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解脱自在园十年-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较有机会亲近他们;他们对教典的接触又有迥然不同的情况,有重视知识
的,也有根本无暇读经的,一般大城市中寺院的僧众,多属此类。当然也有大
量的比丘既不属於「森林比丘」也不属於「城市比丘」。
【译注五】一般观念以为不执着是由於身无长物可以执着,佛使比丘则生起一个富挑战性
的念头:「拥有物资(有可执着的东西)却不执着,可能吗?」经由实验,他
发现为承担使命而拥有一些物品,虽然要花心力照顾它们,仍然可以不执着,
也就是执着与否的关键不在物品及责任之有无。
┏ ┓
面对群居的生活 ┗ ┛
'成立禅修中心'
由於开始从事着述及杂志的出版工作,又有更多居士、出家众来访,我在解脱自在园的生活由独居变为群居,或者说生活上与许多人有了关连。
我们终於必须盖房子给新来的比丘及沙弭住。另外,也盖了一间小屋供着述之用,并且将书藏在那儿,这样就不必再担心小偷或白蚁光临了。我们也提供许多设备给健康及生病的人使用,又有一个供来访者使用的场所,这场所同时也是我们与其他僧院交流的地方。为适应发展中的状况,我们的生活及共住规约有了变动 加入了一些新的规约。其中一件最重要的事是,来自其他道场的理想同修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只好在解脱自在园培训一些年轻的比丘及沙弭,让教育与着述同时并进,我们的工作才会圆满,也才能顺应未来发展的需求。这项新(教育)工作虽然加重我们不少负担,但由於有规则可以逐渐教导我们如何处理事情,工作於是能顺利进行。
总之,如同各行各业有其独特的行事方法一样,为行者建立一个这样的禅修推广中心,也要有一套特殊的作法。
我们的情况是这样的:成立禅修推广中心是项创新的志业,并无前例可循,它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及实验,包括个人静修与对外弘法,而後者是藉着和别人沟通,直接给予教导或彼此交流。起初,各种活动还没有划分清楚,解脱自在园的许多事务都混在一起处理,後来,有些事情就移到位於达拉镇的法施社办公室及法施图书馆去。达拉镇与早期的解脱自在园及法施社的所在地 本里安镇有一段相当远的距离。
对成立禅修中心有兴趣的人应该注意:如果有个组织想要提升及推广禅修,它就应该到处设站,也要依活动的类别而有不同的管理方式。而且从一开始,就得有足够的人员来负责每一种活动,这样做很快就能如愿地见到成效。
'只需几位好友,就足够找到一生的快乐'
我在解脱自在园的第三年,开始有位朋友加入,在整个结夏安居期间和我共修。关於这位比丘,我想写一些他的事迹作为留念。他的俗名是迈,姓屯萨 ,法名是沙萨那巴轴多,是从泰国东北部的猜耶贲府来的,为了到解脱自在园,他从家乡一路走过来,和我共住好几年以後,他因病重而回到故乡圆寂。他很强壮,极有耐力,而且坦诚,是一个最完美的行者典型。他不曾拥有巴利文文凭,也没有完成高级佛学教育,但我因为尊敬他,而破例接受他,後来这里的每个人也都敬重他,这才使我完全了解到:古代精通三藏教典的比丘为什麽会那麽尊重对佛经一无所知的比丘。这一类比丘不会被情绪所困扰,他们在各方面都表现出沉稳、老实及诚挚。由於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多,反而能努力学习和发问,而且能忍受训诫,一段时日之後,对想知道的事理就有了相当的了解。他们谦卑、沉默寡言,无法布教,却最喜欢闻法。相处得愈久,他们的行为就愈发显得值得信赖,我们深深觉得这种德行足以蠃得诸天的礼敬。
我个人觉得解脱自在园即使只有一个这样的人,就足以称为禅修中心。我认为自己非常幸运,有这麽令人满意的人作我的第一位朋友。後来我发觉我们所订定接受僧侣的条件
巴利文文凭及通过高级佛学教育 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成果,但我们别无他法。因此我们的修正案是除了法施社常用的职权外,我有权依自己的判断来接受特殊的人。
以这件事来看,有意成立禅修中心的人,也许乐意叁考我们的做法来设定某些规则。因为我们不能抛弃规则,也不能设错规则。
我想引用一句名言作为评断 「要确定同伴的好坏,必须长时相处」,这句话果然不虚。正因为如此,要订立统一的标准来接受或拒绝特例并不容易。所以,可能的话,最好是有选择性地接受我们一向熟悉的人,或在自己道场长大的信徒,或见和同解的道友们的信徒,把他们招收来做长期的训练。由於这种心灵训练可能需要许多年,甚至是一辈子的事,因此不一定要时常接受新成员,当处所住满後,最好不要再招收新人。你不要求大功德,我建议你只需要几位好友,就足够找到一生的快乐,并不需要再接受其他任何人。
'来自四面八方的行者'
此後几年,不断有比丘及沙弭来和我们共住,每次核准就增加一至二人。曾有几次结夏安居期间,总人数达到十人。有些新来的人对自己的成果非常满意,成为我们的好朋友,但也有些正好相反,他们公然地散播污秽的言语来批评我们。前者的重要特徵是:他们建立在自己心中的修行标准,几乎和我们的相同。
举例来说,当为了定义「知足」或「简朴的生活」而意见分歧时,前者对我们所规定的某种程次的生活标准会表示认同,後者却认为这麽严苛的要求几近於苦行。
另一个例子是关於「常住比丘和沙弭该做那些事、不该做那些事」这个问题。有些人说他们不该每天课诵,也不该看报纸,并且指责一直这样做的人不如法。另有一派人则逐字逐句依循佛经严谨地奉行,比如即使饮用的水已经很乾净了,他们还是先将水滤过再饮用,有时滤布不乾净,这个动作反而污染了饮水,只因为传统是这麽做的,他们也就照着做,这是由於相信薄薄的滤布可以把水中看不见的微生物滤掉的缘故。一旦有任何同修不照着做,遵行的人便会排斥他,而从相反方面来说,反对者则认为遵行者食古不化。另外,还有一种人,也是大部分的行者,则只留心观照自己,他们觉得作法要松要紧是个人的抉择,他们不排斥任何人,是任何人的朋友,因此可以算是真正的行者。
在上述的例子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在自诩为行者的人之中,有些人是心智不健全的,他们常使事情严重化而变得难以解决。
一个接受来自四面八方叁访者的禅修中心,和有限制性的地方组织或道场是大不相同的。前者几乎任何一种叁访者都有,他们常只是短暂的逗留或来看一看,而不一定想留下来,这很可能就是问题产生的原因。一个人最大的障碍是坚持自己的观念,以为别人的作为与自己不同,就是荒谬、可笑的。我发现有些奇特的作法,实在是无法避免的。例如有一次,一位客僧在用早斋前,把他的钵放在高台上,蹲下合掌,口中念念有词後,才把钵端到他用斋的地方。正当他口中念念有词时,许多没看过这种仪式的比丘,就忍不住偷笑或彼此挤眉弄眼,因为在那些比丘眼中,这真的很好笑。其实,这种仪式是在供佛,感谢佛陀的功德,使弟子们食无匮乏。仔细思考後,这种仪式还是相当不错,而且合理,但即使经过解释,大部分的比丘仍然摇头,不相信这种作法。我想这种仪式必要只在某些地区被认同吧!忠於这种作法的人坚决主张不遵行它是对佛陀忘恩负义,不遵行的人则回应说他们有比这更好的方式来感谢佛陀,在他们眼中,这种作法就像是把食物供养鬼神或佛的灵体。在一个有各种过客的禅修中心,这一类的例子层出不穷。
自称为行者或沙门【译注一】的比丘及沙弭,在名义上似乎都一样,实质上却有许多类别,甚至比在市区道场就学的比丘种类还多【译注二】。由於从未读过佛经的重实修比丘为数不少,因此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小禅修中心,每个中心就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观点或师长代代相传的教导,而有它自己的作法。由於不以义解做为修行的准绳或指引,有些行者的观点偏差得很厉害,甚至有人根本不相信义解是修行的基础;尤其还有一些把义解当成修行大敌的人,更是远离正道的漂泊者,他们很自然地就认为别的行者是不对的、是荒谬的,那些很少有机会一起解决争论的「森林比丘」和「城市比丘」,更会有这种错误的观点。【译注三】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如果能够妥善管理,禅修中心本身可以成为不同派别间彼此协调、增进了解的场所。据我的观察,除了动机不良的人之外,大部分的行者有纯正的意向并且期望获得功德。虽然每个人来自观点不同的派别,但如果能了解这其实是些微不足道的事,而且因人而异,就能彼此协调、破除成见。纵使某人持有一项他人所不同意的特殊观点,只要他绝大部分的观点正确,别人应该不会排挤他。
若成见太深,可能会舍本逐末,以致於执持那一项项微不足道的派别观点,而漠视了法与律。比如说,他会忽略「和合是团体基石」的重要性,而因此失却同修道友所给予的法益。如果连佛弟子间都不免有纷争,就很难想像他们能与其他宗教的人沟通了。佛弟子本来应该是很博学广见的,却可能因为这项疏忽而导致短视及无知。
'我看禅修中心'
从各地来的访客言谈当中,大致可以做出下面的结论:大部分禅修中心都有它的特色,就如同标帜、商标一样,刻划着个别的特徵,许多中心因此常会介绍一些与众不同的事物,使自己看起来比别处更好、更神圣。
禅修中心越多,自我标榜、自我抬举的情况也越多,导致各个中心彼此竞争、敌对而难以协调。若竞争的派别有好的观点并能依其专长与经验做有益的事,则竞争本身是非常好的;但如果他们只是想让自己微不足道的特色显得比别人好,整个宗教就会遭殃。我想这就是大部分禅修中心的修行水准停滞不前的原因,而无可避免的,它将会使这一类志业的形象或尊严受损。
禅修中心应该洗刷这种污垢,同时以正行为榜样来宣扬佛陀伟大的教法。若中心作这种努力,最後终将得到报偿,也一定会比投资兴建另一座道场更令人欣慰。
对个人来说,在禅修中心的人,应该要求自己勤奋地思惟、修学;在团体中,敞开心胸包容异己;教导别人时,以诚挚的心尽力而为,而且不期盼任何回报。
这麽一来,不用浪费信徒或国库太多的赞助,修持就能进步,而宗教也会兴盛。最後,禅修中心将是一个个开支很低、生活清苦的小地方,而生活在其中所获得的法喜,将数倍於反其道而行的大道场 虽然心境其实是无法比较的。
目前我的期望为什麽这麽难以实现?我猜想是因为这种工作对一般大众而言太难以了解,以致於无法合作推动。甚至僧团的长老群也未尽全力协助推展或踏实地处理这种事,只把它当作是个人的事情,让有志於此的人自动发心。
更糟的是,有些长老们误会这种活动专属於自私的、离弃社会的人,或是想藉着证涅
来占他人便宜的人,这也是一般社会大众对这些活动不够关心的原因之一。可见,我们的宗教在某些方面做得太过,而某些部分则显得不足,这一点证明了佛教的甘露尚未完全普降全体国民。
由於长老们尚未设法鼓励或表扬这一种特殊的工作,它就变成那些碰巧热爱这种工作的人的个人责任,而有学问的人偏偏很少能够默默的承担起这种工作。另外,这种工作也无法吸引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倾向於从事管理和行政方面的工作(这类工作显然会使他们名利双收),既不期望得到涅 ,也不想先尝试严格而深入地实修,以便日後能以真正高超、宽广的心利世。
基於以上的原因,导致没有多少人热爱修行,好修行的人既然很少,想提升自我的当然更稀有,甚至可能没有。因此,任何已成立的或即将成立的禅修中心,如果发现想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