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上册)-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乔光朴吼起来:“你说什么?叫我溜?电机厂还要不要?”
“你这个人还要不要?你要再完蛋了,要伤一大批人的心,往后谁还

干!”石敢实际也是说给霍大道听。
霍大道静静看着他们俩,就是不吭声。
乔光朴怒不可遏,在屋里来回蹓跶,嘴里嚷着:“我不怕这一套,我当

一天厂长,就得这么干!”
石敢终于忍不住走到霍大道跟前,说:“霍局长,你说怎么办?”
霍大道淡淡地说:“几封控告信就把你吓成这个样子。不过你还够朋友,

挺讲义气,让老乔先撤,你为他两肋插刀顶上一阵子,然后两人一块上山。

嗯,真不错。石敢同志大有进步了。”
石敢的脸腾一下红了。
霍大道含笑对乔光朴说:“老乔,你回电机厂这半年,有一条很大的功

绩,就是把一个哑巴饲养员培养成了国家的十二级干部。石敢现在变化很大
了,说话多了,以前需要别人绑上拖着去上任,现在自己又想当书记又想兼
厂长。老石同志,你别脸红,我说的是实话。你现在开始有点像个党委书记
了。不过有件事我还得批评你,冀申调动,不符合组织手续,没有通过局党
委,你为什么放他走?”

石敢脸一红一白,这么大老头子了,他还没吃过这样的批评。


霍大道站起来,走到乔光朴身边,透彻肺腑的目光,久久地盯住对方:
“咬什么牙,不值得。在我们民族的老俗话中,我喜爱这一句:宁叫人打死,
不叫人吓死!请问:你的精力怎么分配?”

“百分之四十用在厂内正事上,百分之五十用去应付扯皮,百分之十应
付挨骂、挨批。”乔光朴不假思索地说。

“太浪费了。百分之八十要用在厂里的正事上,百分之二十用来研究世
界机电工业发展状态。”霍大道突然态度异常严肃起来,“老乔,搞现代化
并不单纯是个技术问题,还要得罪人。不干事才最保险,但那是真正的犯罪。
什么误解呀,委屈呀,诬告呀,咒骂呀,讥笑呀,悉听尊便。我在台上,就
当主角,都得听我这么干。我们要的是实现现代化的‘时间和数字’,这才
是人民根本的和长远的利益所在。眼下不过是开场,好戏还在后头呢!”

霍大道见两个人的脸色越来越开朗,继续说:“昨天我接到部长的电话,
他对你在电机厂的搞法很感兴趣,还叫我告诉你,不妨把手脚再放开一点,
各种办法都可以试一试,积累点经验,存点问题,明年春天我们到国外去转
一圈。中国现代化这个题目还得我们中国人自己做,但考察一下先进国家的
做法还是有好处的。。”

三个人坐下,一边喝着茶,一边谈起来,越谈兴致越高。霍大道突然对
乔光朴说:“听说你学黑头学的不错,来两口叫咱们听听。”

“行。”乔光朴毫不客气,喝了一口水,把脸稍微一侧,用很有点裘派
的味道唱起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
——《乔厂长上任记》导读

新时期改革文学的真正滥觞是在1983 年以后,但是早在1979 年7 月,
蒋子龙就以其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砸下了改革文学的第一记重锤,
为工业经济体制改革敲响了进军的战鼓。它的出现,标志着当代文学中处于
薄弱地位的工业题材小说有了新的成果和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作当
之无愧地荣膺了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小说由“出山”、“上任”、“主角”三个部分组成,写某机电局电器
公司经理乔光朴毛遂自荐到一个已两年零六个月没有完成生产任务的电机厂
当厂长,立下“军令状”,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使工厂面貌发生迅速改变
的故事,揭示了十年浩劫之后工业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严重问题。作品
围绕以乔光朴为代表的改革家和以冀申为代表的阻碍改革者两种力量的较
量,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魄力、有才干、有锐气、个性鲜明的企业实干家乔
光朴的典型形象。作品中的乔光朴,是新型的社会主义企业家。他主动请战、
锐意进取,他大刀阔斧、披荆斩棘,他锋芒毕露、才华横溢,是搞四化的闯
将、整顿改革的强人。乔光朴的形象,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闪耀着理想的
光辉,是新时期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工业改革者的典型。

蒋子龙善于以粗犷雄劲的笔调、炽热饱满的情感,刻划工业战线上具有
进攻型和开拓性格的人物,注意描写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在
这篇小说里,他既放手写乔光朴扭转危局、开创新局面的魄力,又敢于写他
壮志未酬的隐痛;既放手写他在困难面前的果断行动,又敢于写他在复杂微
妙的人事关系网的包围中的困惑、苦恼,甚至写了他的让步、妥协与受挫后


的孤独感。作为企业家和改革家的乔光朴,他有魄力、有才干、有水平,是
搞生产的行家里手;他目光远大、雄心勃勃、豪放果敢、大胆机智,能不计
较个人恩怨,坚持任人唯贤,是工业战线上不可多得的铁腕人物。作为一个
普通的人的乔光朴,他又有着丰富的感情世界,有脾气、有缺点,充满了人
情味。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努力揭示人物的独特性格,并将现实和理想、
理智和情感熔为一炉,从而使乔光朴形象既高大又真实,有棱有角,血肉丰
满,亲切可信。

作品还成功地描写了郗望北、石敢、童贞、霍大道以及冀申、徐进亭等
人物形象。

蒋子龙的小说题材重大、思想敏锐深刻、时代气息浓郁。他的小说突破
了工厂、车间的局限,开拓了工业文学的社会内容和艺术新天地。这篇小说
充分显示出蒋子龙小说气势宏大、笔触浑厚、刚健、粗犷、豪放、深沉的艺
术风格。作品的不足之处是细节描写稍嫌粗疏。

(钟正平)


沉重的翅膀(存目)

张洁

艰难的起飞
——《沉重的翅膀》导读

张洁,新时期著名女作家,北京人,生于1937 年。主要作品有《从森林
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祖母绿》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
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沉重的翅膀》是张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新时期第一部正面反映
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长篇小说,完成于1981 年4 月,描写的是1979 年冬至
1981 年1 月发生在国务院重工业部和部属曙光汽车制造厂的一场复杂的斗
争,斗争的实质是改革与反改革。这部作品的最大特点是时代感强,题材重
大,主题尖锐,生活面宽广,人物众多,它是张洁创作题材转移、艺术风格
嬗变的最突出标志,也是文学创作与生活同步的典范之作。

作家在经济改革的背景上,通过机关生活、家庭生活以及友情与爱情的
描写,展示了众多人物不同的灵魂,艺术地概括了我国历史蜕变时期的社会
风貌,使读者于表面的平静中看到新生同腐朽、文明同愚昧鏖战的景象,听
到了人民在激战中走向光明未来的沉重的脚步声。

26 万字的小说,却写了五六十个人物,有部长、司局长、处长、厂长、
车间主任、秘书、工人、女记者以及他们的家庭子女。小说着力刻画了勇于
冲破习惯势力的羁绊、大胆开拓通向理想之路的郑子云、陈咏明、叶知秋等
艺术形象,描绘了他们强烈的历史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同志之情与战友之谊,尤其是主人公郑子云,是新时期老干部中
“中国的脊梁”式的艺术典型。小说还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
部长田守诚、副部长孔祥、冯局长等一批身居高位的改革阻挡者的形象。他
们共同的特征是思想僵化保守、作风腐败不纯。他们互相勾结,形成一股势
力,利用职权不择手段地破坏、反对改革,排挤、打击改革者。正是由于他
们的顽固阻挡,设置种种障碍,才使得改革者的起飞如此艰难,他们的翅膀
如此沉重。作品的深刻意义就在于,表现了新长征起步时两种世界观、人生
观和方法论的分歧与对立,不同人格的矛盾与斗争,为读者提供了观察各种
人物精神活动的“心电图”。

小说风格轻柔细腻、深沉委婉,文笔抒情而富于哲理,感情温柔而内含
炽热,以人物内心感受为轴心谋篇布局,篇幅有限而内容深广。不足之处是
议论偏多且随意了些。

(钟正平)


李顺大造屋

高晓声



老一辈的种田人总说,吃三年薄粥,买一头黄牛。说来似乎容易,做到
就很不简单了。试想,三年中连饭都舍不得吃,别的开支还能不紧缩到极点
吗?何况多半还是句空话!如果本来就吃不起饭,那还有什么好节省的呢!

李顺大家从前就是这种样子,所以,在解放前,他并没有做过买牛的梦。
可是,土地改革以后,却立了志愿,要用“吃三年薄粥,买一头黄牛”的精
神,造三间屋。

造三间屋,究竟要吃几个“三年粥”呢?他不晓得,反正和解放前是不
同了,精打细算过日子的确有得积余,因此他就有足够的信心。

那时候,李顺大二十八岁,粗黑的短发,黑红的脸膛,中长身材,背阔
胸宽,俨然一座铁塔。一家四口(自己、妻子、妹妹、儿子)倒有三个劳动
力,分到六亩八分好田。他觉得浑身的劲倒比天还大,一铁耙把地球锄一个
对穿洞也容易,何愁造不成三间屋!他那镇定而并不机灵的眼睛,刺虎鱼般
压在厚嘴唇上的端正阔大的鼻子,都显示出坚强的决心;这决心是牛也拉不
动的了。

别说牛,就是火车也拉不动。李顺大的爹、娘,还有一个周岁的弟弟,
都是死在没有房子上的。他们本来是船户,在江南的河浜里打鱼,到处漂泊,
自己也不知道祖籍在哪里。到李顺大爹手里,这只木船已经很破旧了;钉头
锈出漏洞,芦棚开了天窗,经不起风浪,打不得鱼虾了。一家人改了行,有
的拾荒,有的用糖换破烂,有的扒螺蛳,挣一口粥吃。一九四二年,李顺大
十九岁,寒冬腊月,破船停在陈家村边河浜里。那一天,云黑风紧,李顺大
带了十四岁的妹妹顺珍上岸,一个换破烂,一个拾荒。走出去十多里路。傍
晚回来时,风停云灰,漫天大雪,顷刻迷路。幸亏碰着一座破庙,兄妹俩躲
过一夜。天亮后赶回陈家村,破船已被大雪压沉在河浜里,爹娘和小弟冻死
在一家农户大门口。原来大雪把船压沉前,他们就上岸叩门呼救,先后敲过
十几家大门。怎奈兵荒马乱,盗贼如毛,他们在外面喊救命,人们还以为是
强盗上了村,谁也不敢开门,结果他们活活冻死在雪地里。天没有眼睛,地
没有良心;穷人受的灾,想也想不到,说也说不尽,。。没有房子,唉!

李顺大兄妹俩哭昏在爹娘身边,陈家村上的穷苦人无不伤心。他们把那
条沉船拖上岸来,拆了一半做棺材埋葬了死人;剩下的半条,翻身底朝天,
在坟边搭成一个小窝棚,让李顺大安家落户。

抗战结束,内战开始,国民党抽壮丁,谁也不肯去。保长收了壮丁捐,
看中李顺大是六亲无靠的异乡人,出三石米强迫他卖了自己去当兵。他看看
窝棚,窝棚上没有门,怕自己走了,妹妹被人糟蹋,就用卖身钱造了四步草
屋,才揩干眼泪去扛那“七斤半”。

他怎么肯替国民党卖命!隔了三个月,一上前线就开小差逃了回来。到
了明年,保长又把他买了去。前前后后,他一共把自己卖了三次。第二次的
卖身钱,付了草屋的地皮钱;第三次的卖身钱,付了爹娘的坟地钱。咳,如
果再把自己卖三次,钱也都会给别人搞去的。


然而还亏得有了四步草屋,总算找着了老婆。他出去当兵时,妹妹找来
了一个无依无靠的讨饭姑娘同住做伴,后来就成了他的妻。一年后生了个胖
小子,哪一点都不比别人的孩子差。

土改分到了田,却没有分到屋。陈家村上只有一户地主,房子造在城里,
没法搬到乡下来分。李顺大只有自己想办法了。他粗粗一码算,兄妹两人两
个房(妹妹以后出嫁了就让儿子住),起坐、灶头各半间,养猪、养羊、堆
柴也要一间,看来一家人家,至少至少要三间屋。

这就是李顺大翻身以后立下的奋斗目标。



一个翻身的穷苦人,把造三间屋当做奋斗目标,也许眼光太短浅,志向
太渺小了。但李顺大却认为,他是靠了共产党,靠了人民政府,才有这个雄
心壮志,才有可能使雄心壮志变成现实。所以,他是真心诚意要跟着共产党
走到底的。一直到现在,他的行动始终证明了这一点。在他看来,搞社会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