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阿含经随身剪辑-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贪爱,是痛苦的根源,问题之所在(集谛)。这是在解决烦恼上,所应当
    注意的。
    四谛的每一谛,都可以让修行者「眼生、智生、明生、觉生」,带来觉悟
    与光明。
    心中有什么还没解决的困扰吗?试著运用四谛法吧!

十四、味患离

    四谛,就像解决问题的「四大纲领」,味、患、离,就像三个「实行细则
    」,指导著修行者「苦灭」的过程。

128。凡愚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
    于色不如实知故,乐著于色;乐著色故,复生未来诸色。
    如是,受、想、行、识。
    当生未来色、受、想、行、识故,于色、受、想、行、识不解脱,我说彼
    不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杂·四四)

  ※如果不明白苦、集、灭、道、味、患、离,那么,是永远没有机会脱离生
    老病死、忧悲恼苦的。

129。缘色生喜乐,是名色味。
    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
    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杂·一O四)

130。欲味:于此五欲之中,起苦、乐心,是谓欲味。
    欲过:辛苦而获财业,是为欲为大过。现世苦恼,由此恩爱,皆由贪欲:
          作此勤劳,不获财宝,便怀愁忧苦恼;获财货,恐后亡失;费散财
          货,心意错乱;共相攻伐,死者众多。缘此欲本,不至无为。
          复次,欲者亦无有常,此欲变易无常者,此谓欲为大患。
    舍欲:审知欲为大患,能舍离欲,己身作证,是谓舍欲。
    色味:见女姿色端正,起喜乐想,是谓色味。
    色过:若后见彼女(老、病、死、尸、腐、骸),本有妙色,今致此变,
          于中起苦、乐想,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此色无常、变易,不得久停,无有牢强,是谓色为大患。
    舍色:除诸乱想,于色不著色,深知为大患,能知舍离,己身作证,是谓
          舍离于色。
    痛味:得乐痛、苦痛、不苦不乐痛时,便知我得乐痛、苦痛、不苦不乐痛
          。
    痛过:痛者无常、变易之法,是谓痛为大患。
    舍痛:除诸乱想,于痛不著痛,如实知其为大患,能知舍离,是谓舍离于
          痛。(增·一八三)

  ※不论是令人愉悦的,或是令人痛苦的,只要人们难以忘怀,就算是处在「
    味」的状况中了。痛苦的「味」,故然是「祸患」,即使是愉悦的「味」
    ,在终究会无常变化的情形下,也必然要转为痛苦的「味」,而成为「祸
    患」的。
    人们为什么会难以忘怀呢?追根究底,还是因为欲贪!
    所以,解决祸患的唯一办法,就是舍离欲贪,这是「离」的真正含意了。
    因此,经中说,「离」就是「除诸乱想」;就是
    「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

131。世尊告诸丘:我昔于色味、色患、色离有求有行。
    若于色味、色患、色离随顺觉,则于色味、色患、色离,以智慧如实见。
    如是,受、想、行、识。(杂·一四)

  ※随顺觉,就是从如实观察因缘中,觉了味与患,而终能随顺出离的。
    「离」,也译为「舍」。这不是逃避,也不是厌世,而是「除诸乱想」;
    「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

十五、四念处

    四念处,是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环,所照顾的范围,相当广,也适于配合著
    各种其它修行方法,一起使用。
    四念处的修行法,从「身、受、心、法」著手,如实而又绵密的觉察自己
    的身心,照顾自己的身心。如实,就是如其事实,仔细、确实、诚实而不
    加粉饰;绵密,就是不分「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时时刻刻地。
    如实与绵密,是每一个修行者,都必须培养的特质,也是趣向解脱的必要
    方法,所以,有些经典说,四念处是趣向解脱的「唯一之道」,应该从这
    个角度来理解,比较恰当。
    能时时刻刻地觉察,就能够尽早地发觉问题(烦恼),相当于进入「四谛
    」中的第一谛──知苦。如果正见具足,觉察,就可以顺利地完成「四谛
    」的第二谛──看到问题的起因了。如果信念、毅力又强过习性的牵引,
    知道不对,立即舍离,那么,烦恼就平息下来了,「四谛」的第三、第四
    谛也相继完成了。

132。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
    过去、未来、现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亦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
    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云何为四?
    ⑴观身如身念处:
    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犹木工师,彼持墨绳,用□于木,则以
    利斧斫治令直。
    齿齿相著,舌逼上□,以心治心,治断灭止,犹二力士捉一羸人,处处旋
    捉,自在打锻。
    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
    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觉一切身息入,觉一切
    身息出。觉止身行息入,觉止口行息出。
    离生喜乐;定生喜乐;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无处不遍。
    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
    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忆所念,修光明心,心终不为□之所覆。
    善受观相,善忆所念;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毛
    、爪、齿、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
    、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痰、小便,犹
    如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蔓菁、芥子。
    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观彼死尸,鸟啄狼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骨锁在地,骨节解散,见已
    自比:今我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
    如是,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
    观身如身。
    ⑵观觉(受)如觉(受)念处:
    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
    不苦不乐觉。
    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
    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
    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
    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乐无欲觉、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
    知觉不苦不乐无欲觉。
    如是,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
    观觉如觉。
    ⑶观心如心念处:
    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疑、无疑;
    有秽污、无秽污;
    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
    修、不修;定、不定;
    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
    如是,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
    观心如心。
    ⑷观法如法念处:
    眼缘色生内结,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
    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
    、舌、身、意。是谓观法如法,谓六内处。
    内实有欲知内有欲如真,内实无欲知无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
    若已生欲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镇恚、睡眠、掉悔、疑。是谓观法如
    法,谓五盖也。
    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内实无念觉支知无念觉支如真,如是,择
    法、精进、喜、息、定、舍。是谓观法如法,谓七觉支。
    若有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彼暮行
    如是,朝必得升进。(中·九八)(念处经)

  ※将专注力与念头,安住在或身体(身)、或觉受与情绪(受)、或心念(
    心),或观念(法)上面,随时随地,依著身、受、心、法,如实地觉察
    其变化,这就是经中所说的「观身如身」(或说「身身观念住」;「缘身
    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也就是四念处
    的内容。
    身的觉察,涵盖了所有的举止行动,以及所有与身体相关的生理现象,包
    括对自己的身体、当下的身体(内身);别人的身体、过去身体的反省(
    外身)观察。依经文,大略列举了十三种观察内容。这是在四种觉察中,
    比较具体而不抽象的,一般认为,初学者比较适合从这里开始下手学起。
    对身体的觉察,如果对象是呼吸(「内身」),那么,就可以和出入息念
    (安那般那念)相结合;如果观想著身体内的各个器官(可以是运用假想
    观,观想自己身体的「内身」;可以是如实地观察死尸的「外身」;也可
    以是由观察死尸到观想自己身体的「内外身」),那么,就可以和不净观
    相结合。
    情绪与觉受的觉察,经中以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为主要的觉察对
    象。其中,「食」,依《杂·四八二》的解说,应该还是偏重于眼见色、
    耳闻声、鼻嗅香、舌□味、身接触等五欲来说的。
    「受」的觉察,个人以为,这是修行上,很适切的下手处了。推测过去,
    也有佛弟子特别重视从观「受」下手的吧!请参考本《剪辑》第十五条。
    心念的觉察,经中说,要明白心里是否有欲念;是否动了怒气;是否迷惑
    犹豫;是否有龌龊的念头;是清醒还是散乱迷糊;是沮丧还是兴亢;心量
    是大是小;是精进还是懈怠于修行;是否在定中;是否解脱。
    法,其涵盖的范围很广,也比较抽象,是与心念相对应而生灭的。也可以
    比较狭隘地理解为:是一个观念;一个价值观;一个想法;这是起心动念
    的源头,经中举了五盖,以及七觉支作说明。
    法的觉察,涉及了烦恼发动的根源,对烦恼的彻底解决,具有关键性的地
    位。所以,在实务与技术上,法念处是特别必要以「正见」为基石的。
    四念处的修学,经中形容是一种早上学,到了傍晚就有效果的好方法,值
    得大家都来尝试。

133。云何为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摄持一切心法,住身念处?
    如是,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调伏世间贪忧;
    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复如是。
    专心正念,护持油荨,自心随护,未曾至方。(杂·六三七)

  ※在一个有美色作歌舞表演的热闹场合里,被一个杀手,从背后拿刀押著,
    要求捧著一碗满满的油,走过这个人群。其间,只要稍有一点点油,从碗
    溢出,就会立即被杀而没命。在这种情形下,被威胁的人,必定会专心一
    意的注意著碗,注意著走路,再也不会被热闹的歌舞表演所吸引,而左顾
    右盼,分心失神了。
    佛陀举这个例子,来说明四念处修习的要领,就是在下定决心,让自己的
    心念,能专注观察,不要受外界声色的干扰。
    专注地觉察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精勤方便,调伏世间贪忧」。如果
    四念处的修习,只学到了专注与觉察,而不能应用于对自己贪、镇、疑的
    淡化、烦恼的去除,那么,还只是凡夫罢了(《杂·六三O》),还是无
    关于佛法,无关于解脱的。

134。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处满足?
    如是,圣弟子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
    若长、若短;
    一切身行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
    身行休息入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学,身行休息出息念时,如身行休
    息出息念学。
    圣弟子尔时,〖身身观念住〗,异于身者,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
    若有时,圣弟子喜觉知;
    乐觉知;
    心行觉知;
    心行息觉知入息念时,如心行息觉知入息念学,心行息觉知出息念时,如
    心行息觉知出息念学。
    是圣弟子尔时,〖受受观念住〗,若复异受者,彼亦随受比思惟。
    有时,圣弟子心觉知;
    心悦;
    心定;
    心解脱觉知入息念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