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历史分册-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皇帝”。并自号“始皇帝”。从此“皇帝”的称号便为历代君主所袭用。 



                            第一个女皇的由来 



     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皇。然而中国第一个女皇要比 

她早得多。 

     公元515年,北魏宣武帝驾崩,6岁的太子元诩即位,这就是肃宗孝明 


… Page 5…

帝。 

     肃宗年幼,其母胡太后临朝听政。由于政治腐败,生活腐化,朝廷内外 

对其极为不满。 

     公元528年,孝明帝年19岁。在对胡太后的行为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 

密诏原秀容部落酋长,后为车骑将军、六州讨虏大都督的尔朱荣,令其率大 

军到京城洛阳,逼迫胡太后归政。没想到机密泄露,胡太后先下手为强。她 

把孝明帝的潘嫔妃刚生下的女孩谎称为“太子”,大赦天下。不久,在尔朱 

荣兵发洛阳之前毒死孝明帝,改年号“武泰”,立假太子为帝。这就是中国 

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早于武则天156年。 

     局势稳定后,胡太后又对外宣称潘嫔妃所生为女孩,于是废旧立新,另 

立临洮王的世子、3岁的元钊为帝。尔朱荣闻讯大怒,立即兵发洛阳,一举 

攻占后,把胡太后和幼帝元钊淹死在洛水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阴之 

变”。此后,尔朱荣又把持了北魏实权。 



                           古代帝王称号的由来 



     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 

     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时给他们的先人特立的名号。 

在上古时,帝王生前死后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 

的先帝、先王的姓名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朝祭 

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 

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的太康、少康、孔甲,商朝 

的祖甲、帝乙等等。 

      “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 

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 

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他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 

重视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 

他做周文王了。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被取消了。 



                               太上皇的由来 



      “太上皇”制度,大约最早源于战国。当时,赵武灵王自称“主父”, 

传位于王子何。 

     汉高祖刘邦尊呼其父为“太上皇”,是这一称呼的开始。之后,“太上 

皇”的称呼,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是老皇帝主动传位其子,如宋高宗传位孝 

宗,孝宗传位光宗等。有的是儿子称帝,逼迫前皇帝老子引退,如唐肃宗称 

帝,迫唐玄宗退位。还有老子勉强让位给儿子,心中不愿意也不得不让出帝 

位,如唐高祖传位唐太宗。这些太上皇,因授受之际情况不同,各自境遇也 

不同。有的仍操持朝政,有的悠游度日,有的成为阶下之囚。历史上名副其 

实的有尊位有权势的太上皇,要算清高宗(即乾隆)了。他自恃“天威远震, 

武功十全”,宣称只做60年皇帝(因其祖父康熙做了61年皇帝,不敢超越), 

自诩为“十全老人”,在晚年大兴土木,修建宁寿宫,又刻了“太上皇之宝” 

的玉玺。85岁时,他正式当上了太上皇,但大权紧握,丝毫不放,直 


… Page 6…

                             垂帘听政的由来 



      “垂帘听政”在我国历史上有过好几次。 

     最早的一次要算战国时期的赵太后。她能够听取触龙的讽谏,把幼子长 

安君送到齐国为人质,求得齐兵援助,解了赵国之危。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帝。她在称帝前,也搞过垂帘听 

政。 

     宋朝有两个垂帘者。一个是北宋时的高太后,她是宋英宗的皇后。英宗 

死后,神宗继位。神宗死后,年仅10岁的哲宗上台。高太后“受英宗之托”, 

以太皇太后的身分听政。另一个是南宋的谢太后。她在恭帝即位时被尊为太 

皇太后,垂帘主政。 

     此外,与北宋对峙的辽国萧太后,在其子圣宗即位时,以皇太后身分垂 

帘摄政。统治22年,与宋真宗订立了有名的“澶渊之盟”。 

     历史上的几次垂帘听政,以清代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间最长,其间两度 

引退,三次垂帘,前后达47年之久。 



                                太后的由来 



     太后是封建时代对帝王之母的尊称。始于春秋时的秦昭王之时。《史记·秦 

本纪》记载:“昭襄母,楚人,姓芈氏,号宣太后。”后列国诸王之母亦称 

太后。如 《战国策·赵策四》里的赵太后,为孝成王之母。《事物纪原·帝 

王后妃部·太后》说,汉承秦制,“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以后历代皆然。 



                              “公主”的由来 



     从战国时代起,帝王的女儿称“公主”。为什么呢?这里还有一个小小 

的由来。 

     中国古代民间出嫁女儿,是由她的父亲主婚的。但是天子的女儿下嫁时, 

皇上是不能主婚的。于是找诸侯中同姓的人去代替皇帝主婚,而且只有仅次 

于帝王的“公”才可以胜任。 

     到秦汉以后,即由朝廷里的“三公”主管这件事。所以,后来就称天子 

的女儿为“公主”。 



                              “驸马”的由来 



      “驸马”,就是皇帝的女婿,公主的丈夫,它是怎么来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 

制国家——秦王朝。他自称始皇帝。他经常出巡,每次出巡都前呼后拥,声 

势浩大。 

     在博浪沙 (今河南原阳),张良会同大力士阻击秦始皇,只击中副车。 

这一下使秦始皇吃惊不小。因此,在以后的巡游中,他乘坐的车辆常有变换, 

同时安排了许多副车。他还特地设了一个替身来掩人耳目,借以表明皇帝在 

 “副车”上。从此以后,历代皇帝出巡时,都仿效秦始皇的作法,亲自选定 


… Page 7…

一个替身,而这个替身又大都是自己的女婿。因为女婿是皇室的人,不会损 

害皇帝的威仪和尊严,而且女婿总比其他人可靠;若万一发生意外,女婿又 

是外姓,死了也不过是一牺牲品,皇子是绝对不会去乘“副车”的。这样, 

由于皇帝的女婿常作为替身乘坐在副车上,跟随皇帝出巡各地,后来,人们 

就将皇帝的女婿称为“驸马”。 



                            “山呼万岁”的由来 



     山呼万岁亦称嵩呼万岁,是封建时代臣民朝见皇帝的大礼之一。据说, 

汉武帝晚年一次登太室山 (即嵩山),随从官员在山上听到有呼“万岁”的 

声音 (实有人为讨好皇帝趁机捣鬼)。武帝非常高兴,下令增建太室神祠, 

改太室山为“嵩高山”,简称“嵩山”,并将听到“万岁”呼声的山峰封为 

 “万岁峰”。自此,臣民们朝见皇帝,都要向皇帝呼喊三次“万岁”,同时 

要跪拜叩头三次,表示祝愿。这种朝见大礼,叫做“山呼万岁”,亦称“嵩 

呼万岁”。 



                        皇帝喜用“紫”字的由来 



     北京故宫称“紫禁城”,帝都的道路称“紫陌”,皇帝的诏书称“紫诰”…… 

皇家何以喜用“紫”字?溯其源,“紫”原指天上星宿。天上恒星中有三恒: 

紫微恒、太微恒、天市恒。紫微恒位居中央,太微恒和天市恒陪设两旁。古 

时,人们认为天皇是住在天宫里的,天宫当然在中央,故紫微恒以它居于中 

央的位置,成了古人心目中的天宫应在的场所。因此,天宫又叫紫微宫。人 

间的皇帝,自称“天子”,故人们以紫微恒星代称皇帝,使皇帝与“紫”结 

下了不解之缘。 



                              “黄袍”的由来 



      “黄袍”往往被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 

源于唐。黄色服饰在我国古代一直比较流行,唐以后,皇帝已不情愿自己和 

一般人同着黄袍了,唐高祖时就曾“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唐高宗时 

又重申“一切不许着黄”。但这时的规定并不严格,一般百姓着黄衣仍然较 

多见。到了北宋时期,北汉与契丹南侵,赵匡胤率兵北征,960年,到陈桥 

驿时,众军士以黄袍加其身,拥立为帝,旋回兵汴京,正式登基,从而使黄 

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宋仁宗时还规定:一般人氏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 

配制花样。自此,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连黄色亦为皇帝专用。 



                            “政府”一词的由来 



     政府,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但“政府”一词 

的本来意义并非如此。在唐朝,封建社会的各种体制已逐渐成熟,确立了负 

责中枢政务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决策机关的中书省,负责审议 

的门下省,具体执行的尚书省。“三省”长官共同行使宰相职权,负责处理 

国家政务。这些长官们日常办公的地方叫“政事堂”,号称“政府”。“府” 


… Page 8…

是官署的通称,也即百官汇集之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说:“李林甫领 

吏部尚书,日在政府。”胡三省注云:“政府”即政事堂。这大概是“政府” 

一词的最早出处。 



                                内阁的由来 



      “内阁”作为国家的最高决策机关和行政权力机关,创设于我国东汉。 

当时的内阁一是“参预机务”;二是在皇帝左右,为皇帝助手;三是品级较 

高,是协同皇帝总揽朝政的中央高级官署。 

     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在朝廷中的作用与地位日渐重要,又由于皇帝设置 

的容纳文人的机构多在宫廷内,“内阁”成了表示官衔的专用词。至明太祖 

朱元璋废除宰相职后,“内阁”之士由于能经常接触皇帝,到明成祖时,“内 

阁”便成为位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上的最高宰辅机构。 

     清初循明制,建立内阁。自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内阁不再干预机务。宣 

统三年,将军机处并入内阁,设总理大臣,并以各部大臣为国务大臣,恢复 

内阁的形式,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六部的由来 



     六部是隋唐时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 

     其职务在秦汉时本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由曹渐变为 

部。至隋唐时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各部各司其职:吏部掌官 

吏任免、考绩、升降、调动等;户部掌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礼部掌 

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掌军政;刑部掌刑法、狱讼等;工部掌工程、营 

造、屯田、水利等。 

     元代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初废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更加 

提高。清末逐渐添设新的部,六部之名遂废。 



                               翰林院的由来 



     翰林院是宋、明、清等朝代的官署名。 

     唐玄宗时用文人为翰林待诏,撰拟文词。开元 (玄宗年号)末另设学士 

院,供职者称翰林学士,为亲近皇帝的顾问官。宋代设翰林学士院,主要职 

掌为在内朝起草诏旨,明代始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正式 

成为外朝官署。清代沿明制设翰林院,掌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 

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所 

属职官如侍读、侍讲、编修等,统称翰林。 



                               锦衣卫的由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