。 

杂症大小合参卷一
补药得宜论
属性:天虚者宜补,然有不受补者,乃补之不得其当也。必须凭脉用药,不可问病执方 
六脉一部,或大或小之间,便有生克胜负之别∶一方分两,或加或减之中,便存重此轻 
彼之殊。脉有真假,药有逆从,假如六脉洪大有力者,此真阴不足也,六味地黄汤。右 
寸更洪更大者,麦味地黄汤。如洪大而数者,人谓阴虚阳盛,而用知柏地黄汤则误 
矣。如果真阳盛实,则当济其光明之用,资始资生,而致脉有神,疾徐得次,以循其常 
经矣。惟其真阳不足,假阳乘之,如天日不 
彰,而乃尤雷之火妄炽,疾乱变常也,宜六味加五味子、肉桂、助天日之阳光,以逐龙 
雷之假火。若至弦数、细数,则更系真阴真阳亏损,盒饭重用六味少加桂、附,以火济 
火,数既可从,承乃可制,火既制而阴易长矣。况脉之微缓中和胃之气也,不微而洪 
大,不缓而弦数,近乎无胃,用此既补真阳,以息假阳,复借真火,以保脾土,此补 
肾中真阴真阳之至论也。更有劳心运用太过,饥饱劳役失调,以致后天心脾气血亏损 
者,设以根本为论,从事补肾,则元气反随下陷,化源既绝于上,肾气何由独足于下, 
纵下实而上更虚矣。理直六脉浮大无力者,此中气不足,荣阴有亏,而失收摄元气之 
用,宜于温补气血之中,加以敛纳之味,如养荣汤,用五味子,更宜减去陈皮是也。六 
脉沉细无力者,此元阳中气大虚,大宜培补中州,温补气血,盖脾胃既为气血之化源, 
而万物之滋补,亦必仗脾胃营运而始得,故古方诸剂,必用姜、枣,即此义也。况中气 
既虚,营运不健,故用辛温鼓舞,使药力自行,药力不劳于脾胃之转输,如归脾汤之 
剂,木香十全汤之用肉桂是也。如六脉迟缓甚微者,则无阳大虚,纯以挽救阳气为主, 
轻则人参理中汤,重则附子理中汤,不得杂一阴分之药,盖阳可生阴,阴能化阳耳。如 
六脉细数,久按无神者,此先天后天之阴阳并亏也,早服八味地黄丸,晚服人参养荣汤 
去陈皮,或十全大补汤去川芎、生地换熟地可也。如两寸洪大,两尺无力者,此上热下 
寒,上盛下虚也,宜八味地黄汤,加牛膝、五味子,服至尺寸俱平而无力,则照前方, 
另煎参汤冲服。如两尺有力,两寸甚弱者,此元气下陷,下实上虚也,宜补中汤升举 
之。地既上升,天必下降,二气交通,乃成雨露,此气行而生气不竭矣。先天之阳虚补 
命门,后天之阳虚温胃气;先天之阴虚补肾水,后天之阴虚补心肝,盖心为血之主,而 
肝为血之脏也。然更重乎太阴,盖脾者,荣之本,化源之基,血之统也。且一方之中, 
与脉有宜、有禁,宜者加之,禁者去之、如应用十全大补汤,而肺脉洪大者,则芎 应 
去,而麦味应加者也,盖芎味辛而升, 味虽甘,气浓于味,故功专脾肺而走表也。六 
脉无力,则十全最宜,倘无力服参者, 术倍加,止用当归,勿用地芍,盖重于补气, 
则归为阴中之阳,地芍为阴中之阴耳。至于地黄一汤,根据脉轻重变化,百病俱见神功。 
但六脉沉微,亡阳之症,暂所忌之。盖虽有桂附之热,终属佐使,而地茱一队阴药,乃 
系君臣,故能消阴翳之火也。其熟地重可加至二三两,山茱只可加至三四钱,盖酸味独 
浓,能掩诸药之长,况过酸强于吞服,便伤胃气矣。此张姑取数端,以证变化之无尽, 
学人类推之,而自得其神矣。 

杂症大小合参卷一
论补须分气味缓急
属性:夫药之五味,皆随五脏所属,以人而为补泻,不过因其性而调之。五味一定之性, 
本定而不可变。在人以五脏四时,迭相施用,行变化而补泻之。然药之形有形,其气 
味寒热则无形,人之神无形,动而变,变而病,则有形,故以有形之药,而攻有形之 
病,更以无形之气味,而调无形之神气。大抵善攻克削之药,皆无神而与人气血无情, 
故可只为糟粕之需。善调元气之药必有神,而与人气血有情,故堪佐助神明之用。且五 
脏皆有精,五脏之精气充足,始能输归于肾,肾不过为聚会关司之所,故《经》曰∶ 
五脏盛乃能泻。设一脏之精气不足,则水谷日生之精,正堪消耗于本脏,焉有余力输归 
及肾哉!故补之之法,务调脏。脏平和,则肾水之化源自得,然轻清象天,《经》曰∶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浊阴象地,《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补者,谓彼中所少何 
物,我即以此补之,偿其不足也。味者,重浊浓味之谓,如地黄枸杞膏之类是也。奈何 
近用味药者,仅存其名,体重之药每同体轻者等分,或用钱许几分,是有名而无实效 
且欲峻补肾家者,用牛膝、杜仲之类,下趋接引,尚虑不及,反加甘草缓中,药势难以 
趋下,泥滞中脘矣。至如血少者养血,归地芍药之类是也;气虚者益气,参 苓术之类 
是也;真阴亏者补真阴,地茱麦味之类是也;真阳损者补真阳,桂附之类是也。如饥 
者与食,渴者与水,无不附应得宜。其血脱补气者,虽谓阳旺,能生阴血,究竟因当脱 
势危迫,而补血难期速效,故不得已为,从权救急之方,苟非命在须臾,还须对症调 
补,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阴亏补阴,阳亏补阳,虚之甚者补之甚,虚之轻者补之轻。 
虚而欲脱者,补而还须接,所以有补接二字,书未详明。盖脱势一来,时时可脱,今 
用大补之剂,挽回收摄,若药性少,过药力一缓,脱势便来,故峻补之药。必须接续, 
日夜勿间断也,俟元气渐生于中,药饵方可少缓于外。虚病受得浅者,根本壮盛者,少 
年血气未衰者,还元必快。衰败者,还元自迟,必须补足,不可中止,工夫一到,诸侯 
霍然向来,所有之病、大病内可除,向来不足之躯、大病内可壮。故人不求无病,病中 
可去病,病复可知调理樽节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一
辨伤寒感寒中寒外感内伤
属性:伤寒、感寒、中寒、及外感内伤,虚实迥别,治法悬绝,书未洞悉其详,后学何从 
辨别,误投误杀,臭可底止。盖伤寒者,冬月受寒,即病之名也。夫冬时杀厉之寒过 
甚,偶失调护,得以犯之,但阳气闭藏敛纳,中气不甚空虚,外邪何能重人?所以, 
身发壮热,由表入里,次第传经。善治之者,散其外邪,调其营卫,而病自己,岂其 
必俟传足六经,以竟其局耶!感寒者,外寒虽甚轻,然当时令阳气升浮在表,且我正气 
甚虚,足以感之,身或微热,或不热,六脉无力,神气困倦,当温以调之,而病自愈 
也,至于中寻者,由人中气元阳亏极,又遇强暴之寒邪,直中于中,手足厥冷,息微体 
倦,六脉沉细语言无力,身不发热,即微热而口不满,此时不急峻用温补以保之,则几 
希之元阳失散,残灭乃易易耳。书云∶宜急温之,迟则不救。故术附、参附、理中、四 
逆,皆为此等设也。至于外感内伤,尤须剖明脉诀,以左关人迎脉大为外感。然外感之 
中,尤有内伤之辨,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即解。外感鼻气不 
利;内伤口不知味。外感邪气有余,故发言壮厉;内伤元气不足,故出言懒怯。外感头 
痛,常痛不休;内伤头痛,时作时止。外感手背热;内伤手心热。脉诀以右关气口脉大 
为内伤,此谓内伤饮食,有余症也,宜消之。至于书论治法,云外感少内伤多,只须 
温补不可发散,此言元气内伤,非饮食之谓也。证属天渊,治者从何作主,故宜分饮食 
伤为有余,劳倦伤为不足,此即《内经》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义。然内伤劳倦,中气 
即虚,外感虚人,略缓时日,未有表病而不累及里者,未有受病而不伤人正气者。初病 
当分内外,久则统致一虚,故诸病身发壮热者、脉洪数有力者、掀衣气粗者、语言不倦 
者、发渴喜冷者,皆为有余。若不发热及微热者,脉沉细弦缓无力者,里衣密处者,语 
言无力者,微渴喜热者,及不渴者,皆为不足。有余为阳症客病,不足为阴症主病耳。 

杂症大小合参卷一
辨伤寒中寒假热假胀
属性:凡霜降以后,春分以前,天气严寒,调理不谨,感中其邪,头疼壮热,名为伤寒。 
其余二季,虽寒而不严,何有真伤寒之病也。然冬月严寒,何伤寒多而中寒者少,三 
季微寒,何伤寒无而中寒者偏多?盖冬主闭藏,天之阳气,人之阳气,产伏于内,所以 
外虽严寒,不能直入,乃名为伤。当从表 
散,表罢里和,毋拘三阴传变。若在春夏,天之阳气,人之阳气,升浮在外,加之不 
谨,外虽微寒,可以直中阴经,乃名为中,当急温补。即有发热者。乃虚阳浮表也,其 
脉必沉细而无神,且补中气以敛虚阳。有头痛者,虚火胃土也,其脉必浮大而无力,宜 
温下元,以藏龙火,此引火归源之法,以治假热之症也。更有假胀者,凡人中气充足, 
健运不息,何有胀满之虞?若胃虚不能纳食,则有虚饱之患;脾虚不能化谷,则有倒 
饱作胀之虞。更有下元虚极,无根脱气,上乘胸火,盖肾主纳气,肺主出气,肾虚不能 
闭藏,则气竟出而不纳,肺虽司出,气奔太迫,有出无归,肺亦胀满,是以胸膈之间, 
胀闷难状,甚则攻刺冲心,大痛欲绝,此惟宜以补为消,从塞因塞用之法。心脾不足 
者,大补心脾,以便中气营运则快。若肾经虚寒者,温补下元,使真气封藏乃愈。此纳 
气藏源之法,以治假胀之症也。如不知此,一如消克顺气,益令虚气无根据,上攻喘促而 
死。然气病用气药而不效者,缘气之藏者,无以收也。肺主气,肾藏气,故古人用补肾 
药加肉桂、五味子,以收浊气下归也。总之,表热多,由里阳外越;上热皆由下火上 
乘,虽有外邪感触,亦不过初受发病之端。况玩《经》云∶邪之所奏,其气必虚。可见 
外邪感袭,亦由虚名。至于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