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千多年前的荣辱是非:大宋的人大宋的事(选载)-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就是在征伐南唐期间,赵匡胤的老爸赵弘殷病逝了。
  在柴荣亲征淮南时,时任前军副都指挥使的赵弘殷领兵先入扬州,但不久就染病在身,只好离开前线北返,为了尽快回到后方,当真是日夜兼程。路过寿州时恰好是半夜,赵弘殷得知守城的主将是自己的儿子赵匡胤,当时就高兴起来,满以为可以进城好好休息一下,睡个好觉。
  可赵弘殷万万没有料到,他结结实实地吃了个闭门羹。赵匡胤亲自来到城楼,仔细盘问后让他等天亮再进城,赵弘殷也是军队里混出来的,当然知道夜深不得擅开城门的道理,可他不一样啊,自己可是守城主将的老爸!
  赵匡胤站在浓重的夜色中,看着城下模糊的人影,听着夜风在城上城下盘旋,几次想下令打开城门,但他又几次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下去,他深知“军令如山”的道理,此令一出,军令的威严势必会受到影响,他不想自己的部队上行下效,变成不守军令的乌合之众。
  但是赵匡胤是个重感情的汉子,对自己的朋友尚可“两肋插刀”,何况城下正受风寒的是自己的父亲。两难之中赵匡胤最终还是选择了军令,他站在城头上,流着眼泪对父亲说:“父与子虽然是至亲,但城门的开闭是王事,更为重要。城门开不得,按规定得等天亮才能开门。”
  结果是赵弘殷就在城下转悠了大半夜,赵匡胤直挺挺地站在城门楼上陪着父亲,一直等到天亮赵弘殷才进了城,赵匡胤早已安排好接风酒席和温暖的住处,大礼迎接老爸,弄得心里气极了的赵弘殷根本发不出火来。
  本来就已经有病的赵弘殷,再加上这么一冻,心里再憋气,便卧床不起,虽然得到赵普的精心照料,也没有好转,两月后不治而死。
  赵匡胤悲痛不已,向柴荣打了辞职报告,要按古代丧礼为老爸守丧三年。但柴荣得知此事后,感到赵匡胤忠心耿耿,便打破常规,在他守丧几天后,即由殿前都虞侯擢升为定国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更加重用。
  在五代那个拳头大就有理的年代,骄兵悍将不服管束的多了,要是换了跋扈的将领,别说夜里放老爸(何况还是军职在身的老爸)进城,就是烧杀抢掠也是稀松平常的事。赵匡胤能如此遵守法度,使柴荣很是感动,君臣更进一步拉近了距离。
  从这件事来看,赵匡胤是一名合格的职业军人,有着很强的“职业道德”,和那些莽汉武夫有着本质的区别,办事思维缜密,能全方位地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利的决断,这也许是他最终能走上权力最高峰的一个因素吧。
  自南唐战役开始,随着名望的上升,赵匡胤不仅注重在军队中交结武将,开始对文人也比较重视了。他自己也开始留意研读经史,一改从前那种风风火火的江湖作风。
  攻取滁州后,永兴节度使刘词就把自己的幕僚赵普推荐为滁州军事判官,从此就和赵匡胤有了联系。后来,赵匡胤的老爸赵弘殷养病期间,赵普精心照顾,使赵匡胤十分感激,两个人的感情进一步加深。
  赵普紧跟赵匡胤,先后给他做过节度使推官、掌书记,最终成了赵匡胤的首席智囊。
  另外,王仁瞻、楚昭辅、李处耘等人,也都是在这前后被赵匡胤召到麾下,成为自己的心腹幕僚。
  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转变。
  没有文人谋士的辅佐,再勇猛的武将也不过是凭着本能去搏杀的野兽,一旦他们拥有了智囊们的指点,很快就会变成道貌岸然的圣人。
  圣人,是值得人们追随和敬仰的!
  那个不能说出来的秘密,是不是更加频繁地来打扰赵匡胤?没有人知道。


  第二章 新王朝的成长史

  一代豪杰天子的黄昏(1)

  柴荣此时顾不上赵匡胤招收没招收智囊,他正忙着盘算怎么把天下收进自己的囊中。
  吞掉南唐,统一南北,一直是柴荣的梦想。现在,南唐已经把长江以北的州县全部送给了自己,再想前进就必须要跨过长江天险。
  柴荣觉得还没有这个必胜的把握,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北方。
  北边,契丹一直都是中原的威胁,柴荣打算利用日渐雄厚的物力财力,转兵北伐,收复契丹占领的幽州。
  后周显德六年(959)三月,柴荣又亲自率军出发了。他不知道,这将是他的最后一次征战。
  在三月暖暖的阳光照耀下,北方大地开始复苏,柴荣和他的大军走在生机勃勃的原野上,却没有发现,死神的翅膀悄悄笼罩住了这位豪杰天子的身影。
  柴荣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考虑死神的事,他正全神贯注地指挥大军向前挺进。
  后周军队的进展可谓势如破竹。四月,契丹宁州(今河北青县境)刺史王洪投降。接着,益津关(今河北霸县)守将佟廷辉也举城投降。
  前面就是瓦桥关(今河北雄县西南)了。
  只要再突破这个关口,幽州就遥遥在望。
  负责攻取瓦桥关的,就是已经声名远播的赵匡胤。
  瓦桥关守将是辽国的姚内斌,他在关城被围的时候,看到一员衣甲鲜明的后周将领在指挥后周兵,他的心一下子就凉了:“原来领兵的是赵匡胤!”
  柴荣赵匡胤对战争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作战时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当他出名以后,好像注重起仪表来,每次打仗都要好好打扮一番,不仅自己穿得盔明甲亮,就连战马上也挂满鲜艳的璎珞。有的部下说:“这样太显眼了,会被敌人发现目标的。”赵匡胤却说:“我就是要让他们见识一下我的威风!”
  拥有精明的判断、超人的勇敢、纯熟的武艺、整肃的军容,这样的将军,想不威名昭著都难。
  结果这次他的威名成了最致命的武器,姚内斌不敢想象自己能和这样勇猛的将军对敌,彻底放弃了抵抗的念头,一箭未发就出关迎降了。
  随后,莫州刺史刘楚信、瀛洲刺史高彦晖也先后迎降。后周军所至如同秋风扫落叶,进军四十二天,兵不血刃,便收复了三州七县之地。
  柴荣连破三关,改益津关为霸州、瓦桥关为雄州,继续向前挺进,沿途的敌军望风而逃,前军一直打到了固安。
  幽州,离家的浪子,中原的子弟兵来了!
  可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连年不得休息的征战摧垮了柴荣的身体,他病倒在了龙榻之上。
  就是在病中,柴荣还是支撑着身体处理公务。
  就在这时,却发生了一件奇怪而诡异的事情,强扶病体的柴荣,在公文堆里发现了一个来路不明的锦囊,锦囊里装了块木条,木条上写着“点检为天子”!
  这是最典型的谶纬之言。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有朝代更替或重大变故,都会有相对应的预言出现,这简直都成了规律。
  但那些编造预言的人,却未必是最终的获益者,这也几乎成了规律。
  这个木条究竟是哪里来的?肯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陷害张永德的人会是谁?最有可能的是李重进。
  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郭威去世前,任命张永德为殿前都指挥使,让李重进担任马步军都虞侯。高平之战后,赵匡胤奉世宗之命整顿禁军,把武艺超群者选入殿前司,殿前司的实力和地位进一步上升。但张永德官职依旧,他对李重进升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大为不服,两人渐生龃龉,事端不断,后来他还向柴荣密告李重进有“奸谋”,挑明了两人的钩心斗角。
  柴荣便特设殿前都点检让张永德担任,让他在地位上与李重进平起平坐。这本来是政治上的平衡,可原来身居高位的李重进心理却失衡了,使用“木条计”打击陷害张永德的可能性很大。
  张永德和李重进,一个是后周太祖的驸马,一个是外甥,彼此钩心斗角,走上了前朝窝里斗的老路,倒是让赵匡胤乘机捡了个现成的便宜。
  木条让柴荣警惕起来,罢除张永德的想法,成了他脑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但他没有马上动手,他在思索,还有没有可以信赖的人?
  一个又一个大臣的身影在他脑海里飘过,最后定格在跟着自己出生入死、深受信任的赵匡胤身上。
  柴荣信任赵匡胤不是没有理由的,他既能大义灭亲,严守王命,还忠勇过人,不为当时流行病一样的贪欲所动。
  在淮南战事结束后,南唐中宗李慑于赵匡胤的文韬武略,骁勇过人,便想出了个离间计,遣密使送书信和白银三千两给赵匡胤,想假柴荣的手除掉这个对南唐有着巨大隐忧的名将。
  岂料赵匡胤根本就没把钱当回事,当众揭穿来者意图,收下银子输入内府,大得柴荣赞赏。
  这一切,都让柴荣记忆犹新。
  随着病情加重,柴荣匆匆罢战率三军回朝,他已经预见到自己熬不过这关了,要回京去安排好身后的事情。
  回到朝中,柴荣再次遍视满朝文臣武将,最后决定起用赵匡胤,让他接任殿前都点检。
  于是,在他弥留之际,为了保住周氏王室,将张永德改任别职,擢升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傅,执掌禁军。
  一代豪杰天子,此后不久就撒手人寰了。
  柴荣雄才伟略,曾有“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愿,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不顾鞍马劳顿,经年累月四处征战,可惜壮志未酬。
  虽然柴荣在位只有五年半,但他的文治武功已经为结束割据局面的事业奠定了基础,确为五代时最杰出的统治者。
  强将手下无弱兵,赵匡胤跟随着柴荣这样的英雄皇帝,学到了很多,可以说柴荣是继郭威之后,他的第二任老师。
  假设天假柴荣时日,在他手中完成统一大业,他的继承者也成长起来,后周必将是另一番景象。但历史不能假设,现实是明君已逝,棺前继位的小皇帝只有七岁,赵匡胤没有了羁绊,他位高权重,野心也不由得膨胀起来。

  陈桥驿的黎明(1)

  后周小皇帝继位,国家进入了瓶颈时期。七岁的小孩子当然没有办法亲政,只好由太后和托孤大臣主持国政,权力分配也出现了新的格局。
  实际上柴荣在安排后事时,已经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变故,作了相应的预防。在文臣方面,他命宰相范质、王溥参知枢密院事,魏仁浦兼枢密使,三相并掌军政大权。
  武臣方面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柴荣命李重进率部防御河东,被罢免了殿前都点检之职的张永德出镇澶州,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只统率禁军,军务则由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同平章事韩通裁决。
  手握重兵的三大将领,都不在柴荣托孤的大臣名单里。李重进、张永德被外放,留在京城里的只有赵匡胤。
  当时后周主少国疑,赵匡胤要是铁了心报答柴荣的知遇之恩那还罢了,可他没有经受住摆在面前这盘“大菜”的诱惑,暗中开始了安排。
  尽管柴荣安排下了牵制他的韩通这枚棋子,但实际上已经没有人能阻挡赵匡胤向最高权力的迈进。
  赵匡胤平生最怕宰相王朴,在王朴的训斥面前也只有“唯唯而退”,但王朴在柴荣死前三个月就暴病身亡。很快柴荣也去世,所有可能阻挡赵匡胤称帝做天子的障碍都没有了。形势变化之快,机遇得来之易,连赵匡胤自己也没有料到。
  此时,他刚刚三十出头。
  多年的官场历练(这些年他可不是只在战场上冲杀),已经使赵匡胤深谙权力的妙用,他讲义气、宽厚、英勇、雄才大略的气度,也赢得了好多人的尊重,在禁军中已经形成了牢固的个人小集团,虽然论资历和人望在后周并不是最高的,却也有资格名列前茅。
  后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并且柴荣是少见的豪杰天子,有他在赵匡胤自然没有(或不敢有)异心,但换了个不懂事的小娃娃当皇帝,就算赵匡胤不动心,他手下的那帮弟兄们也会动心的。
  一股暗流在表面平静的汴梁城内悄然涌动。
  赵匡胤及其幕下心腹文武也在加紧活动。在后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里,禁军高级将领的安排,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动。
  殿前司前四位实力将领依次是都点检赵匡胤,副都点检慕容延钊,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侍卫司前五位实力将领依次是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在扬州),副都指挥使韩通,都虞侯韩令坤,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在京城的禁军两司将领,除了韩通,基本上都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或好友。
  形势的变化使得人心惶惶,一些忠于后周的官吏,马上就敏锐地意识到动乱的根源是出在赵匡胤那里,指出赵匡胤不应再掌禁军,甚至有的人主张先发制人,及早将赵匡胤杀掉。
  赵匡胤见时机已到,再拖下去就会“过火”了,便开始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