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浅谈太极拳内劲-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二天就是中秋节了,紧随着本会的周年庆将届,洪会长挺严兄再三向我邀稿以为周年庆祝兴;唯自忖个人对太极拳的认识极为有限,对于内劲的锻练培养或运用都欠缺心得与领悟,实不知其然,更不知所以然,所以在这方面是无法作探讨的。或者我想从我所有粗浅的物理常识,试着提出解释,尚请读者多多包涵简陋之处。 

力的三元素「着力点」、「大小」、「方向」、「两力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于同一点则合力等于零」,这些现象是否仍旧适用于太极拳?如果是的,干嘛仍要全身松开,用意不用力,用力则滞,如果我的力量大,则对上力量小的我一定胜,这些是否都互相矛盾?假如一根竹杆可以承受三百公斤的压力不会断掉,而我是一个特技专家,我可以很技巧的站在竹杆顶上,则我就像独脚站在地上一样,而我的重量自然透过竹杆传到地上,我如果重七十公斤,则地上自然产生七十公斤的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如果我重一百二十公斤,当然产生一百二十公斤的反作用力。

如果竹杆斜倒了,当然这一切就没有作用了,这么说这枝不起眼的竹杆,实在是太极拳高手了,因为它能如斯响应,要是我的太极拳能练到像竹杆一样多好。如果我把竹杆放到一个透明电梯里面,我仍旧以特技站在竹杆顶上,电梯一上升,外面的人岂不是感觉我是被竹杆发劲发出去了么?妙哉!假如我把竹杆们笋结成一个漂亮又标准的太极拳人像,并且把前脚用螺栓锁在地面上,我如果从前面推这个人手,我的推力岂不是都自然而然传到这人像的后脚,而这个人却看起来轻轻松松,既不用力又不运气,多么潇洒。我再异想天开,在这个人的腰胯部位装个重型弹簧,我一推它,岂不是这个弹簧的反作用效果既往地上,又透过竹杆往我身上作用;这些都是符合力的三元素的。假如我能以这种方式仿太极拳招,做出各种姿势,岂不是花样多端,产生各种效果。

在现代这个机械文明发达的社会,各式各样的吊车在各种工程上、建筑上扮演着重要的推手。吊车主要由型态各异的吊杆,缆绳及油压系统组成,操作的人就像魔术师指挥着吊车作不同的角度、高低、方向的伸缩运动,正像玩木偶戏的人,牵动手上的绳索,让人生百态显现在小小剧台上。我常想这些绳索是不是就像我们的肌肉,吊杆就像骨架,而指挥这些动作的就是李天禄了〈我把他比方为意〉。这里面好像存在着一些东西,就让大家自己去猜了。〈竹子是不会自己去推人的〉 

以上讨论的纯就力的观点,或是位能的看法,后面我想就缠丝劲阐述一些个人主观的看法。里面牵涉到力与杠杆原理《如果就物理的定义,就是力偶〈Moment〉 = 力〈Force〉x力臂〈L〉》如何作用与太极拳中。有人说太极拳的发劲是离心力作用,化劲是向心力作用,这里的离心力是否就是物理上作圆运动时所产生的离心力,我认为是不一样的,因为物理学上的离心力 = MV2R ,这里的M〈质量〉,V〈速度〉要很大才会有强大的威力,也许在比赛里的投掷链球是有如此快的速度与力量,我们作太极拳时,是不会有这么快的直线运动,何况拳头本身的质量也不是很大。

我最近在游学英国时,曾经翻阅一本英文武术杂志,曾经有一篇访问冯自强老师〈陈发科师祖的徒弟〉的文章,冯老师提到因为缠丝劲就像飞机引擎的推进器〈Propeller〉,所以威力庞大,但是很可惜没有做进一步的说明。我试著作一些引申,
凑巧笔者近两年,分别在英国、日本、韩国工作上接触到各式各种的飞机引擎零件,或泵浦之旋转翼〈Impeller〉,在我手中做过详细的观察,尤其是叶片〈Blade〉部份,这种东西非常精密,随着使用部位,功能不同而有不同的精巧构造,但是有个共同点,就是从内到外有某种角度,或者变换角度的螺栓型变化,而这些叶片再一片一片固定在圆轴〈或圆箍〉上,当圆轴转动时,周围的流体就被飞抛出去,而叶片的螺型结构会使这种作用发挥到极高的效率。

如果我们的太极拳能练到像推进器一样,是不是就可以产生很大的威力?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面临的就是推进器是个金属结构的钢体,它随时随处都维持圆满的结构,轴心一动,则外围的螺旋状叶片则同步产生运动。但是人体的四肢与身体之间的角度、位置关系却是随时随地在变换,也许掤劲永不丢,而由腰胯带动之一动无有不动是一种思考方向。

我们练陈氏太极拳的,跟别派的推手时,常常被认为手上用力太多,也许是主观的看法,也许是客观的观察,但都值得我们自省。人的肢体,各部肌肉,绝大多数都能够个别自由控制,所以我们想右手顺转就右手顺转,左手逆转就左手逆转,右手上举就上举,左手下按就左手下按。我们开始跟从老师学拳看到老师缠转,所以也不自觉的跟着缠转,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习惯,手脚的上举下按也是一样,这种现象是不是我们已练成了用意指挥的缠丝劲,实是值得商榷! 

记得二十多年前,潘老师受高雄同门之邀,赴高讲学,利用周日游佛光山,看到墙上刻着「谁在念佛」,潘师看了,笑谓随侍弟子,「谁在打拳」,当时印象特别深刻,现在想来这是一种练拳的境界,就像他常常强调练拳顺其自然,所以个人以为,当我们初开始练拳,手缠、脚缠,皆是皮相,随着日积月累,慢慢练到身上,再慢慢练到肩胯都能随之渐渐相呼应,外形上右手作顺转圈,右脚也做顺转圈,连右胯也做顺转圈;左手作逆转圈,左脚也做逆转圈,而左胯也同时做逆转圈,到此地步,就应该把皮相的手脚顺逆缠舍弃,不是说不要缠丝劲了,而是说我们看到的模仿各种缠丝〈拳架上的〉,都能练到腰胯上,从此腰胯一动,所有顺逆缠丝都自然而然同步延伸到手足,这时我们要注意的就是掤劲永不丢,意思要随在到指尖。否则太注意手脚的局部缠丝,就是手脚的肌肉自己在做局部的运动,既不能产生缠丝劲的效果,反而被人家指为用力太过,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另有一层我们常常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推手时人家没有往某个方向走,而我们偏偏往那个方向画圈子,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我们拳架的组成,有四、五十种招式,所以我们练拳时也养成了双手有往上往下,向左向右的习惯,其实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就像潘老师不教我们一招一式去拆招应用,尤实有其深意在。当我们拳架默识琢磨熟了,拳架实是给我们用腰胯〈意在指尖〉,将拳架带出来,因此我们就锻练各种不同方向、走向的腰胯劲。如果我们的陈氏太极拳能练到像推进器一样,它是能产生支撑八面,化发同时的效果的。我们的腰脊就像推进器的圆轴,而身体或四肢的各部位,就像半径不等圆箍,而肌肉的表层就像圆箍外围的叶片向外发散,达到支撑八面的效果,则何处不是劲呢?

拳论有云,人出直劲,我横截之,或有人称,人以直向的力向我来,我以横向微力拨之,就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我觉得缠丝劲〈就像推进器的设计〉他的向外发散形状就像银河系的星云群,或像海螺的螺线。我们在做梁的分析的,要考虑水平与垂直力的平衡,还要考虑力偶的平衡,如果力偶不平衡,光有力平衡是没有用的。前面第一段我们曾讨论力与拳架,
如果我们的拳架能锻练到虚实相生、阴阳相济,则对方的力量推来,我们是可以在接触点产生相等的反相力,而合力等于零,而实际上这个反作力实际又产生于地面,而我们由于力的平衡,反而没什么感觉。

而我们像推进器叶片般,由腰胯所产生的劲,由四肢螺旋向外延伸到四稍〈说是由腰向外送到四稍,其实是同时发生〉,于接触点处产生对方无法查觉无法用力抵挡的力偶作用,这就是可以达到化发同时的效果。〈所谓力偶、杠杆作用,就是我们二、三十年前卖菜所用的秤,菜贩用手提着绳,菜篮勾在秤头,而秤锤沿着秤杆前后调整距离,就可以称出不同的重量,如
果我们把支绳点想象成对方与我的力量接触点会怎样呢?〉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想象,如果有人就此练出功夫,请与我本人连络,一方面可以自我吹嘘一下,一方面我可以收些束修,以为茶饭酒水助兴,〈也许我可以告诉你一些我个人的练拳秘诀,可是很宝贵的〉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