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013-本草纲目-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救荒本草》一种(明定王) 
《本草会编》一种(明汪机) 
《本草纲目》八十六种(明李时珍) 
【附注】宋雷 《炮炙论》 北齐徐之才《药对》 唐杨损之《删繁》 唐孙思邈《千 
金》 蜀韩保升《重注》 南唐陈士良《食性》 宋寇宗 《衍义》 唐慎微《证类》 陈 
承《别说》 金张元素《珍珠囊》 元王好古《汤液》 吴瑞《日用》 明汪颖《食物》 王 
纶《集要》 陈嘉谟《蒙筌》 定王《救荒》宁原《食鉴》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内容:x山草类三十一种x 

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甘草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蜜甘(《别录》)、蜜草(《别录》)、美草(《别录》)、 草(《别录》)、灵通 
(《记事珠》)、国老(《别录》)。 
弘景曰∶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 
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甄权曰∶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 
故有国老之号。 
【集解】《别录》曰∶甘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 
日成。 
陶弘景曰∶河西上郡,今不复通市。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诸地中来。赤皮断理,看之 
坚实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乃西羌地名。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虚疏。又有如鲤鱼肠者, 
被刀破,不复好。青州间有而不如。又有紫甘草,细而实,乏时亦可用。 
苏颂曰∶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叶如槐叶,七月开紫花似 
柰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根长者,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色,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 
也。采得去芦头及赤皮,阴干用。今甘草有数种,以坚实断理者为佳。其轻虚纵理及细韧者, 
不堪,惟货汤家用之。谨按∶《尔雅》云∶ ,大苦。郭璞∶ ,似地黄。又《诗·唐风》 
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是也。 ,与苓通用。首阳之山在河东蒲 县,乃今甘草所生处 
相近,而先儒所说苗叶与今全别,岂种类有不同者乎? 
李时珍曰∶按∶沈括《笔谈》云∶《本草注》引《尔雅》 大苦之注,为甘草者,非矣。 
郭璞之注,乃黄药也,其味极苦,故谓之大苦,非甘草也。甘草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 
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结角如相思角,作一本生,至熟时角拆,子扁如小豆,极坚, 
齿啮不破,今出河东西界。寇氏《衍义》亦取此说,而不言大苦非甘草也。以理度之,郭说 
形状殊不相类,沈说近之。今人惟以大径寸而结紧断纹者,为佳,谓之粉草;其轻虚细小者, 
皆不及之。刘绩《霏雪录》,言安南甘草大者如柱,土人以架屋,不识果然否也? 
x根x 
【修治】雷 曰∶凡使须去头尾尖处,其头、尾吐人。每用切长三寸,擘作六七片, 
入瓷器中盛,用酒浸蒸,从巳至午,取出曝干,锉细用。一法∶每斤用酥七两涂炙,酥尽为 
度。又法∶先炮令内外赤黄用。 
时珍曰∶方书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炙之,至熟刮去赤皮,或用浆水炙熟,未有酥炙、 
酒蒸者。大抵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 
【气味】甘,平,无毒。寇宗 曰∶生则微凉,味不佳;炙则温。 
王好古曰∶气薄味浓,升而浮,阳也。入足太阴厥阴经。时珍曰∶通入手足十二经。 
徐之才曰∶术、苦参、干漆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权曰∶忌猪肉。 
时珍曰∶甘草与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胡洽居士治痰 ,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 
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东垣李杲治项下结核,消肿溃坚汤加海藻。丹溪 
朱震亨治劳瘵,莲心饮用芫花。二方俱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 
恶相反者,乃不为害。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 
【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 ,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本经》。 ,音时勇切,肿也)。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 
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别录》)。主腹中冷痛,治 
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凡虚而多热者, 
加用之(甄权)。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 
精 
养气,壮筋骨(大明)。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 
脾 
胃,润肺(李杲)。吐肺痿之脓血,消五发之疮疽(好古)。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时 
珍)。 
x稍x 【主治】生用治胸中积热,去茎中痛,加酒煮玄胡索、苦楝子尤妙(元素)。 
x头x 【主治】生用能行足厥阴、阳明二经污浊之血,消肿导毒(震亨)。主痈肿, 
宜入吐药(时珍)。 
【发明】震亨曰∶甘草味甘,大缓诸火,黄中通理,浓德载物之君子也。欲达下焦,须 
用梢子。杲曰∶甘草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 
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 
痛,缓正气,养阴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缓急,而又 
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好古 
曰∶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咸敛,甘上行而发,而本草言甘草下气何也?盖甘味主中, 
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张仲景附子理中 
汤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缓之之意。小柴胡汤有柴胡、 
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建中汤用甘草,以补中而缓脾急 
也;凤髓丹用甘草,以缓肾急而生元气也,乃甘补之意。又曰∶甘者令人中满;中满者勿食 
甘,甘缓而壅气,非中满所宜也。凡不满而用炙甘草为之补;若中满而用生甘草为之泻, 
能引诸药直至满所,甘味入脾,归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也。《经》云∶以甘补之,以 
甘泻之,以甘缓之,是矣。 
时珍曰∶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 
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然中满、呕 
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而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与之相反。是亦迂缓不可以救昏昧, 
而君子尝见嫉于宵人之意欤? 
颂曰∶按∶孙思邈《千金方》论云∶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毒,甘 
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方称大豆汁解百药毒,予每试之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验乃 
奇也。又葛洪《肘后备急方》云∶席辩刺史尝言∶岭南俚人解蛊毒药,并是常用之物,畏人 
得其法,乃言三百头牛药,或言三百两银药。久与亲狎,乃得其详。凡饮食时,先取炙熟甘 
草一寸,嚼之咽汁,若中毒。随即吐出。仍以炙甘草三两,生姜四两,水六升,煮二升,日 
三服。或用都淋藤、黄藤二物,酒煎温常服,则毒随大。小溲出。又常带甘草数寸,随身备 
急。若经含甘草而食物不吐者,非毒物也。三百头牛药,即土常山也;三百两银药,即马兜 
铃藤也,详见各条。 
【附方】旧十五,新二十二。 
伤寒心悸,脉结代者∶甘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伤寒类要》) 
伤寒咽痛∶少阴证,甘草汤主之。用甘草二两(蜜水炙),水二升,煮一升半,服五合, 
日二服。(张仲景《伤寒论》) 
肺热喉痛有痰热者。甘草(炒)二两,桔梗(米泔浸一夜)一两。每服五钱,水一钟半, 
入阿胶半片,煎服。(钱乙《直诀》) 
肺痿多涎∶肺痿吐涎沫,头眩,小便数而不咳者,肺中冷也,甘草干姜汤温之。甘草(炙) 
四两,干姜(炮)二两。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服。(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久嗽涕唾 
多,骨节烦闷,寒热。以甘草三两(炙),捣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调甘草末一钱,服之。 
(《广利方》) 
小儿热嗽∶甘草二两,猪胆汁浸五宿,炙,研末,蜜丸绿豆大。食后薄荷汤下十丸。名 
凉膈丸。(《圣惠方》) 
初生解毒∶小儿初生,未可便与朱砂、蜜。只以甘草一指节长,炙碎,以水二合,煮取 
一合,以绵染点儿口中,可为一蚬壳,当吐出胸中恶汁。此后待儿饥渴,更与之。令儿智慧, 
无病,出痘稀少。(王 《选方》) 
初生便闭∶甘草、枳壳(煨)各一钱。水半盏,煎服。(《全幼心鉴》) 
小儿撮口发噤∶用生甘草二钱半,水一盏,煎六分,温服。令吐痰涎,后以乳汁点儿口 
中。(《金匮玉函》) 
婴儿目涩∶月内目闭不开,或肿羞明,或出血者,名慢肝风。用甘草一截,以猪胆汁炙, 
为末。每用米泔调少许,灌之。(《幼幼新书》) 
小儿遗尿∶大甘草头,煎汤,夜夜服之。(危氏《得效方》) 
小儿尿血∶甘草一两二钱,水六合,煎二合,一岁儿一日服尽。(姚和众《至宝方》) 
小儿羸瘦∶甘草三两,炙焦为末,蜜丸绿豆大。每温水下五丸,日二服。(《金匮玉函》) 
大人羸瘦∶甘草三两(炙)。每旦以小便煮三、四沸,顿服之。良。(《外台秘要》) 
赤白痢下∶崔宣州衍所传方∶用甘草一尺,炙,劈破,以淡浆水蘸,三二度,又以慢火 
炙之,后用生姜去皮半两,二味以浆水一升半,煎取八合,服之立效。《梅师方》∶用甘 
草一两(炙),肉豆蔻七个(煨)锉。以水三升,煎一升,分服。舌肿塞口,不治杀人∶甘 
草,煎浓汤,热漱频吐。(《圣济总录》) 
太阴口疮∶甘草二寸,白矾一粟大,同嚼,咽汁。(《保命集》) 
发背痈疽∶崔元亮《海上集验方》云∶李北海言,此方乃神授,极奇秘。用甘草三大两 
(生捣筛末),大麦面九两,和匀,取好酥少许入内,下沸水搜如饼状,方圆大于疮一分, 
热 
敷肿上,以绸片及故纸隔,令通风,冷则换之。已成者脓水自出;未成者肿便内消,仍当吃 
黄粥为妙。又一法∶甘草一大两,水炙,捣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横一小刀子,露一宿, 
平明以物搅,令沫出,去沫服之。但是疮肿发背,皆甚效。(苏颂《图经》) 
诸般痈疽∶甘草三两,微炙,切,以酒一斗,同浸瓶中,用黑铅一片溶成汁,投酒中取 
出,如此九度。令病者饮酒至醉,寝后即愈也。(《经验方》)一切痈疽诸发,预期服之,能 
消肿逐毒,使毒不内攻,功效不可具述。用大横纹粉草二斤捶碎,河水浸一宿,揉取浓汁, 
再以密绢过,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以瓷罐收之。每服一、二匙,无灰酒或白汤下。曾服丹 
药者,亦解之,或微利无妨,名国老膏。(《外科精要方》) 
痈疽秘塞∶生甘草二钱半,井水煎服,能疏导下恶物。(《直指方》) 
乳痈初起∶炙甘草二钱,新水煎服,仍令人咂之。(《直指方》) 
些小痈疖∶发热时,即用粉草节,晒干为末,热酒服一、二钱,连进数服,痛热皆止。 
(《外科精要方》) 
痘疮烦渴∶粉甘草(炙)、栝蒌根等分,水煎服之。甘草能通血脉,发疮痘也。(《直指 
方》) 
阴下悬痈∶生于谷道前后,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数十日后,赤肿如桃李,成脓即 
破,破则难愈也。用横纹甘草一两,四寸截断,以溪涧长流水一碗,河水、井水不用,以文 
武火慢慢蘸水炙之,自早至午,令水尽为度,劈开视之,中心水润乃止。细锉,用无灰好酒 
二小碗,煎至一碗,温服,次日再服,便可保无虞。此药不能急消,过二十日,方得消尽。 
兴化守康朝病已破,众医拱手,服此两剂即合口,乃韶州刘从周方也。(李迅《痈疽方》) 
阴头生疮∶蜜煎甘草末,频频涂之,神效。(《千金方》) 
阴下湿痒∶甘草,煎汤,日洗三、五度。(《古今录验》) 
代指肿痛∶甘草,煎汤渍之。(《千金方》) 
冻疮发裂∶甘草,煎汤洗之。次以黄连、黄柏、黄芩末,入轻粉、麻油调敷。(《谈野 
翁方》) 
汤火灼疮∶甘草,煎蜜涂。(李楼《奇方》) 
蛊毒药毒∶甘草节,以真麻油浸之,年久愈妙。每用嚼咽,或水煎服,神妙。(《直指 
方》) 
小儿中蛊欲死者∶甘草半两,水一盏,煎五分,服。当吐出。(《金匮玉函》) 
牛马肉毒∶甘草,煮浓汁,饮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