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未二、六力成办住心。
  「力有六种,谓听闻、思惟、忆念、正知、精进、串习力。由此成办住心之理,谓由听闻力成办内住心;从他听闻住心教授,初於所缘安住其心,非自数数思惟修习故。由思惟力成办续住心,前於所缘安住之心,由自数数思惟修习,初得少分相续住故。由忆念力成办安住近住二心,散失所缘时,忆先所缘收摄其心及起念力,初即不令散失所缘故。由正知力成办调伏寂静二心,谓以正知力了知於诸恶,寻思及随烦恼相流散之过患。观彼过患,令於彼二不流散故。由精进力成办最极寂静专注一趣二心,谓於微细寻思与随烦恼皆不忍受,精进断除。由如是行,其沉掉等不能障碍妙三摩地,令三摩地相续生故。由串习力成办等持心,谓由善修前诸位心之力,便能引生无功用转三摩地故。此依《声闻地》意趣而说。若作余说不可凭信。其中得第九住心者,喻如读书至极熟时,初发心诵起,中间纵心散乱,然所读书任运不断。如是初起一念令心安住所缘,次纵未能相续,依止念知,然所修定亦能相续不断经极长时。由此不须相续依止念知之功用,故名不作行,或无功用也。引生此心,要先起大功用相续依止正念正知,引生一种妙三摩地,能住长时,不为沉掉等障品之所间断也,此即第八住心。此与第九住心,虽同不为沉掉等三摩地障品之所间断,然此须相续依止正念正知,故名有作行或有功用也。引生此心要於微细沉掉等法才生即灭全不忍受,故须第七住心。引生此心,要於诸恶寻思及随烦恼了知散乱之过患,发起有力正知,侦察内心,令不於彼流散,故须第五第六住心,以此二心是由正知力所成办故。引生此心,要忘失所缘散乱之时,能速忆念所缘,及从最初即起正念,令不散乱,故须第三第四住心,以此二心,是由彼二种念所成办故。引生此心,要於所缘先能住心,及令住心相续不散,故须先生初二住心也。如是总谓先当随从所闻教授,善令心住。次如所住数数思惟,令稍相续。次若失念起散乱时,当速摄心速忆所缘。次更当生有力念心,初於所缘便不令散。成就有力念已,更当引发有力正知,了知散失所缘沉掉等过患,侦察不散。次当发精进力,设由微细忘念起散乱时,亦当无间了知断除。断已,使定渐长相续,不为障品之所间断。此心生已,由勤修故,便成串习,即得第九住心无功用。转妙三摩地。以是当知,未得第九住心之前,诸瑜伽师要起功用令心安住妙三摩地。既得第九住心之後,即不特起功用令心住定,心亦自然入三摩地。得此第九住心,若未得轻安,则如後说仍不立为得奢摩他,况云证得毗钵舍那。」
  九住心由六力成办:(一)听闻,(二)思惟,(三)忆念,(四)正知,(五)精进,(六)串习。彼等成就何心?(一)以听闻力成内住心,以最初尝闻何者为所缘教授,次闻如何住所缘教授,而後收摄外散之心向内,在所缘上作一度安住,非由自己随意思想而得。(二)以思惟力成续住心,即彼最初住所缘心之续流,由数数思惟所缘而修,始能获得稍能相续之效。(三)以忆念力成就安住、近住二心,以於三住,心散向外,由忆念先所缘摄回,而使其与所缘相安而住。四住时不但摄回散心,且使心与所缘不离。此种能使心与所缘不离之力,即最初忆念之力。(四)以正知力成就调伏寂静二心,谓以正知力了解於寻思及随烦恼诸境荡散之过患,令於彼等不流散故。(五)以精进力成就最极寂静、专注一趣二心,谓虽生微细诸恶寻思随烦恼,亦起功用断灭(七住)绝不忍受。由此其微细沉掉品,不能为害,故一座间,能成无间相续之三摩地(八住),此由具精进力故。(六)以串习力成就等持心,谓於前心极串习力,生无功用任运而转之三摩地。此时住定,久暂随心,不须用力。此等出於《声闻地》,余说不如其善美。其中以九住为最殊胜,若得第九住心,譬如於极熟教典,自最初起念诵意,在念诵中间,纵心余散,彼念诵亦不间断,不加功用而即完成。此亦自最初起念,於所缘一次等住。其次纵不一类相续,依念正知,而彼三摩地,亦能无间相续恒常而转。以其不须一类恒常於念知功用,故名无行三摩地,或无功用三摩地。再逆溯而上,无功用三摩地之生起,必须先以功用,一类依止念及正知,防其沉掉,使不顺品不能障难,生一能长久相续之三摩地,彼即第八心是。第八第九心虽同为沉掉等之所不能障难,然第八心则须依念正知,故名有行、有功用。总之,第九与第八,其为长久相续三摩地相同,不受沉掉障难亦同,惟有功用与无功用略异。第八之生起,必须具有纵微细沉掉将生亦不忍受而予以断灭之心力,即第七心是。七与八之不同者,第七微细沉掉将生即断,已不能为害;第八则微细沉掉将生之相已没,惟尚须依於正念正知。实则第七之微细沉掉,乃指极微细沉掉,即沉掉之胚胎将兆,立即觉察而断灭之。此种微细沉掉,在第七心尚有生起之可能,第八则并生起可能亦无。第七心之生,必须有对於寻思及随惑,观察其过患,而令彼等不能流散之具力正知,即第五第六心是。此二心已有具力正知而成办故。盖第七已入上界功德,故於其前须断寻思及随惑。(此时沉尚不甚,惟掉偏多,须以具力正知摧其粗者,第七乃摧其细。)第五与第六之不同者,有力正知,在五住时,用於遮止较粗之寻思随惑,在六住时则用於遮止较细之寻思随惑。再细别之,五时有力正知用以遮止细沉,以彼时尚可被细沉驱使。六时则用以遮止细掉,以彼时尚可被细掉驱使。故第五第六心,可谓具力正知圆满。第七则微掉亦无。再言之,第五时沉掉力均有,六时沉力已消,尚有掉力。七时则掉力亦消,八时则二者全无。第五与第六之生起,必须一从所缘散失速忆所缘,及於最初不令散失所缘之念。即须第四、第三二心。彼二心者,是以彼二念所成就故。总之,第五可谓具力正知,第六可谓具力正知圆满,此二皆以正知为主。具力而圆满之正知,又必由具力而圆满之正念而来。第四可谓具力正念圆满,第三可谓具力正念。再第四第五之不同者,第五粗沉掉已无,第四尚有粗沉掉。又第四与第三之不同者,第四不忘失所缘,第三则尚有忘失所缘之时。第三心之生起,又须由初於所缘境住心,及不散走而安住所缘之相续而来,即初二心是。盖第三住时虽有忘失所缘时,但为时短,忘即知之,仍即摄回。第二住时,忘失所缘时长,久乃觉知而后摄回,故第三由於第二来。第二之忘失所缘而能摄回,则又由於初住之从外驰中摄心一度住缘而来。
  清净胜观由清净正止而生,清净正止为九住心。第九又递由初住来,故初,当随所闻教授,善为住心之规。(初住,住缘半串珠。)次,於如是所缘当数数思惟,由稍相续之门而稍相续。(续住,住缘一二串珠。)次若念坏散逸,当续摄录。若忘所缘,当速忆念。(三住)次亦须生有势之念,更生初即不散所缘之念力,成就具力之念。(四住)次生由见散失所缘之沉掉过失之门中,能观察之猛利正知。(五、六住)次当生起纵极微细之忘念散逸,(即极微随惑)亦无间了知,断其相续。(七住)及无彼已,诸不顺品不能障难之流渐令生恒常功用之力。(八住)若彼生起,以励力修故,成就修习之自在力已,即当成无功用之第九住心。
  再从顺次总述之,初、依闻,令心安住所缘。次、依思而修相续。三、心散速摄。四、生起不散之念。五、六、生起观察过失之猛利正知。七、见散逸务即了知,断其相续。八、依精进力,令恒常相续。九、无功用,无间相续,平等而转。以是之故,未得第九心以前,修瑜伽者须以功用将心住定。若得第九已,纵不作定功用,其心亦任运而入定也。然虽得第九心,若未得轻安,仍尚不得名止,更何论於观。
  未三、具足四作意。
  「如《声闻地》说,九住心中具足四种作意,谓初二心时,须勤策励,故有力励运转作意。次五心时,由有沉掉间断不能长时修定,故有有间缺运转作意。第八心时,由沉掉等不能间断能长时修,故有无间缺运转作意。第九心时,既无间断,又不须恒依功用,故有无功用运转作用。若尔初二心时亦有间缺,中间五心时亦须策励,云何初二心时,不说有间缺运转作意,中间五心时不说力励运转作意耶?曰,初二心时,心入定与不入定二者之中,不入定时极长。中间五心,则住定时长。故後者就三摩地障碍立名,前者不尔。故彼二时,虽俱须力励运转,然有间缺运转作意有无不同,故中间五心不名力励运转作意。如《摄波罗密多论》云:『由无间瑜伽,精勤修静虑,若数数休息,钻木不出火,修瑜伽亦然,未得定勿舍』。」
  (一)励力运转作意,(二)有间缺运转作意,(三)无间缺运转作意,(四)无功用运转作意。如《声闻地》说,初二住时,须励力运转作意,由於念不住缘,须励力运转其念,使住所缘。次五住中,(三、四、五、六、七)以有沉掉在三摩地相续流中时作障碍,使相续之流有所间缺,不能恒久,故用有间缺运转作意。於此有稍生疑问者,自三住至六住,固於一座中不能使定力无有间缺,第七住颇能住心,似无间缺,似能恒久,立有间缺,则如何释?答,第七之我间缺,乃无粗沉掉之间缺,而细沉掉间缺,则尚有之。又第七住之恒久相续,亦不能如第八第九之恒久相续。第八第九微细沉掉均无,为清净之恒久。第七有细沉掉作间缺,不得为清净恒久。第八沉掉不能作障,而能恒常修习,故立无间缺运转作意。此即指无细沉掉为障而言。第九住,中间既无间缺,亦不须恒依功用,故立无功用运转作意。又问,若尔,初二心时亦有间缺运转,中五心时亦须励力,而於初二不说为有间缺运转作意,於中五心不说为励力运转作意,何故?答,初二心者,其心於成定与不成定之二者中,不成定者最久(即心不住所缘时最长)。对住定言,乃有间缺,既尚不能住定,有何间缺可名。中五心者,住定极常,故於其中立三摩地留难之名,曰有间缺作意。譬如阴云四布,不曰云雾作障,不见日光,则简其词曰有云作障。又如有大功德人,偶有过失,可叹为美中不足,若在常行恶者,偶尔有一二善行,则不能叹为美中不足也。又如藏习,赐茶臣下,如是一人,则直谓彼已得茶。若又一人於茶外加赐糌巴,则不说茶与糌巴,而简称之为得二色。若又一人,於二者外,加赐酥油,则简说得三色。故初二仅能予以励力之名,三住至七住虽亦含有励力在内,而易其名曰有间缺。《摄度论》云:「相续无间瑜伽者,应当精进修静虑。如若数数止息者,当如钻木火不出。」於瑜伽法亦如是。未得殊胜不应舍。此总摄修止法。
  凡瑜伽者,应先具修止资粮,依离五断八方法而修,再加精进不息,则六月可得止。若依无上瑜伽,则或更速。若不得静地等资粮,每日能稍习住心,但不间断,则修死无常、菩提心,任何法门,亦比不习住心者为速。依密教,则得第三四住,对生起次第粗分功德马上可得。若不精进,数数休辍,则如钻木不能出火,故未得殊胜即不应舍。再者,後二度先修止,後修观,次修双运。在修止中,先备资粮,次知方法,依之而修,则第三当明成止之量。今已岁寒,暂告一段落,待明年再说。兹略言其概,以示圆满。如何为止成之量,自备资,依法而修,从初住到九住,再加恒勤,不断而修,则必生轻安。轻安将生之兆,头觉重稳生热,热後即感快觉。此相现後,先得心轻安。心轻安者,常人心恒不能听命,现则对於善法特别发生堪能之性,(柔和听命之性)此性生起後,由心轻安之力引生轻安,身内有新生之堪能风,充满全身,身如兜罗绵之轻快,全身充满快乐,此即身轻安之乐。此乐生後,此时仍在所缘定中,即觉身与所缘相合,不知有身而唯有所缘。(如以佛像为所缘,即身与像合一。)此时心中欢喜极甚,不可抑勒,觉所缘有不能把握之势。此时尚未得止,不过九住後段而已。又俟不可抑勒之喜心稍退,所缘坚固,得不动轻安,是为得初禅加行道,乃合於得止之量。得是量已,仅此定力尚不能断惑,即当转修胜观。此处胜观即无我空慧之胜观。如何为空慧,待慧度中说。在三士道中,在上士道从发心、六度、四摄,以至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