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97-冯氏锦囊秘录-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百病之来,莫不乘虚而入。则以正虚为本,而外邪为标,保精气神,以治客病则客病
退,而正气无伤。若伤精气神,以治客病,则病不退,而正气徒耗,舍本从末,适足以
伤生矣。惟初病正气尚旺,客病牢固者,急为驱逐,勿致蔓延,若一概瞻顾因循,犹似
闭门留寇,岂其治乎?
杂症大小合参卷一
乙癸同源论
属性:古称乙癸同源,肾肝同治,其说维何?盖火分君相。君火者,居于上而主静;相火
者,居乎下而主动。君火唯一心主是也,相火有二,乃肾与肝,肾应北方壬癸,于卦为
坎,于象为龙,龙潜海底,龙起而火随之;肝应东方甲乙,于卦为震,于象为雷,雷藏
泽中,雷起而火随之。泽也,海也,莫非水也,莫非下也,故曰乙癸同源。东方之木,
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至于春升,
龙不现则雷无声,及其秋降,雷未收则龙不藏,但使龙归海底,必无迅发之雷,但使雷
藏泽中,必无飞腾之龙,故曰肾肝同治。东方者,天地之春也,勾萌甲折,气满乾坤,
在人为怒,怒则气上,而居七情之升,在天为风,风则气鼓,而为百病之长,怒而补
之,将逆而有壅绝之忧,风而补之,将满而有胀闷之患矣。北方者,天地之冬也,草黄
米落,六字萧条,在人为恐,恐则气下,而居七情之降,在天为寒,寒则气惨,而为万
象之衰,恐而泻之,将怯而有颠仆之虞,寒而泻之,将空而有涸竭之害矣。然木既无
虚,又言补肝者,肝气不可犯,肝血自当养也。血不足者濡之,水之属也,肝木之源,
木赖以荣,水既无实,又言泻肾者,肾阴不可亏,而肾气不可亢也,气有余者,伐之木
之属也,伐木之干,水赖以安。夫一补一泄,气血攸分,即泄即补,水木向府,总
之,相火易上,身中所苦,泄木所以降气,补水所以制火,气即火,火即气,同物而异
名也。故知气有余,便是火者,愈知乙癸同源之义矣。然时医多执“肝常有余”之说,
举手便云平肝,殊不思《经》曰“东方木也,万物所以始生也。”《圣济经》云∶四时
之所化,始于木;十二经之所养,始于春。女子受娠一月,是厥阴肝经养之,肝者,乃
春阳发动之始,万物生化之源,故戒怒养阳,使先天之气相生于无穷,是摄生之切要
也。盖春属肝木,乃吾身升生之气,此气若有不充,则四脏何所禀,水如春无所生,则
夏长秋收冬藏者,将何物乎?五行之中,惟木有发荣畅茂之象,水火金土皆无是也。使
天地而无木,则世界黯淡,其无色矣。培之养之,犹恐不暇,而尚欲剪之、伐之乎!故
养血和肝,使火不上炎,则心气和平,而百骸皆理。况肾主闭藏,肝主疏泻,是一开一
合也。俗云∶肝有泻无补,不知六味地黄丸、七宝美髯丹等剂,皆补肝之药也。人特
习而不察耳。
杂症大小合参卷一
运气论
属性:五运有太过有不及。太过者,甲丙戊庚壬五阳干也。不及者,乙丁己辛癸五阴干
也。王冰曰∶苍天布气,尚不越乎五行,人在气中,岂不应乎天道?故随气运阴阳之盛
衰,理之自然也。《经》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虽然
运气之理,亦不可泥,又有内外两因,随时感触,虽当太过之运,亦有不足之时,不及
之运,亦多有余之患。倘专泥运气,能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乎?况岁气之在天
地,亦有气常之时,故冬有非常之温,夏有非时之寒,春有非时之燥,秋有非时之暖,
犯之者病。又如春气西行,秋气东行,夏气北行。冬气南行。卑下之地,春气常行,高
阜之境,冬气常在。天不足西北而多风,地不满东南而多湿。百里之内,晴雨不同。千
里之外,寒暄各别。方主不齐,而病亦因之。虽然,西北固浓,安能人人皆实?东南
固薄,安能人人皆虚?且如久旱则亢阳,久雨则亢阴,阳盛人耐秋冬而不耐春夏,喜阴
寒而恶阳暄,阴盛人耐春夏而不耐秋冬,喜晴明而恶阴雨,此乃天气变常。人禀各异。
又为法外之遗也。善言运气者,随机观变,方得古人未发之旨。缪仲醇曰∶五运六气
者,虚位也。岁有是气至则算,无是气至则不算,既无其气,焉得有其药乎?无益于治
疗,有误乎来学。将以施之治病,譬如指算法之稀奇,谓事物之实有,岂不误哉!其
云∶必先岁气者,谓此年多肖雨,民病多湿,药类用二木,苦寒以燥之,佐以风药,
风能胜湿,此即必先岁气之谓也。其云∶毋伐天和者,即春夏养阴,秋冬养阳,春夏禁
用麻黄、桂枝,秋冬禁用石膏、知母、芩、连、芍药,此即毋伐天和之谓。然尚有舍时
从症之时也。谓不明五运六气,检偏方书何济者,正指后人不明五运六气之所以,而误
于方册所载,根据而用之,动辙成过,则虽检偏方书,亦何益哉!故张仲景、华元化、越
人、叔和,并未尝载有是说,即六经治法之中,亦并无一字及之,且见性理所载,元儒
草芦吴氏,天之气运之中,亦备载之,益信其为天运气数之法,而非独医家治疗之书
也。况传流既久,天地人物气化转薄,亦难可以同年而语矣。故宜知之者,以明天气岁
气立法之常也;不可执之者,以处天气岁气法外之变也。天有寒暄早晚不同,人有盛衰
时刻迥别,岂可以千支司岁,一定之数,以定无穷时刻盛衰之受哉!
杂症大小合参卷一
治法提纲
属性:夫治病者,当知标本,以身论之,外为标,内为本;阴为标,阳为本∶六腑属阳为
标,五脏属阴为本;脏腑在内为本,十二经
络在外为标。以病论之。人之元气为本,病之邪气为标∶先受病机为本,后传病症为
标。故治病必求其原,而先治其本。古圣之至论,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后哲之
变迎,然病在阴,毋犯其阳,病在于阳,毋犯其阴,犯之者是谓诛伐无过。病之热也,
当察其源,火果实也,苦寒、咸寒以拆之,若其虚也,甘寒、酸寒以摄之。病之寒也,
亦察其源,寒从外也,辛热、辛温以散之;动于内也,甘温以益之,辛热、辛温以佐
之。《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故曰满而不能实。是有补而无泻者,此其常
也。脏偶受邪,则泄其邪,邪尽即止,是泻其邪,非泻脏也。脏不受邪,毋轻犯也。世
谓肝无补法,知其谬也。六腑者,传导化物糟粕者也,故曰实而不能满,邪客之而为
病,乃可攻也,中病乃已,毋尽剂也。病在于经,则治其经,病流于络,则及其络,经
直络横,相维辅也。病从气分,则治其气,虚者温之,实者调之。病从血分,则治其
血,虚则补肝补脾,而心实则为热为瘀,热者清之,瘀者行之。因气病而及血者,先治
其气;因血病而及气者,先治其血。因证互异,宜精别之。病在于表,毋攻其里;病在
于里,毋虚其表。邪之所在,攻必从之,受邪为本,现症为标,五虚为本,五邪为标。
如腹胀由于湿者,其来必速当利水除湿,则胀自止,是标急于本也,当先治其标。若因
脾虚渐成胀满,夜剧昼静,病属于阴,当补脾阴,夜静昼剧,病属于阳,当益脾气,是
病从本生,本急于标也,当先治其本。举二为例,余可类推矣。病属于虚,宜治以缓,
虚者精气夺也。若属沉痼,亦必从缓。治虚无速法,亦无巧法,盖病已沉痼,凡欲施
治,宜有次第,如家贫年久,室内空虚,非旦夕间事也。病属于实,宜治以急,实者邪
气胜也,邪不速逐,则为害滋蔓,故治实无迟法,亦有巧法,如寇盗在家。宜开门急逐
即安,此病机缓急一定之法也。故新病者,阴阳相乖,补偏救弊,宜用其偏。久病者,
阴阳渐入,扶元养正,宜用其平。若久病误以重药投之。徒增其竭绝耳。至如药性之温
者。于时为春,所以生万物者也;药性之热者,于时为夏,所以长万物者也;药性之凉
者,于时为秋,所以肃万物者也;药性之寒者,于时为冬,所以杀万物者也。夫元气不
足者,须以甘温之剂补之。如阳春一至,生机勃勃也,元气不足,而至于过极者,所谓
大虚必挟寒,须以辛热之剂补之;如时际炎蒸,生气畅遂也,热气有余者,须以甘凉之
剂清之;如凉秋一至。溽燔如失也,邪气盛满,血至于过极者,所谓高者抑之,须以苦
寒之剂泻之;如时值隆冬,阳气潜藏也。故凡温热之剂,均为补虚;寒凉之剂,均为泻
实。然元气既虚,但有秋冬肃杀之气,独少春夏生长之机,虚则不免于热,倘不察虚
实,便以寒凉之剂投之,是病方肃杀,而医复肃杀之矣,其能人乎。故无阳,则阴无以
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盖物不生于阴,而生于阳,如春夏生而秋冬杀也,如向日之草木
易荣,潜阴之花卉易萎。《经》曰∶阴阳之要,阳密乃而、此言阳密则阴亦固,而所重
在阳也。又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此言天
之运,人之命,俱以阳为本也。伏羲作《易》,首制一画,此元阳之祖也。文王衍
《易》,六十四卦,皆以阳喻君子。干之象曰∶大哉干元,万物资始。此言阳为发育之
首。阳之德也。自古圣人,莫不喜阳而恶阴,即丹溪主于补阴,亦云。实火可泻。芩连
之属;虚火可补,参 之属。今人但知有火,而不分虚实,喜用寒凉者,是欲使秋冬
作生长之令,春夏为肃杀之时,令斯民折寿而不彰乎!
杂症大小合参卷一
制方和剂治疗大法
属性:《灵枢》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
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
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
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
肤谓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
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故虚实者,诸病之根本也。补泻
者,治疗之纲纪也。《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凡言虚者,精气夺也;凡言实
者,邪气胜也。是故虚则受邪,邪客为实。《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者此
耳。倘邪重于本,则以泻为补,是泻中有补也。本重于邪,则以补为泻,是补中有泻
也。且升降者,病机之要括也。升为春气,为风化,为木象,故升有散之之义;降为秋
气,为燥化,为金象,故降有敛之之义。如饮食劳倦,则阳气下陷,宜升阳益气;泻利
不止,宜升阳益胃,郁火内伏,宜升阳散火。因湿洞泄,直升阳除湿,此类宜升之之
也。如阴虚则水不足以制火,火空则发而炎上,其为证也,咳嗽多痰,吐血鼻衄,头疼
齿痛,口苦舌干,骨蒸寒热,是谓上热下虚之候,宜用麦冬、贝母、枇杷叶、白芍药、
牛膝、五味子之属以降气,气降则火自降,而气自归元,更又益之以滋水添精之药,以
救其本,则诸症自瘳,此类宜降之之也。更有塞因塞用者,如脾虚中焦作胀,肾虚气不
归源,以致上焦逆满,用人参之甘,以补元气,五味子之酸,以收虚气,则脾得健运,
而胀自消,肾得敛藏,而气自归,上焦清泰,而逆病自平矣。通因通用者,如伤寒挟
热下利,或中有燥粪,必用调胃承气汤下之乃安。伤暑滞下不休,得六一散清热除积乃
愈,然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此正治也。如热病而反用热攻,寒病而反用凉剂,乃从治
也。盖声不同不相应,气不同不相合,大寒大热之病,必能与异气相拒,善治者乃反其
佐,以同其气,复令寒热参合,使其始同终异也。如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
中入热药为佐。《内经》曰∶若调寒热之逆,冷热必行,则热药冷服,下膈之后,冷体既
消,热性随发。寒在上,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入寒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
散,寒性随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病气随愈,呕烦皆除,所谓寒因热用,热因寒
甲,使同声易于相应,同气易于相合,而无拒格之患。《经》曰“必先其所主,而伏其
所因”也。譬之入火可以湿伏,可以水灭。病之小者似之。大者则若龙雷之火,逢湿则
焰,遇水益燔,太阳一照,火即自息,此至理也。用热远热者,是病本于寒,法应热
治,所投热剂,仅使中病,毋令过焉,过则反生热病矣。用寒远寒者,是病本于热,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