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97-冯氏锦囊秘录-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蔓荆子(一两五钱) 为末,先取乌蛇一条,好酒浸,煮熟,去骨取肉晒干,或焙,同为
末,酒糊丸,桐子大,每四十丸,茶汤下。
x一方x
治大风疮,令眉发再生,用柏叶,九蒸九晒,为末,蜜丸,如桐子大,日三服,夜
一服,白汤下。每服五六十丸,百日后生眉发。
杂症大小合参卷八方脉疠风合参
马齿苋膏
属性:治两足血风疮,并两肩背风湿疮疼痒至骨。
马齿苋(切碎,焙干,五钱) 黄丹(飞) 黄柏 枯白矾 孩儿茶(各三钱) 轻
粉(一钱) 为末,和匀,后入轻粉,用生桐油调,摊于浓桐油纸上,用葱椒汤洗净患处,贴之。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寒门(儿科)
属性:夫严冬凛冽,万象收藏,犯之者反少,以其能知避也。若夫早晚寒热,风雨非时,
形寒饮冷,皆人自致之寒也。肺为脏首,受寒则喘嗽,气逆发热毛焦。胃为腑首,受寒
则呕逆恶心,渴烦发热,质薄者受即陡成,质浓者积久病发,如《经》曰∶冬伤于寒,
春必温病,此积久而发者也。如中寒之症,手足厥冷,寒颤口噤,口吐涎沫,不能啼哭
者,此受即陡成者也。更有胎中受寒,生下面色青白,四肢厥逆,盘肠气钓,噤口不
开,脏寒腹痛,而为胎寒者,此又积之最深者也。然寒症最类于热,因逼阳在外在上,
但知其显而不知其微,切宜深察。如脉数者,或饮水者,或烦渴动摇者,皆为热病。
若新咳嗽者,水液清澈,而尿不涩者,手足厥冷者,大便完谷不化,身凉不渴,脉迟
者,皆属寒症。但手足厥冷,固多属寒,间亦有阴阳偏倾,不能宣行,是以阳气蓄聚于
内,不能营运四肢,所谓热深厥亦深者,又宜细辨。故曰∶寒热如水火,误治即杀人。
丹溪曰∶寒症须投热药,然热药须加凉剂以向导之,或热药冷冻饮料,使同声易于相应,
《经》所谓从而逆之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寒门(儿科)
理中汤(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属性:治脏腑中寒,四肢强直。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等分) 水煎服。
x一方x
干姜 橘红 半夏 白术(麸炒) 浓朴(姜汁炒) 茯苓 桂心 甘草 水煎服。
x一方x
用食盐,同吴茱萸炒,绢包,熨儿脐腹。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方脉寒门合参
属性:夫天气下降则清明,地气上升则晦塞,故阴邪为害,不发则已,其发必暴,是以中
寒一症,乃仓卒感受天地大寒肃杀之气,其病即发,非若阳寒之邪,由表循经,以渐而
深也。有卒中天地之寒者,有口得寒物者,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法主乎温散,多
从补中益气汤,用参 以托住正气,加入温散药以治之。气虚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参
之势,是症多因中气大虚,肤腠疏豁,故外寒内冷,得以感中,不分经络,惟当温补,
其脉沉细,手足厥冷,息微身倦而懒言动,虽身热而不渴者是也,宜急温之,迟则不
救,必藉姜桂附子之猛,方能胜病,即四君元老之剂,不可以理繁治剧也。与热症相
似,而大不同,盖逼阳在外,易相类耳。凡阴邪上冲,孤阳扰乱,急进纯阳之剂,以驱
阴气,辟乾坤而揭日月,光明之用,岂不彰哉!若脉数有力者,或壮热饮水者,烦燥动
摇者,方为热病。寒热如水火,误治则杀人。可不细辨欤!
夫寒症或外受或内伤,皆当时受病之
名。若稍久则郁而成热,故伤寒经名病热也。然有终不能成热者,由其人阳气素虚,
向已阴盛阳微,今一感外寒,微阳益损,焉能有力变热也?然阴症俗论必归房劳,又必
归伤寒,而不及杂病,且专责男子,而不及妇人小儿,殊为可怪。夫阴症即虚寒症,亦
即亡阳症也。男女老幼杂病伤寒皆有之。如产妇亡血及崩漏过多;又如卒然大吐血不
止,与霍乱吐泻无度,或因汗吐下太过,及为寒凉药所伤,或暑月咨意追凉,冬月忍饥
劳倦,为寒所中,凡此之类,皆能令人元气暴脱,忽变为手足厥冷,体疲无气,脉微欲
绝,与房欲脱阳之症,无丝毫异,而治法总不外人参、附子、肉桂、干姜救之。急则
生,缓则死,同归一辙,胡可歧为二也?能明乎此,则阴症未尝必犯于有欲之人,及伤
寒一症也。总之,阴阳调和,则百病不生,及其既病,则阴阳不调可知矣。偏之轻者,
其病亦轻,用平和之药以调之,偏之甚者,其病必笃,苟非峻用偏寒偏热之药,以救其
偏,何能有济?今人见病危笃,药益轻平,勿任怨尤,重惜名节,真心救世者,万勿如
此,当寒即寒,当热即热,当攻即攻,当补即补,倘逡巡退缩,不寒不热,不补不攻,
谚所谓∶不治病,不损命。嗟嗟!既不治病,复不损命,有是理乎?
夫病有虚而热,虚而寒,从未有寒而不虚者,盖虚而热,则非真热矣,虚而寒,则
为真虚矣。况至纯以沉寒病见,则为亡阳气脱之势,岂特虚而已也?故凡一切寒症,皆
为虚论,纵有外寒直中,亦由元阳内虚,试思古人中寒,必用参术姜附,而曰“宜急温
之,迟则不救”之语可知矣。且书曰∶阳气一分不尽,则不死,中寒者,阳气根据希之
也,故治宜温补,不待言矣。然更须审明脏腑,盖脏为阴,必用纯阳之药方效;腑为
阳,必加阴药一二味,制其僭热始安,然寒者阴也。夫脏亦阴也,物聚以类,故寒多中
脏,寒必伤荣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方脉寒门合参
姜附汤
属性:治中寒,昏不知人,身体强直逆冷,口噤不语,及脐腹疼痛,霍乱转筋,一切虚寒。
干姜(一两) 附子(生,去皮、脐,细切,一枚) 每服三钱,水煎食前温服。如
挟湿气虚,加参术。
x术附汤x
见湿门。
x理中汤x
见前儿科寒门。
x参附汤x
见中风门。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方脉寒门合参
生料五积散
属性: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强拘急,伤寒发热,头疼恶风。
桔梗 苍术(米泔水浸去粗皮) 陈皮 麻黄(去根节) 枳壳(麸炒) 浓朴
干姜 白芷 川芎 甘草(炙) 茯苓 肉桂 芍药 当归 半夏(汤泡七次) 生姜
葱白水煎,热服。胃寒用煨姜。
夫寒湿属阴,燥热属阳,善用药者,以苦寒而泻其阳,以辛温而散其阴,未有病之
不愈,故防风通圣散,为泻热燥之圣药,生料五积散,为散寒湿之圣药。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方脉寒门合参
四逆汤
属性:治阴症脉沉身痛,自利不渴。
附子(三钱) 甘草 干姜(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脾为太阴,而四肢厥冷,出于真火无光无气以布也。此方直达中州,追复阳气,但
寒症必虚,此方温而不补,何若理中?更为神圣。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方脉寒门合参
白通汤
属性:治少阴下利,脉微者,如服而不应,乃阴盛格拒阳药不能达于少阴,加人尿、猪胆
汁为引,取其与阴相类。服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如脉不出加人参二两以助之,盖
寒未有不极虚者。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泡)
水煎一钟服,服后更有葱熨脐上法,或艾炙关元、气海,内外协攻,务令一时之
内,阴散阳回,或用酽醋拌炒麸皮,袋盛,热熨脐间亦妙。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方脉寒门合参
六味附子汤
属性:治寒厥。
附子 肉桂 防己(各四钱) 炙甘草(二钱) 白术 茯苓(各三钱)。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方脉寒门合参
葱熨法
属性:治阴症用葱白一大握,如茶盏大,用纸卷紧,快刀切齐,一指浓片,安于脐中,以
热熨斗熨之,待汗出为度。一片未效,再一片熨之。内服附子理中汤。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寒门要药
属性:辛散表寒,如防风、羌活、紫苏、川芎、细辛、全胡、麻黄、桂枝、生姜、葱白
之类,随候采用。
温散中寒,如泡姜、浓朴、草豆蔻、白豆蔻、丁香、益智仁、砂仁、草果、香附
子、炙甘草、煨木香、吴茱萸、藿香、紫苏、艾叶、煨姜、煨肉果之类,随候采用。
温补下寒,轻则如破故纸、巴戟天、吴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茸、鹿角胶之
类;重则如肉桂、附子、人参、炮姜之类。人参性本温平,今列于桂附之内者,盖病有
虚而寒,有虚而热,未有寒而不虚者,未有虚寒而不温补相兼者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暑门(儿科)
属性:婴儿之患,夏秋为甚、盖火土旺于长夏,正当金水受伤,稚阳阴微,已失天和,
加之暑热阳气浮于外,生冷戕于中,夏失长养,则不能生金而病于秋,故《素问》有夏
伤于暑,秋必 疟。亦有即发为病,入心则身热头疼,心烦口渴,或喘或满,而不知
人;入肝则眩晕;入脾则嗜卧;入肺则喘满;入肾则消渴。更有面垢昏倦,毛耸恶
寒,吐利烦渴,状如伤寒,头疼身热,四肢厥冷,但身体不痛为异,兼暑能耗气,气耗
则脉虚散无力。然静而得之者为中暑,动而得之者为中热。更有冒暑以致五心烦热,头
额亦温,小便赤少,面合地卧,暑喜伤心,蒙蔽心窍则昏闷不醒,手足搐掣,角弓反
张,身热如冷,状似惊候,名为暑风者;或有吐泻不已,火性疾速,元阳骤亡,而变慢
惊者;有伤暑暴注洞泻;有伤暑作呕吐酸者,《经》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
于热。故虽时当长夏之令,实伏阴在内之时,调摄可不慎欤!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暑门(儿科)
六和汤
属性:治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
缩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参 甘草(炙) 赤茯苓 藿香叶 白扁豆(姜汁炒)
木瓜 香薷 浓朴(姜汁制) 姜枣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暑门(儿科)
清膈饮子
属性:治小儿伏热,呕吐烦渴,五心热,小便赤少。
香薷(三钱) 淡竹叶 人参 半夏曲 檀香(各二钱) 甘草(一钱) 茯苓(三钱) 粳米(五钱)
姜枣同煎,食远冷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暑门(儿科)
六一散
属性:(一名益元散、一名天水散)
治伤暑。一方加辰砂名辰砂益元散;一方加青黛名青黛益元散。
滑石(六两,研细,水飞) 甘草(一两,晒燥) 为末,新汲水或冷灯心汤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暑门(儿科)
天生白虎汤
属性:治中暑。捣西瓜汁,滤去渣,灌即醒。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暑门(儿科)
去桂五苓散
属性:治小儿伏暑作渴。
猪苓 白术 赤茯苓(各五钱) 泽泻(七钱五分) 为末,用车前子、灯心同煎汤调
服。如吐不止加生姜自然汁。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方脉暑门合参
属性:暑为阳邪,心属离火,故暑先入心,从其类也。六月暑气尽出于地上,此气之浮
也。《经》曰∶夏气在经络,长夏气在肌肉,表实里必虚,气热则走泄,故《经》曰∶脉
虚身热,得之伤暑。然盛热之气着人,有冒、有伤、有中,三者有轻重之分,虚实之
辨。若腹痛水泄者,胃与大肠受之,恶心者,胃口有痰饮也,此所谓冒暑也,可用黄
连香薷饮为主,随症加减。盖黄连退暑热,香薷消蓄水,若身热头疼,躁乱不宁,或身
如针刺者,此热伤在肉分,为伤暑也,当以白虎汤加柴胡。如气虚者加人参。若咳嗽寒
热,盗汗不止脉数者,热在肺经,为中暑也。此乃盛火乘金,急治则可,迟则不救,
宜用天水散之类,却暑清肺,或生脉饮加减主之。东垣论暑症,同冬月伤寒,传变为症
不一,彼为寒邪伤形,此则暑热伤气。若元气虚甚,有一时不救者,与伤寒阴毒,顷刻
害人实同也。
脉盛身热,谓之中热,乃有余之症,其候头疼壮热,大渴引饮,宜清凉之剂。脉虚
身热谓之中暑,乃不足之症,其候头痛恶寒,形面拘垢,宜用温散之剂。甚有阴寒之
极者,法当补阳气为主,先哲大用姜附,此《内经》舍时从症之法也。若香薷饮者,乃
散阳气导真阴之剂,时珍曰∶香薷乃是夏月解表之药,犹冬月之用麻黄。若气虚房劳用
之,反成大害。
长夏炎蒸,湿土司令,故暑必兼湿。凡儿便秘烦渴,或吐或利者,以湿盛则气不得
施化也。故治惟宜扶脾和胃,以助施化,湿自散矣。
暑风者,夏月卒倒,不省人事者是也。有因火者,有因痰者。夫火,君相二火也;
暑,天地二火也,内外合而炎烁,所以卒倒也。痰乃人身之津液,因暑气鼓激而为痰,
碍塞心之发道,手足不知动蹑而卒倒也。如人实者,二症皆可用吐。《经》曰∶火郁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