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异类旁生,一切语言,闻佛之音,无不了解通达,即如《谛者品》(为《宝积经》中之一品),本为加持牟底外道而说,其余闻者,亦皆得满意。了义经谓具足理论之语,例如佛在灵鹫山说《般若》时,一音说法,随听者心量,分广中略,即由当时闻法根器利钝不同。利根者,摄为《八千颂》,即通达无余;中根者,摄为《二万五千颂》;下根者,则须尽《大般若》,始能了解。但在末世,则又反比,利根者,须广为开示,钝根则总略而说。《广论》引《百五十颂》云;”观尊面可爱,从彼闻此等,极如美言音,如月注甘露,息贪如雨云,拔瞋如金翅,破痴如日光,摧慢如金刚,见谛故无欺,无倒故随顺,善缀故易解。”故闻佛语,随类皆得满足欢喜,思时能除烦恼,普被三根,同得利益。
  丑三、意功德者
  “有智德非德二种,智德者,於一切所知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悉能了知,无碍而转。一切所知,佛智能遍,除佛而外,余者则所知宽广,智狭而莫能遍也。”
  悲智二者,皆属佛之意功德。佛之智遍一切境,是为智德。佛为一切众生,令得解脱,是为悲德。智德中凡如所有性,藏文为如所观性,亦即真谛。尽所有性,藏文为如所得性,即俗谛。二者皆为心所知之境。藏德有谓如所有性,非所知境者,其说根据《入行论》,真谛非心所行境。心所行境,乃俗谛。但此不能截然分真俗谛为二。倘真谛若非所知境,佛智即不能遍知。若谓遍知专指俗谛而言,则又与经相违,以经中明言遍知二谛故,如掌上观奄摩罗果。此果为透明体,置於掌中,核络毕现,内外明彻,无所隐遁,佛智观见二谛无所障碍,亦复如是。以真谛论,十地菩萨所证空性,与佛有别,十地菩萨所见,不过如对岸景物,悉在面前,非能如佛之掌上观纹。以俗谛论,粗显行止,人固易知。此处所说,乃指微细业果之类,由此因有此果,因果之间,一切交互情形,十地菩萨如观水流,丝毫不紊,至佛如掌上观纹。又十地菩萨之不如佛者,尤以了达真谛时不能同时了达俗谛,亦如人之见其前者不能见其後。因菩萨众,住空性等持时,心与空无别,如水中注水,惟空显现而已,再无安立俗谛之余地。必须从空定起後,再观俗谛。佛则常在真空等持於一时间真俗并现,一切众生业染习气,无不具知,譬如圆明大镜,一切山河大地悉现其中。除佛以外,则所知之境大,能知之慧小,不能遍知。
  “如彼赞(麻的止遮《赞应赞》)云:‘唯有以佛智,遍一切所知(佛智遍所知),除佛余一切,唯所知增上。’又云:‘三时所摄法,一切种相者(於一切种相),如持庵摩罗,佛心所行境。诸法动非动,一及种种别,(谓一与异)如风行空中,佛心无滞碍。’”
  动,谓有情世间。非动,谓器世间。一及种种别,谓一与异。六通及三十七菩提分,皆属智德。声闻虽具四正念、四神足,然非究竟。又四无畏等共二十一种,亦智德所摄,故总称为一切。
  八月三十日讲
  “悲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则无自在。能仁为大悲系缚,亦无自在。若见众生有苦恼者,大悲无间相续而生。”
  众生之苦无尽,佛之大悲亦无尽,众生无时不有苦,故佛亦无时不有悲。
  “《百五十颂》云:‘一切众生类,惑缚无差别,为解众生缚,常为大悲系。虽知世过患,悲愿处生死,为当先礼佛,抑先礼大悲。’”
  佛之悲心如虚空,了无穷尽。声缘之悲心有间,如未见众生苦时,则不生悲。菩萨众住空性定时,心亦有间。惟佛见众生无始生死流转,苦相无间。众生二字,藏文为去者,谓除二乘无有不往中有中去者。惑缚无差别,谓皆无自在之意。依显教经说,佛先於有顶天成正等正觉,乃清净刹土,菩萨众围绕。佛不常住,不唯降生此土,八相成道,示现应化事迹,且化身无量,於五浊恶世化度众生,皆为大悲心所驱使。且在此世界涅槃後,复於他世界示现成佛度生事业,如是化身千亿,虚空无尽,化现亦无尽,此亦大悲之所驱使,故应先礼大悲。
  “又如《谛者品》云:‘众生处痴暗,无明常覆心,系世间牢狱,佛见生悲愍。’应如是思惟之。”
  此偈意谓由二执暗云,覆盖众生能通达空性之心,以此长陷生死狱中,故佛生悲。又《入行论》云:”众生心求乐,而不依乐因,辄从惑业求,佛见生悲悯。”
  丑四、事业功德者
  “以身语意业(任运)无间而饶益一切有情,此亦就所化方面堪引度者,能仁无不令其得乐离苦,凡所应作,决定为之。”
  佛之事业功德,有二殊胜:一、任运,二、无间。如弥勒《上师(生)品》云:”梵王天所居,以吠琉璃为地,其身影常映地中,下界天众见之,心生景仰胜解,益造善业,因此转生上界。”梵王身影,任运映地,即令下界得益,佛身四威仪,亦复如是。不必作意,众生见之,自然获益,乃至成佛,此为佛身俱生事业。又如天鼓(此乃天界福报所感,亦如世间林泉,为无情物),常任运发无常苦空无我之音,以警觉天人,劝入善法。佛语亦复如是,并不作意特为某众生说某法,而语音所至,自然随类应机,各得满足。如药投方,各各得解,此为佛语俱生事业。又如虚空行云,任运降雨,而为大地禾稼广作饶益,无论熟与未熟,各得增长;佛意功德亦复如是,并不作意分别,即能应机利生,因佛具大圆镜智,及十力功德,凡众生业力根器一切差别,咸在佛大圆镜智中朗然显现,又由大悲成熟关系,对於度生事业,不待内心动念催促,即能如是,此为佛不共之意功德。如十地菩萨,则均须作意分别与动念催促,故不及佛。又佛三业,在时间上无有间断。一、因佛事业不须分别作意,故无间断。二、因佛在因位中三大阿僧祗劫,所作积资度生功德,至成佛时,已经圆满,无边际故。故无间断。三、因佛最初誓愿为利众生,尽虚空界(见《普贤行愿品》),虚空无尽,众生界无尽,此愿亦无尽,故无间断。四、因佛成正等觉时,观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体清净无染,不过为无明愚痴所覆盖,以致不能证得,故佛之三业皆为去众生痴盖,故无间断。
  总之,佛事业不外使众生得暂时与究竟二种利益,但亦必须众生方面具有堪度因缘方可。譬如正午日光,能使莲花开敷,但非普遍能开,必其花瓣成熟者始开,众生堪度因缘具与不具,熟与不熟,亦复如是。《百五十颂》云:”只要具因缘,无不得度者。”盖能仁对於离苦方便,无不尽说也。关於佛三业功德,经论所说甚多,尚须详观,乃能生起念恩之心。念恩生信,不特对佛为然,对法对僧,亦复如是。须常思惟,乃生敬重,使身心清净,容易见佛,入於法要,乃至临死,神不昏昧。《三昧王经》所说尤详。
  九月初一日讲
  “如博多瓦云:‘若数数思惟(常念三宝),信心渐增长,身心渐清净,能得加持。’故得定见(後,再)诚意皈依修学学处者,其一切所作,皆成佛法。然我等对佛之智(通常人对佛信念,每)不及信一灵验卜卦者。卦者若云,某知汝今年无忌,则心安而去。若云今年有大灾祸,此当作、此莫作者,则必励力而为。倘未能办,则思彼说我未能作,心必忧郁。佛云此及此应行,此及此不应作之制,其心依耶?若未能作,心生不安否?而反云,法中虽如彼说,但以今日地方时代之关系,彼不能作,当须如是如是作,轻舍佛语,尽自所知而为前行耳。反心内察,可知上言,洵非诬也。”
  宗喀大师云:”博多瓦此段教授,为最切中行人通病,真一字不虚。因常人务喜新奇,不思在经教中求得受用,而反不如信一卖卜者之真切也。”
  “以是於佛功德,数数思惟,必须励力令心引起决定。彼若生起则於法及僧,亦起如彼之决定。是为皈依之要处。彼若无者,况云余道(否则不但其余之出离心,菩提心等生不起),即(最初)能改变意念之皈依,亦必无来处矣。”
  所谓改变意念者,一、在下士道怖三途苦而皈依,二、在中士道怖生死苦而皈依,三、在上士道悯众生苦而皈依。此三种,皆须由深信三宝功德,始能生起。
  子二、法功德
  “法功德者(思惟法功德),应敬佛之因相(当从佛功德之因相著想)。此具有无边功德之佛者,从教证之法(皆由教证之法)灭道之谛,断除过失,修行功德,由修及现证而出生也。当如是念,此《摄正法经》之义也。”
  法分教、证。教,谓经、律、论,乃相似法宝;证,乃真实法宝。依三藏教法,闻思之後,而得通达之法即是证法,亦即是灭谛与道谛。灭,谓断除一切过失;道,谓修证一切功德。灭由道来,故云由修道谛而生灭谛,三乘人道谛各有不同,须依资、加、见修诸位,长时修习,将染法之一分,应断者悉断後,所余之清净一分(此属无为法),而安名为灭谛。见道位分三:(一)离习气道位,(二)清净解脱道位,(三)後得智道位。其中一至二两道位之净分,即灭谛。三乘圣者,自清净解脱道以上,即具道灭二谛。在离习道位,但有道谛,未具灭谛。若离习道尚未得者,则道灭二谛皆不能通,即未具真实法宝。加行道分四位,其第三甚深加行,亦有灭谛之名,但此仅灭三途粗分之苦,尚非真实灭谛,详见经中道品,可多参阅。《广论》引《摄正法经》,谓佛一切功德,皆由灭道二谛断证而生。其意盖谓圆满佛德。唯由法生,余不能生,且惟无漏法生,亦非余法能生。
  子三、僧功德
  “主要者,是诸圣补特伽罗,彼亦由念法功德(而生,应)於彼如理修习门中而为忆念,是摄正法经义。”
  僧而云宝,乃指圣僧而言,即稀有超越之义,与徒言僧者不同。此中如何分别,必在见道位上分,入见道位者为圣,未入者为凡。依《摄正法经》,谓僧由念法功德而生。所谓念法者,即依殊胜法如理修习,应断者断、应行者行,心生通达是也。吾人念僧亦应如是。但此属略念,照经说,如将声缘菩萨各别功德,一一思惟,是为详念。声闻在僧宝中,多以小乘卑之,实则彼之功德甚大,三十七道品已尽得,六通亦完全成就,五眼除佛眼外,余四悉得。如经云舍利弗,能置须弥於掌上,能令地狱血海枯竭,皆属惊人之事业。再阅《庄严经论》,则知菩萨功德,更自不同。《摄正法经》谓僧宝以身语意表示教法功德。
  癸二、知差别者
  “如《摄抉择》中所言,由知三宝互差别已而皈依之。”
  此谓知差别而皈依,如《摄抉分》中所说,《广论》引此甚详,其中分六:(一)因相差别,(二)事业差别,(三)信解差别,(四)修行差别,(五)随念差别,(六)生福差别。(一)因相差别者,佛为真实菩提相,以能真实了知一切法,如观奄摩罗果,而且圆满一切功德。合而言之,应断应证,一切究竟圆满。菩提二字,藏文为”绛翳”,博多瓦译为”绛注”。绛有研究义,注有圆满义,即应修应证者,皆已圆满之谓。法为佛之果相,如初转法轮,顿列牙尊者闻四谛法忽通达,证入见道,复为他人说,辗转得证。但从根本说,佛由法生,法是佛因,佛为法果。但佛依法断证,究竟圆满,复由所得断证转授弟子,弟子亦得断证,故佛又为法因,法是佛果。至於僧,为依法如理修习成就者,即佛以下诸师是也。
  九月初二日讲
  (二)事业差别者,分三:(1)佛为示教法相者,(2)法为断烦恼相者,(3)僧为於法起欢喜相者。相差别就体言,事业差别就用言。佛之作用,不外使一切众生对於教法不生颠倒,即以开示教法为用。法之作用,对於各类众生皆以断除烦恼为其作用。僧之作用,即在以身作则,真实显现,作众生模范,为其作用。
  (三)信解差别者,分三:(1)对佛应有恭敬供养信解,(2)对法应有真实修学信解,(3)对僧应有与佛、法俱生信解。
  (四)修行差别,亦分三:(1)即承前信解实行恭敬承事,(2)承前信解切实修学,(3)承前信解视僧与佛与法不二、而起恭敬承事。
  (五)随念差别者,照念三宝功德经所说而念之,如云:”念佛为一切功德资粮田,庄严灿烂如鲜花。”云一切资粮田者,谓佛为一切佛子之父,为一切众生之师,应如是随念。又念法为有义利之事,为悦耳者,为初闻、中修、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