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楼同人)现代娇娇女的红楼生涯 作者:忘却的影子(起点2012-12-15完结,穿越)-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束脩给的足,才不至于闹了笑话。当然,这跟我们老太太宠爱宝玉以及宝玉的胡闹分不开的。以前,宝玉是由我们家的大姐姐启蒙的,小小年纪,就学了几千字在肚子里,就是唐诗也学了不少。可是,宝玉的性子从来就奇怪。在大姐姐跟前的时候,乖得很,到了先生跟前,就状况百出。老太太就说,不是宝玉不好,一定是那些先生们不好,不会教孩子。为此,家里一连赶走了几位先生,宝玉自己学得七零八落的不说,还带累了下面的弟弟们,一直没能启蒙。”
史家姐妹大吃一惊。原来贪花好色的毛病,不止是那些大人们有,就是贾宝玉这个小孩子也会有呀?难怪古人要说“男女七岁不同席”了,古人诚不欺我。贾宝玉也真是极品,在姐姐面前是个乖宝宝,到了先生面前,就闹事儿。不过,贾家的人也真奇怪,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原因呢?那么多的先生也怎么也该怀疑一下吧。
其实,这也是天下父母心吧。除了个别的极品,大多数的人的心中,自己的孩子总是好的。而且之前,贾宝玉跟着贾元春的出色表现,自然也让贾母与王夫人觉得,这个孩子不愧是有来历的,不同凡响,小小年纪,就如此聪慧,教他读书识字,也是一点就通,那里会想到,贾宝玉天生的怪癖,漂亮姐姐教导,他样样都听,换了先生,他就淘气呢
这里正说着新闻旧事,忽闻外面喧哗声,有人惊呼:“下雪了”
不一会儿,就听得外面有婆子道:“姑娘,下雪了。”
贾瑾道:“大不大?”
那人道:“回姑娘的话,看样子,还不小,以前,还能看到远处的山丘,如今,连百步外的田地都看不到了。”
贾瑾想了想,吩咐百枝:“百枝,我记得我们还带了琉璃灯,拿出去,让他们挂起来。这么大的雪,这里又是大道,来来往往的车马不知道有多少。若是让人冲撞了,就不好了。”
百枝连忙与金嬷嬷两个将那几盏八角玻璃宫灯都拿出来,交与外面的连翘,连翘亲自盯紧了,在每一辆车子上都挂了一盏出来。
史家三姑娘道:“二表姐,这不像是琉璃灯呀,难不成就是西洋玻璃灯?”
贾瑾一愣,笑道:“是玻璃灯,不过我老是叫错,总是叫它琉璃灯。”
史家二姑娘道:“为什么要将这等玻璃灯交给外面呀?不是还有气死风灯吗?”
贾瑾笑道:“气死风灯虽然好,可是不够亮。现在是白天,却偏偏下起雪来,风又大。这里又是往来的大道,军国大事也常从这里进入京师。能不出事,自然是最好的。”
史家四姑娘道:“二表姐,你可真是细心呢。居然舍得这么好的玻璃灯。我们家虽然说门第好,可是要找出这样两盏玻璃灯来,也难呢。”
贾瑾笑道:“既然妹妹喜欢,回头,我让人送妹妹们一人一盏,这东西也不过胜在轻巧而已,日常请安的时候,自己拿在手里,看路也清楚些。”
史家姐妹赶紧谢过贾瑾。史湘云隔着窗纱,看着外面飞扬的雪花,道:“瑞雪兆丰年,今年想必能有个好收成吧。”
贾瑾道:“瑞雪兆丰年,那说的是冬雪。如今这已经是三月了,却下起雪来,只怕会冻坏了秧苗。”
史家四姑娘道:“这雪不好吗?”
贾瑾道:“若是这雪小一点。那么倒还好,秧苗有地气护着,焉上几天,也就好了。而且蝗虫之类的害虫,反而会因为冰冻而死去。可是如今这么大的雪,若是再下久一点,我怕连秧苗都会冻死了。”
史家四姑娘道:“不是可以补种吗?”
贾瑾道:“妹妹这句话,都快赶上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了。补种也需要种子呀。百姓人家,种子那是前一年预留好的,就是再困难的日子,都不会拿出来吃的。若是这秧苗被老天给冻死了,哪里再去找种子粮呢?”
史家二姑娘道:“买不到吗?”
贾瑾道:“这样的时候,有钱也没地方找去。种子粮跟普通的米粮可不一样。一般来说,在秋收的时候,百姓们会亲自挑选出最丰满最好的稻谷作为种子粮,然后用竹篮装了,挂在房梁上,等着来年播种之用。而其余的粮食,留下品相不怎么好的,其余的都会拿去卖了,好换些油盐布帛,让自己过个好年。”
史家三姑娘道:“那粮商那里不是还有吗?”
贾瑾道:“这几年,各地连年灾荒,那些粮商们,只要将粮食存些时日,就可以翻出几倍的银钱,那里还会稀罕那几斤种子粮呀。而且种子粮在保存上极有讲究,相对而言,麻烦又繁琐,还挣不到几个钱。那些粮商们可不愿意在这上面花大工夫。而且,妹妹们可知道什么叫青黄不接吗?每年,秧苗在地里,果子什么的都没有熟,老百姓只能挖野菜度日,这个时候,连壮劳力都要饿肚子。这就叫青黄不接。你想,一边是没有种子粮,或者是种子粮贵的很,一边是老百姓身边没有钱,都饿着肚子,又哪里买得起种子粮呢?”
史家四姑娘道:“那该怎么办?若是地里没有收成,岂不是……”
贾瑾道:“还有什么办法?也只能东挪西凑地,找些陈粮做种子粮。如此一来,今年粮食减产,那是肯定的。种子粮好与不好,一亩地,一年收成相差几十斤的粮食呢在有些年份,十斤谷子,能换一个大活人。十斤谷子,舂成米,还没有五斤呢。”
史家姐妹面面相觑,她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一节
第一百六十一节
史家姐妹面面相觑,她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史家四姑娘道:“二表姐,这话我们是不是不该问?”
贾瑾笑道:“不,即便是你们不问,我也会说的。今天春雪,而且看样子还不小,京畿一带,今年的粮食收成肯定会出乱子。目前最要紧的事,就是要准备好种子粮。”
史家二姑娘想了想,道:“官府在各地不是有常平仓吗?难道还不够?”
贾瑾道:“常平仓是为了应对各地是灾荒和边疆的军需所设立的,各地的府库还要应付官府的开支。加上动用常平仓和府库,需要圣上的手谕,等下面层层报上去,再等上面批复下来,黄花菜都凉了。所以,我想请妹妹们帮个忙。”
史家姐妹齐声道:“请我们帮忙?我们做得了吗?”
贾瑾道:“其实很简单的。若说这天底下,哪里还有种子粮,除了朝廷和粮商们之外,就只有我们这些百年勋爵之家了。像我们这样的人家,御赐的皇庄是少不了的,那么每年的粮食打的,也不会少。所以,我想请妹妹们帮忙,跟自己家的长辈们说一说,是不是请他们出面,向百姓们赊借种子粮。”
史家姐妹一下子呆住了。贾瑾又道:“我之所以向妹妹们求助,除了为朝廷分忧之外,还因为,我很担心民间的青苗钱。”
青苗钱,又是一件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情。史家姐妹赶紧追问。
贾瑾就解释道:“青苗钱,本来是唐代的一种赋税的名字,后来宋代熙宁变法里,王大人也弄了一个青苗钱出来。”
史湘云道:“这个我知道。宋代实行青苗法时,官府贷给农民的钱也叫青苗钱。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今放青苗钱,凡春贷十千,半年之内便令纳利二千,秋再放十千,至岁终又令纳利二千。’不过,王相公倒台以后,这青苗钱也被废除了。“
贾瑾道:“不错,宋代的青苗钱是走常平仓的。常平仓本来就是为了赈济灾荒而设立。青苗钱贷空了常平仓,到了灾荒之年,自然拿不出钱粮来赈济百姓。野有饿莩,王相公自然要背负责任的。不过,官府虽然废除了青苗法,也取缔了青苗钱,可是民间依旧盛行,到了本朝也不例外。原因,也不过是利息高昂而已。”
史家姐妹道:“青苗钱的利息很高吗?”
贾瑾道:“刚才史大妹妹念的,不就是了,半年,就翻一番呢所以,哪怕年成再好,只要借了青苗钱,那结局也只有家破人亡一条路了。可是,不借,交不起赋税,那也是大罪一条。就是朝廷减免赋税,可是那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呀。”
史家二姑娘道:“那姐姐的意思是……”
贾瑾道:“其实,这件事情,若是我一人也做得来,不过多费些时日罢了。只是,这春耕可不能误,这关系到百姓们的生死呢。若是有妹妹们帮忙,我想,妹妹们家里都是有庄子的,只要几句话,庄子上的佃户们就受了恩惠,若是做得好了,附近的百姓们也会受益,这是其一。若是京里权贵之家,有一成人家帮忙,那救下的百姓,就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了。”
史家二姑娘道:“那会不会有人说我们朋党呢?毕竟我们几家之前就因为朋党的事儿,受过一次罪了。”
贾瑾道:“若是是长辈们牵头,那么会被别人说,那是肯定的,可是如果是我们几个女孩子来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而且,我打算先写折子进宫,再写信给几位交好人家的姑娘,到时候,若是有人找茬,回头发现,他们家的姑娘也是其中之一。你们以为如何?”
诸人都大笑起来。史湘云道:“二姐姐,我没有多少钱,就是月例也就那么些,可能不够吧。”
贾瑾道:“多多少少都是个心意,我不看你出多少,我只看你的心意到了没有。别的不说,就拿我手上的这只镯子来说吧。大概很多人都看不上。不过是一只纯金打的、圆圆的箍子,又没有花纹,又没有嵌珠玉五宝,也不是什么古董。也只不过是一只份量十足的镯子而已。可是如今的金价,却是二十六两(不是笔误,金银比价会变),这样的一只镯子,可以换上一百三四十两银子。而普通百姓人家,一年到头的花费,拢共才二十两银子,这还是能请得起小丫头的富农之家呢”
史家姐妹都吃惊地张大了嘴巴。贾瑾道:“我不知道别人会怎么说我们,我也不会管人家的嘴巴。我只知道,救人如救火,拖不得。”
史家姐妹还在迟疑,边上的金嬷嬷却道:“郡君,您就只打算写折子给圣上吗?”
贾瑾愣了愣,道:“圣上同意以后,我也会写信给公主们的。无论是八公主还是九公主,抑或其他的几位公主,我都会一一写信给他们。这场春雪,来得太不是时候。今年的秋收,绝对不能出事情。”
金嬷嬷道:“郡君,您为何现在不写呢?可以立即就叫人送进宫去,也省得又延误一天。”
贾瑾一愣,赶紧跟史家姐妹告了罪,趴在小几上写了起来。金嬷嬷还在边上指点她,中间应该加上什么。
史家姐妹也呆住了,还好百枝机灵,捧出了几样玩具,给他们解闷。不过,此时的史家姐妹也没有心情玩耍,反而个个问百枝要了纸笔,计算自己的私房。贾瑾还在边上告诉她们,最好不要拿嵌珠宝的首饰和玉首饰,很容易被人压价钱,不合算。
晚间,因为大雪路滑,不能上山,史家诸人便留在了贾瑾的庄子上过夜,当然,也知道了女儿们的小小计划。
史家两位夫人反复盘问了几句,也觉得不费什么事情,不过跟下面打个招呼而已。不过,出于稳妥之心,她们还是派人连夜赶回家去,跟两位侯爷说了。史家两位侯爷如今也是空有爵位、没有实权的主儿,正愁着往上爬的事情呢,自己的夫人带来了一条路子,自然是高兴万分。
其实旧社会,有些见识的人都知道“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的。虽然说史家有权有势、不怕那些泥腿子闹事。可是若是流民多了,抢了他们的庄子。他们也只能自认倒霉。因为法不责众哪。贾瑾的这个点子又不费什么事情,只是劳烦他们自己辛苦两天,到庄子上守一守,将存粮拿一点点出来,帮附近的百姓过个难关而已。付出的,可能还比不上每次舍米施粥的花费,可是能保证当地的秋收呀。附近的百姓们有了种子粮,就会好好种地,也就不会闹事儿了,自己的庄子也就保住了。
恩,就当花钱买个放心好了。何况,那位青和郡君讨好皇家的本事,可是一等一的厉害史家兄弟亲自出马,到庄子上去巡视了。
京里很多接了贾瑾的信件的人家,也得了消息。虽然有人照样在金銮殿上耍嘴皮子,可是也有很多人或者自己亲自到庄子上去,或者派了子侄去,或者派了可靠的心腹去。
总之,因为贾瑾的信件,京师各家人等都行动起来。贾家当然也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不过荣国府里,贾赦父子那是有公职在身,而邢夫人不在家,王熙凤安胎,整个大房都找不出人来。二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