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原着"反"字析 |
|
当前状态:全本 | |
书籍作者:未知 | |
更新时间:2019-07-30 | |
运行平台:MP3/MP4/PSP/手机/电脑IOS | |
关注次数:6 文件大小:3K | |
小说格式:TXT格式 下载 阅读 评论 收藏 |
内容简介

作者:吴沛田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有87条、97处运用“反”字,是仲景原著运用率较高的字之一。笔者以为,它既是古代一种行文笔法,在述证、言脉、论治等方面起到了某些特殊作用;又是仲景夹叙夹议,突出辨证论治的具体表现。 意义 综观全书,“反”除有“相反”本义外,在某些地方尚可作“又”或“再”解。如《伤寒论》:“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论中既言“发汗”,可知原有表证,本当恶寒。今“反恶寒”,知汗后表证解复又恶寒,再恶寒也。何以如此?“虚故也”。此乃发汗太过或患者素体阳虚,使表阳外泄,腠理不固,营卫俱虚。其关键在阳虚生寒,则恶寒必是得衣被而不减,并伴面色白光白,脉微细、脚挛急等证,方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以附子扶阳,芍药补阴,甘草佐附子、芍药调和营卫,药少力专,阳气回则虚者不虚,有阴阳双补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