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97-冯氏锦囊秘录-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少,《经》所谓寒则筋挛是也。其治莫如养血温经,使阳气以和柔之,阴津以灌溉之, 
如补中汤加附子,六味丸加肉桂,附子行参 之力,而阳和自转,肉桂通行血脉,而筋 
节自荣。其螈 者,或伸或缩,而动不止,火之象也,本于肝家风热火燥,搏于筋络, 
则手足为之抽搐,《经》曰∶火郁之发,民病螈 是也。虽然亦有寒伤荣,血凝而拘急 
者;有热伤荣,血燥筋枯而拘急者;有寒伤卫,气虚不能摄而弛纵者;有热伤卫,筋软 
不收而弛纵者,当兼脉候辨之。大概不外乎血虚不能荣筋,而燥气乘之,故其治亦不外 
乎滋补肝肾,灌溉筋脉,俾水旺火息,风 
木自平也。然治之即愈则可,若延久治之,则经脉闭塞,药力难以流通,便成痼疾矣。 
舌喑者,中风而舌不转运,舌强不能言是也。经曰∶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会厌 
者,声音之户。舌者,声音之机。唇者,声音之扇。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然 
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傍;肝脉循阴器,络于舌本;少阴之脉,走喉 
咙,系舌本。是四经之脉,皆上于舌。邪中其经,则痰涎闭其脉道,舌不能转运而为之 
喑矣。有喉喑者,劳嗽而失音,即喉咙声哑是也。故喉喑者,喉中之声嘶,而舌本自能 
言。舌喑者,舌本不能言,而喉中之声音如故。中风而舌喑者,舌与喉俱病,而音声不 
能发于会厌也。然有外感、内伤之因。外感者,风寒火热之邪也。经云∶风寒客于会厌, 
则厌不能发,故无音。又曰∶诸热暴喑,皆属于火。内伤者,心、肺、肾三经致病,亦 
多由痰火壅塞上窍,气血两虚,不能上荣,则舌机不转也。有肾虚而气不归源,内夺而 
胞络内绝,不能上接清阳之气者;有元气不足,肺无所资者;有血衰而心失所养者。盖 
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户,肾为声音之根。经曰∶三焦之气,通于喉咙,气弱则不 
能上通矣。治者能于根本用力,则丹田清阳之气,自能宣扬振作,故古人每以独参汤、地 
黄饮子取效也。然中风不语之症有六∶有失音不语者,有舌强不语者,有神昏不语者,有 
口噤不语者,有舌纵语涩不语者,有麻舌语謇不语者,可不详欤! 
口噤者,足阳明之病,颊车穴主之。盖阳明经络,挟口环唇,循颊车,而诸阳筋脉, 
皆上于头,三阳之筋,并络颔颊,夹于口。风寒乘虚而客其经,则筋挛急,牙关紧而口 
噤。又有风热太甚,痰涎滞膈,风喜伤肝,复能燥物,是以筋燥劲迫而口噤。此皆实邪 
之为病,而中风门之闭症也。若在脱症,则诸阳之气脱去,形骸管束无主,故口开舌纵不收矣。 
肾者藏精主下焦地气之生育,故冲任二脉系焉。二脉同肾之大络,起于胞中,其冲 
脉因称胞络,为十二经脉之海,遂名海焉。冲脉之上行者,渗诸阳,灌诸经,下行者渗 
三阴,灌诸络而温肌肉,别络结于跗,因肾虚而胞络内络不通于上,则肾脉循喉咙挟舌 
本,故不能言,二络不通于下,则痱厥也。 
中风一症,多由肝阴不足,肾水有亏,虚火上乘,无故卒倒,筋骨无养,偏枯不 
遂,故滋肾养肝,治本之至要。奈有肝无补法一语,举世尽以伐肝平肝为事,殊不知言 
不可补者,言肝气也,非肝血也。盖厥阴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经》云∶ 
木郁达之。夫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是肝之所赖以养者血也,肝血虚则肝火旺,肝 
火旺,则肝气逆,肝气逆则气实为有余,有余者病气也。殊不知肝气有余,固不可补, 
补则气滞而不舒,非云血之不可补也。肝血不足则为筋挛,角弓抽搐,为目眩爪枯头 
痛,为胁肋少腹疼痛疝痛诸症,凡此皆肝血不荣也。故即肝气之有余,实由于肝血之不 
足,可不补乎!然补肝血又莫如滋肾水,水者木之母也。母旺则子强,是以当滋化源, 
盖肝血之不足,亦由于肾水之失养也。若谓肝无补法,而以伐肝为事,愈疏而愈虚,病 
有不可胜言矣。 
中风一症。宜从洁古、东垣之论,以中腑、中脏、中血脉为辨证之的。洁古云∶中 
腑多着四肢,中脏多滞九窍。东垣云∶中腑则肢节废,中脏则性命危,中血脉则口眼 
斜。凡脉直行者为经,傍支者为络,经有十二,络有十五,盖更有阳跷过六脏,主持诸 
表,阴跷通贯五脏,主持诸里,脾络则脏腑阴阳表里上下诸经通贯,名曰大络,故共十 
五也。但方书所载混言外有六经之形症,以大小续命汤为主。夫人身脏腑有十二经,手 
有三阳三阴,足有三阳三阴,其中风之有六经形症也。手之六经乎,足之六经乎,六经 
之症,惟伤寒有之,或谓中风六经形症,即是伤寒六经形症,至有引伤寒六经之症,以 
解中风六经之症,其言大谬。夫伤寒六经,只伤足而不伤手,故一日巨阳,二日阳明, 
三日少阳,至传入足三阴经,四日足太阴,五日足少阴,六日足厥阴,以渐传变,由表 
入里,故仲景有麻黄桂枝大小承气之法。若中风为暴病卒倒,难分经络,惟有脏腑血脉 
之别。或中于足之六经,或中于手之六经,非若伤寒有次第传经者也。故论中风则十二 
经皆有见症,而不止于足六经也。 
遗尿,系元阳真气亏极,必须大用参术 附,益志五味,以保元阳脱势,时时服之 
补接,诚话命之第一关也。盖人之所赖以生者,此阳气也。此气一亏,时时可脱,故服 
补药亦宜时时接之,不可不慎,不可不知。 
东垣之论专以气虚为主,纵有风邪,亦是乘虚而袭,《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 
虚,当此之时,岂寻常药饵能通达上下哉!急以人参、乌附大剂煎服即苏,此诚有通经 
达络之能,斩关夺旗之力。然每服必用人参两许,补助真气,驾驱其邪,否则不惟无 
益,适足以取败。观先哲 附参附等汤,其义可见。若遗尿手撒,口开鼻鼾,虽为不 
治,然服前药,多有生者。喻嘉言曰∶脏为阴,可胜纯阳之药,腑为阳,必加阴药一二 
味,制其僭热,经络之浅,又当加和荣卫,并宣导之药。刘氏之论,则以风为末,而以 
火为本,然火之有余,缘木之不足也。刘氏原以补肾为本,观其地黄饮子可见矣。但治 
中风之症,凡势在危迫之际,当纯以补阳为要,阳者生之本也。阳生而阴自长,盖补阴 
力缓,恐不及矣。况阳气大虚,虽有假火,若略兼阴药,则阴翳之火骤消,亡阳之势益 
露,挽回何及!迨至危势渐平,又当兼以填补真阴,其阴虚有二,有阴中之水虚,有阴 
中之火虚,火虚者专以河间地黄饮子,水虚者当以六味地黄丸,故至当之治法,总以固 
阳为保生之首重,继以滋补精血为去病之根基,风自火出,火自阴亏,阴血一得,风火 
自息,不知此而以风燥致毙者多矣。 
筋脉束骨,何处无之,脉皆起于手足指端,故十二经皆以手足名之,脉为血之隧 
道,荣则和柔,亏则不遂,热则弛纵,寒则拘挛,故《准绳》曰∶凡风痹偏估,未有不 
因真气不周而病者,治之不用黄 为君,人参归芍为臣,防风桂枝勾藤为佐,而徒以乌 
附羌独,涸荣而耗卫者,未之能愈也。凡精神短少,运用太过,一时接续不来,便有无 
故卒倒之患。若天真未竭,尺脉有根者,须臾自醒。倘天真已竭,尺脉无根者,则无阳 
溃散,目开鼾声,遗尿汗涌,脱势具备,难望其有生矣。故平时能于根本用力,善保水 
火,则气血自然和平,断无是病,既病而未至根本大伤,水火偏绝则调理得当,水火犹 
可和平,气血何难渐复,倘不知此,正当气血亏极发露之时,元阳走散,依稀之际,见 
其搐窜治风,见其涎壅治痰,驱逐克削标病从减,正气益伤,重则暴亡,轻则痼疾,故 
能于水火立命之处看明,气血生长之源参透,则外假之象虽变现百出,亦有主见于胸 
中,不为所感矣。况玩《灵枢经》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者,内居荣卫,荣卫 
疾,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又曰∶痱之为病也,身无 
痛者,四肢不收,志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可见必由真气 
去而邪气独留,及志不乱,言微知为可治,志乱不能言为不可治,则知全以正虚为本, 
外邪为标者,十之一二,何必拘以中风局中风方,纷纷立论乎!况人受水火之真以成, 
而后脏腑具备,渐有筋骨形骸,故脏腑之根,系于真水真火,阴阳氤氲,酿成气血, 
流行脏腑,灌溉百骸,故水火为本,气血为标也。凡真阴真阳亏极,则邪气乘虚,直中 
于脏,五内受伤,害人性命,若气血不足,未至根本亏极,则邪不能直达于里,或中腑 
或中血脉,则形骸受伤,乃有偏枯痿痹。要知真阳亏极。我身之阴寒,可以聚而乘之, 
非谓必有外寒也。真阴亏极,我身之风火,可以动而乘之,非谓必外有风火也。所谓内 
起之风,由于内起之火耳!识中标,只取本,乃治法万全之要领,何况当此大虚,顷 
刻存亡之症,以风火痰气之假象,而失其生人精气神之根本,岂能奏功万一乎?祛风适 
足以走泄元神,清火无非以消灭阳气,消痰则不足之真阴愈加销烁,理气则丹田之浮 
泛,益令无根虚阳,变至亡阳,闭症变成脱症。(凡中风牙关紧闭,两手握固为闭症,可治。若口开 
手撒,眼合遗尿,鼾声为脱症,难治。)此皆治标者之罪也。 (张)治中风多症,寤寐参究机关, 
从无一失,有案另陈,敢此特表。 
世以卒然仆倒,昏不知人为中风,以卒死者为中脏,痰涎壅盛者为痰厥,不知总由 
真气太弱,痰火泛上者十居八九。若虚极而阳暴脱,则尿出而死矣。此时乃无形之神气 
欲绝,急用参术附子大剂补接,亦有活者。若以风火痰而作有形之疾病为治,妄用他 
药,便无生理,戒之戒之。 
或问人有半肢风者,必须拘以左半身属血,右半身属气乎,曰未必然,人身劈中分 
阴阳水火,男子左属水,右属火,女子左属火,右属水,男子半肢风者多患左,女子半 
肢风者多患右,即此观之,可见以阴虚为主。又有身半以上俱无恙如平人,身半以下 
软弱麻痹,小便或涩或自遗,属气乎,属血乎?此亦足三阴之虚症也。《经》曰∶荣虚 
则不仁,卫虚则不用不仁,皮肤不知痛痒也。不用,手足不为人用也。仅以气血分阴 
阳,未尝以左右分气血也。要知气血周流无间,岂可以行于右者皆谓之气,行于左者皆 
谓之血乎? 
夫天地之道,春气始于左而终于右,秋气始于右而终于左,夏气始于上而终于下, 
冬气始于下而终于上。人身亦然,左右上下,靡不周及,故诸阳之经,皆起于手足, 
而循行于身,风寒客于肌肤,随其虚处而停滞,如手足气血难倒之处,邪易袭矣。气血 
不足,营运难周,所以有偏枯之名也。《内经》但言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尝以人身 
之气血分左右也。人之气血,周流一身,气如橐钥,血如波澜,气为血行,血为气配, 
阴阳相维,循环无端,何尝有左右之分!自丹溪论半身不遂,谓在左属血虚,在右为气 
虚,由是以左右分属气属血者,从兹始矣。夫以脾肺在右,而右半身不遂者,主乎脾肺 
之为病。肾肝在左,而左半身不遂者,主乎肾肝之为病则可。若必主乎右气左血以立 
论,岂血仅行于左而不行于右耶?气仅行于右而不行于左耶,是气血在人身己分离而不 
相属矣。气行血行,气滞血滞,血气相维,何有左右之分也。若果属血虚,亦当兼以补 
气,盖气有生血之功,果属气虚,亦当兼以养血,盖血有和气之力。若以血气分治、则 
愈致阴阳乖格,岂能调和气血,而治偏枯耶? 
《经》曰∶肝主筋;又曰∶诸筋者皆属于节。是以人之曲伸动履皆筋使然。夫筋体 
坚硬,藉血气滋养,乃得柔和,故少壮之与老年,筋力可见矣。气虚血弱之人,大病 
后,伤寒汗下后,筋失所养,则发 ,霍乱吐泻,津液暴伤则转筋,其理更可见矣。 
但肥白人多兼湿痰流滞,黑瘦人多因血液衰涸,故凡有手足渐觉不遂,或臂膊及髀股肢 
节,大拇次指麻痹不仁,或口眼歪斜,语言謇涩,或胸膈迷闷,吐痰相续,或手足少 
力,肌肉微掣,或六脉弦滑,而虚软无力,虽未至于倒仆,其中风晕厥之候可指日而 
待,须预防之,当节饮食,戒七情远房事,此至要者也。其应服药饵,察其两尺虚衰 
者,以六味八味地黄,切补肝肾,如寸关虚弱者,以六君子、十全大补之类,急补脾 
肺,才有卫益。若以搜风顺气,及清气化痰等药,适所以招风取中也,若失调理而既中 
矣。如正气不足之证,只保正气,不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