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业,分有漏无漏,有漏,谓凡与烦恼相应之业;其不与烦恼相应之业,为无漏业,由烦恼习气不假功用所造之业,仍通无漏,如何罗汉及菩萨,仍有烦恼习气,然所造业属於无漏。若烦恼习气已尽。并无漏业亦不造,则为佛境界。业,又分福与非福及动与不动各二种。凡欲所摄善属於福业;不善为非福业;能生色无色之业,为不动业;以缘念初禅所生之业,定生初禅,是不动业,欲界缘念何境所造之业,异熟成後,不定生於所缘之境,是为动业。所谓动与不动业,指於异熟有无变动而言。又善不善无记业之分 凡使异熟成後,如欲者为善业;不如欲者为不善业;使异熟成後,非欲非不欲者,为无记业。
癸二、此积集增长法如何
“增长法如何者,若已现证无我者,虽犹有以惑业增上於世间生,然不新集能引之业,故积集世间之引业者,谓住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以下之一切异生也。又以彼身之三门,作杀生等不善者,是集非福业。若行欲界善,布施、持戒等者,是福业。若修静虑及无色界所摄之止等者,即集不动业也。”
集业通於凡圣,而以业引後有,则惟凡夫为然。如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诸果,因已证空性,虽尚有不善业,然其力已微,不复能引後有,盖如是圣者於十二有支之第二行业,已不造故。但若尚有有支业者,则尚须受後有以酬前。如虽证空性,而已造有生天取有二业者,则须生天酬前一次。行业由於坏聚见,证空性者,已转坏聚见,坏聚见既转,故虽复造业,力微不能生。凡大乘加行道及世第一法以下异生,皆有引业。若已见空性者,离爱取,即不受後有。从前纵有引业,已为空性所压伏故。加行以下,仅能了达空性,不过缘空性为行境,而未现证空性,故尚有引业,以於世俗相,如山河大地等,尚未破除故坏聚见执实心即未尽。加行以上,证入空性,於世俗相全破,如以水注水,全无分别。加行以下,执实力强,达空力弱不免随执实力而转。加行已上,执实力弱达空力强,随达空力而转,故世俗相可破除。加行以下异生,由随染污无明坏聚见而转,三门作杀业等不善,是集非福业;若行施持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业;若修静虑无色地摄之奢摩他等,是集不动业。再详言之,由异生执我我所,由有我与我所,与之相顺则生贪,违则生瞋,贪则欲其合,瞋则欲其离,遂尔造业,故造业完全由於坏聚见。凡为现世除苦引乐而造之业,多属非福业。为後世除苦而作之业,多属福业。不以现世後世之乐为足,而造之等持业,求禅定乐,多属不动业。不贪禅乐而求止息,三禅以上,亦属不动业。如是诸业属集谛摄。若以出离心,菩提心而造之业,虽属集谛,然为对治法,不引後有。
卷八终
卷之九
共中士道
戊二、与中士道所共修心之道次第。分四。己初、正修此心。己二、发心之量。己三、除邪分别。己四、抉择能趣解脱道之自性
己初、正修此心。分二。庚初、认定求解脱之心。庚二、生此心之方便。庚二、生此心之方便分二、辛初、思惟苦谛流转之过患。辛二、思惟集谛趣入流转之次第
辛二、思惟集谛趣入流转之次第。分三。壬初、烦恼发生之相。壬二、此业积集增长之相。壬三、死及结生相续之相。
壬三、死与结生相续之相。分五。癸初、死缘。癸二、死心。癸三、暖从何收。癸四、死已成中有之理。癸五、次於生有受生之相。
癸初、死缘
凡说集谛,即说轮回之相。由起惑造业,引生後有;复起惑造业,如环无端,旋转不息。故十二有支,惟惑业苦三相而已。
“寿尽死者,以先业所引之寿,一切皆尽,时至而死也。福尽死者,如无资具而死也。不平等死者,有九种因缘,谓食无度量等,如经所说。”
有寿尽而死者,有福尽而死者,复有不舍不平等而死者,共三类。其寿尽死者,因前业引起之寿量,原有定限,昼夜出息,约有万余,如是出息遂减寿量至尽而已。其福尽死者,一切受用,皆由前业福根之所引,世之缺乏衣食而死,即为福尽而死。云不舍不平等死者,如食过量而死之类是;此与福尽,皆属非时死,共有九种,即:一、食无量,二、食不宜,三、不消复食,四、生而不吐,五、熟而持之,六、不近医药,七、不知於己为损为益,八、非时非量,九、行非梵行。除此之外,尚有传染病,往不宜处,非时行等。(如夏履悬岩,冬攀枯树。)又作不习惯事(如跳高选手则出例外)。又有名”亚额瓦”,即可怖事(如犯险之类)。凡世俗之修延寿法,均对非时死而言,如寿尽则法亦无效。
癸二、死心
“死心者,信等善心及贪等不善心。此二心者,或依自力,或依他使念,於想粗转之中间令心发起。”
死心分粗细二分,粗中又有善不善二种。善心死者,由自忆念,或他与信等善法相应而死。因粗分心通善、不善、无记,故死心以粗分为转移,细分则不分三性。粗分心即四大收摄,直至最後三口粗气出後,细分心出後乃死,死即随业转。当在三口粗气出後,细分心未出前,提起下中上三心,即皈依心、出离心、菩提心,虽有恶业,亦可以善念压伏。修破瓦者,即於粗分心时行迁转法。迁转法者,最低限须忆念皈依心,上之能忆念空性,最上为忆念菩提心,此即破瓦法,非别有秘奥。在此粗分心时,须得人提示,否则须视平日习气如何。如善习强,则善心现;恶习强则恶心现;如善恶相等,则视平日善恶何者先习,先习者必压後习者,故惟视平日多习,届时即随所习之力强者而取後有,喻如前引渡船之例。故於最後粗气未出以前,不论自忆念善法,或他教忆念善法,最为扼要。
“具无记心死者,於善不善二心不自忆念,亦无他使念。此中作善者,如由暗入明,死时如梦种种悦意色生,安乐而死,解支节苦亦甚微细。作不善者,如明趋暗,死时如梦显现种种不可爱色,生起猛利之苦,受支解之痛亦极剧烈。支解者,除天及地狱外,余趣皆有。具无记心者,如上所言之乐苦俱不生也。”
无记心死,於粗分心即不辨善恶二念,惟无记而死。在粗分心随外气出後,心尚余热,细心尚依内气而住。此时即现红道白道与父母红白相应,此就密法说如是。又死时有一种幻境,如住善心,则见胜境而死,譬如由暗入开朗,又如入花园、见天女、或上师佛菩萨相等。种种悦意之声,安乐而死,解支节苦,亦甚微细。解支节苦,亦称断关要苦,即断生命时所生之苦。藏文为”列诀”,谓如被斩首然。除天及地狱死者外,余道皆有之。不过能住善念者,其苦轻微;善律义亦有无此苦者。如住不善而死,其幻境为种种不可爱色(境);如由明入暗,或见鬼卒鞭挞执缚等,并生猛厉痛苦。断关要苦亦最甚,如断头然。其最不善者,现种种猛厉恐怖境界。次不善者亦或有不现。昔有屠人死时,见所屠之猪咸集,持刀断其命而死,即其一例。住无记心死者,上述爱恶二种幻境均无。
“死时善不善二心者,何多修习,彼即现起,余心则不转也。若於善恶二种平等者,何者先念,彼先现起,余不随转。心微细行时,善与不善二种皆止。而成无记之心。一切死时,当其想心未至不明之间,以长时所习,我爱现行,由彼最後我爱增上,念我当无,便爱自身。此即受中有之因也。预流及一来,虽亦起我爱,继以慧观察而不忍受,如具力人打力弱者。若不来果者,则我爱不生矣!”
当临死粗分心现时,善念恶念,即於此时现起。但恶念现,则善念即不现,反之亦然,及粗气已出,细分现前,善恶二念均不复现,惟长时串习之我爱心,猛然而起。因爱我故,见我将死,即生取我心,故受後有,故爱取能造後有业。至於预流、一来果,虽有我爱,因有空慧,能破我爱习气,将习气压伏。不来果,我爱不行,以爱禅定乐及取蕴心而取中有,以得不来果。
癸三、暖从何收
“暖从何收者?作不善者,先从上身收暖,至心而舍。作善者,先从下身收暖,於心而舍。皆从心而出识也。於最初精血之中,识於何住,即成心藏;後从何出,即是最初之所入也。”
人之生时,身心和合;将死时,身心分离。作不善业,暖由上向下而收至心;作善业者,暖由下向上而收至心,均至心而舍。因暖之收摄有异,即生中有之生处不同;心识入胎,由母根而入,住於父精母血中,即其住处,结成心脏;死时心识离身,亦从心脏而出。圣者入胎,不自母根入,或从口入,然仍住精血中。暖收时,即火大归火之相。出粗气时,即风大归风之相。凡欲行超荐法者,应於此时,但须具二条件:一、生前具福德;二、荐者与有关,如父子师弟等,否则任何法亦无效也。总之,地大受用尽时,乃归於地,水大仍归於水,风大亦然。何以故,以业尽故;业尽,故心与身分,暖收亦即心收之相。在暖收气紧时,正粗分心现时,正好提正念,此时一念善恶,即可决定升沉。粗分心一过,即入细分心,则纯属无记,已无转业作用矣!依密乘广说,细分心,随业力住於身,至多可三日。迨细分心与身离,即入中有。若不同时,则成四有外,有五有矣!所谓中有者,以在生死中间之过渡,故称中有。
正月三十日讲
癸四、死後成中有之理
“死後成中有之理者,如上所言,识从何出之时,由彼无间,如秤低昂,而成死与中有也。彼中有者,眼等根全,当生何趣,即具彼趣之身相。在未受生之间,眼如天眼,身如具通,俱无障碍。同类中有,及修得离过之天眼能见之。”
中有身,眼耳等俱全,视听亦无碍,如童而具神变。但此种神变,系由生得,与由修定所得者,不同。《俱舍》称彼为业通。除母胎宫及金刚道场外,余皆无所阻碍故。中有之身相,视其当生何界,即为何界相。或谓如其前生本有形相者,此乃因《俱舍》有”当现前生形相”一语而生误解。不知所谓前生者,即指当生言。故死者之魂,决非本人相貌。世人谓梦见本人,或谓可召本人魂魄者,决为妄说。欲界中有身,以嗅为食,造恶中有嗜恶嗅,造善中有嗜香嗅。色界断嗅,则不以嗅为食。又中有身,在同类中有及修得离垢天眼,均能见之。但业根则非所能见。
“《俱舍》虽言,若成何趣之中有,次无遮止令於余生,而《集论》别说有遮也。”
《俱舍》谓,中有身现何界身,即定生何界,不可转变,此乃不了义。《集论》谓尚可转变,则属了义。如依《俱舍》,谓中有一成,不可转变,则七日中任修何善法,亦将益无矣!依《集论》,在七日内修法,恶趣中有可生善趣。但《俱舍》解释,定生某界之中有,如後人为之修法,仅可使其时间上缩短,或减轻其痛苦。彼驳《集论》,以为如中有可变,则当生善趣者,其亲友作恶岂不亦影响於彼令其转入恶趣耶?宗喀大师则宗《集论》说,谓如中有期内,後人作恶,亦可影响於彼由善而趣恶趣。
“作不善之中有者,如黑 光,或阴暗夜。作善中有者,如白衣光,若月明夜。中有同类能互相见,并能自见生处。地狱中有如焦株杌;傍生中有如烟;饿鬼中有如水,欲天与人之中有如金;色界中有鲜白。此入胎经所说。”
作恶之中有,藏语为”浃瓦”,谓如黑牛毛毡,或谓如阴暗之夜。作善之中有,藏语为”●瓦噶波”,谓如白毡,或谓如光明之夜。中有除同类可互见外,亦能自见其当生处。地狱中有,状焦株杌;榜生中有如烟;饿鬼中有如水;天如金色;色界如鲜白。
“若由无色生下二界,则有中有。若从彼二生无色者,随於何死,即於彼处成无色之蕴,无有中有也。”
由无色生下二界有中有,由下二界生无色界,则无中有,於其死处,即成无色界。
二月初一日讲
“又天之中有向上,人之中有平行。诸作恶业者,眼目视下,倒掷而行。三恶趣之中有皆同也。”
生地狱者,倒行,或谓由狱卒曳之倒行。生饿鬼者,如猫跳而行,或谓後退而行。
“寿量者,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得缘则无决定,不得亦须换身,於七日住;在此期内,定得生缘,无过此限。如天中有,七日死後,或复为天,或变人等之中有。以有余业,能变中有种子故也,余亦如是。”
五无间罪,为极重,以无间即生地狱,故有因此谓无间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