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外大小乘,大乘显密及诸续。二次第等所共须,正修妙三摩地法,如智者论已善说,能除行者诸歧途。为利诸求解脱者,重著《菩提道略论》。如斯甚深广行道,是由弥勒与文殊、龙猛无著寂静天,辗转传来之法流。汇归阿底峡尊者,揉成殊胜之教授。」此前五颂也。谓佛所说,显密要道中之显教,皆摄於此。最後一颂,「愿此所得诸善根,回向众生利乐本:如来圣教久住世,永离一切诸垢染。」菩提道次辗转作教授,不但显教,即密乘无上瑜伽与下三部,及生圆二次所依之定,亦於此明显开示。大师先在热振寺造《广论》,恐後学易入止观歧途,复在噶登寺造《略论》。《略论》有三种特殊意义:一、摄一切佛语为教授,二、显示无余净身心法,三、遮止止观歧途。加持派,由文殊、寂天、阿也拉得惹(巴阿多吉)、勇金刚、仁青巴瓦、金洲大师传阿底峡、仲登巴、博多瓦、伽喀巴(敬俄巴)。著作之地吉祥,即佛昔授记止公与德顿之间将建大兰若,即今噶登寺。著作者吉祥,大师乃三界法王。著作之论吉祥,乃利益众生,令得解脱之正法。以上释《略论》竟。
次讲「马车」,此乃提纲挈领之科判,为切要中之最切要(乃座上自修之科判也)。即发心已,学行法分二:一、修学能成熟自相续之六度,二、修学能成熟他相续之四摄。初又分三:一、总修佛子学行法,二、别修後二度学行法,三、修学金刚乘学行法。初即六度四摄。所谓发心已者,谓发起菩提心已;此指真实菩提心而言。道之根本为依止善知识;依止之意,乃为明暇满大义後,欲取心要,故须轻视现世、重视後世。然仅此犹不足,故须转入中士道,生起真实出离心。此仍未足,尚须转入上士道,发菩提心。菩提心为入大乘之根本法门。依七因果言教,及自他相换教授,须令自心,一见有情即油然生起,为利彼之故,愿速成佛之心,亦如具惑凡夫,乍见可欲可恨之境,油然生起贪瞋者然。但能如是,亦不可即为满足。因仅此愿心,尚不能成佛。经云:「三世佛语,皆不外令一切有情发菩提心已,入佛子行,而成正等正觉。」故发心已,应速(一)取受行菩提心律仪及菩萨戒;(二)学修六度,应知布施以舍心为主,由此动机,发为三业,即是布施全相,施有三种:一、财施,下至一针一线、上至身命而为施舍,皆属财施。二、法施,如理宣说清净正法,即法施。三、无畏施,於贼难王害,人非人等灾殃,能作救护等是。但不应疑吾人不能圆满法施,须知法施非必登座之比丘为能。如遇亲友将作恶业,能以方便令其不作。或在家居士於闲谈时,能以善巧敷说,引起彼等学法之兴趣。即自不娴教理者,於每日念诵,高声朗诵,能令人非人等,心身清凉,亦属法施。三、无畏施,虽无大力,然如见虫豸落水,拯之令起,亦属无畏施。凡布施若无菩提心摄持,虽行布施,不名圆满施度,仅可称为作布施行。施度必须心如理、行如理。如亲爱得取,即心不如理,以具有望报之心故,然此最易犯。财法无畏施,亦莫不皆然。又如施人一缕,须和颜悦色,令受者满意。不然,即以金宝施人,而以呼尔蹴尔予之,令对方虽受而心感不安,即行不如理。又应无怨亲、无悭吝、无谄诳,由悲心念恩之门,不矜不伐而行布施。应於对方想作善知识,於自想作久欲布施,苦无对象。今彼正感空乏怖畏,正如劝我行施者然。得此机缘,何幸如之。又须知,施亦有应与不应之分,如钓鱼喂猫,或赠居士以上,酒葱等乱性之物,或到恶意赠人刀械等,皆所不应。又如恶人出狱,决定其必为害乡里,则不可行无畏施。又如时机未至,不可施以密法,亦所应知。至如何方能圆满布施,应修舍心方能圆满。但圆满之义,又不应仅凭现实。如仅凭现实,以为圆满,则世间尚有穷苦,岂佛施亦有未圆满。又不能仅凭离悭吝,说为圆满;若仅凭离悭吝,则小乘人亦能离悭,岂阿罗汉之施即达圆满。故圆满施度者,具慧者须善为观察。又施之加行,如前,观起资粮田,收摄为释迦一尊,与顶上上师相合;向顶上上师即佛启请求加持,谓我为利有情愿成佛故,愿将财物身命、三世善根,无些微悭吝,施与一切有情。次观施舍所缘境,想自财物受用充满虚空,随众生欲,一切施予。
施差别门中,有对人不同之差别,在家以财施为主,出家以法施为主,经有明文。霞惹瓦云:六度中,在家以前三度为主,出家以後二度为主。修时如前说,向顶上上师即佛,启请求加持,观想所缘作财物施已,次作法施。先发起清净心,向上师启请,愿一切有情皆得具足乐及乐因,想自一切善根,一一皆变为善知识相,於一一有情前说法,刹那间,皆令得解脱。次修无畏施,愿一切有情皆得离怖畏。想自之一切善根,及一切福德,施与一切有情,於大热地狱化为甘露,令得清凉。大寒地狱化为日光,令得温暖。於饿鬼道化为饮食,令得饱满。如是类推,以修舍心。座间想善根福德财用,皆以之施舍,倘有时起不舍障碍,当思布施功德,及悭吝过患。又当思释迦过去修菩萨行,身为白兔,跃入火中,以施婆罗门。身为国王,以诸财富及妻子等而且布施。又身化大龟,渡五百商人登岸,并以身施,令皆得饱。又为国王时,以身躯布施药叉。又为月光王子时,以身施人。又如经说,曾以眼布施。想佛为得正觉故,曾行如是众多布施,我今亦愿如是作。因现在之财宝受用,皆由过去善根而来,即当乘此时用以布施,不然转瞬死时,亦当无意义而舍。修时,当作若有人来求施身命,我亦可舍之想。但寂天云:「未圆满大悲之前,不能以身命布施。」以留此身修学,较舍此身意义尤大。若大悲心已修成,则舍身命等於大树取一枯枝熟果,毫无困难矣。又布施财用,亦有限度。当(一)舍,(二)护,(三)净,(四)增。(一)舍,谓舍心;(二)护,谓保护身命,用以修学戒忍等诸度;(三)净,谓观如此布施,是否清净,是否为善法;(四)增,谓观是否能增长。此谓已生起舍心者,须不滥施,暂时留作更有意义之用。一切有情未生舍心,於财物等固不虞其不能守护也。凡夫於不如理之舍护净增,亦四者皆具。如於妻子即极能舍,其能护更不待言。且有死後变为蛇蝎,以守护其财宝者。又凡夫於得财後,亦甚愿其清净,不遭意外损失,如飞灾横祸等,且极愿其财富增长。如是之舍护净增等四,凡夫皆具,而皆不如理。如理之净,谓不非法取财。以财之增长,非由经营而来,实由福业为因。故智者不断培福,然亦不存以少弋多之心。因积有形之财,用之易尽,积无形之财,取之不竭。宿世善根,方是真正资财,非盗贼所能窃劫,非增福不能增长。
次、持戒,一、戒之体相。防护身语意三,断离恶业之心,即戒。由菩提心摄受而有所防护遮止,即戒度。二、戒之差别。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经云:「应守三聚戒,方能成正觉。」一、律仪戒,即在家出家各别所受之别解脱戒。未受此诸戒者,即以十不善为戒。二、摄善法戒,即学行六度等。三、饶益有情戒,即四摄法。下至送病者以药,援老人以手,皆此所摄。座间修时,当思持戒之功德。如云:「以戒净水洗诸恶,以戒月光除热恼,持戒巍然如须弥,持戒无军调伏众。」宗喀大师之能令康藏悦服,汉土景仰者,皆以戒光遍照之故。昔曾有人强求大师授以自在权力之秘法,宗喀无已,答曰:「我无其他秘法,不过依法而行而已。」五世达赖亦云:「我之能有自在权力者,皆由特戒功德使然。」故吾人欲求权威自在,即当持戒清净。如是思已。上者当生起愿如过去大善知识,护戒如护眼珠之念。次者亦当生起愿於十善勤行之心。於自所受之戒,当逐条回忆,检讨最近或过去曾犯此否。若曾犯者,当依四力忏悔。若未犯者,当生欢喜。启请上师加持,今後不犯。下座当思犯戒由烦恼起,应加对治,勿令自在。如贪观不净,瞋观慈心等。起瞋时观怨亲不决定,如犹不能对治,即观无常以对治之。座间修时,向顶上上师启请加持,愿我於十善,未作能作,已作增长。并愿一切有情皆能持戒增长。想光明甘露降澍加持。
第三忍度,寂天云:「仇敌遍虚空,不忍终无尽,但生一忍心,众怨皆消逝。」一、忍之体相,於他损害、寒热痛苦,及於法思择,皆有堪能坚毅忍受之心。二、忍之差别,一、耐怨害忍,修时当知对方有情,境有大小。圣凡难测。经云:若於菩萨生一念瞋,能烧过去千劫功德。菩萨深自韬晦,决非凡眼所能知。若一念生瞋,以对境增上故,感得如此过患,岂可不忍。《入行论》云:「一切恶业无如瞋,一切善业无如忍。」其他恶业,仅自分过患,不坏余善,瞋则并坏余善。凡夫惟於亲爱能忍,智者则於怨敌能忍。又当作还债消业想。如人以杖挞我,不能怨杖怨人,以杖乃无知,人非圣者,皆由惑业驱使,故若生恨,应恨其主使之烦恼。
座间修忍时,先向顶上上师坚固祈祷,我为利有情愿速成佛,请师加持,令我於忍速得通达。再想假如有人非人等,对我作损害,初觉彼不应对我如是加害,次以理智分析,彼等乃为魔祟,不得自在,一若行刑之刽子手,受命而作。又复当思常人每於烦恼炽盛时不惜自戕,亦无非为烦恼驱使,於自尚且不惜,彼之加害於我,亦复如是。我若不忍,设若对境中有菩萨众,一念瞋心,能将我多劫善根一并烧毁,如是思已,乃请顶上上师加持,甘露充满。次思一切痛苦,皆由过去恶业所感,我今正可藉此消业。且由苦之教授,可取作道用,令我生起出离心等。如是思惟,同时启请顶上上师加持,令我於忍度速得圆满,降澍甘露,充满身心。平时未在座上,如遇官非口舌,疾病缠绕,饥寒匮乏,当作违缘道用,应知此乃消业。否则如复利递增,将来必成剧苦。此时重罪轻受,如死囚轻罚仅割一耳,彼未有不乐受者,故违缘至时,不应忧愁上再加忧愁,烦恼上再加烦恼。以忧愁烦恼不能以再加而得解除,且加重忧愁烦恼亦徒苦无益。当知世界之大,受苦等同我者,或甚於我者,不知凡几,我当代彼忍受。昔噶当格西遇身上何处痛时,即观想一切有情痛苦,化为冰雹,击其痛处。此有二种功德,一能消一切有情恶业,一能医治患处,此乃修心秘诀之一。
次修学法苦忍,当知世间学业,尚须勤苦,何况出世胜法,岂有不稍受苦即能成就者。一作行苦,如端坐不欹等。二、决定苦,如於法抉择生起定见。此二种苦,随修一切法门皆有,须能忍受。当知世间俗人,为此生些微利乐,尚不惜风雨跋涉,忍受剧苦。我今为消除多生之业,成就无上之果,些微之苦,有何不能忍受之理。又当知过去成就者,孰不经遇苦行,如佛在雪山六年苦行之类,以自策励。
次修精进,以乐善不疲为其体性。一、初甲精进,谓被心强之甲。菩萨为利一切有情故,纵经长劫,须住地狱,亦所甘愿。吾人於菩提道次生起怯懦,以为如是法门多种如何能修,此即未生起被甲精进之过。二、摄善法精进,即於六度等善法意乐不厌。二、饶益有情精进,於利益有情,下至送医药,一援手,皆乐作不倦。常人亦有被甲精进,不过颠倒使用。如昔汉人发誓「不高车驷马,宁饿他方,不还过此桥。」此即不如理之精进。於精进作障者,有三种怠惰:(一)推诿怠惰,(二)耽著恶行怠惰。(三)怯弱怠惰。应以念死无常一法,以对治(一)不及时为善之推诿。以念此生作为皆无意义,且不决定,不久即当舍弃,以对治(二)耽著恶行怠惰。以佛说蚊虫蚤虱皆可成佛,以策举其心,以对治(三)怯弱怠惰。座间启请如前,惟求加持我,能令一切怠惰有情皆使精进。我为圆满正觉,纵经长劫剧苦,终不退转。甘露加持如前。
以上四度,总为佛子学行法中之一。其余二与三,即後二度各别学行法。
兹先说修止法,分六:(一)止所依资粮,(二)正修止,(三)依於止而修九住心,(四)六力,(五)四作意,(六)真实成止之量。初又分六:(1)顺境,(2)知足,(3)寡欲,(4)离务,(5)净戒,(6)离粗重烦恼。(1)顺境中又具有五相,即衣食易得、住处善适、环境清净、伴侣贤良、自於瑜伽法先融汇贯通。此五,即习定时所依之境,具此方易得定。非谓从依止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