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阿含经随身剪辑-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别,而是在清除内心,因为这个千差万别,所引起的贪、镇、疑。
    另外,从经中故事的描述,可以清楚地知道,在佛陀时代,也有不会初禅
    以上禅定技巧的阿罗汉解脱圣者。

十一、无常

    无常,是这个世间,万事万物不断变化的现象。这是佛陀,经过精确的观
    察,所发掘的真理,也是整个佛教理则的根本立足点。
    为什么会是无常的呢?进一步观察,原来,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
    的条件支持著,所以,只要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个,起了变化,那么,这
    个存在就得跟著被改变,这就是佛陀所说的「缘起法」理则了。
    更因为任何一个存在,都受限于所支持的因缘条件,连所支持的因缘条件
    (也是一种存在),也还得受限于其所支持的因缘条件,所以,就不会有
    一个能单独的、永恒的、不变的存在,在指挥、控制著什么,这就是佛陀
    所说的「无我」了。
    从观察无常,而获得苦、空、非我的结论,是《阿含经》的一贯立场与修
    行方法。观察到无常,可以破除永恒、主宰的主张(无我)。体认到没有
    办法永远地拥有什么(无我所),贪爱,也就不会再那么有意思了。
    这是从无常的体认著手,来导正理智上的错误──我见无明,以及情感上
    的错误──贪爱。

101。阿难:如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诸所有受悉皆是
    苦,此有何义?
    世尊: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以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杂·四七三)

102。色、痛(受)、想、行、识皆悉无常,此无常义即是苦;苦者即无我,无
    我者即是空也。我非彼有,彼非我有。(增·三一七)

103。当观色、受、想、行、识无常、苦、空、非我。
    如是观者,则为正观。
    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
    我生已尽,梵行己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杂·一)

  ※对不喜欢无常,而意图拥有永恒的一般人来说,无常,在根本性质上,就
    等于是苦了,哪怕是也有苦、乐、不苦不乐的觉受夹杂。所以,佛陀从一
    切皆苦谈起,给一般人一个反省,以及如实观察的课题,其实是无关于所
    谓悲观与乐观的。
    一般人,对于由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所精确组合的生命现象
    ,无法洞悉其间各种因缘条件的来龙去脉,以及高度的相互依存性,所以
    ,总要相信其中会有一个指挥控制的核心。而这个核心,是不受改变,永
    远存在的,这才是真正的「我」。其实,这还是没有离开追求永恒、圆满
    的意图。这样的意图,在无常的事实,以及苦的感受下,必然是要被推翻
    ,而失去立足点的。
    是无常,是因缘条件的关系,所以没有独立性、永恒性、主宰性。没有真
    正是我能拥有的,或被拥有的,这就是空的含义了。能够作这样的观察,
    就称为「正观」。能「正观」的人,就会产生厌离。厌离什么呢?是厌离
    于欲贪(喜贪)啊!因为能体认到,并没有什么能永远地被拥有,更没有
    能贪的真我,欲贪的主、客观舞台都瓦解了,就是解脱圣者的境界了。

104。于无常、变易、不安隐色、受、想、行、识言:我胜、我等、我劣,作如
    是想而不见真实。
    色、受、想、行、识为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于中不见是我、异我
    、相在。当知色、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
    外、若唣、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不是我、不异我、不
    相在,是名如实知。
    如是,于色、受、想、行、识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知见: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己作,自知不受后有。(杂·三O)

  ※意图在属于无常、变易、不安稳特性的五蕴中,去找出一个真正的「我」
    ,来和另一个五蕴的真正的「我」比个高下(我胜、我等、我劣),这只
    不过是一个离开事实的想像罢了。佛陀所教导的学生,是不会把五蕴,就
    当成是「是我」、「异我」、「相在」(请参考本《剪辑》第一五二、一
    五三条经文)。因为,事实上,「我」并不存在。

105。若无常色有常者,彼色不应有病、有苦;亦不应于色有所求,欲令如是,
    不令如是。
    以色无常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不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杂·七七)

  ※人们不喜欢无常,其实,无常是很中性的:人们所喜欢的,是无常;人们
    所不喜欢的,也还是无常。无常,是这个世间的真实现象!假如五蕴是永
    恒不变的(常),那么,五蕴就应当不会有病痛与缺陷了,人们也不应当
    想要五蕴,这样变,那样变了。
    经文「欲令如是,不令如是」所指的,就是人们所祈求的「事事如意」,
    「心想事成」了。如果再露骨一点说,就是以「真我」为基础的主宰欲。
    五蕴是无常的,因为是无常的,所以就不会理会人们要这样,不要那样的
    任意指挥了。

106。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
    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盘。(杂·四七)

  ※欲爱、色爱、无色爱,是三种粗细程度不同的爱染,分别属于欲界、色界
    、无色界等,不同生命型态的众生。显然,这三种爱,已经含盖了众生所
    有的爱染了。掉,是患得患失的不安。慢,是总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无
    明,是莫明其妙的冲动。这些种种的毛病,都是根源于那个「真我」的错
    误认知。所以,经中会说:「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盘」。
    观无常,是修行上最基本的功课了。

107。过去、未来五蕴无常、苦、空、非我,况现在五蕴。
    如是观者,不顾过去五蕴,不欣未来五蕴,于现在五蕴厌、离欲、正向灭
    尽。(杂·八)

108。过去、未来眼无常,况现在眼!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眼,不欣未来眼,于现在眼厌、不乐、离
    欲、向厌(灭)。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杂·二一O)

109。跋地罗帝偈: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将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难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云何不念过去?眼知色可喜,意所念,爱色,欲相应,心乐,扪摸本,本
    即过去也。彼为过去识不欲染著,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念过去,
    如是耳、鼻、舌、身、意。
    云何不愿未来?若有眼、色、眼识未来者,未得不欲得,已得心不愿,因
    心不愿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愿未来,如是耳、鼻、舌、身
    、意。
    云何不受现在法?若有眼、色、眼识现在者,彼于现在识不欲染著,因识
    不欲染著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受现在法,如是耳、鼻、舌
    、身、意。(中·一六五)(温泉林经)

  ※跋地罗帝,意译为贤善一夜,即日日夜夜,全然如实面对因缘;活在当下
    的意思。怎样才算是贤善的生活呢?依经文,可以理解为:
    不顾念过去,不欣乐未来,不染著现在。
    这是生活在无常的世间,所应锻练的态度了。
    过去的五蕴,以及六根对六尘的活动影像,已经过去,活在过去记忆的折
    磨或回味里,只有徒然让已经不存在的事,干扰著现在的生活而已。未来
    ,也是这样的,欲愿、祈盼著因缘尚末具足的将来,何尝不是染著吗?也
    只是让尚未发生的事,干扰著现在的生活而已。排除对过去、未来的染著
    ,于现在五蕴、六处的身心活动,也不染著,那就是圣人的生活情形了。
    什么是染著呢?我现在处于染著中吗?

十二、因缘

    如果您发现,无常,是这个世间所展现的面貌,那么,缘起法(因缘)就
    是从这样的现象中,所能归纳出来的共同理则了。简单来说,缘起法,就
    是指世间的所有存在,都是由因缘条件所组成的,因缘条件的「聚」与「
    散」,决定著所有的「存在」与「消失」。
    缘起理则所规范的,可以是生成,也可以是灭亡。看到因缘条件具足的同
    时,也看得到因缘条件崩散的可能,这是最令人鼓舞的事了,因为,这表
    示每一个人的烦恼与痛苦,都有止息的可能!
    因缘的聚合,是十分复杂的,任何一个因缘条件的本身,又是许多另一层
    因缘条件的聚合。没有人,也不会有其它的任何生命或非生命的组合体,
    可以脱离因缘条件的限制,这是缘起法最可贵的地方了──没有例外的普
    遍性:凡夫受其制约,圣哲也还是受其限制;世间是缘起的,涅盘也还是
    缘起的。所以,可以说:缘起法就像是架在世间俗谛,与涅盘胜义谛中间
    的桥梁,透过缘起法的理解、把握与实践,人们必然得以趣向涅盘解脱。

110。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
    所谓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
    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
    ,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苦恼。如是如是,纯
    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
    此甚深处:所谓缘起。
    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盘。
    (杂·三三一)

  ※存在,必有其存在的因缘条件;消失,则是支持存在因缘条件的瓦解,这
    是缘起法的理则。依著这个法则,应用到生命现象的观察,就是无明缘行
    ::等「十二缘起」了。
    缘起法的阐扬,是佛法的特质,也是佛法的甚深处。再进一层,能透过缘
    起正见的洗练,自我净化,而进入涤除我见、我慢的涅盘境界,则又要比
    缘起法加倍地甚深难见。所谓的甚深,并不是指有多么地神秘,或多么地
    深奥难以理解,而是指因缘的多所相关,错综复杂,以及人们昧于因缘,
    无法随顺因缘,不愿意放弃习性中,甚深的执取与爱染而说的。
    能随顺于因缘;随顺于法,就必然是离开了执著;超越了一般世俗杂染价
    值观的。所以,经中形容这是与「空」相应(空相应);也形容为「出世
    」了。

111。佛告婆罗门:我论因、说因:
    愚疑无闻凡夫,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爱乐于色,
    赞叹于色,染著心住。
    彼于色爱乐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是则大苦聚集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
    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已,于彼色不爱乐
    、不赞叹、不染著、不留住。
    不爱乐、不留住故,色爱则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
    生灭则老死、忧悲恼苦灭。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有因有缘灭世
    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杂·九九)

  ※论因说因的内容,就是缘起法。同样是在缘起法的限制下,圣人与凡夫的
    差别,就在于能不能「如实知」与「不爱染」了。
    「如实知」,就是明白五蕴的集、灭、味、患、离(请参考本《剪辑》第
    十三、十四单元);也就是对五蕴爱染的生成与出离过程,有深刻认知与
    体会的意思。
    由于有深刻的认知与体会,才能澈底消除对五蕴的爱染。爱染止息了,「
    十二缘起」中,从「爱」以下,一连串的取、有、生、老、死、忧悲恼苦
    ,也都会随之而瓦解。于是,我们可以说:十二缘起紧密的连环钩锁,被
    「不爱染」这把钥匙,所解开了。

112。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
    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