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烽火恩仇录-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学良小子这是干啥嘛!说变就变反复无常,一会儿伏天,一会儿雪天,谁听他的话算谁倒霉!”宋醒痴手足无措,脸上又红又烧,吃不成饭。
次日天不明,就悄悄离开了成都,动向不明。他怕刘湘把自己扣起来,向蒋介石买好。可他哪里会料想到,刘湘睡过一霄,翌日又变了腔调。
“这时若是杀了蒋介石,全国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势必演成了混战局面,徒为日本人创造机会而己。汉卿以大局为重,标举外御其侮的大义,着实有大家风范,令人钦佩,钦佩!”有四人回报说宋代表不见了踪影,刘湘愣了一愣,说道:“走了也好。老蒋不是从西安也走了么?”
二十六日上午,洛阳机场大道两旁站满了军校、航校的军队。一行汽车飞驰过来,两旁响起了军乐声和万岁的呼声,蒋鼎文、毛帮初、刘峙、商震、张钫等军政人物一一出现,个个面带喜色。宋美龄下车后,风度翩翩地上了飞机,蒋介石被两个侍从扶下车来,身穿蓝色绸袍,戴蜜色呢帽,向欢送人群频频答礼,尔后又由毛帮初将军扶他登梯。这是机场上最大的一架飞机。
飞机在尘土飞扬中扶摇而上,在欢呼中盘旋一匝,转向南京,四架战斗机尾随护航。众人已经散去,又一辆汽车飞驰而至,那是宋子文陪着张学良赶来了。两架绿色战斗机起飞之后,张学良,宋子文那架才继而升空,紧接着,从机场另一端起来七架战斗机,尾随在张学良机后……人们仰首眺望,眺望空际这威严的阵势,聆听云霄里远雷一样的轰轰音响。
军校俱乐部里,正是欢宴四处赶来的军政新闻各界人士,空旷的厅堂里,以前就悬挂着中央各位军政长官的大型玉照,客人们开始举杯之时,都发现那一排大照片里有一张变成了四方空架,异常显眼,这里原先挂的是张学良的照片,早在半个月前,就撤下来了。
洛阳喜气洋洋,西安新城杨虎成的会客室里,却发生了张学良离开的第一场争执。
一大早,杨虎成收到了张学良从洛阳发来的电报,要他释放陈诚、卫立煌、朱绍良、陈调元四人回南京。杨虎成沉思一阵,不想执行。但又转念一想,这不是小事,应该听听东北军的意见。电话打到金家巷,王以哲、何柱国二位军长很快赶来了,他们看罢电话,对杨虎成说:
“把这四位放了,其余十几位留下来反而碍眼,干脆全放走吧。”
杨虎成尚未表态,朱仁堂、孙铭九、卢广绩又坐着车一阵风似的赶来了。
朱仁堂一进门就问:“听说要把南京的大员放走,是吗?”
王以哲答:“是的。”
朱仁堂:“这一封电报可信吗?怎么可以证明是副司令签发的?”
王以哲反问:“倘若不是电报,是副司令的亲笔信,你放不放?”
朱仁堂一时噎住了,答不上来,忽然提出一个问题:
“王军长,即就是亲笔信,在今天这非常的背景下,也要看是不是副司令的本意。昨天,我劝他不要亲自送南京,他对我说:‘中央还有十几大员在这儿,怕什么?’可见副司令放蒋而留下这些大员,并非是因为忙乱而忘记了这些人物,他很明显是有用意的。我们必须按照他的真意行事。”
何柱国捏着电报问道:“不放大员,眼下怎么向副司令回话?”
卢广绩上前说道:“副司令说是三天、五天之内一定回来,可以这样回电:‘我们决意等您回来亲自释放这些大员,以便话别欢送,恢复情谊。’这就等于明告老蒋,副司令不回来,这批人也别想回去。这些人都是蒋介石的心腹,蒋介石不会扔下他们的。”
朱仁堂说:“这些人伤的伤、死的死,回到南京只会给副司令的身上抹屎抹尿,只会起坏作用。副司令不回来,绝不能放走他们。”
朱仁堂又说:“倘若你们害怕副司令回来责备、处罚,我可以主动承担责任,向他说明这是我的过错,与各位将军无关。”
王以哲很不高兴:“你们太多心了!副司令自己都送蒋委员长去了南京,我们扣住这些人还有多大意思!副司令‘送人情送到家’。这电报是直接给杨主任的,又不是给你们的,你们让杨主任夹在中间怎么处?”
大家都盯着杨虎成,杨虎成站起来说:“看张副司令的意思,我们不放,会给他在南京造成困难。既然是这样,我们就做到仁至义尽,把他们全部放了罢。”
朱仁堂、孙铭九、卢广绩黑着脸孔,只好从命。何柱国、王以哲在边上建议:“索性下个请柬,今晚举行便宴,欢送他们回京。另外,在易俗礼要不要再包一场秦腔。”
风风火火紧张了半个多月,杨虎成忽然想起了十二月九日晚的那场秦腔,那场虚惊,他苦笑了一下,说道:“包戏的事,我看就不必了。”
自洛阳直投南京的飞机正在云层里穿行,各地的电文已是雪片似的落到了南京,全是“欣闻钧座返京,欢庆莫名,谨电祝侯。”“非特天相吉人,实亦中华之幸”,“薄海欢腾,万众欢舞”之类的贺词。蒋介石的飞机在明故宫飞机场着陆时,欢迎的队伍人山人海,锣鼓鞭炮齐鸣,彩旗花带翻舞,欢呼声浪响彻九霄……仿佛在欢迎想往已久、倾慕已久的“大英雄”降落人间。
军乐声中,何应钦、林森代表军政各界向蒋介石鞠躬致慰,冯玉祥、戴季陶、居正、张继、孙科、陈立夫、李烈钧、朱培德、陈公博逐个儿致礼问候。张学良、宋子文的飞机晚到个把小时,机场上除了宋子文的侧近和一些军政部接待人员之外,地上余一层纸花、足迹,有些冷寞,有些凌乱。曾几何时,张学良带着卫队和随员晋京显的那番威势,已是不复存在了。
蒋介石还在洛阳,他的心腹文人陈布雷就和温文灏商量:“我们应该预先为委座准备一份文告,飞机一到南京,便可公开事变真象。”他们苦心孤诣,终于拟就了一份。一降落,陈布雷他们赶上去鞠躬之际,蒋介石却很快将一份文稿交给了陈布雷,要他迅即发表。蒋介石这份文稿,就是昨晚与夫人在灯下炮制成的《对张、杨的训词》。
《训词》很快发表了,军政大员们等待读了之后,纷纷称赞,认为:“其语重心长,有如一片春阳,无人不照,仁者胸怀,威而不猛,真是主心明严,气象高旷,聆者莫不动容。”有的则认为,这是“殷忧启圣,多难兴邦”的又一新开端。当然,也有少数明眼人不这么看,军政要员张治中,觉得从表面文字看,蒋介石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尊严,但细细揣摸,字里行间却潜伏杀机。张治中这个看法,与远在西安的杨虎成是同一个感觉。所以张治中在赶往北极阁看望张学良时,紧紧握手,神情极度不安。
十二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对“训词”进行了剖析:“蒋氏果欲从这次事变获得深刻的教训,而为建立国民党的新生命有所努力,结束其传统的对外妥协,对内用兵,对民压迫的错误政策,将国民党引导到和人民愿望不相违背的地位,那么,他就应该有一篇在政治上痛悔已经开辟将来的更好些的文章,以表现其诚意。十二月二十六日的声明,是不能满足中国人民大众的要求的。”“全国人民将不容许蒋氏再有任何游移和打折扣的余地。蒋氏如欲在抗日问题上徘徊,推迟诺言的实践,则全国人民的革命浪潮势将席卷蒋氏以去。”
驾返南京,千头万绪,有几宗区区小事,蒋介石却安排有序。
一是颁发纪念章。为鼓励忠贞人士,凡在西安事变同时蒙难之人,一律颁发西安蒙难金质章一枚,上面镌有:“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的联语,正中铸有蒋介石的肖像。有两位人物勋章特异,与众不同,一位是端纳,营救有功,由国民政府颁授大绶采玉勋章一座,一位是那个“双十二”凌晨架飞机落在临潼野地里的蔡锡昌,特颁五等宝鼎勋章一座,以彰忠勇。
二是召集同难人员到官邸摄影留念。包括侍从将领,连同几位女眷,总共二十二人,大伙正绕着委员长喜洋洋地列队时,“西北剿总”参谋长晏道刚和绥署政训处长曾扩情急忙忙赶来了,正想站入队列里,没想到蒋介石突然伸长手指指着他俩,怒色满面,厉声喝斥:“你两个滚出去,给我滚出去!滚!”当晏、曾二人红着脸退却时,蒋介石迅速要来一片纸,用红铅笔写道:“晏道刚无能,曾扩情无耻,永不录用。”写下这道手令交给了身边的侍从副官,才正襟危坐,开始照像。
晏道刚曾任过侍从室主任,是委员长身边的人,后来特地安排到张学良身边伺察动向的,可西安有这么大的“阴谋”,晏道刚却没有一个字向蒋介石报告,当然是“无能”的典范。曾扩情退出委座官邸时,却十分冤枉。周恩来要他为维护委座安全而对南京广播,他也就大声呐喊:“奔车之上无仲尼-黄埔同学一定要信赖张学良副司令,万不可各走极端,鲁莽灭裂,反而危及委座安全。“爱护领袖,喉咙都嘶哑了,委员长非但不奖赏,反而认为叛军张目的“招降广播”这岂不冤枉。
曾扩情这样的主张和平解决者碰一鼻子灰,南京那些主张诉诸武力者,后果也不佳。照完像,将介石与几个主要军政大员说道:“我想停止复兴社的活动。你们各位考虑考虑,这个提案是否可行,改日一起商量。”复兴社在蒋介石被扣以后很活跃,桂永清是何应钦的侄女婿,他率领教导总队自南京开到前线,配合空间在渭、华-带轰炸扫射,企图进攻西安,因为遭到东北军的有力阻击才作罢。依照复兴社那一套行施下去,蒋介石认为纵然是激不起张、杨杀他,起码也要被南京方面的飞机、大炮埋葬在那个高公馆内。所以摄影完毕,蒋介石有那么个提议。
在声势煊赫的军政大员里,宋子文很得意。事变之前,宋子文想用财政限制蒋介石扩军,同时又想增加税收,郎舅二人闹得不可开交。这次西安之行,彼此矛盾消释,宋子文在仕途上又将转入鸿运。戴笠更兴奋。他把自己西安之行同蒋介石当年于永丰舰护卫孙中山相比,说他是“冒死而去,乘祥而归”。何应钦则做了一场“讨伐军总司令”的幻梦。有恨无人省,有气没处泄,虽然委员长已回南京,他对西安仍是咬牙切齿,恨不得一下子炸平。
蒋介石表面不动声色,举措方面似乎不缓也不急,而脑海里却转得很快,总在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求贤求圣,神化自己,从一度挫折中再补涂上一层超英雄的釉彩。以完成自己的历史形象。所以他一到南京,便向中央引咎自请处分。中央一再慰留,并准许给假一个月,以资休养。蒋介石便利用这个“休养之机”,先把陈布雷安排在溪口文昌阁里,精心凑编了《西安蒙难半月记》,初稿完成后,蒋介石看过多遍,陈布雷八易其稿,然后才付印发表,公诸社会。
在这个半月记里,着重夸奖冒着生命危险的前往西安的宋美龄,仿佛是这位“女神”的镇静、坚毅的人格和定力,加上她那双温柔灵巧的手,才解开了西安与南京间的死结。时隔不久,又发表出一篇宋美龄的《西安事变回忆录》,以委婉的笔调,透露出何应钦、戴季陶一伙的作为、见解,竟然不及她一个妇女,对主战派进行了含蓄的讥讽。戴季陶看罢宋美龄这个回忆录,气得大动肝火,在家里用指尘把一个漂亮古雅的花瓶打得粉碎:“宋美龄不足道,她终究是个女人家,可委员长怎么竟容许她把这样的文章拿出来发表!”在一夜的风中,消瘦得只剩下叹息。
四 审判 无名圈套
四 夜凉 审判无名圈套 争论 囚禁
蒋介石使尽浑身解数给自己脸上贴金,才不理会别的军政大员怎么哭笑,怎么闹情绪哩。
“钱大钧那个事,处理得怎么样了?”蒋介石追问。
一回南京,伤势未愈的钱大钧就被投进了牢狱,蒋介石要人查明:“临潼我那专列的火车头是怎么开走的?钱与张、杨是否有所预谋?”
一位副官连忙拿出卷宗向蒋介石报告:“钱主任为人实诚,他是中了张学良的计策。有背部中子弹从右肺斜出的血衣可为验证。”接着又呈报了审查详情。
蒋介石想了想,下令道:“那就放了他罢。”晏道刚、曾扩情、钱大钧已分别经受到了审查和诉斥,张学良下一个会是怎样的前途呢?曾扩情那天被撵出摄影镜头,很快就有这样的叹息:“张学良现在南京,他纵然是死罪可恕,恐怕也活罪难逃。”
河北省政府主席黄绍雄有一天去看望蒋介石,蒋介石在长沙发上,对西安事变的原因、过程只字不提,却说下这么几句话:“这回出下这事,是由于我这个领袖的德威不能感化人。可是,家庭出身不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