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明-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能手执金牌的人都是一些什么人呢?大家都是心知肚明,无非是那些捐资“六艺书院”的豪门大户。难道皇太孙将这些身上充满铜臭的商贾称为“国士”?
这一举措让那些自恃为才高八斗的读书人感到耻辱,更令他们接受不了的就是,皇太孙成立国士院的目的,就是为了监督官府,其权力从弹劾官员到参与苏州政令的修订。甚至可以将有疑问的案件驳回重审或是代为申诉。俨然是苏州府利益的代言人。
不明白的同时,大家都不由的同情起即将被选上任的苏州知府,天天被一群无所事事豪门盯着,这当官还有什么意思呢?本来这些手拿金牌的人见知府之下的官员可以免跪了,再给他们质疑政令和官员操守的能力,还让不让这些当官的活了。
皇太孙发布的公告说了,朝廷但凡有所政令,皆要在国士院和参议处公开,然后制定执行方法,再发出通告,这叫做什么政务公开。
让那些商人参与到政令的发布和修改,皇太孙想做什么?难道真的被那些豪门大户的铜臭味迷惑了吗?这简直就是扶植商人成为一支有份量的****力量!这个想法实在是太过疯狂了。以至于大家都不敢继续再想下去。这简直是胡来嘛,难道在京师的皇上就一点也不管。任由皇太孙这样折腾?
可是不管怎么议论,也动摇不了朱允炆的决心,其实在这样做之前,已经得到了关于参议处几乎所有人的反对。私下包括一直很支持他的杨狄峨。可是朱允炆明白,参议处的形成,就必须有个机构和其相互制约,否则一家独大,只要遇见一个稍有手腕的知府,参议处难免会在自己走后沦为官府的口舌。
当然,国士院暂时只有豪门商贾入驻,以后他会想办法再引进一些村老长者代表百姓,那么就算在他走后,参议处代表了士子,国士院代表了商贾和百姓,加上朝廷所派遣之官府。三足鼎立才能相互制约。
所以,这次的他异常的坚持,就连刘三吾、黄子澄等这些东宫詹事府的老人反对,他也没有理会,为了避免当面的冲突,他干脆和小维、杨狄峨,再带上铁铉出了行宫,径直躲了出去。
当然,他这次出去也不是无的放矢,因为杨狄峨虽然住在行宫内,但是平叔却由于身份的缘故住在苏州城内的一处宅子里。杨狄峨和平叔感情深厚,经常回去看望他,在来往的途中发现了一桩事情,启发了朱允炆的思路。
在选举苏州知府的过程中,为了使百姓知道这二十九个候选人的情况,朱允炆下令在全城张贴了许多公告,公告中详细的描述了候选人的情况。可是杨狄峨来回几趟,皆没有见过公告张贴于何处,报于朱允炆知道,还以为是苏州府的衙役们偷懒呢。
最后通过调查才知道,原来所张贴的公告,都在半夜被有心人揭走,有的是拿回家详细参阅,有的是为了收藏,更有的是揭下来后拿去卖于别的人家,从中赚些私利。黑市的价格,那一纸通告,竟然被炒到一两银子一份原版的,就连抄写版本也可以二十文钱。
朱允炆这才想起了后世的舆论利器——报纸来。其实,他回到大明一年多的时间了,知道中国有报纸的雏形已经千余年了,就是所谓的“邸报”。邸,就是各地驻京师的联络处,也就相当于他后世的“驻京办事处”,他们的任务就是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情报抄写下来,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传送到各地官府手中,以便地方及时了解朝廷的动向。
而上次搞的京师纸贵的蓝玉案,被朱元璋将结果张贴于宫门之上,令众人传阅,那种行为叫做“宫门抄”。也就等于一种报纸了,不过是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约束,全是民间的自发行为而已。
经过杨狄峨提醒,又想起了江南文风颇盛,而且购买力也很强劲,为什么不办一份报纸呢,那样不是等于自己多了一双眼睛留在苏州吗。
把想法一说,杨狄峨马上支持,并主动承揽了下来,几乎是马上回去让平叔收购了一家印刷作坊,并马上筹划第一份报纸,朱允炆为其取名为“江南新报”。他们这次偷偷溜出行宫,正是去收获第一份报纸的喜悦。
从收购印刷作坊到报纸成型,不过十余天的时间,时间真快,不过很快的就感受到了无奈,杨狄峨纵然是天才,也没有见过后世的报纸,自己可能也解释的不明白,所以在经过平叔的误解之后,报纸竟然被印刷成一本本的小册子,装订好后,一本本的放在那里,每本书足有数十页,成本估计要百十文钱,那里能普及下去呢。
看看自己的设想变成了如此的怪物月刊,朱允炆苦笑不已,可是伴随着新任苏州知府吴雪凡即将就职,他的就职宣言就刊印在这小册子上,再返工已经来不及了,朱允炆只好自己出钱买下了所有的册子,然后命苏州通判陈文令率领衙役发放。自己待到有空闲时,再仔细琢磨一下问题出在那里。
新任苏州知府吴雪凡,是原吴江县知县,宁国府人,四十三岁。光是在吴江县、昆山县两地为知县就有十一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半个本地人,由于断案如神,又清廉自律,且不古板顽固,所以在各方都是如鱼得水,这次的《江南策》更加是因为他了解当地民生,所以很让参议处的人和朱允炆满意。
其中有一段“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苏州乃鱼米之乡,殿下发动水军修筑河堤、疏浚水道,水旱灾害已无忧矣,丰收可望,但仅可果腹尔。若要富足,唯有工商一途,江浙手工天下闻名,善加利用……。。恢复苏州繁华。”更是说中了朱允炆所想。
言论虽然和刘三吾、黄子澄等儒家之论不合,但是考核吴雪凡之政绩皆无话可说,而其策论中那句“恢复苏州繁华”这句话,在朱允炆的刻意掩饰下,被忽略掉了,能不忽略掉吗?传到朱元璋那里,就要问,难道苏州本来繁华,是朕将其变的荒凉了吗?
事实虽然就是那样,但是谁敢说啊,包括自己也不敢,这个吴雪凡还真的有胆识。朱允炆心里暗暗的想。
随着册子的发放完毕,知府大人吴雪凡也走马上任,一切都慢慢的趋向圆满,经过磨合,东宫参议处人员已经确定,刘三吾举荐的是黄子澄和张宗浚,而那些有皇上御赐“国士”封号的二十五大豪门,则退居出来陆家的家主陆如叶和曹家的家主曹镇,据说陆家是三国时陆逊的后代,曹家是曹操的分支,是真是假朱允炆也没有那个心情去考虑了。
朱允炆指定的是丁志方、叶孝天和刚刚从燕王之处要回的高巍。本来朱允炆的意思是想让杨狄峨进入参议处的,但是一来年纪太小,二来有些舍不得,像这样的人才,他怎么能放心的留在苏州呢。而铁铉文兼武职,不可能放下,景清是他的笔杆子,更是不会进入参议处了。
他手头的人才还是捉襟见肘,好在六艺书院已经快开学了,希望能够多让自己发现一些人才,朱允炆在无人的时候这样想,不过最多想的还是关于报纸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自己心中所想,为此,他决定去一趟印刷作坊,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
正文第三十八章又是报纸
毕昇的老家是杭州的,苏州距离杭州不远,按说活字印刷已经在这里应该是十分发达了,可是为什么还是只印刷出那种小册子呢?难道是自己表达能力问题?
朱允炆在赶往位于新郭镇的印刷作坊时一直在想,心里郁闷异常,起点那么多的大神们穿越,报纸不是说办就办了吗?偏偏轮到自己穿越却弄成那样的四不像。吸取上次出行遇刺的教训,缇骑早就去新郭镇布防,而自己足足也带了二百亲卫,护卫的密不透风,连小维和杨狄峨两人想随意走走也被铁铉严厉的制止了。
特别是小维,铁铉已经认定上次就是她连累了太孙殿下,这次本来不想带着,可是朱允炆发现小维和杨狄峨两人的关系ri渐升温,几乎达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他还想用小维来牵着杨狄峨的心呢?所以坚持一定要带上他们二人。
到了新郭镇,就看见街道两旁守卫森严,朱允炆不由的皱了一下眉头,可是也没有办法,就算是不为自己,也要为小维吧,更何况,要是不让这些缇骑跟着,刘三吾和铁铉这些人会不会来个以头杵地的死谏也不一定。
当大人物就是麻烦啊,朱允炆跟着前面带路的亲卫,慢慢的走进一个院子,显然是建成没有多久,一切都显示着新茬。也不知道平叔用的什么手段买到手的,花了多少钱,反正他回到明朝之后,对于钱这东西也没有什么概念。
不过他在院子里发现一个很奇怪的建筑,类似于后世中他见到过的黑砖窑,整突突的往外冒着浓烟,还有人汗流浃背的将一排排的东西拿出来垛好了冷却,走到跟前,才发觉却是一铁板上布满了许多胶泥刻出的小字,马上才明白过来,现在大明用的还是胶泥活字印刷。
胶泥活字印刷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
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
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这种办法虽然在当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对于朱允炆来说,就连他在小学时见到的那种印刷试卷的小型手摇滚轴印刷机也不如。胶泥活字不能刻的太小,否则容易损坏,而且这种印刷的速度,想要大批量的印刷报纸,那简直就是不可能的。就算是一起做十个版,不停的来回使用,一天能印刷多少份呢?
不用再往里面看,朱允炆就明白了事情的症结所在,马上让平叔停工,然后召集熟练的印刷工匠进行商讨。心里也暗暗庆幸着,自己打工的那家律师事务所的所长是个六十余岁的老头子,什么东西都不舍得扔掉,结果仓库里面尽是一些老古董式的书籍,其中就有介绍印刷史的,自己一个人在所内的时候也翻看了许多次,现在说给这些工匠听,看看能不能做成。
锡和铅合金可以用来做铅字,这一点工匠们除了觉得成本高了一点,但是有老板花钱,他们也不会在乎,但是什么两面印刷;这就对于纸张有要求了,不过也好解决,最难解决的就是朱允炆所说的那个叫什么的印刷机。
最要命的是说者本人也不太了解,大家只能慢慢的参详,最后天色渐晚,铁铉催促着回行宫,朱允炆才算是解脱出来,下令一些技工跟着他回行宫继续商讨,剩下的人按照他的意思去制造铅活字。
纵然是这样,工匠们也是十分佩服眼前的这个大人物,虽然不知道朱允炆的真正身份,但是从众多护卫就可以看出来头不小,也为自己的东家有这么一个靠山而感到放心,更加坚定了忠心干活的念头。
半个月过去了,工匠们终于研制出可以用手摇动滚筒式样的印刷机,经过朱允炆的点拨,又利用水车驱动其运转,总算是解决了这个难题,紧跟着又是关于油墨的问题,胶泥活字上用的油墨用在铅字上不行,才知道其中的艰难,这一点朱允炆是真的没有办法了。
心里暗自腹诽着大神们的误导,还是按照杨狄峨的主意,悬赏,反正又是近二十天的功夫,一万余字的《论语》被浓缩在一张纸上,整整齐齐的放在参议处众人的面前,人手一份,看到自己学了一辈子的东西其实就那么一点,都不由得吓了一跳。
七十余岁的刘三吾就快要把那张《论语》放在瞳孔上了,也没有能看清楚上面的字迹,其他人也是一脸的惊讶,有些不相信字竟然能刻的那么小。却不知这是几十个技工耗费一个多月的成果。
这么久以来,那些工匠们终于明白了报纸该是什么样子的东西,对于排版、印刷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这次朱允炆将其拿到参议处让大家看,第一,是想给大家一个直观的印象,第二,是就是征稿来了,他要利用自己这些才子名家的手,争取把江南新报的第一炮打响。
另外,六艺书院即将竣工,新生的招收也在进一步的筹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