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须如众多怨敌,以诸枪械将自围逼,命在须臾,无可幸免之情形。修临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至合量者,觉除佛法外,世间诸余一切皆味同嚼蜡。此三者为念死法切要根本。开之为九相。约之三决定。博多瓦格西云:「余能於暇满大义不致空过,稍得进益者,皆无常加持我之功德。」吾人平时每多浅易视此!先哲亦多了解此理,不待佛说。须知此门,极关重要。地上菩萨,亦念死无常为一铁槛,不易越过,何况凡夫。金刚乘中,以髑髅为饰者,亦无非取触目惊心,提起行者念死无常之心,幸勿视同寻常。知死无常,随诸不善堕入恶趣之理;修此时,当修自己甚易堕入,生起决定心,不可如隔岸观火。如怖畏心真实生起,则必寝馈为之不安矣!藏谚有云:「怖畏愈甚,则求救愈切。」即此谓也。归依原文有:(一)一心归向,(二)诚信,(三)求救护三义。故怖畏求救,为归依之一种条件。应於三宝功德有决定知,生起诚信。於恶趣生起真实猛利怖畏。具此二者,方得归依之体,入於学佛者行列。今世多有妄称通达空性成就生圆二次者,若细观察,彼等是否已得归依,尚属疑问。应知佛为能求护者,法为正救护者,僧为救护助伴,故应信佛、修法、敬僧。法不外舍恶取善二种。然业果法门,最不易信解。故应依多门而修。依佛圣言,佛为不诳语者。须於《贤愚因缘经》等详观,再以现见因果为之参证。若生起坚固深忍胜解,虽於微细之善,亦令缘起不空而勤行之。虽於微细之恶,亦生怖畏而不取作。此为下士法之基础。然仅此亦不能解脱生死,故应於生死过患,若总若别,审谛思惟。如冤亲不定等诸苦,蕴萃於心。知贪著轮回,等於锢疾。应多方对治,乃能除去。如何对治?当思无始轮回,无异辗转久羁牢狱,须生起一种刻不容缓急欲脱离之心。复思此苦,无非由烦恼业力所致。佛初说法,即示四谛,说此是苦谛,此是集谛。知生死剧苦,皆由烦恼业力而来,乃说灭苦断集之道,即戒定慧三学。而戒又为定慧之基础。以具戒然後定慧方能稳固。次当进修上士道,由知母、念恩、报恩方能生起慈悲。然此又不能无因而生,当思一一有情,不唯曾作我母,且屡作我母,如是方能将漠不相关之一切有情转成亲爱,生起爱乐之心。此心生起,再思彼等无不欲避苦趋乐,而彼等以颠倒故,不能识认,所求适得其反,如是取舍,诚为可悯。由是而生起慈心悲心,而为之拔苦予乐。亦如自己微苦亦不愿受,大乐亦不厌多之心,由是生起我愿为之负责之增上心,由是引生大菩提心。又当思我虽具有恳切负责之心,然仅一种心愿,而无现实功能。且一己尚未得拔,何能救护他人,乃思惟具足此功能者唯佛、佛之三业功德、悲智功德、事业功德,皆具救护一切有情功能。由是生起为利有情自愿成佛之心,此即菩提心。一切善法,若无此心以为坚固地基,则无异於沙滩上建庄严楼阁,不旋踵即倾圯矣!故说菩提心为入大乘之门。又成佛最速方便,无过无上瑜伽。然若无菩提心,则以非大乘之人,而修大乘之法,如何能得成就。故《菩提道次》,乃宗喀大师令吾等速得成就之悲心教授;若吾人能视如衣食之不可缺,辛勤修学,自依止善知识至生起菩提心,亦不久即能成就。
  由七支教授,略能生起菩提心已,当如仪受勤行学处。(一)思惟发心胜利,(二)昼夜六时勤行发心,(三)不舍有情,(四)勤积二资粮。次当坚固愿心,令後世不退。远离四黑业,勤行四白业。次听闻菩萨广大行经论,如《入行论》、《宝云经》及《诸方广》。密乘戒,先受後学。菩萨戒;则先了知行止分际已,方受。行心律仪,有十八重,四十六轻。具足四缠,则舍根本。云何四缠?即无惭愧、不观染过、不追悔(尚思更作))、嬉戏放逸(谓犯後尚自鸣得意)。四者之中,仅犯其一,尚不入於根本罪。守戒当如犁牛护尾,虽舍命不渝(雪山犁牛,极爱护其尾,一毛挂树,必解脱方行,虽猎者持枪在前,亦所不顾。)行者须当如是。初业有情,由不恭敬门及放逸门易犯诸戒,应勤还出。否则即成不观过失、无追悔、惭愧及嬉戏放逸而将轻罪转成根本罪。忏净有仪轨,用总忏悔文亦可。次当修最後二度,否则不能进修以完成菩萨功德。《庄严经论》、《声闻地》、《解深密经》、《修次各篇》,皆修定之重要典籍,已知道之概要,真实修时,修下欲得上,闻上欲修下,方入於道之切要。若修下不乐向上,或闻上法而思躐等,反以修下为迂回者即入道之切要。圆次由於生次,生次及大乘法,须由菩提心生。菩提心由慈悲生。慈悲由知母、念恩、报恩生。慈悲乃缘他有情苦而生,若尚不能缘自己生死之苦,如何能缘他有情之苦,而生起悲心,此《入行论》所说。故须先生起自己於轮回不能忍受之出离心。但三有轮回为微细苦,欲认识此苦,又须先认识下士道所说三途粗猛剧苦。欲生此三途剧苦怖畏,又须先观待念死无常及速取心要之心。中士道细分出离心,关系下士道远离恶趣之粗分出离心。念死无常不能久住之心,即缘念於後世,而後世以恶趣易集故,又多入於三恶道,由是即生起怖畏三途苦之心。又若无思惟暇满大义,速取心要之心,不能生起念死无常之心。而此诸义,又须由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起。故知圆满双运身,穷究根源,皆从依止善知识而来。颇公讲授生圆二次第时,常开示应由最初根本法门修起。故欲得胜观,应郑重勤修正定。欲得正定,应郑重勤修菩提心,乃至欲得中士道,应修下士道。所谓切要,如人身有病,於其窍六施以针灸者然。於诸次第法门用力应平均,不可强於此法而弱於彼法,应以聪慧观察於诸法门,皆能强力而修。修暇满时,若不能如修依止时之有力,则应励力勤修,令其力增上,亦如前修依止时之量。此乃就已修之人而言,若尚未修者,则於一切法门力皆微细,更不待言。已修而未至者,须以聪慧观察,於何法门尚有弱,即於此点致力以补足之,总之凡不愿利他者,即为自利心太强之象徵。若著相布施,则当以理智破其执相心。入座观空,後得观如幻(此为上师所开示之要义。)菩萨行六度时,若犹执相,则如净饭掺毒。若於善缘,心不安住,此心为散乱所役使,则当修止。以上乃噶当格西所说者。最要之义,为从依止善知识起,乃至胜观诸法门,专修一种,不能成佛。故说唯修空见,或唯修定,即能成佛者,皆不应理。以须有具一切断证功德,方能成就色法二身故。而一切道次,又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慧、三为津梁,就中又以菩提心为主。以前一切法门,皆为成熟菩提心之方便,不可或缺。乍视颇似繁难,此因未修之故。若勤串习,亦不甚难。例如一部机器,常人见之,茫无头绪,若在工程师,曾加串习者,则能得其枢纽,不难控制而得其用。如於前所说学行法之次第进修已,最後别於金刚乘修学法分三:一、堪学密乘法器。颇康二公皆云:密乘固为成佛大法,最堪赞叹。然如狮子乳,土钵不堪承受。惟丁此末世,以劫浊见浊之故,一般学人欲修无上密乘,而忽略菩提心及空慧,一若其前生已修成者然。推究其动机,无非欲迅速得成。以一平庸之人,数年之间,立获了不得之大成就。如此动机,无非为虚荣心而发。所学虽属妙法,亦断无成就之理,此不过劫浊之象徵而已。菩提心乃显密共道,依经教说,若能真实生起,固为最上。依口诀说,即能相似生起,亦能入密。经云:「一佛出世,如优昙波罗花,暂时得见。」此谓值佛出世为极难事。但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尤为难得,故古佛赞为贤劫。吾等生当此世,固属幸运。然亲得值遇者,亦属不易,昙花之喻,即比其逝之速也。过去如光音佛、迦叶佛,皆未转金刚乘法轮。虽不能说彼无密法,然若存若亡。千佛最後一佛为默巴朗遮如来,曾发愿,凡过去诸佛一切诸法门,我皆应有尽有,故此佛中具足大小三乘,显密诸教。除此而外,余佛不全转一切法轮。吾等值此贤善因缘,极为不易,勿令良机坐失,以其速能圆满二资粮故。但真入密道,须具菩提心,安住密乘。否则虽得灌顶,不得称为入密,不过略染习气而已,然此亦属难得。《密相续》云:「菩提心生已,方能达密道。」此明入密之不易也。
  第一次第,如以财敬,奉教行等,令师欢喜,较前学显尤甚。师应具谨护三门,严持戒,无谄诳,善巧密道,并绘事等各种功德。最低限度,亦应善巧灌顶诸事,具戒定慧,成熟合量法器,不生疲厌。(一)善得灌顶,护持禁戒。(二)依本尊法,专修仪轨,如法完成者。及於修本尊法一切作为不疲厌者。(三)依上师作风,不稍失坏,而为弟子灌顶,尤须德胜於过。此乃最低限度,下此即不合为师之量。以上说第一次第,具菩提心以成熟身心,令成善堪能法器竟。
  再学第二次第,成熟灌顶因。寻得具德相金刚阿阇黎已,须依清净续部能熟灌顶,以成熟身心。作部,但有净瓶灌顶(摄有二种)、行部,加五部灌顶。瑜伽部,再加金刚阿阇黎灌顶。无上瑜伽部,再加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及句义灌顶。四灌顶俱全。以上说第二次第,以如法灌顶成熟身心竟。
  再学第三次第,受持三昧耶,以成熟身心。作、行二部,应守愿菩提心之八种,及行菩提戒之十八重、四十六经。瑜伽部,即有金刚乘戒;无上瑜伽,具有十四根本及八支分。别解脱戒,不可重受。金刚乘戒依诸方便忏净,如诵百字明百万遍之类,虽可重受,然於生起生圆二次功德最为稽留。且再得灌顶,亦只可忏粗罪。凡犯戒者,均无上中下三品成就。无论作行瑜伽无上瑜伽何部成就,皆不能得。密宗下三部无生圆二次。未通达空性者,称有相瑜伽。已通达空性者,称无相瑜伽。生起菩提心,令自己已成法器後,即不须依作,行瑜伽之次第顺次而修,可於四部中随自根器任选一种;但必须先修生次,以为成熟圆次之生因,然亦非修护轮、坛场、本尊,即为生起次第。须於三有合修,方为生起次第。修生次,乃为断凡俗知见。圆满次第,谓即就善堪能之身心,依於殊胜方便,而圆满空乐要道。此中有五次第:一、身语寂静,二、心寂静,三、幻化身,四、光明身,五双运身。此又分二:一、有学双运,二、无学双运。此处所说双运,谓光明与幻化和合,非前所说之止观双运也。无学双运,由有学生;而此又须由幻化光明各别修成而来。由意寂静而後证光明身。心寂静由身语寂静而成;而此又须由生起次第而来。生次由灌顶,灌顶由生菩提心;而此又须依次乃至从依止善知识而来。如是每日从依止善知识起,乃至止观,能串习一遍,然後依自所受本尊法修习,则此日不为空过,而成为有代价,有意义。
   「佛说显密二种道;於中显教诸经论;能生无碍大辩才;速得通达为教授。
   又於密教诸共道;亦能光显净身心;特於内外大小乘;大乘显密及诸续。
  二次第等所共须;正修妙三摩地法;如智者论已善说;能除行者诸歧途。
  为利诸求解脱者;重著《菩提道略论》;如斯甚深广行道,是由弥勒与文殊,龙猛无著寂静天,辗转传来三法流,汇归阿底峡尊者,揉成殊胜之教授。愿此所得诸善根,回向众生利乐本;如来圣教久住世,永离一切诸垢染。
  谓摄一切佛语之枢要,龙猛无著二大派之准绳,胜士趣入一切智地之法轨,三类士夫修持之次第,宣示一切完全之菩提道次第。是听闻阿兰若者,传内邬汝巴及传仅拿瓦相传之二,并从博朵瓦传夏惹瓦,及博朵瓦传多巴诸教授义,从《广道次》中,此复略摄。
  多闻苾刍修断者宗喀巴善慧名称,著於具善山也。吉祥圆满。」
  《菩提道次》,乃三界法王宗喀大师心要,总摄三藏十二分教要义。分四大科,第四科中分二:一、依善知识,为道之根本;二、得依止已,修心之次第。二中又分二:一、於有暇身劝受心要、二、心要受持之法。由第二中又开出三士道,上士道修心之次第,最後为学行法。马车,即学行法中之提要法。兹先将《略论》後略颂略释,次讲马车。《略论》前五颂:「佛说显密二种道,於中显教诸经论,能生无碍大辩才,速易通达为教授又於密教诸共道,亦能光显净身心,特於内外大小乘,大乘显密及诸续。二次第等所共须,正修妙三摩地法,如智者论已善说,能除行者诸歧途。为利诸求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