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深藏不露,又怎么会被别人骑着去刀光剑影中冲锋陷阵呢?同理,不加思索悍然去做那些非法之事者,不也变得与大象一般了吗?
  亲友虽恨亦莫弃,敌众虽慈亦莫喜,
  乌鸦互相虽受害,若依鸱鸮即遭殃。
  亲朋好友之间虽然互相仇恨也不要舍弃,怨敌无论多么仁慈也不能生起欢喜。乌鸦虽互相残害,然若依靠鸱鸮即会遭殃。
  由于种种因缘使自己与某些人变成了亲戚或朋友关系,又以种种因缘,自己与亲友之间产生了矛盾,相互仇恨、谩骂、打斗,但千万不要轻易舍弃他们。有人不禁要问:第六品中讲“若害亲人亦远离”,此处又讲“亲友虽恨亦莫弃”这两种观点岂不是很明显地成为矛盾了吗?如此我等学人又当作何取舍呢?其实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因为作者的侧重点不同,又宣说得比较细致,故我们亦应细致入微地分析抉择并加以领会和运用。前者要远离的是对我们学法修行造成障碍的亲友,表面上远离而心生悲愍以善根回向,并发愿待自己有能力时一定要度化、利益他们,暂时的远离即可免去亲友对自己学法修行造违缘的罪业。如经中所云:若障碍他人出家修行,其过失较毁恒河沙数佛塔罪还重,故远离彼等亲友也是慈悲心的体现。而本颂所述之亲友乃是并未对自己学佛修法作障碍者,彼此仅仅是在言语上不合或观点不一致等原因互不堪忍,各自据理力争言辞尖锐,谩骂诋毁甚至打斗,情节严重者似已反目成仇,势不两立。但毕竟是亲友,亲情、友情岂能轻易割舍,血缘、因缘岂能轻易地了断,彼此之间若互相忍让、谅解,找到症结所在而对症下药,则不难和好如初,所以不宜立即远离。
  反过来讲,对于怨敌突如其来而施予的慈爱恩惠,也不应未加观察地生起欢喜。处理此类事情自己首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仔细地分析判断,不可被花言巧语蒙蔽,更不可贪图对方所施厚利而忘了自身处境。也许怨敌诈现仁慈而设了“陷井”,诱你上钩,所以我们只有准确地断定对方的态度是真是假才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比如乌鸦同类之间,虽然经常闹纠纷,互相打斗伤害,却不会致对方于死地,到关键的时刻仍会同心协力互相帮助。假如乌鸦舍弃同类去投靠鸱鸮,因彼此累世成仇的原因,表面上鸱鸮会慈悲地摄受乌鸦,但乌鸦终将被鸱鸮控制,那么乌鸦的命运又会怎样呢?自己送命不说且会殃及同类,造成悲惨的结局。世人有言:狗和狗之间看似咬得很凶,但没有见过因此而丧命的。同理,至亲好友之间的口角讽刺也许会时时出现,但此类小问题很快会烟消云散不复存在。
  事情无论大或小,智者恒为谨慎做,
  狮子扑杀象兔时,相同对待无松紧。
  无论事情大或是小,智者恒时都会小心谨慎地去做。比如狮子,其无论在扑杀大象或小兔之时都会同样地对待,绝无松紧之别。
  智者有广博的学问,深厚的修养以及崇高的道德,处世遇事待人接物既注意大处,又谨慎于小处。因为世间的许多大事之所以遭到失败,追根溯源,常常都是由于小地方不注意而引起的。一个人的思想言论马虎大意,行为举止不注重,如果认为是小事情而无所谓地滥施慈悲,滥施仁爱,往往会误大事。所以,智者对待事情的态度是无论大事或小事都一律平等,小心翼翼,非常谨慎地做,从来不会认为“这是小事”而将之忽略。他们明白,若于小事上疏忽大意,将导致以后不可想象的过患之理。比如美国的祖巴仁波切,他为人处事的态度十分谨慎,大事小事一视同等。受他教化和影响,在其住持的道场内,每一个弟子对每件事情都是极其认真负责。他们人手一份记录,今日当做何事,明日应做何事,都按计划准时完成,绝不拖沓,这很值得我们借鉴。人在一生当中,总会遇到各类大小事宜,注重大事而轻视小事是不正确的处事态度。
  对一个有声望、地位,影响甚广的大人物来说,不仅对大人大事要重视,对小人小事也应同样重视。比如某寺院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来函中有出家的高僧和在家的白衣,也有高官及平民……为了满足众人的欲愿,寺院负责人不辞劳苦,呕心沥血,在百忙之中仍要抽出宝贵的时间“倾听”他们的心声,委托助理们代为回信,总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信必复,长年累月从未间断。回信之事虽小,但写信者收到回音后则能倍感欣喜,随之对佛法更能生起信心。对于寺院负责人来说因及时回信之故,既能得到更多信众的护持,又得以免除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智者以鸿书为缘,跨越时空和地域巧设传扬佛法之七彩虹桥,直接间接地度化着无量有情。
  再如狮子,号称“森林之王”,有勇有谋,威望极高。它在捕杀大象与小兔之时无有松紧之别,它深知大象体庞力强,不容易对付,不能掉以轻心;但对小兔,“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也不会稍有松懈,否则甚至小兔儿也会从自己的牙缝中溜掉而损失一道“点心”。同样,任何人在做任何事时都应认真对待,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
  若不尊重学者处,学者谁愿住此境?
  水晶若当火石处,则此谁愿卖水晶?
  假若在不尊重学者的地方,哪个学者愿意长久地留住此地?如果在拿水晶当火石用的地方,则会有谁愿意去贩卖水晶呢?
  事业的失败都起于对因果的无知,因此学识对人类无比重要。然而知识的传播必须依赖于智慧深广的学者,但是狂妄无知的愚者偏偏认识不到学者的可贵,往往对学者制造种种违缘,更谈不上对其恭敬。也许是众生的共业所致,有些地方的人丝毫不接受学者的新知识与科学技术,依旧喜欢古老而原始的生活方式。去到此处之人都必须随顺当地的生活习俗,否则,便会被视作异类与不吉祥之物,学者去到那样的地方是很难得到尊崇的,所以学者不愿住在那样的环境中。
  另一种情况是国王、首相等国家上层领导人物不重视学者。比如首次统一中国的霸王秦始皇,他担心百姓学识高了会对自己的江山有威胁,故采用愚民政策,焚书坑儒,迫使诸多有才智的学者走向民间,没于市井,而他最终只留得个“千古罪人”的骂名。又如隋唐时期的“文中子”王通,他本来有志于天下,欲辅佐隋炀帝兴国安邦大干一番,但与隋炀帝面谈以后,发现国君不重视学者,知道自己的志向策略行不通,故悄悄隐退了。可喜的是他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默默地培养着年轻的一代,他仍然憧憬着未来,弟子的成功亦足以慰藉他那片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到了唐朝开国元年,李世民就创办了考试制度,广召天下才人名士,在第一次接受优胜学者朝见之后,忍不住得意地微笑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这即是唐太宗的得意之处。而且王通当年所培养的学生如李靖、徐世勋、房玄龄、魏征等,这批唐代的开国元勋、文臣武将也都云集在李世民的手下,为开创唐代的文化思想立下了汗马功劳,且为唐代国运之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中国历史上的开明君主并不多,为了巩固政权,一代代的统治者不断重复着“焚书坑儒”的愚民政策,致使今日的十几亿民众中,真正的智者并不多。
  “火石”是藏族的专用名词,即压火之石。藏族人习惯于晚上将未燃尽的火炭用柴灰盖住,上压一块石头,第二天早晨取下石头,拨开柴灰添加一些柴薪,然后对着火炭一吹即可将柴引燃,这样可省去重新点火的麻烦。做火石,普通的石头即可充任,而水晶属于珍宝类,理应受人珍视重用。假使某地使用水晶当火石,那么哪个愚蠢的商人会到此处来贩卖水晶呢?就算有人去卖也是徒劳无益,不得收获。同理,不尊重学者的地方,学者也不愿长住久留。反之,重用、尊敬学者的地方则能聚集博学多闻的才子,故而能为社会和人民作出巨大的贡献。
  智者或为人讲经,或者静处自修行,
  如同宝石或顶饰,或者住留海岛中。
  作为智者,其最明智的选择即是:或为人讲经说法,化度有缘,或者是隐于寂静的地方去独自修行。如同宝石,或者显露于世成为幢幡上的顶饰,或者默默无闻地留在海岛之中。
  此中的智者是指佛门的龙象大德高僧,世间普通的智者却不在本颂所摄之列,他们在人生旅途中自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可经商从政,亦可钻研某一学科……但作为出世修学的佛门中人则应舍弃一切世间八法,故其最普遍也是最典型的选择有两种:一是在众人面前讲经说法,教化世人,导之向善,普渡有情;另一种则是远离闹市红尘,趋于寂静山林或荒无人烟之处禅定静修,比如往诣前代祖师大德修行证悟的圣地潜心修证,树立修行的胜幢,修习甚深的空性或大圆满无二等净之见,且以善根功德回向利益众生。圣者米拉日巴以及全知无垢光尊者都曾在寂静之处潜心苦修。
  讲经说法的大德亦是不胜枚举。比如马鸣菩萨,曾辗转于许多个国家弘扬佛法,他发愿要让天下众生都受到佛法的利益。相传小月氏国王在恭请菩萨讲经之前寻思:“佛说,众生皆有灵性,畜牲也不例外,我何不借此机会试试。”于是他挑选了七匹好马,让它们饿了五日,到第六日早上,召集国内所有沙门、外道都来听法;同时又命令把饿马系在道场的柱子上,在说法的时候不断添加掺有香料的肥草,看看饿马是吃草料还是听法。第七日马鸣菩萨登坛讲法,他讲的是《佛遗教经》,讲时言词恳切,深入浅出,感人肺腑。场上肃静,连饿马也听得出神,尽管饲以草料,它们都不思进食,皆竖耳谛听。待讲经完毕,只闻那七匹饿马同声长鸣,无不潸然泪下。国王及闻法众见此情景,深为感动,因而对佛法生起殊胜正信。菩萨之名亦由此而得。可见得道高僧讲经说法度化有情的功德是极为甚深广大的。浊时众生之依怙主,圣者法王如意宝亦是如此,他老人家不顾年迈体虚,从无间断地为成千上万的弟子讲授显密佛法的精要,引导无数众生趋向解脱圣城。
  真正的高僧大德均不出上述两项特征,不讲经说法就精进修持,从不与琐事沾边,不被世间八法所染。作为后学者,我们都应谨慎思维,认准自己当行之路。比如摩尼宝为稀世珍宝,可遇而不可求,在福德因缘具足之时方能得之,出现于世也必定受人珍爱,人们总会将其供奉在高高的幢幡上面作为最殊胜的顶饰。否则便默默无闻地停在茫茫深海之中。总之,它们绝不会杂染于一般的土石粪堆之中。
  设若依止高尚士,则对自己有大益,
  住于山王之鸟群,彼等显成金色也。
  设若去亲近依止优于自己的高尚人士,那么对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提高自己的修养等一定会有很大的利益。比如住在须弥山上的鸟儿,它们都被山色显映成金色。
  一个平凡的人,若想在世间有所作为或超脱世间成为圣者,依止一位高尚人士至关重要。《心性休息》、《大圆满前行》等法本中都提到高尚人士的法相,即戒律清净、人格贤良、智慧深广、大慈大悲、修行稳固等。如果能长期依止这些人,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自己各方面都会向他们靠拢,逐渐也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增上修行功德。自佛陀出世以来,从未有过修行人不依止高尚的善知识而自我造就、以己之魄力智慧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经云:“无舟子之船,无法到彼岸。圆满断证功德亦复如是,若无上师之引导,非能脱出世间界。”佛陀的十大声闻弟子之一优波离尊者,本是释迦王族中身份卑微的理发师,后来他闻佛功德遂对佛法生起信心,是年偕同释迦王子阿难、阿那律等人于佛前出家。他依教奉行,精进修持,同年结夏安居时悟道而成为僧团上首。奴隶出身的人依止佛陀竟然开悟成就且得到众人的尊敬,这个惊人的事实在当时如雷贯耳,震憾人心。
  就世间法来说,小至个人的成家立业,大至为国家、社会、人民做事业就必须以德为本,依止高尚之师。步入不惑之年的人,更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这一观点。若想做一个领导人,必须具足领导的基本道德与学问,如是方能安抚天下,顺应人心。真正高尚的人才是世人恭敬尊崇的对境,他们活着是众生的光荣,失去他们将是众生的损失和悲哀。
  山王即须弥山,屹立于四大部洲的中央,坚稳而不可动摇。此山王四面有四种不同的颜色,其中一面为金黄色,住在此面的鸟群常时与山体相触,身色也被映成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