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史强罩仿郏遣豢罩仿郏怯谢蛭拗仿郏酥练巧遣簧仿邸僖逭撸届妒フ呶蘼┧兄骋濉僖宄删驼呶眨什豢伤祫僖宸强铡5伤祫僖宸强罩仿邸!负我怨剩縿僖逡晕尴仿畚孕怨省1槔胍磺蟹直鹬!股隙湟嗍恰抖新凼汀分铩4怂捣直鹜仿弁4遂断种ふ媸抵钦咔澳嗣穑适钦鎰僖濉F湮茨苋缡侵碇羌熬常蚪鏊嫠硠僖澹缜耙阉怠4宋届吨ふ媸狄逯钦咧埃犊栈虿豢眨蛴谢蛭蓿蛏虿簧憬圆恢伸独胫缡窍仿弁牛腱犊招浴H粑茨苷媸悼兆】招裕慈魏我嗖环直穑蛉肫缤鞠沾Α!赣制普媸瞪心芷浦碇牵胨浦恐隆N浪咨阒恚嘤侗松狭酥!勾嗣髌普媸瞪龋杀四芷浦攘恐牵湮奘涤猩<从梢灰炖硗ù镂奘涤猩攘恐牵氨攘恐侵俊4硕允欠钦冢适钦浪住7瞧普媸瞪允钦浪住R云渖杏形拚谥环质莿僖骞省!干纤道攵邢仿弁恚俏啻χ泊Α!勾司涿黛锻ù锟招灾乔爸眨黄鸬⒅殪斗直鹣仿弁<办妒浪撞黄鸬⒅殪斗直鹣仿弁H绱酥恚晃┐舜θ缡牵缢嫡媸捣⑿模ǚ僖迤刑嵝模嘟孕璐死怼#ㄒ陨辖允鲎孕梢濉R韵路矫饔Τ梢濉#┧祫僖宀畋鹁埂
  酉三、释二谛数决定。
  「若法决断为虚妄欺诳,则必遮其为不欺诳,故欺不欺诳,是互遣之相违。此复遍於一切所知互遣而转,故亦更无第三类法。是故当於所知中,二谛决定。《父子相见经》云:『如是证知世俗勝义,所知亦唯世俗勝义二说。』此说一切所知唯是二谛。《见真实会》亦云:『所谓世谛及勝义,离此更无第三法。』此中明说二谛决定也。若能善知二谛差别,则於佛语不致愚迷。设若未知,即不能解圣教真实。此复应如龙猛菩萨所决择者而善了知。《入中论》云:『出离龙猛论师道,更无寂灭正方便,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脱。由名言谛为方便,勝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故求解脱者,善巧二谛最为切要。」
  「若法决定其为虚妄欺诳,则必遮其为不欺诳。故欺与不欺,是互遣相违。此复遍於一切所知,互遣而转,更无第三类法。是故当於所知中,二谛决定。」此说依分别事所知境,而得二谛数之决定,不能更有第三聚。即不能说除二谛外,别有所知境。如色心二法,即摄所知境不尽,以尚别有第三聚之无为法也。何谓欺诳?谓於法通达之心,见其现相与法性不符,而是欺诳,即是世俗。凡是世俗,皆是颠倒。此应成派义。通达诸法之心,所见现相合於法性者,即非欺诳,即是勝义。如於瓶知其为欺诳,於此心之前,即遣除其非欺诳。反之若於瓶知其为非欺诳。此心一成,则於欺诳即行遣除。即於一法,心中生起欺诳之成理,同时即生起非欺诳之遮理,此名互遣之相违。如柱与瓶则非互遣相违,以若用遮理谓其非瓶,而不能即以成理谓其是柱。以非瓶之物,如土石等,其数甚多,不能决定其为柱故。又如昼与夜,虽是相违,然非互遣之相违。以言非昼,亦不即是夜。如人及木石皆非昼故。若以时论,年月非昼,亦非即夜。故此所云互遣相违者,乃欺与不欺之二者,遍於所知。非谓所知遍於欺与不欺也。亦如虚空之遍於大地,且互遣而转。故欺遍於离不欺之一切,而不欺亦遍於离欺之一切。一切所知诸法,不外第一种是「欺」则决定其不是「不欺法」。及第二种是「不欺」,则决定其不是「欺诳法」。更无第三类非欺非不欺法。故欺与不欺,遍於一切所知也。以上依理如是,以下依教。「《如父子相见经》云:『佛为能证知者,所知亦惟世俗勝义二谛。』此说一切所知,唯是二谛。又《见真实会》亦云:『所谓世谛及勝义,离此更无第三法。』此中明说二谛决定也。」此再依经证明所知境,尽於世俗勝义二谛,此外更无其余。或疑曰:佛不曾说四谛耶?何以此又以二谛决定。答,四圣谛,即二谛所摄之法,故不相违。如苦、集、道三皆世俗谛摄,唯一灭谛,勝义谛摄。或又问,既为二谛所摄,佛何须更说四圣谛耶?答,为令众生知取舍之门,而开演四圣谛相,生死流转之苦,由惑业之集而来,灭苦由修道而来。令众生舍前取後。又为令於根本见,善抉择故,而说二谛。於抉择根本见时,如不能差别二谛,则不能再以抉择。「若能善知二谛差别,则於佛语不致愚迷。设若未知,即不能解圣教真实。」能闻二谛差别,纵未善了达,亦属贤善因缘。若善了达,则於佛语不致愚迷。佛所说语,以《般若经》为主。若知二谛差别,即於余经亦善了达,否则难解圣教之精要。佛三转法轮,皆以标明甚深空性为主。二乘人具出离心,须以空慧解脱生死。即大乘般若乘,福慧二资粮,若缺空慧,如鸟缺一翼,不能圆满起飞。大乘分二:一为共通因位般若乘,二为不共果位金刚乘。即以後者而论,若缺空慧,亦如鸟失一翼,不能成飞。佛之三转法轮,实显空性般若,余皆权说。「此後应知,如龙猛菩萨所抉择者,而善了知。」龙树云:「佛说诸法,皆为显示空慧之方便。」如《八千颂》:「佛告阿难,汝若忘失余经,不为损害如来,若忘失《般若》一偈、一句、一字,则为不恭敬如来,即未承事如来。阿难,何以故?以般若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母故。」故於《般若》经教,乃至诸余经教,应善了知,不可颠倒乱解。说法者亦不可颠倒乱说。余虽少慧,未触空慧边际,然依宗喀大师遗册,及上师口授,尚不至颠倒乱解乱说,此堪告慰者。
  若於二谛差别,未善了知,虽博通三藏,犹是愚迷。因一切佛语,以甚深般若空慧勝义谛为最重要。故虽精通五明,已得共通成就,若於此不辨,犹未善知佛语,亦不能出离生死。故佛为解脱有情生死。应机说法。有一类有情喜闻实有者,有一类有情喜闻非实有者,由此佛说无边法门。然其甚深教法。皆摄於般若经中。能解释佛语者,以龙树为最善。龙树解释佛语中,又以《释般》若为最合量。此中又以《中观六论》为要。六论中又以《根本智论》为最要。《根本智论》,印度各家皆有解释。有依自续派见而释者,有依唯识见而释者。本论乃依应成派见佛护所造「牟打巴里打」译为《根本智论释》而造。能於彼论之应证分、应破分,善为抉择者,为月称论师之《入中论》,及《入中论本释》。故须依龙树、佛护、月称诸菩萨之论,以善达佛意。「《入中论》云:『出离龙猛论师道,更无寂灭正方便。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脱。』」谓离甚深空慧,则无三乘解脱方便,不能证得三乘涅槃。此论则说若离龙猛见,而仅执唯识见、或自续见,则非寂灭正方便。何况外道,并皈依亦无者,何能证得寂灭。但唯识见以出离心摄持(为助伴)亦属解脱方便,以菩提心摄持,亦为成佛方便。经部、有部、自续亦然。然仅此亦非成佛之正方便。如阶梯然。虽第一级为升堂之方便,然仅第一级,即不能升堂矣。龙树之道,即应成派见,若舍此见即堕二边,不能建立二谛,亦即不能解脱。《入中论》续云:「『由名言谛为方便,勝义谛为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故求解脱者,以善巧二谛,最为切要。」意谓自续以下各宗派,若在未舍彼自宗之见以前即失二谛,犹无解脱机会。吾人无论有无宗见,若未与龙树见合,即尚未得解脱方便。(谓无方法可以解脱。)云何名言谛称方便,勝义谛称方便生?如於瓶事通达,称为方便。依瓶而通达空性,称方便生。又如先求通达我空之事,方能通达我空,谓先通达依於蕴等唯分别安立假名为我,以此为方便,而通达自性成就之实我是空,是即方便生。亦即以通达缘起为方便,而通达性空为方便生。然此非谓须先於世俗谛生起决定,然後方能於勝义谛生起决定。以须能见显现与法性相违,方为通达世俗谛故。此所谓名言谛者,乃指空事。如瓶柱等,谓须以缘起因相,方能抉择性空故。故内道知苦,又知苦由集生,欲求解脱苦及苦因者,须於二谛善巧。
  卯二、观之差别。
  「若备前说修观资粮,获昨通达二种无我之正见,则当修观。然观有几种耶?曰,此中非说地上诸观,正说异生位所修之观。此观具足分别,有四体性观及三门观、六寻求观。四种,即解深密经所说之正思择等四。具正思择谓缘尽所有性,最极思择谓缘如所有性。初中又有周遍寻思、周遍伺察之二。第二亦有寻伺之二义,为粗细思择。此如声闻地与般若教授论等所说也。
  三门,如《解深密经》说,一者有相毘缽舍那,二者寻求毘缽舍那,三者伺察毘缽舍那。此三体相,如於无我义,初者但缘所解无我,思惟彼相,不多抉择。第二遍於未了法中,为善了故,思惟抉择。第三、遍於已了解义、复审观察。
  六种寻求,谓遍寻求义、事、相、品、时、理。既寻求已,复善观察。其中寻求义者,谓善寻求此文诠如是义。寻求事者,谓善寻求此是内事,此是外事。寻求相有二,谓善寻求此是自相,此是共相,或名共不共相。寻求品者,谓由过失过患门中,寻求黑品,及由功德胜利门中,寻求白品。寻求时者,谓善寻求於过去时已如是生,於未来时当如是生,於现在时,今如是有。寻求理者,理有四种:一、观待道理,谓诸果生观待因缘。复由各别门中,寻求世俗、勝义及彼所依。二、作用道理,谓一切法各有作用,如火有烧用等。复善寻求此是其法,此是作用,此法能作如是作用。三、证成道理,谓不违正量成立其义。即善寻求於此义上,有无现、比及圣教量。四、法尔道理,谓火热性、水湿性等,即彼法性。此当信解世间共许法性、不思议法性,安住法性,不应更思其余道理。如是安立六寻求者,以瑜伽师所应知事,唯有三种,谓诸文义、尽所有性、如所有性,依第一义立第一寻求。依第二义立事寻求,与自相寻求。依第三义立余三寻求与共相寻求。初说四种毘缽舍那,其门有三,寻求有六。故三门与六寻求,仍是前四中摄。前说之力励运转等四作意,声闻地说是止观所共。故毘缽舍那中亦有四种作意也。」
  修观资粮,总说「依正士而闻思」然此乃与外道共。此间所说异於外道者,乃断生死之胜观资粮。故所依乃断生死之正士。非能腾身虚空不焚不溺之上师,乃知取舍。而於二种无我正见无颠倒之上师。所闻所思,乃佛之经教,尤以般若中观为主。若具此资粮,方能修观。故吾等现尚不能称为修观,仅能说为听讲修观之方便。以得第九住心,尚不能称为修观故。然未至修观之前,须先听说修观之法。此如食西餐之前,先说用刀叉等之方便,此无过失,且为必经。能先听闻修观方法,乃一种功德。以由此听闻,方能抉择清净正士而依之修学故。
  今日为西藏一大会期,乃二千年前佛由三十三天为母说法圆满,回降南赡洲之纪念日。比时佛母以时节因缘成熟,应证得空性,故佛先期上升,为母及诸天说法,今达空性。诸天人等,亦以此因缘,或得初二三四果,或生起菩提心。时经三月,印度四众渴念,曾於九月十五日请目犍连尊者上升迎请,佛允七日後回降南赡洲,梵天帝释遂先播传佛将下降日期消息於世间。佛为圆满诸天供养功德,及调伏外道生胜解故,届时下降,现诸神通,从中而下。诸圣弟子、梵天帝释及诸供女,由左右随降。藏俗於此日举办盛会纪念。凡说法、闻法、作诸供养善法等,皆得加持,功德甚大,行者须当了知。今日恭逢此日,为说修观深义。「若已备具前说之修观资粮,获得二种无我见,则当修观。观如何修?共有几种?曰,此中非说地上诸观,乃正说异生位所修之观。此观具足分别,有「四体性观」及「三门观」,与「六寻求观」。四体性观,即《解深密经》所说之正思择等四:(一)正思择,谓缘尽所有性。(二)最极思择,谓缘如所有性。(一)中又分为周遍寻思与周遍伺察之二。(二)中亦有周遍寻思、周遍伺察之二。实即正思择与最极思择二者之中,分为粗细各别思择。此如《声闻地》与《般若教授论》等所说也。」正思择,谓缘五蕴六界之世俗方面之思择,谓正思择。最极思择,谓缘五蕴六界之勝义方面之思择。「三门观者,如《解深密经》说:(一)为有相毘缽舍那,(二)为寻求毘缽舍那,(三)为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