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历史名城 作者:黄泽全-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非城市一样,摩加迪沙也充满着浓郁的东方情调,这自然是因为许多世纪以前阿拉伯人
和波斯人曾在索马里沿海一带进行频繁贸易和居住。摩加迪沙这个名称来自于波斯语,
意为“国王所在地”,也就是首都的意思。中世纪初期,伊斯兰教开始传入摩加迪沙一
带,并从这里向索马里全国传播。现在,伊斯兰教已被绝大多数索马里居民所信奉,并
被定为国教。在摩加迪沙,清真寺有150处之多,其中最古老的一座始建于公元1182年,
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那字迹斑斑的阿拉伯文石碑,饱经风吹雨打的装饰木雕,说
明了它的年代悠久。虽然沧海桑田几经变迁,清真寺的底层房屋已下沉地下四五米深,
但依然能够显示出优美的波斯建筑风格。市内其他著名建筑还有建于1269年的法克尔亚
丁清真寺、团结清真寺、19世纪起为桑给巴尔苏丹代表驻地的加勒萨宫以及独立后建的
议会大厦、人民会堂、体育场、博物馆、剧院和多座纪念反帝反殖斗争的纪念碑等。海
滨一带有许多用礁石垒建的房屋,平顶白墙,带有盾形护沿,迄今仍居住着当年从阿位
伯半岛移居来的阿拉伯商人的后裔。
    摩加迪沙市内两条十字交叉的主要街道,是繁华的商业区,这里车流如织,饭馆、
商店比比皆是,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楼宅彼此相连。最繁华的地方是市区的大集市,
大多数摩加迪沙市民都喜欢到这里来购买食品、蔬菜和日常用品。
    小商小贩按照自己所售的不同种类的商品自动聚集在市场的某一地段,形成一个个
粮食市场、布匹市场、果品市场、肉类市场等等。用木料搭起的式样别致的铺子,整齐
地排成两行,中间是又长又宽的通道,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漫步在摩加迪沙市区大街上,可以看到当地妇女一个个身着绚丽多姿的民族服装,
许多姑娘在高耸的发饰上扎一条漂亮的花头巾。尽管索马里人信奉伊斯兰教,但见不到
用黑纱蒙面的妇女。这一切,让人感到这座城市既富有鲜明的非洲特色,又保持着许多
阿拉伯人的风俗习惯。
    摩加迪沙还保留着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的许多有趣的传统特点。开车行驶在大街上,
经常可能要因马路中间有一群慢悠悠行走的骆驼或牛群挡道而放慢速度。有的居民就在
自家住房旁建栏养牛,他们向人们出售新鲜牛奶,而牛吃的青饲料则由郊外的牧民每天
定时送来。
    还有一点值得提及的是,公元15世纪,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曾两次远航到
“木骨都束国”,即现在的摩加迪沙。
    他的随行人员回国后写道:“那里的富有者占有船舶,并和很远的国家通商。”在
摩加迪沙市政府的海边庭院里,有一所破败的石屋,据说是当年商人来往时的关卡,在
这里曾发现过中国唐、宋两朝钱币,并挖掘出中国古代陶器、磁器的碎片。
    这说明,中国和索马里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1964年,周恩来总
理访问索马里,在摩加迪沙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在中索友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坎帕拉    
 乌干达的首都,全国最大的城市坎帕拉,位于国境中南部高地上,座落在维多利亚
湖北岸,城区距湖岸仅11公里,全城建筑在7个山头上,海拔1190米,面积约200平方公
里,虽然临近赤道,但气候并不炎热。维多利亚湖碧波荡漾,岸边棕榈摇曳。城区建筑
宏伟,街道宽阔,树木葱郁,鲜花常开,景色秀丽。坎帕拉被称为乌干达的缩影,乌干
达因是“东非高原水乡”而被人们称为“非洲的明珠”,而坎帕拉则又被人们称为“明
珠中的明珠”。
    在当地民族语言里,“坎帕拉”有“羚羊山”的意思。据说,最初这里是一片荒山,
山上长满了茂盛的牧草,许多动物在这里自由生存,尤以羚羊的数目为最多,这些羚羊
时常成群从这座山跑到那座山,故称为“羚羊山”,或“羚羊之地”。坎帕拉曾是历史
上著名的乌干达王国(也称布干达王国)的王宫所在地,传说乌干达王国国王经常在闲
暇时在这里放牧羊群寻乐。
    坎帕拉是非洲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从公元10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是乌
干达历史上统一的强盛的乌干达王国时期,坎帕拉一直是乌干达王国的都城。坎帕拉城
内历史文物很多,在各个山顶上,至今仍保留着建筑宏伟的宫殿、寺院和教堂、陵墓等。
建于1913年的圣保罗大教堂,为基督教新教教堂,是一座红色穹顶的建筑,座落在纳米
伦贝山头,宏伟壮观。建于1925年的卢巴加教堂,为罗马天主教徒的祈祷地,顶端有两
座绿色的钟楼,座落在卢巴开戈山头上,富丽堂皇。建于1948年的基本利清真寺,为伊
斯兰教信徒的礼拜场所,整体为白颜色,座落在基本利山头上,巍峨典雅。此外,还有
卡苏比山上的卡苏比陵墓、麦克勒里山上的麦克勒里学院、恩萨姆比亚教堂以及一些印
度教的庙宇等。这些文化古迹,已成为坎帕拉悠久历史的见证,也使坎帕拉在充满现代
化的色彩中保持着古香古色的风格。
    坎帕拉曾在1890年到1905年沦为英国殖民统治的据点。自乌干达于1962年独立以来,
坎帕拉城市建设不断得到发展,如今它已拥有77万人口,是乌干达政治、经济、商业和
文化中心。虽然乌干达是非洲东部横跨赤道的内陆热带国家,但是因坎帕拉地势较高而
气候凉爽,终年如春,花木争艳,绿草似茵,宛如一座山丘花园。一幢幢房屋依山势起
伏,层层掩映在片片翠绿之中。站在全城最高的克洛洛山之巅,眺望四周,全城各山头
尽收眼底,宏伟壮观的议会大楼、国际会议中心和政府各机关整齐地分散在纳卡塞罗山
上,近处山脚下的乌干达国家博物馆、独立广场、独立纪念碑等历历在目。东南郊的维
多利亚湖,水域广阔,波平似镜,帆影点点;
    湖滨山坡上森林密布,一幢幢非洲式别墅座落其间,环境幽静;山脚下有草坪、高
尔夫球场等,是散步或从事运动的理想地方。坎帕拉正是以它那悠久的历史、绚丽的风
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成为非洲的一处旅游胜地。
    在非洲,坎帕拉还有“芭蕉城”的称号,这是因为坎帕拉大街上到处都是绿色的芭
蕉树,而且品类繁多,姿态各异,茎粗叶阔。当地人十分喜爱这种用途广泛的芭蕉树。
芭蕉是一种多年生植物,在炎热的非洲地区,新苗出土后,生长得很快,只须稍加管理,
便一年四季可以收获。芭蕉一般不生吃,可以烤熟或炖熟后吃,也可以磨成粉制作成各
种糕点,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食粮之一。坎帕拉居民还用芭蕉酿制啤酒或烧酒,并用晒干
后的芭蕉叶来包装米、豆、咖啡、甘薯、烟草、盐和蛋品等。芭蕉叶还可以用来编织盘
子、帽、凉鞋以及母亲下地劳动时安置小孩的帐篷等。大雨滂沱的时候,很多人手撑着
巨大的芭蕉叶安然行路。青翠整洁的芭蕉树,还可以起到净化城市空气、美化城市环境
的作用。芭蕉树同高大的棕榈树、浓密的芒果树、芳香的花木、大片的草坪交织在一起,
将坎帕拉装扮成一座空气清新、苍翠似海、绚丽多姿、风景秀丽的热带城市。在坎帕拉,
大街心巷,芭蕉树竞相生长,棵棵茎高叶密,浓荫如盖,而且姿态婀娜,亭亭玉立,招
人喜爱。
    
     奥斯陆    
 挪威首都奥斯陆,位于国土南部,座落在奥斯陆峡湾北端的山丘上,面对大海,背
靠山峦,城市布局整齐,风格独特,环境幽雅,风景迷人。
    奥斯陆是欧洲著名的历史古城,始建于公元1050年,从1814年起成为挪威首都,昔
日曾称为“克里斯蒂安尼亚”,后改为现名。据传说,奥斯陆意为“上帝的山谷”,也
有说意为“山麓平原”的,这两种说法皆因与奥斯陆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城市濒临曲
折迂回的奥斯陆湾,背倚巍峨耸立的霍尔门科伦山,苍山绿海相辉映,使城市既有海滨
都市的旖旎风光,又富于依托高山密林所展示的雄浑气势。
    奥斯陆又是一座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今日的奥斯陆,约有50万人口,是挪威全
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拥有造船、机械、电子、
木材加工、造纸、纺织、食品等工业。从奥斯陆乘火车或轮船可到达瑞典、丹麦、德国
等,交通极为便利。
    漫步奥斯陆市区,在城市临海的地方,有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风格巧妙结合的大型
建筑物,这就是奥斯陆市政厅。大厅前面的广场,有花圃、喷泉,造型别致,富有公园
格调。在市政厅附近,有著名的国家剧院和历史悠久的挪威王宫。与这些建筑物相距不
远的是城市最繁华的市中心地区。在这里人们可以观赏到欧洲都市的繁荣景象,欣赏博
物馆陈列的珍贵艺术品,游览大教堂的古建筑群……而奥斯陆的西郊吸引了更多的旅游
者,因为那里集中了奥斯陆城市风貌的精华。
    在西郊风景区,有一个美丽的福罗尼尔公园,绿树成荫,花草遍地。尤以独特的、
姿态优美的雕塑群闻名。进入公园,是一座石桥,桥栏的柱子上雕有各种造型的人体,
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巧夺天工,令人惊叹。公园中央有一座喷水池,池中央有一组形
态逼真的人体雕像拱托着一个巨大的铜盘,清清的泉水从盘子中央高高喷起,随后均匀
地向四面八方洒落下来,犹如给这组雕像蒙上一层薄薄的白纱。在喷水池周围,有20多
棵经过多年精心栽培、生长得十分整齐的树木,每棵树下都有一组男人和女人的雕像,
这些雕像有的蹲着,有的坐着,有的互相偎依着。
    公园的最高处,有一座巨大的方形台基,台基的正中,高高矗立着一根类似中国古
代华表那样的石柱,石柱表面雕刻着数不清的人体雕像。
    自古以来,挪威人以喜爱雕塑,特别是人体雕塑而闻名。
    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在私人居室,都要摆上几尊雕塑佳品,供人欣赏。市内最
大的弗洛格纳公园,布局独特,建筑精巧,园内的维格兰雕塑公园更是声名远扬。这里
有150组雕塑,形态逼真,变化多姿。在奥斯陆,各种各样的雕塑随处可见,简直是一
个雕塑的世界。
    富罗尼尔公园的背后是海拔371米的霍尔门科伦山,沿着盘山公路可以驱车抵达山
顶。在山上极目远望,无边的林海笼罩着一座座山头,悠悠浮动的白云缠绕着山山岭岭。
远方的山麓处的许多小湖在阳光下闪耀着翠蓝色的光辉,宛如碧毯上嵌镶着的颗颗珍珠。
冬季,这里冰雪覆盖,银白一片,是举世闻名的滑雪运动的胜地。
    奥斯陆居民还与大海结下不解之缘,有着特殊的感情,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是泛舟海
上。在奥斯陆,每逢节假日,人们扶老携幼,合家乘游艇出海,或欣赏自然风光,或把
杆垂钓,或漫无目的地飘浮游荡。有的人还要穿过峡湾,横越大海,驾艇前往邻国瑞典
或丹麦游览一圈儿。因喜爱泛舟海上,游艇便成了奥斯陆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用品。
漫步奥斯陆海湾,观赏那些作工精细、式样别致的游艇,对外国游客来说是一种极大的
乐趣。有一种名叫“斯尼基”的游艇格外引人注目,两头呈现尖形,船体为玻璃纤维加
固塑料,美观而耐用。
    
      斯德哥尔摩    
 瑞典首都、北欧第二大城市斯德哥尔摩,位于辽阔的波罗的海西岸,座落在梅拉伦
湖入海处,市区分布在14座岛屿和一个半岛上,70余座大小桥梁把它们联为一体,素有
“北方威尼斯”的美誉。
    斯德哥尔摩在英语里意为“木头岛”。城市始建于公元13世纪中叶。那时,当地居
民常常遭到海盗侵扰,于是人们便在梅拉伦湖的入海处的一个小岛上用巨木修建了一座
城堡,并在水中设置木桩障碍,以便抵御海盗,因此这个岛便得名为“木头岛”。关于
斯德哥尔摩这个名称,在当地还有传说是,即古时梅拉伦湖上漂浮着一根巨大的木头,
引导来自锡格蒂纳的第一批移民至此,建立了这座城市。另有这样的传说:以前这里一
片荒凉,海浪冲来的遇难船只的碎片堆满海滩,当地居民便捞取这些木片搭起简陋的小
屋。由于这些木片均不成块,只是一条条木头样的废料,因此,搭起的房子东倒西歪。
1250年,这种碎木房屋在小岛上形成了一条街,外国船只开到这里进行商贸活动,看见
街上的房屋如此模样,不禁感到好笑,随口喊出“斯德哥尔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