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97-冯氏锦囊秘录-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者。更有温壮热者,是由脏腑不调,或内有伏热,或内挟宿寒,搏于胃气,故令不和。
血气壅塞,蕴积体热,名曰温壮。若大便黄而臭者,伏热也。若大便白而酸臭者,挟宿
寒也。又曰∶修灶缺唇,食姜余指。有因小儿在胎,其母好食姜竦,姜性至热,攻入血
脉,传入经络,轻则令儿遍体生丹发疥,或头额生核,重则令儿发大痈疖,溃烂肌肉,
十死一生,此谓之荣热。有小儿在胎母伤和气,或饥饱劳役,或忧愁思虑,是以动之真
气,乘袭虚邪,干乱神魂,流入胎脏,儿乃受之。既生之后,儿常昏困,腹急气粗,重
则喘急,睡思不稳,狂啼烦哭,肌肉不滋,亦生疮疾,热发早晚,此谓之卫热。爰有病
久则皿气虚,气虚则发厥,血虚则发热,气血俱虚,是以手足厥而身发热者,然凡病热
而左脸先赤,是肝受热也。右脸先赤,是肺受热也。额上先赤,是心受热也。颐间先
赤,是肾受热也。鼻上先赤,是脾受热也。有发热而吐酸口秽,头仰不卧,上热下冷额
汗胸胀,气逆多啼,掌心倍热,人迎脉实,头痛脉数者,此伤食也。若发热身重体疼而
黄者,是湿也。若增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胸痞者,是痰也。若寸口脉微,则阳不
足,故阴气上入阳中,而恶寒。若尺部脉弱,则阴不足,故阳气下入阴中而发热,若
失治焉,则阴阳不归其分,以致寒热交争而不已。盖阳盛则热,虚则寒,阴盛则寒,虚
则热,总之阴阳相胜也。然寒为阴,热为阳,表为阳,里为阴。若邪客于表,则与阳
争而为寒,邪入于里,则与阴争而为热,邪在半表半里,则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阴争为
热也。若昼静夜热,是阳气下陷入阴,昼热夜静,是阳气旺于阳分,昼夜俱热者,是重
阳无阴也。宜亟泻其阳,而峻补其阴,故昼病则在气,夜病则在血也。若身热而脉弦
数,战栗而不恶寒者,是瘅疟也。若发热恶寒,而脉浮数者,是温病也。若四肢发热,
口苦咽干,烦躁闷乱者,是火乘土位,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身体沉重,走注疼
痛,乃湿热相搏,风热郁而不得伸也。若发热恶寒,大渴不止,烦躁肌热,不欲近衣,
厥脉洪大,按之无力,或兼鼻干目痛者,是阴血虚发燥热也,治当补血。若不能食,身
热自汗者,是气虚也,治宜补气。若滑泄频频,唇干咽燥者,是虚阳上浮也。尺寸脉俱
满者,为重实,尺寸脉俱弱者,为重虚,脉洪大,或缓而滑,或数而鼓,此热甚拒阴,
虽形症似寒,实非寒也。热而脉数按之不鼓,此寒盛格阳,虽形症似热,实非热也。
如大热而以手久按,重按之不甚热者,此皮毛之热,而热在表也。若重按久按之而愈
热,轻安之而不甚热者,此筋骨之热,而热在里也。若不轻不重,按之而热者,此肌肉
之热,而热在半表半里也。更凡壮热而恶风寒者,乃元气不足,是表之虚热也。若壮热
而不恶风寒者,乃外邪所客,是表之实热也。若壮热而好饮汤者,是津液短少里之虚
热也。若壮热而好饮水者,是内火消烁里之实热也。更凡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
者,腹中寒;时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胸前热;
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又胃
居脐上,胃热则脐以上热;肠居脐下,肠热则脐以下热;肝胆居胁,肝胆热则胁亦热;
脯居胸背,脯热则胸背亦热;肾居腰,肾热则腰亦热,可类推也。然凡重阳必阴,重阴
必阳,阳主热,阴主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
是以治寒者,须防热,治热者,尤须防寒也。凡诸热症,皆忌饮酒,否则抱薪救火,
终于无功。若脉阴阳俱虚而热不止,及下痢发热,或热不为汗衰,或汗后复热,而脉躁
及狂言不能食者,皆为凶候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四幼科发热证论
升麻葛根汤
属性:治大人小儿时气瘟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疼,及疮疹未发,凝似之间,并宜服之。
升麻 白芍 甘草(各一钱) 葛根(二钱)
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四幼科发热证论
人参前胡汤
属性:治小儿感冒发热。
前胡(一钱四分) 柴胡 半夏(汤泡,七次) 黄芩 人参 桔梗 甘草(各七分)
姜枣水煎,温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四幼科发热证论
七宝散
属性:治感寒头昏体热,小儿乳母同服。
紫麻叶 香附子(炒) 橘皮 甘草 桔梗 白芷 川芎 姜枣水煎服。一方加麻
黄
杂症大小合参卷四幼科发热证论
清凉饮子
属性:治小儿血气壅盛,脏腑生热,颊赤多涕,五心烦热,咽喉闭痛,乳哺不时,寒温
无度,潮热往来,睡卧不安,手足振掉,欲生风候。
人参 川芎 防风 当归尾 赤芍药 大黄(裹煨) 甘草 入灯心七茎,麦门
冬去心七粒,同煎,不拘时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四幼科发热证论
茯苓汤
属性:治婴孩温壮伏热来去。
柴胡 麦门冬(去心) 人参 赤茯苓 甘草 黄芩 加小麦二十粒,竹叶三
片,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四幼科发热证论
滋肾丸
属性:黄柏(制,三钱) 知母(二钱) 桂(五分) 为末,热水丸,百沸汤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四幼科发热证论
水鉴方
属性:小儿百日内,忽作寒热,与寒药反作呕吐,与热药其病益加,乃于石室得秘术,歌
云∶桃花阴末一钱余,甘草冲汤力更殊,蓝花只须二二字,灌之入口立消除。
发热证候不一,故诸方不可备载,各具本门。
杂症大小合参卷四
方脉发热证论合参(附恶寒)
属性:夫人居处清净,则阳气周密,邪不能害。若在事烦劳,则阳气解散,邪入伤人,
七情伤气,饮食伤形,风寒暑湿伤神,饮食男女伤阴,故《经》曰∶邪之生也,或生于
阴,或生于阳。生于阳者,得之风邪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故发
热症候不一,治各不同,有外感内伤之迥别,寒热补泻之有殊。如伤寒伤风,此外感
也。自表入里,宜发表以解散之,此麻黄桂枝之义。以其感于冬令寒冷之日,实时发
病,故谓之伤寒,而药用辛热,以胜寒。若时非寒冷,则药当以随时处变矣。如春温之
月,则当变以辛凉之药,如夏暑之月,即当变以甘苦寒之药。又云∶冬伤寒不即病,至
春变温,至夏变热,其治法必四时而有异也。又有一种冬温之病,谓之非其时而有其
病。盖冬寒时也,而反病温焉,此天时不正,阳气反泄,用药不可温热。又有一种时
行寒疫,却在温暖之时,时本温暖,而寒反为病,此亦天时不正,阴气反逆,用药不可
寒凉,又有一种天行温疫热病,多发于春夏之间,沿门阖境相同者,此天地之疠气,当
随时令,参运气而施治,宜用河间辛凉甘苦寒之药,以清热解毒,以上诸症,皆外感天
地之邪者也。若夫饮食劳倦,内伤元气,《经》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胜,
(言胃虚谷少,不能胜任其劳倦也。)上焦不行,(言清气不升也。)下脘不通,(言浊
明不降也。)胃气热,(浊阴不降,故胃气热。)热气熏胸中,(少只皆成壮火而上
炎,)故内热。此系真阳下陷,内生虚热,故东垣发补中益气之论,用人参、黄 ,甘温
之药,大补其气,而提其下陷,此用气药以补气之不足者也。又,若劳心好色,内伤真
阴,阴血既伤,则阳气偏胜,而变为火矣。是为阴虚火旺劳瘵之症,故丹溪发阳有余,
阴不足之论,用四物加知柏,补其阴,而火自降,此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者也。益气补
阴,皆内伤症也。一则因阳气之下陷,而补其气以升提之,一则因阳火之上升,而滋阴
以降下之,一升一降,迥然不同矣。又有夏月伤暑之病,虽属外感,却类内伤,与伤寒
大异。盖寒伤形,寒邪客表、有余之症,故宜汗之。暑伤气,元气为热所伤而耗散,不
足之症,故宜补之,东垣所谓清暑益气者是也。又有因时暑热,过食冷物,以伤其内,
或过取凉风,以伤其外,此则非暑伤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治宜辛热解表,或辛温理
中之药,却与伤寒治法相类者也。凡此数症,皆外形相似,而虚实大有不同,治法多
端,不可妄谬,故必审其果,为伤寒伤风及寒疫也,则用仲景法。若果为温病热病及温
疫也,则用河间法。果为气虚也,则用东垣法。果为阴虚也,则用丹溪法。如是则药无
误用,而天人性命者矣。令人但见发热之症,一概认作伤寒外感,率用汗药以发其
表,汗后不解,又有表药以凉其肌,设是虚症,岂不误哉!更有一闻,因虚而发致发热
者,遂用补药,又不知气血之分,或气病而补血,或血病而补气,害人亦多矣。故外感
之与内伤,寒病之与热炳,气虚之与血虚水炭相反,治之若差,则轻病必重,重病必
死矣,可不慎欤!
《经》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
中。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
辟除其邪。
发热之症,实非一端,前论已详,不复再举,令于发热症下,再具阳虚阴虚,二者
以申之。夫阳虚阴虚二症,凡昼夜发热,昼重夜轻,口中无味,阳虚之证也。午后发
热,夜半则止,口中有味,阴虚之症也。阳全阴半,阳得以兼阴,阴不得已兼阳,自然
之理也。阳虚之症责在胃,阴虚之症责在肾,盖饥饱伤胃,则阳气虚矣;房劳伤肾,
则阴血虚矣。以药而论之,甘温则能补阳气,苦寒则能补阴血,如四君以补气,四物
以补血是也。若气血两虚,但以甘温之剂以补其气为先,兼补其血,盖气旺则能生血
也。若只血虚而气不虚,忌用甘温之剂,以补其气,盖旺则阴血愈消矣。故阳虚之与阴
虚,苦寒之与甘温,不可不详审而明辩之。虚热大禁发汗,退热不可过用凉剂,故有和
取从折属之五法,皆可合宜采用。《经》曰∶阴气不足,则内热乃真不足也。阳气有余则
外热,乃假有余也。凡人元气素弱,或因起居失宜,或因饮食劳倦,或因用心太过,以
致遗精白浊,自汗盗汗,或内热晡热潮热发热,口干作渴,喉痛舌裂,或胸乳膨胀,胁
肚作痛,头颈时疼,眩晕目花,或心神不宁,寐而不寐,小便赤涩,茎中作痛,便溺
余沥,脐腹阴冷,或形容不充,肢体畏寒,鼻气急促,一切热症,皆是无根虚火,但服
十全大补,有益气汤之类,固其根本,诸症自息。若攻其风热则误矣。
阴虚发热,丹溪用四物加知柏,何如六
味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八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为同气相求之妙。
有因大劳,复感风水暑热,或发似疟症,或夜发热咳嗽,医者但知有劳,而不知
外邪内陷,误与补药,其邪留滞血脉之间,随气升降,其热如阴虚火动之状而游走经
络,此又不可作阴虚火动治也。当以柴葛羌防轻扬之剂,佐以参归抚芎香附之类,以导
散之。然阴虚火动之脉,则涩数而无力;外邪内郁之脉,则弦数而有力,是其异也。
有因饮食失宜,日晡发热,口干体倦,小便赤涩,两腿酸痛,一切阴亏症见,而系
脾虚者,盖脾为至阴而生血,然禀气于胃,宜用甘温之剂,生发胃中元气而除大热,不
可误用苦寒,复伤脾血。若果属肾经阴虚,亦因肾经阳虚,不能生阴耳。《经》曰∶无
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不可误投知柏,反伤胃中生气,宜滋肾中水火以固本
补脾土,以滋化源,万举万当。
有称发热为劳发者,盖谓劳力辛苦不能收摄,以致元阳浮越在外也,即东垣所谓内
伤。若一发散,不更元阳脱尽。若一苦寒,不更虚阳顿亡。
《经》曰∶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盖阳受气于上
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
栗也。若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骨气热,热气熏胸
中,故内热也。若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腰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逆,
故外热也。若阳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
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也。若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夜
则恶寒,昼亦恶寒,是重阴无阳也。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自旺于阳中也。昼则发
热,夜则安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